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陀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譬如,這裡有五個手指頭。我也看到它,我所認識的不是指、指、指、指、指,而為五個手指頭。那麼,我怎麼樣認識它是五個手指頭呢?手指的認識,當然是由對象而產生的。可是,五的認識是從那裡來的呢?那是於任何對象中都洠в小D切┲皇鞘种割^。只是指、指、指、指、指而已。將它做五個不是來自對象的。而,那是由於我們的認識能力所具有的直觀形式所形成的,這是康德對於它的精緻研究的結果。  

    而我現在,將釋尊所證得的這個法,以今日的哲學的用語來說,是為『形式』而存在的,就是於這種意味的。即,它不是『實伲欢鵀椤盒问健弧2皇墙涷灡旧恚伸端薪涷災芊胚^它,才能為認識而成立。關於此,古經說:『為軌而產生物的解。』  

    為相依性的法 那麼,那種『形式』的法是什麼。我們想現在更進一步接近這個法,去檢討這個形式的存在方式。
  
    關於它,首先想說一說被記在古經的一個譬喻。那雖然是釋尊的第一弟子,而為法的繼承人舍利弗,對於一個比丘的詢問所作回答,他首先對于人們的老死存在方式伲儯枰源鸶册幔耪f出這種簡短譬喻:  

    『朋友,那麼我給你說一個譬喻,識者應該知道在這裡用譬喻所說的意義。朋友,譬如有兩梱蘆草,彼此相依而立。朋友,跟它同樣,是緣名色而有識,是緣識而有名色。……』  

    而他,繼續說到所謂的緣起的法,可是我們必須在這裡停下來思考一下,他所說的『兩梱蘆草,彼此相依而立。』  

    光一梱蘆草,是不能站立的。要有兩梱的蘆草,相依相偎,它們才能夠站得起來。舍利弗用那種譬喻,所指點教示的是什麼?那不外就是這個法。於上面所舉釋尊所說的話語,『這些事是既定的,為法而確定的,為法而確立的。即是相依性的。』我們必須要在這裡復又一次地將它想起。即,這裡說的這個法,是相依性的,而舍利弗,卻以兩梱蘆草相依而立說明它。  

    釋尊所證得的法,不用說,是關于一切物的存在方式。而我們對于一切物的看法,卻又狹窄又膚湣?匆娀ǘ渎涞貢䴙樗睿匆姼挥腥藗兊臎'落會為它慨嘆,覺得老死迫近己身會為它驚悸。  

    反之,釋尊徹見、洞察一切物的存在方式,把握了一切物的存在方式─相依性的,所以教示人們說,它是貫穿古今和中外而存在的法,所以你們也要熟視這個法,把握一切物的存在方式。  

    如能稍為加以思想的話,我們也同樣能夠,窺見這個法的片鳎А,F在在我的的棹子上,有一朵花。可是這朵花並不只為一朵花,而獨立地、常恆地存在的。我又在這裡的棹子前坐著,對于這個法加以思索,可是這個我,並不是不由於他,而能夠一個人獨自存在於這裡的,或者我的思索也同樣並不是與一切文化無關而能成立的,也不是可以與我的體伲铜h境分開而加以思考的。  

    如洠в蟹N子,便洠в袠淠荆鐩'有樹木的話,花也不會開,花洠в虚_的話,便不會結果實,所以也洠в蟹N子。像這樣,如將物和人的存在方式加以深刻廣汎遙遠地思考的話,可以使我們對于他所說的『那是相依性的』的這個法,一切物的存在方式的形式,也稍為能夠看到它的一些。  

    舍利弗,對它,用譬喻說它好像兩梱蘆草相依而立。可是,釋尊卻屢屢在別的地方,將這些形式用下開的說法表現它:  

    『緣有此所以有彼。緣此生而彼生。緣無此所以無彼。緣此滅所以彼滅。』
  

    我覺得那是我們在古經中所看到的,關于這個法的形式最基本的說法。假如依照哲學家們的語法,而問釋尊教示的第一命睿鞘颤N的話,可以說這種說法才是釋尊的第一命睿! 

    苦是緣生 再說一說舍利弗,據中部經典的叫做『象跡喻大經』的一經,他為釋尊弟子們中的上首,於那個祇陀林的精舍,即祇園精舍,為比丘們解說釋尊教示,而給他們說法。經典將那一句,如下開地記載著:
  
    『的確又因世尊所說──而看到緣生的人,那個人也看到法。看到法的人,那個人也看到緣生。──』  

    從這一句,我們也可以明瞭地知道,釋尊所悟得的法,不外是所謂的緣生或緣起的法。可是,雖然說緣起的法,我們卻不要因此,急躁地想起所謂的十二緣起。因為,所謂的緣生或緣起,就不外本來的『緣有此而有彼,緣生此而生彼。』緣生是『因而生』、緣起是『因而起』。更進,而將那個第一命睿掳搿壕墴o此而無彼。緣此滅而彼滅。』約言說的話,那便是緣滅『因而滅』。緣起的法,將它更詳細地說,就是緣生緣滅的法。更完全地說的話,就是那個第一命睿D屈N,所謂的十二因緣或十二緣起,對於它,有著怎麼樣的關係。  

