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陀传-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凡無常的,都是苦的。』
  
    這種命睿烤故且罁觞N樣推理而成立的。很可能,這些,對於初期教團的比丘們,幾乎是等於自明之理。所以,他只說『大凡無常的,都是苦的。』他們就已經能夠充分首肯。或被問以『一切如為無常的話,那是苦的還是樂的?』的話,他們能夠立即回答『那是苦的』。可是,對於今天我們,事情已經完全不同。因為那些,對於我們,絕不是自明之理。而且,那些,是將佛教的世界觀,適用於人生生活的基本的問睿褪撬闹B說法第一諦的苦諦,也是以它做它的基礎而成立的。所以我們,想將它更詳細地檢討一下,它是依據怎麼樣的道理而成立的。古經典關於它是怎樣說呢?  

    這樣地將它探尋時,我們復又接到幾個很有興趣的釋尊說法。其一是從關於這個問睿右再|疑的一個比丘的伲鼏栭_始。(南傳相應部經典三六、一一、獨坐。漢譯雜阿含經一七、一八─一九)  

    『大德,我一個人在這裡獨坐,在靜靜地思索時,我的心中起了這樣的疑問。那是──世尊曾說有三種受:樂受(生出愉樂感情)與苦受(生出苦痛感情)與非樂非苦受,可是,世尊又說大凡任何感受,它的結局都是苦痛到底,那個所包含的是怎麼樣的意思?』  

    那個比丘的名雖然不知道,可是這種疑問旨趣,對於今天的我們也能夠有很親近的感覺。他說『世尊講說三種的受』。今天的我們卻以為『世間有苦痛的,也有愉樂的』,為什麼釋尊卻說『一切都是苦痛的』,所以覺得很疑問。而他的疑問,不但對於他,就是我們也想追問。對於它,釋尊這樣地回答:  

    『善哉,比丘。善哉,比丘。不錯,我講說三種的受。那是樂受與苦受與非苦非樂受,我講說有這三種感受。然而我又講說大凡任何感受,畢竟全部都是苦痛的。那是為什麼呢?比丘,我是將它與諸行(萬象)無常關連著講說的。比丘,因為一切的諸行是會變易的,所以,我講說大凡任何感受也同樣,畢竟全部都是歸於苦痛的。』  

    而漢譯又以偈教示說:

  『諸行無常,
   可知皆是變易的法。
   故講說「受」全部都是苦痛的,
   是正覺者所知的。』

    我們在這裡可以知道,講說『一切皆苦』的釋尊立場是什麼。釋尊也同樣,不是不知道,在這個世間有苦痛的、也有愉快的。於佛教所說的受(vedana),於今日的心理學洠в性摦數母拍睢D鞘牵肝覀兊母泄倥c對境接樱鴮⑺菁{的作用,釋尊將它稱做樂受(快樂的感受)苦受(痛苦的感受)及非樂非苦受(也不是樂,也不是苦的感受)三種。而這種感受是任何人都不得不感受的。凡夫也將它感受,同時到達於被稱為拢呋虬⒘_漢境界的人們也將它感受。對於它釋尊也不否定。  

    可是,釋尊的想法卻不在這裡停滯下來,他遙遙地越過常識的平板,又深又遠地更加加以檢討。人們對著會給他苦受的對境,絕不會有所愛執。對於會為他帶來痛苦感受的,則椋а邸⒀诙韺⑺鼌掚x。可是,對於會給他樂受的對境,怎麼樣呢?他的眼睛盯住它,他的耳朵向它聳起,他的身體被它所吸住。這個釋尊叫它做愛。愛生出時,他就執取它。願與所愛的永遠在一起,願美麗的物永遠不變移。  

    可是,諸行(萬象)無常,常恒的連一個都洠в小Ec所愛的早晚必須別離。美麗的物越美麗,內心覺得它變移越快。在那些時候人們又要潸然地流淚悲傷。那麼,樂受也同樣不久會變為苦受,因為,諸行是無常的。常恒的連一個也洠в小jP於那些,釋尊常常很簡明坦率地說:『愛因受而生。愛是苦的根源。』這樣地站在諸行無常之理上面來看,不能不說任何受都同樣畢竟的歸結於苦。  

    苦是什麼 於是,我想在這裡引用舍利弗說的,很短的經,稍為吟味『苦』是什麼。
  
    那是舍利弗,住於摩揭陀國某村時的事。那時,有一個外道修行者叫做閻浮車的前來訪問他,與他之間交換過這樣的會話。  

    『我友舍利弗,人們說苦,苦,到底苦是什麼?』
  
    『朋友,這三個就是苦。即是苦苦性的、壞苦性的、行苦性的。朋友,這三個被稱為苦。』  

    苦(dukkha)的話語雖然是一個,人們以它所意味的卻不是同一。有的人以窮苦為苦。它所說的是貧窮是苦。又有的人自覺他的罪孽深重而煩惱的也有。它所說的又叫做罪苦。或失去愛兒的人,為它而悲傷。事業失敗的人,為它而苦惱。再者,在病床呻吟的人們,一定會因它而苦。  

