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潮,有时聚集十数万人。江潮8月15—18日为高潮,后逐渐退去。 

     瓦舍、瓦肆是宋代特有的游艺娱乐与商业相结合的场所。它是随着宋代 

城市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随着市民阶 

层对文化娱乐的要求而兴起了瓦肆。无论南宋北宋,都市中都存在瓦肆勾栏。 

 《东京梦华录》记汴京瓦肆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大的瓦舍可容纳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 

看人,日日如是”。瓦肆勾栏演出各种文艺节目,戏剧杂技表演及体育表演。 

演员有固定的艺人队伍,也有许多流动艺人前来演出。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 

市民娱乐活动的需求,也促进了文艺和各种伎艺的发展,在我国民俗史中有 

重要的意义。 

     瓦肆有著名的演员:“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 


… Page 105…

唱、李师师、徐婆惜、孙三四等,诚其角者”。瓦肆演出有“傀儡戏”、“诸 

宫调”、“影戏”、“乔影戏”、“舞旋”、“讲史”、“小说”、“合生”、 

 “商谜”、“杂技”、“叫果子”、“说诨话”等。南宋时瓦肆更加发展, 

历史上有名的就有三十五座之多。除瓦肆外还有“勾栏甚多”(《武林归事》)。 



                             2。日本生活习俗 



     日本中世纪初由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全岛,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到7 

世纪中叶,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转变。大化改新标 

志日本封建社会的开始。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建树。《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仿《唐律》而成, 

显示了日本的文化从封建社会的开始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当日本刚刚踏进封 

建社会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是繁荣昌盛的大唐时代,他们很自然地借鉴 

唐代的各种典章制度,学习唐代的文化,吸收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各方面思想之精华,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发展自己的国家及经济文化,遣唐 

使穿过滔滔海浪来到唐朝取经,促进了中日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中 

日民族文化习俗的交融。日本习俗的形成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佛教 

传入日本,佛寺僧人是日本有高度文化知识的阶层,他们去过中国、印度等 

地,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文化思想和各种习俗,把它们带回日本。许多习俗首 

先在寺院盛行,然后推广到民间,如茶道,又如一些饮食习俗 (制酱、做豆 

腐)等。日本人民自古有神道信仰,中世纪以后佛教盛行。人民常以僧侣为 

崇敬的对象,效法僧侣的习惯,形成了某些习俗,如火葬、洗浴等。 

     统治者的提倡与某些习俗的形成也有很大关系。有一些岁时节令是从皇 

宫开始祭典或庆祝的,如重九、七夕、冬至等,宫廷作为节日举行庆典以后 

形成制度,见之于律令,并推广到全国。 

     日本人民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又能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使各种外 

来习俗都带有深刻的日本特色,成为纯日本式的习俗。如酱汤,本来是从中 

国传入的酱,经日本人民的使用,变成当今日本最富民族特征的饮食。中世 

纪日本民族善于取人所长,毫无保守思想,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日本中世纪习俗的形成与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殊的自然条件,包 

括气候、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日本的食俗中,鱼是日本饮食中的 

大项。这与四面环海,鱼类资源丰富有关。日本的木屐特别适宜在潮湿气候 

下散热,散湿气,成为日本服装一大特色。日本民族对美的追求,表现在日 

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茶道、花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1)节日礼俗 

