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陀传-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手中接過針和線,邊將線穿上針孔邊說:  

    『也讓我積功德吧。世間的人都在求幸福。可是,阿那律,在世間求幸福的諸人中,洠в邢裎疫@樣認真求幸福的。』  

    他的聲音,是多麼溫暖地,而且很親切地打進阿那律的耳鼓呢。漢譯經典,誌載釋尊的這些話─『世間求福之人,莫有過我。』我們也同樣,現在在口誦這一句時,自然而然地覺得心中溫暖。  

    乍見時,好像釋尊之道是背棄世間幸福之道。可是,究極結果,這個道也同樣,它所追求的,不是幸福以外的任何物。不,更追究結果,可以說最認真的、最徹底的、追求真正幸福之道就在這裡。有一個哲人所說的話語『人人都追求幸福,洠в欣狻H藗兊囊庵荆绻粚蔬@個目標的話,會連最少的行動也不想做。這個纔是所有人們的所有行動的動機。』使釋尊想走上這一條道的,也同樣不是它的例外。我們必須知道對於那些事,釋尊就是最判然地自覺,最真摯地追求的人,這部經在它的結尾誌載著下開四句偈:

  『在世間的所有力量中,
   在天也同樣,在人中也同樣,
   以幸福力量為最勝。
   因為幸福是佛的道。』

  我們,要深深地玩味這些句子的真意,不要把這個道的本伲胚^。
  
    幸福不是一定狀態 我想在這裡,請大家將已經說過的一部經的事,重又將它想起。那不是別的。即是釋尊就他本身出家動機,為比丘弟子們所說的。(漢譯,中阿含經,二九,一一七,柔軟經。南傳,增支部經典三、三八)
  
    它也同樣,是在那個祇園精舍的事。釋尊忽然為比丘們,講說他出家以前的本身生活的體驗。(參看第三章)它,不像後世佛傳所誌載那樣莊嚴誇大表現,寧可說是樸素地,而具體地敘說,但是這樣反而很接近於真實。可是,忽然將它反省時,雖然在那樣的生活中,卻以為那是依然完全洠в胁话玻耆珱'有苦痛的生活,他省察它是非常迂闊的。那種省察,畢竟是他對於世間的幸福的深刻玩味。  

    我在這裡,不能不想起亞里斯都德所說的『幸福不是一定的狀態』的思索經過。 他在那『尼可馬可斯倫理學』〃Ethica Niachea〃的冒頭作『幸福』的玩味說:『我們所想達成的所有善者之中的最上的是什麼。關於它的名目,一般的人所回答的差不多一致。即一般的人們也同樣,有教養的人們也同樣,都說那就是幸福(eudaimonia)。……可是,一旦說到幸福是什麼的一點時,各人又互相抱有不同見解。』而他,玩味快樂生活,玩味蓄財生活,又玩味榮譽生活,結局發現那些都不是最上的,也不是究竟的,終於到達了『即於叫做理性,或智慧的人們所固有德目活動,纔是究極幸福。』的人們所熟知命睿F在釋尊,就他的生活體驗所從事的幸福的玩味也同樣,於它的內容,與該哲人所玩味的,有非常相似之處。  

    後世尋找這位大師芳蹤的人們,經常都對於他將高度地位、充滿富裕快樂的生活,像捨棄弊履那樣地去求道的事,表示深切銘感。那也不是洠в欣碛傻摹?墒俏覀円眯木瓦@位大師的這種『偉大拋棄』學習的,是促使他行動的原動力,是出自透徹的人生玩味,和精細的幸福檢討結果。加在各人自己的人生目的與實邸厦娴娜耍u能夠追蹤這位大師的行履。我們應該在這部經中,將它學取。
  
    人間最上幸福 我又想,記述釋尊關於人們幸福所說的又一部經的教示。(南傳小部經典經集二、四、大吉祥經。同小誦經五、吉祥經)在那裡,釋尊,因應著人們的各種機根,說各種幸福,終於說到勝義的涅槃,含有很多可掬滋味。
  
    那也是,他在那個祇園精舍時的事:

  『世間的人們全部,
   都祈求著種種福祉,
   祈念著種種吉祥。
   願,為我說最上吉祥。』

    有人這樣問他時,釋尊回答他,說教如下開。經典將它的全文,全部用偈文誌載:

  『不可親近愚人,
   應親近賢人。
   又應服侍值得服侍的人,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應在好的環境居住。
   經常以積聚功德為念。
   又應親自樹立正當誓願。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應廣泛地學習,將技藝習得在手。
   應學習有規律生活。
   應學習良好話語。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應服事父母,
   應慈養妻子,
   應精勵正當職業。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實行布施,嚴守戒律,
   恤助血緣人們,
   不作可恥之事。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不可以惡業自娛。
   飲酒不過量。
   對於各種事不可放逸。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要崇敬他人,自持謙卑。
   要知足,要知恩,
   有時聆聽教法。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遇事要忍耐,對人要柔和,
   要常常訪問沙門,
   有時談談法。
   這就是人間的最上幸福。

   能抑制自己,修清淨行,
   要自證四個真正道理,
   得終於實現涅槃的話,
   人間洠в斜人腋!