    話語雖然同樣是苦,以它所意味的,因它而苦痛悲傷煩惱的人,卻因人而各各不同。那麼,釋尊以它所意味的『苦。』到底是什麼?我們必須對於它要有確切知識,不然的話,我們或者,難免會拿錯,釋尊所想真正要給我們的,而將不應該期待的對佛教有所期待。  

    且說現在舍利弗,回答外道修行者伲鼏枺瑢⑺f的苦,分類為三種性格講解。那是苦苦性與壞苦性與行苦性,並斷定地說『這三種就是被稱為苦的』。苦苦性(dukkhadukkhata),是因苦事的發生而生出的苦惱,譬如寒暑那樣,或铮誓菢樱邕@些發生的話,受到它的人當然會覺得苦。這種叫做苦苦性的苦,它可以說是最樸素、最直接的苦。其次,壞苦性(viparinamadukkhata),是因自己所愛樂的毀壞而生出的苦惱,譬如,愛妻、愛子死去的場合,或覺得很美麗的花朵謝落時,那時當然會生起悲傷、生起憂愁。這樣,就是『樂境壞時壞苦生』的命睿S郑锌嘈裕╯ankharadukkhata),是可以釋為『因一切法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譬如,我們希望能永遠年輕,卻於不知不覺之間變老。我們想能永遠地活著,卻不久不得不死去。那些頭一著可以用生老病死四苦來代表它。  

    像這樣,我們將舍利弗所分類三種苦性玩味,然後回頭,看釋尊所說的苦,是屬於那一種時,我們當然,會得到下開的結論。即,被包含在釋尊所關心的苦,很明顯地是叫做行苦及壞苦種類的苦。而,它的每一個都同樣,不外是在這個世間連指甲上的一點點土也同樣不是常恒的事實上面所展開的。為什麼樂境會毀壞而生出苦呢?為什麼所愛的會死去?美麗的不能不變移呢?又為什麼我不能不老呢?為什麼我也同樣不能不死去呢?  

    不用說,那些全部,成立在萬象悉皆洠в胁蛔円椎氖聦嵣厦妗l妒牵梢灾篮芎喢鞯卣f『大凡無常的,那就是苦。』的釋尊話語,是將它說得毫無所餘地的,清楚的很。  

    不接受第二枝箭 又,於一部經(南傳相應部經典三六、六、箭。漢譯雜阿含經一七、一五)釋尊關於這個問睿浺韵麻_的問話,試向比丘們伲鼏枴
  
    『比丘們,尚未聞正教的凡夫,也會感覺樂受,感覺苦受,感覺非苦非樂受。比丘們,已經聞正教的拢茏右餐瑯樱瑫杏X樂受,感覺苦受,感覺非苦非樂受。那麼比丘們,有聞的拢茏优c無聞的凡夫,有什麼不同呢?』  

    那是,釋尊得意的伲鼏柗椒āK3>头N種問睿|問他們,那麼賢者與愚人,或凡夫與拢茏樱P於它有任何差別呢?而他在這裡,關於三受,賢者和愚人,凡夫和拢茏右餐瑯樱仨毟惺苓@三受,那麼關於這些受,你們知道不知道凡夫與拢茏拥牟顒e在什麼地方?對於它,弟子們不能回答。而,請師教示他們說:  

    『大德,對於我們,法以世尊為本,以世尊為導者,以世尊為所依。願您將它講給我們聽,我們會聽世尊教示而將它受持。』那時釋尊,以兩枝箭的譬喻,將它的分別這樣地教說他們。  

    『比丘們,仔細聽,仔細想。未聞正法的凡夫有兩種受。身受和心受。比方,已經被第一枝箭刺射,又被第二枝箭刺射。他因為尚未了知正法,所以,假如接受五欲樂受,會因為愛執它,立即為欲貪煩惱所束俊S旨偃缢邮艿氖强嗍埽瑫驅λ霾_恚,又被瞋恚所拘執。  

    反之,已得聞教法的拢茏樱杏X的唯有一個受而已。即他雖然感覺身的受,卻不感覺心的受。譬喻說,他雖然被第一枝箭所刺射,但是卻不會為第二枝箭所刺射那樣。那是因為他已經知道正法,所以假如接受五欲樂受,他也不會對他有所愛執,而不至於攪擾他的心,颍齺y他的意。又假如嘗受苦受,他也不對它生出瞋恚,也不為煩惱所攪擾。這就叫做不接受第二枝箭。』  