     ①雏祭 (偶人节)。雏祭是祭祀偶人。时间是三月三日。中国古代以为 

三月三日是不吉祥的日子,为消灾祈福有祓禊活动。 

     日本皇宫曾仿效晋“曲水流觞”。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显宗天皇元 

年三月三日皇宫内举行曲水流觞活动并设宴款待大臣。奈良时代将三月三日 

定为法定节日。此事见于日本《全集解》。三月三日进行祓禊,祈求平安。 

     到了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在三月三日举行沐浴,临水祈福, 

除去不吉祥。又在水中放入漂亮的偶人,即所谓“流雏”。人们认为流雏的 

偶人能带走人们的秽气。另一种认为偶人是神祗的凭依之物。 


… Page 106…

     室町时代 (1392—1467)用漂流偶人代替水流觞的活动,已在民间广泛 

流传。三月三日为“流雏”活动之日,人民群众把这一临水祭典的活动,发 

展成为十分有趣的民间节日。最初偶人各家自做,节日时顺水漂走,以期祓 

灾祛邪。制造偶人的方法在足利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流雏才逐渐兴起。 

     ②高山节。高山是日本中部的一个山城,人口只有几百。高山节是当地 

居民祭神的日子。这个节日从中世纪中期开始举行。 

     高山节每年举行两次,分春秋两季举行,春季4月14日至15日在日枝 

神社,秋季10月9日或10日在樱山八幡神社。 

     节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神典礼。典礼后有庆祝活动。 

     ③花见节。花见就是赏花,特指观赏樱花。这个节日形成较晚,是德川 

幕府时代形成的。但是赏樱的习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从中世纪初 

就已开始,中世纪日本人已有到山野观樱的传统。 

     樱花繁富、艳丽,一片绯红色,它是日本的名花,它自古以来被日本人 

所喜爱。四月是樱花盛开的日子,也是人们观赏它的最佳季节。早在7世纪, 

持统日皇就曾连续数年到奈良的吉野去观赏樱花,8世纪时平安朝廷特意划 

出一大片地方来种植樱花,以便于观赏。9世纪初,嵯峨日皇举行了日本历 

史上的首次观花大会,推动了观花这一活动更广泛地发展起来。安土——桃 

山时代的大将丰臣秀吉也十分喜爱樱花,他带上一群近臣和诗人,去吉野赏 

花,并在院内大摆赏花酒会,终日赏花、饮酒、吟诗。不过中古封建时代, 

赏花还只是上流社会的活动,但每年在同一时间观赏同样的花景,而且兴致 

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就为花见节的形成做好了历史的准备。 

     正象许多习俗一样,花见节的形成也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它从小发展到 

大,从少数上流社会的活动发展到广泛的群众性的活动,因为它符合人们热 

爱一切美的事物,热爱大自然的共同心理。 

     到了德川幕府时代(17世纪)赏花普及到一般人民群众,形成每年四月 

全国人民争看樱花的花见节。又叫樱花节。 

     ④端午节。五月五日端午节,来源于中国。中国远古时候把五月视为毒 

月,五月五日则更不吉利。这时候天气热起来,有毒的虫子到处活动,对人 

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古时候中国人在端午节时门上插菖蒲、艾草, 

身上佩香袋,喝雄黄酒,以防止毒虫上身。人们还在这一天采集制作草药, 

以防疾病灾异。后来人们传说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又在这一天戴彩 

棕来纪念屈原。 

     中国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 

 (593—628)时,日本人用五彩丝系菖蒲挂在胳膊上,用来灭灾减病。端五 

节时天皇在宫中举行菖蒲宴,饮雄黄酒。每年这一天规定向天皇献菖蒲。 

      “推古天皇十九年五月五日穿华衣去菟田野猎药,以祓毒气”(《千里 

同风录》,马兴国著,辽宁出版社)。 

     公元834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 

      《续日本后记》839年5月条有:“乙酉,是端五之节也,天皇御武德 

殿,观骑射。”这时正是日本的平安时期,武德殿是平安京皇宫的宫殿,天 

皇在这里观看骑马射箭,并且举行宴会,这正是五月五日以后被定为男孩节 

的起源。 

     五月五日要进行打菖蒲的游戏,把菖蒲编成辫子形状,互相在地上摔打, 

先打断者为输。另外还有比较奇石优劣的游戏,叫石合城。此外还进行放风 


… Page 107…

筝、赛马、赛船等活动。 

     端五节的活动大都是锻炼人的勇武精神,端午在日语中的发音同尚武相 

似,端午节在武士中十分盛行。 

     日本人还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在门上插菖蒲艾草以避邪。 

     端午节日本有装饰武器的习俗。据说此风起源于奈良时代末期。天应元 

年皇子早良亲王奉命讨贼,五月五日那天神风大作,把敌船刮沉大海,讨伐 

军大获全胜。为祝贺这次大捷,人们把王子的武器铠甲都装饰起来,以后沿 

袭成风。 

     日本还有五月节吃粽子的习惯,并且有在这一天装饰五月人形金太郎、 

钟馗的习惯。 

     ⑤御田神节。这是日本千代町村民迎接米神降临的仪式,时间是每年 6 

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据说,公元前2—3世纪,日本人民就开始种稻子,为了战胜妖魔鬼怪, 

