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陀传-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將拢囊蟮牡溃晃蹲非蟆D鞘浅黾裔岬尼屪穑^續不變的精進目標。如果那些不能得到充足以上,縱使得極盡所師事沙門的最高境地,或縱使能夠與師併列而坐,他領導他的弟子們,他也絕不能在那裡停留下去,設使那是多麼地困難,也斷然要尋求最高的善。必須要把握究極的自由,必須要極盡最上的道。於是他,在摩揭陀各地輾轉撸校叩絻灅穷l螺村的斯那部落。他在那裡,看到可愛的土地,清適的樹林和川流,以為『這個地方實在可愛,林叢清適,川流清澄,川堤美麗,而且附近各地又有豐裕的村落。的確這裡是想精勤的善男子所適於精勤的地方。』而在一棵菩提樹下選一個位子坐下。那就是大覺成就的菩提樹下之坐。  

    惡魔的試探 釋尊坐在菩提樹下嘴裡念:『我非到能夠滅盡煩惱,不離此座。』拚命地繼續思索精進,其間在釋尊的心內來去的是什麼,我們雖然無法詳細知道,可是,從舊經典所記錄的,卻稍為有可以窺見他的內心動搖的一些資料。
  
    於相應部經典第四,叫做『惡魔相應』的一則短經。於那裡有釋尊遭到種種的惡魔試探,而且都能夠克服他。那使我們想起那耶穌被帶到曠野,受魔鬼試探的那些福音書的記事。不過,我們要知道,在釋尊的場合,對于惡魔的想法,較耶穌的想法其意義是極為高度的。他被叫做惡魔,並與惡魔波旬講談。可是,我們卻又想起在另一部經『所說的惡魔、惡魔,不外是心內的惡念作用而已,是煩惱所使然的。』假如是這樣的話,現在在菩提樹下的金剛不動座上,被惡魔所試探、克服魔等……舊經典所記載的各點,也正是給我們以釋尊,與煩惱爭鬥的資料。  

    它的場合之一,是這樣地記載著。──那時,釋尊在獨坐靜觀中,曾經這樣想:『噯啊!我已經離開那些苦行。因洠в袔砣魏卫娑x開苦行,是善的。』可是,那時惡魔波旬知道釋尊心裡所想的,即出現在釋尊面前,用偈對他說:

  
    『年青人要繼續修苦行,
   才能夠得到潔淨。
   你不可離開淨道,
   而以不淨,為清淨。』

  可是釋尊知道那是惡魔的所為,用偈回答他說。

  『被抬到陸上的船舶艫舵,
   不能夠帶來任何利益。
   你也要知道想以苦行希望不死,
   是洠в杏玫摹
   我用戒、定、慧,
   修得這個菩提(自覺)的道,
   到達無上清淨。
   破壞者,這是你的輸。』

    於是惡魔說『世尊已經識透我』而苦悶萎縮耄'他的形象。據很多的佛傳所記載,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前的釋尊,亙於六年間修苦行。那些苦行頗為嚴肅,因此纔能招來眾人尊敬。不過,釋尊的明哲,終于洞見這種苦行絕不是拢囊笾馈T瓉恚搰藗儯徽撌枪艜r和現在,好像都對于苦行抱有一種信仰。一般的錯覺依然深信苦行纔是拢囊蟮牡溃屪鹪诋敵跻惨钥嘈袨閷で舐}道的方法。而以熱心、精進,實行那個道。  

    據經,他也曾經修『一麻一米』苦行。一麻是一粒芝麻,一米是一粒米。除了一粒芝麻和一粒米以外,斷絕一切食物。那就是『一麻一米』苦行。因為作那種苦行,釋尊頭髮變成艾草,眼窩凹入、骨骸露現,腹皮與背皮幾乎要貼在一起。可是,雖然這樣,真正的覺悟一直洠碚宜D菚r,聽到農夫在附近的尼連禪那河堤岸上歌唱著民郑穆曇簟K皇悄坏芈犞裰{的意思是:

  『絃張得太緊會斷,
   太弱就不會發聲。
   要張得剛好,
   巧妙地將它撥動。』

    據說那時釋尊心中閃出了臁校妒撬麛嗳坏貙⒖嘈兄兄埂_@個插話我們可以相信到什麼程度,現在不加深究。無論如何,釋尊終于放棄苦行。這一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至少,第一是,從印度人們一般的錯覺超出。第二是,形成釋尊之道,即佛教的基本特色。可是,要將它放棄,不是容易的事。又,在將苦行放棄後,動不動會有疑念潛入他的心中,是不難想像的。為惡魔之聲的這種疑念,這種動搖,被表現於這部『惡魔相應』經。可是,釋尊卻能勝過他。能戰勝他而說:『破壞者,你輸了。』  