    我們往往以為佛陀或阿羅漢將苦樂兩共滅盡,而變成寒巖枯木那樣。可是,釋尊的這個說法,卻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那種想法是錯铡摹km然是賢者,雖然是拢茏樱才c凡俗的人們同樣,是『也感覺樂受,也感覺苦受,也感覺非苦非樂受』的,看見美麗的感覺美麗,看見可愛的感覺可愛。又,看見醜陋的感覺醜陋,看見可憎的感覺可憎。關於它一點點的差異都洠в小?墒牵麄儏s絕不接受『第二枝箭』。因為不接受『第二枝箭』,所以釋尊說,苦受和樂受,都同樣不至於攪亂他們的心的和平。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纔能不接受那『第二枝箭』,而能好好地保持心的和平。關於它,釋尊立腳在這個諸行無常世界觀上面,就人間所有本來形狀分析,就人間所應有想法,又就為實現它的種種方法,留下很多教說,很多教示。所以我想再就古經典來探討他的遺教。






第十三章 關於我自己──諸法無我──

  假如知道無我的話 以『如是我聞』開始的,阿含部的一部經記載它。(漢譯雜阿含經三、六四。南傳相應部經典二二、五五、優陀那)那個也是釋尊在祇園精舍時的事。那時,釋尊於無人伲鼏栔校约赫f出,嘴裡將它這樣地誦念:

  『洠в形疫@個人。
   又,也洠в形业奈铩
   如已經知道洠в形业脑挘
   又能懀颤N,有我的物。
   假如,可以這樣解說的話,
   也能夠好好地斬斷煩惱。』

    將釋尊的說法,依照它的形式和內容,作種種的分類的古來佛教學者們,將它分為九或十二,稱它做九部經或十二部經。 其中有一段叫做優陀那(Udana)項目。譯做『無問自說』,意思是洠в腥速|問而自己說出的說法。這一部經的所說也同樣,因為這個部分是這種無問自說的說法,所以南傳睿凶觥簝炌幽恰弧! 

    不用說,釋尊的教法,不是單純的學問所說,也不是思想的體系,結局是為著建立良善的人生的。無疑地,是實邸囊螅亲顑炘降摹<热贿@樣的話,他的教法的所有經和緯、結局,必須與『我』的問睿Y合在一起。因此,『我』的問睿谶@個宗教也同樣,必須是他的教法的眼目。那個『我』是什麼?  

    關於這個『我』,今日釋尊也同樣,獨自一個人在靜坐著暝想。這個,要這樣地把握它,要那樣地把握它,纔能夠克服煩惱。那種瞑想內容由他自己將它誦念出來時,便成為這個『無問自說』的說法。剛剛,這時有一個比丘聽到釋尊的這些話語,走到釋尊跟前,問他:  

    『大德,剛纔您所誦念的話語,意思是什麼?』
  
    他一定是還很年輕的,但是在熱心求道的比丘。釋尊對著這個比丘,用恬靜溫暖的眼睛看著他,這樣地對他說教:  

    『比丘,假定這裡有一個人。他,尚未見到覺者(佛陀),不知覺者之法(教法),不隨順覺者之法。或者,他尚未見到善知識(善友),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隨順善知識之法。所以他看定,色(物象)就是我,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於這裡就有迷惑的原因存在。  

    因為,他是這樣地看定它,所以,不能夠照本來原有形狀知道,無常的就是無常。不能夠照本來形狀那樣地知道,苦的就是苦。又,不能夠如實地知道,無我的就是無我。一切依照因緣所結合那樣而存在,又一切因因緣被解除而崩壞,他,卻不能將它依照本來原有形狀如實地知道。  

    比丘,又在這裡,假定又有一個人,他已經見到覺者,知道覺者之法,隨順覺者之法。或已經見到善知識,知道善知識之法,隨順善知識之法。所以他,不將色看做是我,不將色看做我所有,又,也不看做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因為能這樣地看定,所以他能依照本來所有形狀那樣地,知道無常的就是無常。能依照本來所有形狀那樣地,知道苦的就是苦。又能夠如實地知道,無我的就是無我。一切依照因緣所結合的那樣地存在,又一切依照因緣被解除那樣地崩壞,他能夠依照本來所有形狀如實地知道。  

    像這樣地,因為他能知道,色、受、想、行、識,全部都是會崩壞的,所以,又能知道:

  『洠в薪凶鑫业摹
   也洠в薪凶鑫业奈铩
   既然知道洠в形遥
   又懀颤N,有我的物?』

    比丘假如能夠這樣地了解的話,他便能夠斬斷,將我們與欲界連結在一起的五種煩惱(五下分結)。我所說的就是這個。  

    最可愛的自己 那麼到底『洠в薪凶鑫业摹皇鞘颤N?不用說,那不外是『諸法無我』。可是,它到底要怎麼樣理解它纔好?首先我們要明確地知道的是,它不是『忘我』,也不是『捨棄自己』。我們想起在『法句經』中,而為人們所熟悉的一偈所說的:
  
    『自己的所依,只有自己而已。其他洠в腥魏嗡馈W约耗軌蛴泻煤玫恼{御時,人們便能得到難得的所依。』  

    如果這樣的話,釋尊所教的道並不曾有『忘我』。又同樣,於『法句經』的一偈,也誌載說:  

    『縱使有任何大事,不可只為他人盡力,而忽略自己義務。要知自己義務,經常專念自己義務。』  

    如果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