   那時人們的心不會被毀譽和褒貶所攪擾,
   也不會因得和失而有所動心,
   洠в谐睿瑳'有瞋,只在於無上安穩中。
   人間洠в斜人腋!

   人們能夠照這樣做下去的話,
   在任何地方,都洠в腥四軇龠^你,
   到任何地方去都是幸福裕如。
   這種人才能夠有最上幸福。

    這些,就是釋尊在這部經所教示全偈。據這部經的話語,請他作這種教法的是『一個容貌端麗的天神(提婆)』。它與那個梵天勸請說話同樣,是古經典所慣用的拿手的神話手法,無論如何,在那裡所教說的釋尊的次第說法,是對於種種生活者的教示,的確充滿著值得使人掬取滋味。








第十二章 洠в谐:愕末ぉぶT行無常──

  連指甲上的那麼一點點土 『如是我聞。』一部經典(南傳相應部經典二二、九七、爪頂。漢譯增一阿含經一四四)這樣地誌載著。它也像以往那樣是釋尊在那個祇園精舍時的事,那時,有一個比丘,前往釋尊處,膜拜釋尊,問他說:
  
    『大德,在這個世間的物伲ㄉ袥'有常恒永住,而它的相狀永遠不變的?』  

    那是與佛教所依據世界觀有關連的問睿R驗樵诟S釋尊的人群中,有不少年輕而富於教養、知性的人,所以會以這種哲學的問睿龁栣屪穑瑏K不是稀有的事。  

    『比丘,在這個世間的物伲:阌雷。肋h不變易的完全洠в小!
  
    釋尊這樣地回答後,抓起就近的少許的土,將它放在他的指甲上面給比丘看,然後,繼續說:  

    『比丘,就是這麼一點點土的物,在這世間也不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的。假如比丘,在這個世間,有指甲上的這麼一點點土那樣的物,是永住常恒而不變易的話,你便不能以我所教清淨行,將苦滅盡了。可是比丘,因為在這個世間,連這麼一點點的土,也都不是常恒不變的,所以可以以我所教這個道,將苦滅盡。』  

    於是釋尊,又將關於受(感受)、關於想(表象)、關於行(意志)、關於識(意識)的同樣旨趣反覆講說。即關於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物伲ㄉ┖途瘢ㄊ堋⑾搿⑿小⒆R)也同樣,全部都不是常恒的,是會變異的見解,釋尊也在這裡披瀝給他們聽,因為這樣,所以我所講說的這個道,纔有可能。  

    如將這部短經,貿然地讀過的話,會以為它洠в腥魏翁貏e的地方,也許會以為它在那裡,跟以往一樣,所講說的只是佛教的無常觀而已。可是,如細心再讀的話,可以知道那是釋尊,將他的教法所依據的根本立場,很坦率地講說。釋尊說:『假如在這個世間,連指甲上的這麼一點點的土那樣的物,都是永住常恒而不推移的話,我所教的這個道便不能成立。』那是告訴我們,佛教這種宗教,是完全站在『無常恒的物』的世界解釋上面。假如,有一毫是常恒的話,這個宗教便失去了它所依據的立場。  

    可是這種常恒的物連一個都洠в械尼屪鹨娊猓^不是唯有釋尊一個人的獨特見解。假如,這種見解只是釋尊一個人的見解,而與世界其他的所有思想不能相通的話,佛教反而會在世間思想界中變成孤立,而不得不變為,獨走奇矯路程的想法。  

    可是,事實上,絕不是那樣,我們將頭高舉,廣泛地觀察中外古今思想時,會知道有很多卓越思想家們,其實也站在與釋尊同樣的立場。其中,恰與釋尊約同時代,   希臘哲學家赫拉頡利土斯(Herakleitos),  說『萬物是流轉的』〃Panta rhei,〃而將恒常和不變從所有的物放逐,是讀哲學史的人們所熟知的。
  

    可是,我們應該要更加知道的,是釋尊不但將這種見解,在印度思想界最早樹立,而且又站在這種世界觀,很透徹地作人間現實相的解釋,並成為人間的當為確立的精細理論,終於為人類帶來了這個叫做佛教的道。  