祈求丰收和取悦米神,京都的村民们在12世纪开始举行这种仪式。 

     节日是在插秧期间,牛被披上花鞍,人们烧起稻秸,在熊熊烈火燃烧的 

同时,妇女们一起召唤米神的降临。过了一段时间,领头者扮成米神用歌声 

指挥妇女插秧,妇女们整齐地插秧。一旁有鼓手伴奏,一直要插满稻田,耕 

牛拉犁耕田;一直到幕色降临,米神告退,田地里的男女老幼齐声与米神呼 

喊“米神再见,明年再见”为止(引自《风俗奇观》二章,任巍,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1988年)。 

     ⑥七夕。七夕是七月七日,日本又称乞巧节,七夕祭。中国古代传说这 

一日牛郎织女相会,年年此日,家家晚上摆供品,妇女进行祈祷和乞巧活动。 

这一习俗奈良时代传入日本。 

     奈良时期(710—794),日本宫廷于七夕进行祭祀活动,《千里同风录》 

载:天平6年 (734年)七夕,天皇观赏相扑表演,命文人赋七夕诗。 

     正式把七夕作为宫廷的节日来祭祀是天平胜宝7年 (755年)开始的。 

这一年七夕“天皇于清凉殿摆案,供瓜果,燃明烛,祭牵牛织女星”(《千 

里同风录》)。 

     日本人民又叫七夕为棚机祭(纺织机杼),祭祀织女,有表示尊重纺织 

劳动的意义。七夕时妇女把针放入水盆里,如果针呈现长形,谓之得巧。 

     ⑦祗 (音其)园祭。祗园祭又称天王祭。祗园祭起源于876年日本京教 

祭神会。相传一千多年前京都流行鼠疫,死了许多人,人们认为是“瘟神” 

带来的灾难。就把用泥塑的瘟神送到河边,举行仪式,用以追悼死者。从此 

以后就产生了祗园祭,为日本夏季一次重要的祭礼仪礼。祗园祭时间一般在 

每年7月,历时二十多天。 

     ⑧佛教三大法会。其一是涅■节。佛祖或僧人去世称为涅■,涅■节是 

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佛教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四月一日。佛教寺院在这一天 

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会。 

     日本在8世纪,举行祭祀活动。一说是天平胜宝五年(753年)在奈良 

东大寺举行;一说是天平宝字五年(761年)在皇宫举行。宫廷内设堂,挂 

释迦牟尼涅■图,天皇亲自参加。 

     其二是浴佛节。四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佛教僧徒都要参加庆 

祝,中国佛寺在这一天以铜佛置水中洗浴,隆重地举行法会,来庙浴佛,信 

男信女都踊跃参加观礼,并向佛祖祈福。这一活动于7世纪传入日本。“日 


… Page 108…

本首举在推古天皇14年(《千里同风录》),人们用甜水浇佛像,并且把剩 

的甜水带回家,据说喝了可以有福。 

     其三是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中国,五世纪时“盂兰盆经”目莲救 

母的故事流行于中国。盂兰盆会为佛教仪式,每年七月十五日佛寺都举行这 

一法会。表示缅怀先祖,也是为解救地狱中的鬼魂。以后这一活动普及到民 

间,人们向佛寺施舍,并请僧人念经以超度亡灵。 

     7世纪这一风俗传入日本,先是佛寺举办盂兰盆会,以后又传入宫廷, 

最后深入民间。 

     公元606年推古天皇十四年,四月八日和七月十五日设斋,以示祭典。 

     盂兰盆节在日本正式开始是齐明天皇三年 (657年),天皇命令在飞鸟 

寺西边仿建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并筹办盂兰盆会。“五年以后天皇命令全 

国于七月十五日举行法会”(《千里同风录》)。 

     到镰仓时代(1192—1333),盂兰盆会与施舍饿鬼会、万灯会结合举办, 

后又转变为“精灵祭”,所以盂兰盆节又称为祭魂节。从江户时代起节日延 

长成为三天,以后成了惯例。 

     现今日本的盂兰盆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三——八月十五日。 (日本改用西 

历后盂兰盆节由农历七月十五改为八月十五)。 

     盂兰盆节在普通百姓家就是祭祖日,为祖先摆上供品,摆上祖先遗像、 

牌位,进行祭祖活动。 

     ⑨释典。我国唐朝每年有祭拜孔子的典礼。这一风习在8世纪初传入日 

本。 

     日本奈良时代大宝元年(701年)后,每年二月和八月初的丁日,举行 

祭祀孔子的拜奠典礼。主祭孔子并有孔门十哲: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