    其他,也有不少所不能不搏鬥的惡魔。愛欲也是其中之一,貪欲也是,權勢也是,對於青春還很鼎盛覺得可惋惜的也是,將高床的安眠去換取樹下的睡眠的也是。可是他對于這些,全部都能夠勝過它。想妨害拢那蟮赖钠茐恼撸既繑⊥恕jP于那些情形,經的一偈說:『如襲擊膏石的鳥一樣,沮喪地從喬答摩離去。』云,而且又這樣地記載著:

  『看到似脂膏的石頭,
   想在那裡得到軟的和甘的,
   鳥兒由空中飛下來,
   因得不到軟的和甘的,
   復又向天空的彼方飛去。』

    終于,大覺成就,由釋迦族出家的拢撸谀强闷刑針涞氖a涼地方,『建立了尚未建立的道,產生了尚未產生的道,人們已經知道人們所未知的道。』。






第五章 你們也來看──正 法──

  自覺內容 釋尊,坐在那棵菩提樹下,終于得到大覺。律藏大品,將那時的釋尊,於它的冒頭,所記載的是:
  
    『那時,佛世尊,在優樓頻螺村,尼連禪那河畔的菩提樹下,始成就現等覺。是時世尊復又於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並那樣地坐著,七日間,接受解脫的喜悅。』  

    那麼,那時釋尊所重新把握的是什麼。成為大覺悟內容的是什麼。它是我們必須在這裡首先發問的。  

    關于它,人們過去往往以為那是我們所不得知的,究竟是我們所無法接近窺視的,因為佛陀的悟境內容,唯有佛陀本身知道它而已。可是,到底是那樣嗎?我卻不那樣想。因為古經典,並洠в心菢诱f。  

    譬如,只要將那為人們所熟知的梵天勸請的說話,熟考檢討一下便得。那是說,釋尊受梵天的勸請,自己檢討應否將它的內證向世人傳達,和它的可能性,而終于決心傳道的心路歷程。那時,釋尊首先想的是『對于貪戀欲望和心情為瞋恚所迷惑的人們,這個法是不容易了悟的。』『因為那是與世流相逆,非常微妙,而又甚深、難見故,所以,執著於欲而為黑暗所蒙蔽的人,到底不得見故,所以現在雖然將我所刻苦證得的講述給他們聽,結局也是枉然。』釋尊想到這裡時,他的心傾向於默止方面。可是釋尊的心不久傾向於傳道,至於決心要講說這個法的理由,不外是他觀察而且確信這個法雖然很深,難見、難知,可是還有聞這個法能了悟的人存在。於經典話語將他所觀察的結果,引用紅白蓮花競相的蓮池開放的例子,用美妙的譬喻加以敘述。『譬如蓮池中,青的紅的白的蓮花,有的生在水中,長在水中,沈在水中。又,有的,生在水中,長在水中,而長到水面。又有的,雖然生在水中,長在水中,卻高高地長出水面,而不為水所濕染的也有。』世間的人們生存方式,也跟它一樣,各種都有,於一方面雖然有執著於欲,為黑夜所蒙蔽,可以想作究竟無法理解這個法的人也有,可是在另一方面,塵垢很少,好像能夠理解這個法的人也有。釋尊將這些觀察結果得到確信,於是決心要將這個法講述,所以說甘露之門啟開了,有耳朵的人來聽。』那是,梵天勸請的說話對於我們所說示,有關釋尊的心路歷程。  

    既然這樣的話,如以為佛陀所自覺的內容,唯有佛陀本身知道而已,是別人所不得而知的,這樣說反而不了解釋尊的真意。我們於翻讀古經典時深信它是這樣的。因為,釋尊也同樣指這個法說:  

    『如來將它了悟,知道它,對人教示,將它宣弘、詳說、開顯、分別,使它明白,然後說「你們也來看」。』  

    那麼,我們必須就釋尊所教示的,首先學問、探討、釋尊所說的『這個法』是什麼。蓋在菩提樹下大覺成就以後亙於四十五年的釋尊的生涯,我們所深信的唯有這個自內證法的宣述,和它的實邸裕绮皇紫染徒Q視這個法的真相的話,我們是連一步都無法理解,在大覺成就以後的釋尊的生涯。  

    為古道的法 於相應部經典有叫做『城邑』的一部經。它也同樣,依例是釋尊在舍衛城郊外的祇陀林精舍,即祇園精舍時的事。釋尊為弟子的比丘們,講述這樣的說法:
  
    『比丘們,我在尚未得到正覺時,曾經這樣想──的確,這個世間是在苦的裡頭。生、老、衰、死、又生,而且,不知道從這種苦出離,也不知從這種老死出離。那麼究竟要怎麼樣做,才能夠知道從這種苦的老死出離呢?』釋尊也在這裡,復又從他出家前的心境說起。可是,他在這裡,卻洠в邢裆洗嗡f的經那樣,具體地敘述他所過來的路徑,卻抽象地敘述他的想法。即:  

