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原子的大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打开原子的大门-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本书是讲氦的发现历史的,同时也是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书对认识论问题点得不够突出,结尾只落在氦的确实被发现上。在改编时进行了提高,首先在书的开始时采用了一个哲学命题作引子,引用了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一句话,“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作为全书的第一个问题。而以“到现在为止,谁也不敢这样说:氦,我们已经完全认识清楚了”,作为收尾。对于书中各节的衔接处也尽量改得更为自然,以使思路不致跳跃中断。这并不是人为地制造一些“关子”,而是尽量选了一些科学发展的关节点(旧问题解决了,又出现新矛盾,提出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能一环套一环地一口气把书读完,还可以使读者在认识论上有所提高。
  科普作品首先要保证科学性,讲科学史的科普作品,还要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原书在科学性和史实上也还是有若干疏漏和错误的,改编时尽量作了纠正和补充。其中有:
  1.原书未讲方和斐黑线和基尔霍夫对光谱吸收线的研究。这也可能是怕读者接受不了而略去的。实际上,在没有弄清楚吸收光谱的道理之前,是不可能用光谱研究太阳的化学组成的。
  2.原书在介绍卡文迪许的实验过程中有重要的疏漏(其他同类的科普读物也一样),那就是不能保证最后的小气泡不是过剩的氧气。细心的读者是会提出这个疑问的。实际上卡文迪许是用“硫酐”(多硫化钾溶液)把剩余的氧除掉了。
  3.发现氩是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在各种科普书刊上作这个文章的很多,但采用的数据却不统一。原书中两种氨的密度是1。2565克每升和1。2507克每升,而尼查叶夫《元素的故事》中又是1。2572克每升和1。2560克每升。经查对瑞利的原始实验数据才知道都不对,应为1。2572克每升和1。2508克每升。这并不是烦琐考证,因为我们一方面要教给读者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要忽视第三位小数上的差别,一方面自己又在第三位小数上出差错,这是不应该的。
  4.原书对于拉姆赛和他的学生特莱凡斯发现空气中的各种惰性气体的过程讲得很含混,甚至有原理上的错误。改编时查阅了特莱凡斯写的《拉姆赛传》等资料,才把这个过程弄清楚。
  其他一些史实上的讹漏之处就不再列举了。
  原书是在1936年初版的,当时飞艇还在天上飞,低温物理的研究刚刚开展,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是在1938年才发现的。一些新内容当然不会包括进去。虽然1956年重版时增加了介绍液氦的题为“20年后”的附录,但也不能与全书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为此在改编时增添了惰气化合物,太阳的年龄和热核反应,飞艇的未来,低温世界等新的内容。
  就知识性来说,书中所介绍的惰性气体的性质就已经超过中学课本的内容。而为了更体现饭和菜的关系,改编时在书中采用了一些严肃的科学实验装置图,都是科学家当时做实验的原图,但没有在书中详细说明实验过程。我想少量的这种图并不见得比趣味性的插图坏。此外,在原书中只提到瑞利由几种含氮化合物制氮,而未讲如何制的。改写时根据瑞利的原始实验,指出了各种制氮的简略方法。增添了这些内容以后,对于低年级学生和一般读者来说,完全可以看得过去,不会成为拦路虎而影响对全书主要内容的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和化学爱好者来说,会对这些图和化学反应感兴趣,这时他们就可以去查化学课本,去钻研,去请教老师,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
  这本书是讲科学发现史的,而科学的发展又是与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分不开的。在改编时对科学家的生活细节等描述尽量节略,而刻意描述他们是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和怎样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可以使读者仿佛来到科学家身旁,在他们的实验室里看到科学家们是怎样工作的,从而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也学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另一个重点描述的是只有科学家间不分专业,不分国籍,通力协作才能发展科学,一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这些都是对少年的重要思想教育内容。
  老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要给学生讲懂三四分,自己先应该搞懂七八分。在进行科普创作时也是这样,只有对要普及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这次虽然是改编一本较成熟的小册子,也还是遵循老一代科普作家传授的经验去做的。
  最后,特别应该感谢叶至善同志,在百忙之中几次仔细审阅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而又中肯的意见。杨永源同志从制定改写提纲到定稿的全过程中,一直是处处审核、字字推敲,进行了严格把关,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次自己能回到科普战线上做一点有益的工作,首先是和出版社的同志们的督促、鼓励和帮助分不开的。
后序
  湖南教育出版社要我自己编选科普作品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中,几位老朋友都建议选我为少年儿童写的那两本书,即《太阳元素的发现》和《打开原子的大门》。这两本书是20年前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评奖,还出版了蒙文、藏文和维吾尔文的版本,后来台湾也买了版权,出版发行了繁体文本。看来应该算得上佳作,而且内容是介绍科学的发现史的作品,虽然已过20年,内容并不过时,并且在创作时就刻意写出科学家们是如何一代接一代地刻苦钻研,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这对于今天开展素质教育是有帮助的,就在1998年,一位老同事找我,说她的外孙在英国,看了《太阳元素的发现》后非常着迷,几乎可以背出书中的故事以及各种数据和年代,所以问我还有没有同类的作品可以给他,于是就又把《打开原子的大门》送给了那位在英国的中国小朋友。
  但是,在编选时又出现了新的困惑,那就是两本书的字数达不到出版社的字数要求,选一些其他的科普作品凑数,又不是个办法。最后只好下决心,来一个“急就篇”,写一本《元素的诞生》作为前两本书的补篇。实际上,这也是完成了自已多年来未完成的夙愿。那也是在20年前,北京大学80年校庆举行五四科学报告会,自己当时作了题为“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的报告,是面向大学生的,后来一直想把这个报告的内容写成给少年看的科普读物,但拖拖拉拉一直没有动笔,如今总算写出来了。
  写是写出来了,但是比来比去,总是不满意,可能是自己老了20年,加之又是急就的作品,而且交稿期限已到,只得这样了。顺便说一句,《元素的诞生》是假定读者已经有了天文学的常识,所以对于一些恒星的名称、星座等都未作过多的说明。
  最后,要特别感谢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同志们,把我的作品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并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
作者简介
  郭正谊 1933年5月生,北京市人。1951年北京第三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北大化学系,1959年北大化学系研究生毕业,留北大化学系任讲师、副教授。从事稳定同位素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研制成功重水生产用的催化剂,用于我国第一座重水厂,生产出我国的第一批重水;参与了我国重水质量标准的制定。并为重水使用单位配制了标准样品。著有专著《稳定同位素化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他研究领域有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发表有关火药、炼丹术、胆铜生产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总论部分副主编,《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化学化工卷》主编。
  1951年起即从事科普创作及社会科普活动,曾组织北京大众天文社并任秘书。由于举办展览、作科普报告、写科普文章等话动,被评为1956年科普积极分子。1981年调中国科普研究所,任研究员、副所长,从事科普创作及研究工作。编著有《大阳元素的发现》、《打开原子的大门》、《科海求真》、《科普读本》等,其中《太阳元素的发观》、《打开原子的大门》等曾多次在全国获奖。主编有《科普创作概论》,撰写科普及评论文章数百篇。被评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
  (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