《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这位大监,范仲淹也得礼让三分。
“怎劳大官亲自传旨?”
李秉臣一笑,“陛下这是体谅咱家,让咱家出来透透气。”
说着,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唐奕,“唐大郎,还不接旨?”
唐奕心中一跳,总觉得哪里不对。
“唐子浩接旨。子浩使辽两年有余,舟车劳顿必是艰辛,特准政事堂拟旨赐赏,赏唐子浩于观澜修养三月,逾期不得出。”
靠!
这特么算哪门子赏!?
唐奕心说,赵祯这也太玩笑了吧?
你要禁我的足,就明说呗,怎么还让政事堂下中旨?这不是大炮打蚊子吗!?
。。。。。
“草民接旨。。。。。”唐奕硬着头皮接了旨。
李秉臣笑着看唐奕接旨,“陛下说,这三个月,大郎就哪儿都别去了,在书字里好好歇着吧!”
“。。。。。。”
说完,就随着范仲淹进到厅中用茶去了,唐奕很自觉地跟在后面。
进到厅中,李秉臣见唐奕跟了进来,“大郎,是不是好奇?”
唐奕苦笑,“是有点。”
“禁足是肯定的。两年不归,只禁足三月,咱家看来,官家还是很仁慈的。”
这一点唐奕倒没什么,只不过。。。。。
“也不用大官传旨,又让政事堂发中旨这么正式吧?。”
他明面儿上就是一个无官无职的白衣书生,哪用这么大的阵势?
“咱家来传旨,意不在大郎,而是有事与孙先生说。”李秉臣一点架子都没有的和唐奕解释道。“至于政事堂发中旨。。。。。倒不是官家的意思。”
“谁啊?”
“韩琦、曾公亮。”
“他们?”唐奕有点不明白了,“他们这是要干嘛?”
。。。。。


第278章 幕后之人
今天第四更,本来想五更的,但实在能力有限,只码出四章。
月初了,有月票的兄弟们,帮着甩一波吧,苍山拜谢!
—————————
其实,这事儿也是挺有意思的。
文彦博去年放到地方去了,宋庠在京中也呆的时间够长了,赵祯顺道把他也发了出去。
现在的朝中,富弼是昭文馆大学士,高居内相之职。
编纂《武经总要》的那位曾公亮被赵祯调回京中,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之职,由回朝的丁度继任。而韩琦自庆历新政之后,终于也能再临开封,出任三司。
而老将军王德用年事已高,请求置仕。赵祯舍不得让王德用就这么退下去,就也把他招回京,进爵鲁国公,挂了西府宰执枢密使的职,让他在家修养。西府军务全由副使庞籍、狄青来分担。
这样一来,朝中还是以富弼为首的一套班子,只不过政事堂的管事换成了曾公亮。
曾公亮做为政事堂新的一把手,自然要拜会一下前任兼天子近臣的内相富弼。
老曾还是很谦虚的,主动请教富弼,说我久不在朝,这几年京中有什么变化没有啊?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啊?
富弼也是实在,再加上赵祯已经跟他摊牌了。
于是富彦国对老曾说:“别动观澜商合,与唐子浩交好,最好他回京之后去见见,对你有好处。”
老曾就不淡定了。。。。。。
小官进京要拜山头儿,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我都是当朝首相了,怎么还得去给一个小年轻拜山头?
当然,这里面的事儿,富弼没法跟老曾明说,只能点到为止。
但曾公亮怎么可能服气?
一查这个唐子浩,好家伙,这小子有钱啊!管着全国的官粮运转,几乎垄断京中酒行,还开着开封城中最吸金的华联仓储。
可说一千道一万,他也就只是个白衣书生,让他一个宰相去巴结富商,老曾是做不到地。
而韩琦执掌三司,上任没几天,就听说官家内定了一个财相。
谁呢?唐奕,唐子浩。挚友范仲淹的弟子,才特么二十岁。
我刚上任,你跟我说这个位子有人预定了?就算是十年之后的也不行啊!啥意思,我韩琦不如他?
大宋第一高富帅忍不了,我才是大宋第一高富帅啊!你凭啥跟我比?
。。。。。。
当官家的口谕一下来,要禁唐奕的足。曾公亮一震,这个唐子浩回京了?看我怎么给你穿小鞋;韩琦一抖擞,你敢跟我比帅,必须灭之!
于是,以曾公亮为首,韩琦策应的政事向赵祯觐言,要以中旨下发。
意味也很明显,我是官,你是民,谁看重你也没用,给我老实点!
这种小事,赵祯也没必要和宰相对着干,倒乐见唐子浩吃瘪。
。。。。。。
等唐奕明白其中的道理,略一沉吟,回房拿出一张条子交给李秉臣。
“请把此条转交给曾相公、韩相公。”
范仲淹撇了一眼条子,差点没乐出来。
唐奕什么时候吃过亏?那是头几年文彦博借唐奕那一百万打下的欠条。
文扒皮走了,那你们还钱吧!