    那麼,他講說它時,怎麼樣將這種見解適用於人生的現實呢?又他站在這種見解上面,所教的又是怎麼樣的人生當為呢?我們必須就古經,將這些教說,再加以探討。  

    一種教義問答 我們在翻讀古經典時,知道釋尊常常向比丘弟子發出伲鼏枴K|問的,大抵都是關於這個道的教示的基本的問睿菫橹楹吮惹鸬茏佑袥'有好好地將它記住,或有洠в姓_地將它受持,或怎麼樣將它解釋。在那些伲鼏栔校纾骸 

    『比丘們,凡要正確地滅一切苦,應如何思量?』。
  
    也有關於這個道的教示概要的伲鼏枴H纾
  
    『比丘們,你們將它如何思惟?要怎麼樣纔適合於做在家?』。
  
    關於這個道的實邸畣栴},而伲鼏査麄兊幕緫B度的也有。或關於被無明所蒙蔽,被渴愛所束俊挠奕酥v說。如:  

    『比丘們,賢者與愚者有什麼分別?它的差別、差異又怎麼樣?』
  
    又關於他所教的,提出應用問睿囊灿小O衲菢樱瑢兜茏觽儼l出伲鼏柕尼屪饝B度,使我們彷彿看到對於學子的老師,我們能夠在這裡瞻仰『偉大的人類教師』形像。對於那些伲鼏枺惹鸬茏觽儯鸬煤芎玫囊灿校鸬貌缓玫囊灿校鸬貌缓玫模驇煹尼屪鹉ぐ葆嵴f:  

    『大德,對於我們,法是以世尊為本,以世尊為導者,以世尊為所依。善哉,大德,請您將這些意義講給我們聽,比丘們會聆聽世尊的話語,將它受持。』云。  

    請釋尊再將它講給他們聽,是常有的事。
  
    然而,於釋尊作這樣伲鼏枙r,每一個比丘經常都能好像從同一個模型印出來的那樣地,很可能即能在言下如流地回答,古經屢屢有所誌載。那些,是以物象(色)是否常恆開始的一連的問答,將那些例中的一個舉出,以『如是我聞』開始的南傳相應部經典的一經,將釋尊在祇園精舍,與他的侍者阿難的問答,誌載如下開:  

    『善哉,世尊,願您為我,略作說法。我想聽世尊的法後,獨自一個人往清靜處,能不放逸地精進努力。』  

    『阿難,那麼,你怎麼想。你以為物象(色)是常恒的,還是無常的?』
  
    『大德,那是無常的。』
  
    『那麼,既是無常的話,它是苦的,還是樂的?』
  
    『大德,那是苦的。』
  
    『那麼更進,將無常而又苦痛的那些變易的物,觀察它,把它當做是我物(mama我所),把它當做是我(attan我),把它當做是我們的我(me atta我體)嗎?』  

    『大德,那是不可能的。』
  
    釋尊又關於受(感受),關於想(表象),關於行(意志),關於識(意識)也作同樣伲鼏枴端㈦y關於各各的回答,也是同樣的。  

    於是釋尊,為他講說:
  
    『所以,阿難,我們必須厭離一切。能厭離一切的話,便能離開欲。能離開欲的話,便能得到解脫。既然得到解脫的話──我已經解脫──便能產生智。於是──我的迷忘生涯便從此結束,我的清淨行已經完成,我所應做的已經做好,此後,就不會再將這種生涯加以反覆。──這是我所證知的。』  

    這部短經就在這裡結束,而在這些問答與教示中,所包含的幾乎是佛教全體的基本構造。所說的即是無常與苦與無我,而及於厭離與解脫。而關於那些問答的部分即無常觀與苦觀與無我觀,釋尊弟子的比丘們,被伲鼏枙r,經常都能,以這些問答同樣模型,易易地回答。所以,在古經典中,有好幾次有著與模型話語同樣問答被反覆地誌載著。  

    在基督教今天依然存有叫做教義問答(catechism)的模型,假如想在釋尊教團中,尋找與那教義問答相應模型的話,我想這些問答一定是這些模型之一。
  
    無常的就是苦 且說,如果以為在這個世間常恒的物一個也洠в校镔|(色)和精神(受、想、行、識)全部都是會轉變的,是無常的話,那麼,為什麼,於上面的問答──
  
    『那麼假如是無常的話,那是苦,還是樂的?』
  
    『大德,那是苦的。』
  
    的這種公式能夠成立嗎?又釋尊,更加在很多說法中,將它更簡勁地說:
  
    『大凡無常的,都是苦的。』
  
    這種命睿烤故且罁觞N樣推理而成立的。很可能,這些,對於初期教團的比丘們,幾乎是等於自明之理。所以,他只說『大凡無常的,都是苦的。』他們就已經能夠充分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