    關于它,我們必須在這裡復又一次想起,釋尊所以敢作那個『偉大拋棄』─出家是因為什麼。他是以什麼為課睿話仐壴诩业纳疃鵀闊o家的行乞沙門。那,不用說,是因為要怎麼樣纔能解脫,由生老病死的四苦所代表的苦難人生。或者,有洠в锌梢越饷撨@種苦難人生的方法。所以,釋尊苦修幾年所尋求的,並不是單純的理法的法。並不是將一切物的存在方式做法,把握它便可以達成釋尊的目的。  

    這個法又必須是包括人們的存在方式在內的一切物的存在方式的形式。不然的話,那對于釋尊,一定是洠в腥魏蔚膬r值的。據某經,釋尊雖然說,『苦是緣生』,而這個苦難人生也同樣是因緣生之法的話,所以對于這個的認得才能予釋尊以很大喜悅。釋尊,在那些菩提樹下,以一度結跏趺坐的本來樣子七日間,在接受這個新近所認得的法而歡悅,就是這個。而,於其間,釋尊對於這個為形式的法,按照人間生活的實伲枰苑N種的思考。律藏大品,將它記載如下開: 
 
    『於時世尊,於是夜的初夜,以緣起順逆地作意。而謂,緣無明而生行。緣行而生識。緣識而生名色。緣名色而生六處。緣六處而生樱>売|而生受。緣受生而愛。緣愛而生取。緣取而生有。緣有而生生。緣生而生老死之苦。如是一切苦蘊集起。又,如無明無所餘地滅的話,則行滅。如行滅的話則識滅。……如是,一切苦蘊全部滅盡。』  

    那是,將那個緣生又是緣滅的理法,以人間生活為實伲右赃m用的,因此,釋尊藉以知道這個苦難人生的所由生,和知道這個苦難人生的所由克服,並藉它,使他的出家課睿谶@裡一應得到完成。那麼他,將他所認得的,怎麼樣地具現於實邸纳厦婺兀坑衷觞N樣地對於它賦與體系而教示人們呢?







第六章 真理王國成就──傳道的決意──

  微妙的心的記錄 釋尊,從他在菩提樹下得到大悟後,不久在鹿野苑,將他所悟得的,做廣大教訓在人們面前,將它展開的幾十日以前,其間,有關那些去來於釋尊胸中的種種思考,好的是,我們能夠在古經典中找到可以窺知它的幾多資料。可是那些資料的有些部分,所講的是假藉著婆羅門諸神的說話的,又有些部分所講的是以惡魔的誘惑形態的,又有些部分是過去的佛傳作者將他的深意放過的。
  
    蘇格拉底曾經就赫拉頡利圖斯的著作這樣說:『我所能理解的,全部都是優秀的。我所不能理解的,我想也是同樣的。所以想研究該著作的人,必須是熟練的潛水夫。』這些話語我常常在經典面前想起它。而每一次想起它來鞭躂我自己。  

    只撫摩文字表面,而自以為有充分理解的,對於經典洠в斜人膳碌摹N覀冊谀茄e,絕不可停滯在水的表面,必須要跳進水中,潛入水裡去探測它的深處。所以,熟練潛水夫在這裡是比任何其他更需要的。現在我們想探討釋尊從樹下成道起到最初的說法之間,去來於他胸中的思考時,也最強烈地痛感它是必要的。因為能在這裡所找出的,是釋尊胸中的心情的微妙動向,而為他的線索而存在的,卻為諸神的說話,或為惡魔的誘惑而被傳承的資料,所以當然我們也同樣,若不是能勇敢地跳進水中,潛入它的深處,眨樗^對無法樱结屪鹦刂械男那槲⒚顒酉虻钠'。  

    那麼我要首先,舉出可以認為確實的幾個經典資料,然後再與讀者一起,儘可能潛入於它的深處去查看一下。  

    依法而立 相應經典六之二的睿秊椤汗Ь础坏囊唤洠裣麻_那樣,將在釋尊大悟後不久,於他的胸中去來的思念之一加以記錄。
  
    那時,世尊當在尼連禪那河邊,一棵樹下耽住著,在玩味著他所得到的智慧喜悅。可是那時,在他的胸中,忽然地有他的心思生起。  

    『爾時,世尊獨坐、靜觀、作如是想:如洠в兴鹁吹娜耍瑳'有所恭敬的人,生活是苦痛的。我應該尊敬怎麼樣的沙門或婆羅門,去就近他而住呢?』  

    這部經的這一句所說的意味,對于能深深地潛入於水中深深地玩味的人,會覺得有深湛的興味。釋尊在這時得了最高智慧,他尚且還在尋求可以依靠的某些物。想在其他人格找出所應該尊敬的對象,希望能近侍那個人,懀滥莻人而攪動了他的心情。並說洠в锌蓱{依對象的生活是苦痛的。對于獨自一個人在內心抱持著智慧,覺得有某種不安。那是為什麼呢?不過,對於它的理由的追問,暫且將它留在後頭,現在,首先依照經典所記載的來說一說。  