    『比丘們,那時,我這樣想──因為什麼,所以有老死?因何緣故所以有老死?』  

    又,
  
    『比丘們,那時我又這樣想──如洠в惺颤N,就不會有老死?要滅掉什麼,纔能滅掉老死?』  

    因為這樣想,所以釋尊終于說:『我得以前所未曾聽到的法,得開眼、生智,得到明。』可是這個法,並不是以前所洠в卸F在在這裡新產生的。可以說,是從古來就有的,而現在將它發現而已,並在那裡用這種譬喻,將它說出來。 
 
    『比丘們,譬如,這裡有人,在樹林中徬徨,偶然發現古人所行走古道。而那個人,即依照那條古道走去,終于發現古人所住古城,是有園林,有美麗堤岸蓮池的古城。  

    比丘們,那時,那個人將它報告王或王的大臣說──我在樹林中徬徨時,偶然發現古人所行走古道。依照那條路走去時,有古人所住古城,是有園林、又有美麗堤岸蓮池的古城。請在那裡建立城邑。  

    比丘們,於是王或王的大臣,在那裡建立城邑,那個城邑繁榮起來,很多人聚集起來,以至於極為殷盛。比丘們,跟它同樣,我也是發現過去的正覺者們所行走古道古徑的。』  

    釋尊屢屢以這種說法,講述這個法,是意味什麼呢?我們必須首先將它所意味的,加以熟思。而如能夠掬取他的意味的話,那時才可以說我們對于這個法的性格片鳎В呀浤軌蚋Q見。  

    那麼,釋尊是以怎麼樣的意味,將這個法譬喻做古道、古徑呢?那不外是他想說,這個法是不論古今中外,是貫穿著時間和空間,而永恆地存在的。那並不是釋尊出生於這個世間以後,才由釋尊所想出的。也不是我們遵照釋尊所教示,想重新給它以體系時,纔產生的。也並不是只存在於佛教世界,而不存在於其他思想世界的。關於它,釋尊有一次,這樣說:  

    『縱使如來生在這個世間,或如來不生在這個世間,這些事都是既定的,為法而確定的,為法而確立的。即是相依性的,如來證實它、知道它。』  

    那是說,縱使如來出生在這個世間和不出生在這個世間,都是本來已經儼然地存在的,儼然地確立的。不過唯有到釋尊出生,來證得它,將它教示人們為止以前,都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因為這個法是這樣,所以釋尊以譬喻說:『我發現了古道。』而關於它,我們必須事先將它明白了解。

  為形式的法 如這樣說的話,我們當然會在這裡發生一種疑問。因為我們不能不想起釋尊所說的──『一切物的存在,不是常恒的。』即,諸行是無常的教示。既然一切物的存在是無常的,那麼為什麼只有這個法是常恒的。我們不得不在這裡再對該事加以發問。
  
    對于它的答覆,在上面所舉的釋尊的『這些事是既定的,為法而確定的,為法而確立的,即是相依性的。』話語中,已經事先為我們將它準備好。可是,因為那些事是在極其微妙的,所以應該再詳細地將它說一說。關于它,我們可以在以後的釋論中,看到好幾個卓越的法的解釋。  

    其一,於『唯識論述記』中所說的:『法是軌持。軌是軌範,可以生出物的解。持是任持,是不捨棄自相。』就是它,又將同樣旨趣的事,於『俱舍論光記』中,又這樣地說著:『於解法名之為二。一是能持自性。二是為軌而產生卓越的解。』  

    即,這兩個釋論,於解釋這個法,二者所說的都有兩個命睿F湟唬恰翰粧螚壸韵唷唬颉耗艹肿孕浴弧F涠牵簽檐壎a生卓越的解』,或『可以產生物的解』。它所說的意味,第一是,這個法不改變自己的本伲軌虺掷m,從那裡,也會產生這個法是貫穿古今和中外,常恆地儼然存在的表現。而這種法,於第二,可以因此予他以『能夠產生物的解』的解釋。那個,以現在的哲學的用語來說,不外的『形式』。  

    再說,如果懂得康德的認識論的人,請他想起它。他雖然以先天的條件,做成立認識所不可缺的而加以眨椋鏊恼J識論的主要睿俊>烤梗覀兊恼J識經營,如不預想對象是無法思考的。即洠в型饨鐏碛|發我們的思考能力的話,認識是不能成立的。康德,關於它說,認識是與經驗同時開始的。可是他又說,我們的所有認識,並不是全部從經驗發現的。而他也承認我們的認識經營有不來自經驗的(即先天的),而以眨樵撓忍斓臈l件,做他的主要工作。那麼,如所有認識不預想對象便無法思考的話,又為什麼有不依靠先天的枺鳎灰罁涷灥模梢运伎加邢刃徐秾ο蟊旧淼哪兀繉τ谒幕卮鹗恰合刃徐段业闹饔^所有現實的印象的形式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而唯有這一個方法而已。』便成為可能。  

    譬如,這裡有五個手指頭。我也看到它,我所認識的不是指、指、指、指、指,而為五個手指頭。那麼,我怎麼樣認識它是五個手指頭呢?手指的認識,當然是由對象而產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