李秉臣一看条子,也笑了。
“恩,有了这个条子,官家定然是高兴的。”
“别啊!”唐奕一声哀嚎。“至少您先给两位相公看看,咱这钱不能白花啊!”
想要钱,唐奕直接说就行了,还拿什么条子?这条子说是给曾公亮看的,其实是给赵祯的,意思很明显,这钱咱们不要了,您老消消气儿。
而给老曾二人看,也是给他们个下马威,别当我不识数儿,想弄我?先把钱还了!
估计曾公亮和韩琦二人看到这条子的表情一定十分精彩。
这时候,孙郎中到了,范仲淹就给唐奕使了个眼色,二人先退了出去。
“李大官找孙老头不会是。。。。。。”
唐奕和老师在上院之中一边散步,一边聊天。
“正是。”范仲淹点头。“皇后与苗贵妃都有了喜兆,官家应该是不放心宫里的人,才会让李大官借传旨之名,来回山找孙先生。”
唐奕暗叹,赵祯这皇帝当的也是够苦逼的,身边连信得过的人都少之又少。
猛的心神一动。
“老师,你说,算计皇家与算计我的那人,有没有可能是同一人?”
范仲淹道:“不是有可能,是一定是同一人!大宋朝能这般手眼通天的,一个就已经令人骇然,要是两个。。。。。”
“那会是谁?”
“你猜的是谁?”
“我猜。。。。”
唐奕紧咬下唇,“汝南王赵允让!”
范仲淹一顿,停下脚步。“何以见得?”
“如果有人不想官家有后,那得利最大的,就是汝南王府!”
“嗯!”范仲淹点头。“看来,你这几年除了长脾气,倒是没忘了长脑子。”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猜。
能在皇宫动手脚,又让皇帝都查不出来的,在开封,除了几个近亲王爷和几大将门,没人有这个能力。
而既有这个能力,又有这个胆子,还得有这个动机的。。。。。
就更少了。
如若赵祯无子,就只得依先帝当年的做法,在近亲皇族之中过继一子,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上,赵祯刚刚亲政之时就这么干过。当时赵祯无子,接受了皇后的建议,在皇族之中领了一幼童入宫代养。
只不过后来杨王降世,那孩子又被送出了宫。
之后,杨王早夭,又有雍王、荆王也都没活长,但是那个孩子却一直再也没入宫。
那个孩子,就是汝南王的十三子,赵宗实。
眼看赵祯已经四十有一还无皇子降世,若再无龙儿,就算赵祯想拖,朝臣们也不会干了。必会逼着赵祯过继族亲,以立国本。
那过继谁呢?
可能没有人比赵宗实更有优势了,毕竟当年入宫的就是他。
但是,如果只是这些,唐奕也不敢去怀疑一个郡王,还要感谢赵祯的那一次试探。
文彦博上本要监管观澜商合的时候,赵祯玩了个心眼儿,试探了一下众人。当时他先问赵允弼,北海郡王是附议了文彦博的奏请。而轮到汝南王,他却是反对的。
正常的逻辑,赵允弼想对观澜下手,而赵允让反对,应该怀疑赵允弼才是。
但是,真正的逻辑恰恰相反!
如果在不知道观澜之中有赵祯的影子的情况下,把观澜收归朝廷监管,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皇家,都是有利的,赵允弼附议无可厚非。
只有知道观澜的底细,也知道赵祯肯定不会同意文彦博的奏请之人,才会本能地顺应君心来反对。
那赵允让是怎么知道观澜的底细的呢?
如不刻意去查,他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
至于为什么会牵扯到唐奕,还有心加害?
那就更不难猜了。
当年,赵祯来了一趟回山,回宫之后就把柿蒂养气散给停了。过了半年,张贵妃就有了喜,而现在曹皇后也有了喜,显而易见,是和那趟回山之行有关。
再者,唐奕的观澜商合与曹皇后一家走的又那么近,种种迹象都把矛头指向了唐奕。
不管是不是汝南王,那个打赵祯主意的人,都应该恨唐奕入骨吧?
。。。。。


第279章 让我授课?
—————
一师一徒,一老一少。
两人在观澜上院的学舍与楼阁之间缓步而行,迎着清晨的微暖,说不出的安静平和。
唐奕甚至有些疑惑,自己到底有多久没陪老师这般安静地走走了?
绝不止离开这两年。
事实上,自打谋划的东西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开始,真的是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了。
“官家禁你的足,应该也有维护之意。毕竟你在辽朝做的事,可能瞒不过那人,还是低调一点,省得有人拿你来做文章。”
唐奕点头。
这样看来,在回山老实呆着,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咱不出去就是了,正好歇歇。”
“哼!想歇?”范仲淹玩味地的一挑眉。“没门儿!”
“乖乖给我授课去!”
唐奕谄媚道:“老师放心,民学那边,我明天就会去接手,也该开新课了。”
“谁说下院民学了?”范仲淹噎道。
“老夫已经和师鲁商量过了,上院学子学问是有了,但还少些治国浅见和总览全局的眼光。”
“啥意思?”唐奕感觉不好,苦着脸道,“您不会又想让我去‘陪聊’吧?”