    且說,抱著這種心思的釋尊,復又想──假如我,對于戒依然有不能滿意的,對于定依然有不能滿意的,或對于智慧依然有不能滿意的,如關于這些有足以使我跟著他學習的沙門或婆羅門的話,尊敬那個人,近侍他跟他學習是有理由的。可是,我現在,關于戒、關于定、關于為解脫的智慧,都同樣洠в姓业娇梢宰鹁此⒔趟麑W習的人物。所以關于它,我覺得很遺憾的是,不能找到比我更卓越的人,這樣想著,結果釋尊所得到的結論是──『我寧可尊敬、近侍而耽住在我所悟得的法中。』  

    這個結論,對于想追隨釋尊之道的我們,應該以非常重要的意味接受他。請想起佛教術語有『依法不依人』話語。於世間的很多宗教,所說的都是依人。即由於人而樹立他的信仰。我們也同樣,動不動會覺得,由於人而樹立他的信仰是很自然的。可是,釋尊之道,卻明明白白地教人以『應該由於法,不應該由於人』的道。那些的最堅確表現,被記載在這位大師面對著入滅,還為弟子們而垂示的訓眨е校骸 

    『於此要以自己為燈明,以自己為所依,不以他人為所依。以法為燈明,以法為所依,不以其他為所依。而耽住於此。』  

    那是叫做『自歸依、法歸依』的教示,而為我們以最深感銘所記憶的所在,於那裡最明白地,而且最嚴肅地宣言的,那種佛教的基本的立場,如說在它的開始時,是怎樣地被自覺,怎樣地被確立的話,那我們想指在這棵樹下瞑想之間去來於釋尊胸中的心思,正是將正法中心的立場確立起來的。  

    又,這部經又繼續說,釋尊於到達這種結論時,梵天王現出他的姿容,將衣衫披在一方,對釋尊禮拜,稱讚他所剛剛得到的結論,唱著偈,說如下開:

  『如過去的正覺者,和未來的諸佛,

    又現在的正覺者,能解除眾生的諸般憂懀⿶赖娜硕纪瑯樱慷家鹁凑ǎ业⒆§洞耍

   現在要耽住,又,未來也要耽住。
   這一些對于諸佛,是法的當然。
   因此,如想為自己求利益,想成為卓越的人,
   必須憶念佛的教示,而尊敬正法。』

    這一節,從現在的我們來看,其實是經典編纂人的多餘粉飾。可是在一方面,想用這種粉飾,來強眨屪鸬慕Y論之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然而,律藏大品和中部經典拢蠼浀木幾肴藗儯队浭鰪某傻榔穑琳f法為止的經緯時,也許因為不能理解這部經所有的重要意味,而將它放過,是最使人覺得遺憾。  

    說法的決意 又有一重要經典資料,是所謂的梵天勸請。
  
    那個也是釋尊得到大悟後不久,還在尼連禪那河邊,而耽住在一棵樹下,正在玩味他所得到智慧的喜悅時的事。那時,釋尊尚未決心將這些智慧對眾人講說,與眾人們共享這個智慧喜悅。其實他在想,也許因為這些智慧的內容太微妙,人們難於看到,難於理解。因為人們喜歡的是無限的欲,而深深地淪於貪婪生活中,所以對於他們講說這種難見難解微妙的法,究竟無法使他們覺悟。雖然為他們講說這個法,結局是徒勞的,只是為我自己招來疲勞和困憊而已。釋尊因為這樣想,所以他的心情,傾向於與其說法不如荆@部經典用這樣的話作判斷。並以下開的偈,反覆地說明釋尊的這種心情:

  『我為什麼將我所困苦證得的,
   說與被迷惑的眾人們聽。
   對於又貪又瞋又痴的眾人們,
   使他們覺悟這個法並不是容易的。
   因為它是與世間的經常潮流相背反,
   又微妙難解,所以,
   被欲貪所污染,被黑闇所矇蔽的人,
   是無法看得到的。』

    像這樣已經傾向於荆毩⒌尼屪鹦那椋痪靡苿屿杜c它相反方向,所謂的梵天勸請的就是。這是決心作正法的宣布的心境轉變。  

    那裡,也同樣是婆羅門的最高神梵天,突然登臺。他知道釋尊的心情傾向於荆粌A向於說法的,梵天以為『如如來不欲說法,想守荆D屈N世間唯有壞滅』而已,所以他趕快從梵天界下降,現身在釋尊面前,膜拜釋尊,對他合掌說:  

    『世尊,我祈願你說法。善逝,祈願你說法吧。有些塵垢很少的人,如他們不聞法恐會退墮,如他們得聞法必能了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