“单是聊聊还显不够。再说,上院现在百多学子,你聊得过来吗?”
“不陪聊就好。”唐奕暗松一口气。
不想,却闻老师继续道:“尹师鲁的意思是,干脆单开一科财税课和一门战略课。”
。。。。。
日!
“财商之学为你所专,当由你来授课。而战略课,则由鲁国公和你,两人一起授之。”
别闹!
唐奕心说,咱不带这么玩儿的,这特么还不如陪聊呢!
“就我这水平,吹吹牛皮还行,给他们上课。。。。。扯呢啊?”
“就这么定了。”
范仲淹哪会给他反抗的机会?“这段时候你准备准备,理出一套思路,下月开始授课!”
。。。。。
事实是,唐奕没回来之前,观澜书院在财税和战略方面就已经多有注意。
这一切,都源于上一科大比。
观澜书院一榜十进士,且不说又是状元,又是榜眼的。单十九人入乡试,然后会殿两试十人上榜,这样的升学率就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
外界都在研究观澜为何有如此成就的时候,观澜自身也在总结经验。
范仲淹等人发现,除了有名儒授课尤为重要之外,唐奕在临考前那将近一年的时间,与学生聊政局、聊民生、聊财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观己丑科进士,其实诗赋水平都是旗鼓相当,很难分出谁好谁坏。而观澜上榜十人,出彩就出彩在策论文章之上。
行文优美大气不说,单就言之有物、眼光高远这一点,绝对是别的新科士子比不了的。
范纯仁和冯京的两篇应考论文,让赵祯拿到朝堂上去特别讨论。
范纯仁的治夏之策,更是得到诸位相公的认可,在时机成熟之时,即可做为国策实行了。
看清一切的范杜等人,虽然这两年唐奕不在观澜,但也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教育力度。
因为之前,尹洙与唐奕聊这些东西聊的最多,所以尹师父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授财商之道,和培养学生们的全局眼光。
但是,说心里话,论作学问,十个唐子浩绑一块儿也比不上尹师鲁,但论财商,论出歪主意。。。。。
十个尹师父也弄不过一个唐子浩!
所以,唐奕一回来,范仲淹马上让他着手开课,毕竟离下一科大比只有不足一年的时间了。
对此,唐奕当然是扭不过范仲淹的,只得硬着头皮接下来了。
但一想到,他要给二苏、二曾、二程、二章,这样的儒生上课,唐奕就有点头皮发麻,更何况还有个张载。
。。。。。。
李秉臣与孙先生在范仲淹的厅里续谈了整整一个上午,最后走时,更是揣了一叠的方子和食疗餐谱。
趁着范仲淹去给儒生受课的当口,唐奕回了一趟自己的小楼,安排了萧观音的住处。
其实也没什么好安排的,她身份特殊,住到外面去唐奕也不放心,就在二楼找个房间,打扫一番,住下便是。
之后,他又去民学转了一圈。
民学现在也有专门的讲师,都是上院之前的老儒生,因科举无望才过来的。
现在民学的孩子们,识字已经不成问题了。唐奕还考校了一番数术,发现学的也比较不错。
这个时代的孩子不像后世的小祖宗们,上学跟要命似的。
这里每一个都是苦命百姓家的小孩,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们认字进学,每一个人都尤为努力,拼命吸收着能改变他们命运的知识。
从民学出来,就见山下几人结伴而来。正是张晋文、马大伟、曹佾、杨怀玉几人。
杨怀玉急走几步率先到了唐奕面前,用力一锤唐奕的胸口,“可算舍得回来了!”
唐奕笑道:“再不回来,就要出人命了!”
“哈哈!”
转脸与曹佾、张晋文、马大伟见过,这几位也都不是外人,连话都不用多说。
一同上山,把潘丰叫了出来,众人就一起来到上院最里面的一个院子。
鲁国公王德用自回京之后,一直在这里休养。
王德用一见唐奕,也是一阵揶揄,”臭小子,回来也不说先来看老夫?”
“这不来了嘛!”唐奕打着哈哈,与大家一起鱼贯而入。
一进屋,王德用就换了副嘴脸,把下人都赶了出去,而君欣卓则守在门口。
唐奕见只有君姐姐自己,不由好奇道:“黑子大哥呢?”
君欣卓用下巴一指,唐奕顺着她所指方向看去。
好吧,这憨货一回来,就钻到桃花庵的院子里去了。
。。。。。。
这时候不容唐奕多想,观澜商合的各家股东,只差一个赵祯。
当然,赵祯也来不了,只得由曹佾带话。
“说说吧,把我等聚于一处,大郎是何用意?”
一坐下,王德用率先开口,这里面他辈份最大。
唐奕苦笑,“得想点招儿散散财了,不然要出事儿!”
众人了然。观澜商合存的钱确实太多了,再这么存下去,不用外人使招,观澜商合自己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