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史话-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个放下武器倒向这边来了。苏我虾夷看到大势已去,放火把一切珍宝丈册都烧光,然后跳入火窟自焚而死。果报不爽,虾夷算得有先见之明了。皇极天皇经过这次打击,无心再留恋皇位,刻意禅让中大兄。但是藤原献策中大兄,此时不宜躁进,满招损,谦受益,应该退让。于是公推由御弟轻太子承袭大统,是为孝德天皇,册中大兄为皇太子,古人皇子也无颜见人,在法兴寺落发为僧了。这次政变的主谋是藤原镰足,功第一。本来应该由他任宰相,但他再三不肯,屈居了内臣之职,位在左右大臣之下。他因此而更容易推行各种改革计划,首先他仿唐制把日本以往的朝廷组织改变了,以后再不用大连等名称。第二取年号,以往日本君王仅有谥法,现在他为孝德天皇订年号曰“大化”。第三在行政上,取消豪族的封建割据,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精神,划全国土地为国为郡,国设国司,郡设郡司,都由天皇指派。第四整理户籍,再根据户籍来授田。第五制订了租、调、庸的办法,人民纳税服役的义务有了明白规定,不再妄事征发。以上虽然是忠实地抄袭了唐制,但在日本是新政,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了。另外一项设施,是下令薄葬。日本旧来风俗,喜欢高冢宽圹,每位天皇的坟墓都堆得隆隆如山丘,殉葬除了活人之外,还有珍奇剑宝。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宗室、豪族也竞相造坟,有的年纪轻轻已经亲自去度工营建他自己的坟墓,到处征发民夫,弄得举国惶惶。那时日本的财富,几乎全消耗在死人身上。这一道命令居然把几百年的恶习扭转过来,自从大化革新以后,日本皇室的高冢绝迹了。总之大化革新以后,日本脱离了部落社会,进入一个有组织的国家体系。这是一批由中国回来的留学生之所赐,藤原镰足得到中大兄的信任,言听计从的结果。但是国家推行新政,必然有旧势力出来阻挠,中外一例。各地豪族,尤其苏我家的残余,对于新政非常不自在,俟机蠢动。那位做了和尚的古人皇子,原是苏我家的外甥,偷偷被人接到吉野去之后,便举旗反叛了。但他哪里是中大兄的敌手,一战全隳,丧了头颅。古人虽死,新朝廷仍不能自安,中心隐忧总是苏我这一族。古人之变后五年,轮到苏我石川的头上来了。苏我石川是中大兄的丈人,虽然是入鹿的堂兄,但是政变的功臣,以内应之功封为右大臣,现在是苏我族的领袖。他自以为是皇亲国戚有功于国家,应该永享荣华富贵。不料他自己的亲兄弟苏我日向到中大兄那里告了他一状,说他计划乘皇太子中大兄到海边游览的时候,派人行刺。中大兄得讯后便禀陈了孝德天皇,天皇立刻遣使者面责石川,石川大惊,要求在御案前和举发的人来对质。朝廷传旨不许,御林军反而把石川家团团围住。但居然被他逃到他儿子所修建的山日寺里,他儿子准备在附近山丘之旁,摆下阵势决一死战,但是石川阻止了他,黯然说道:“我出卖了入鹿,早就该死。”带了他妻儿老小八个人,在佛殿里集体自杀了。第二天他的侍从妾仆多人也都自杀殉死。当晚御林军才赶到又捕杀了很多人。苏我家的势力经此一役凋零殆尽了。石川的女儿,中大兄的妃子伤心已极,也呕血而死。这时中大兄二十五岁,骤丧娇妻也不胜哀悼。政治是残忍的,为维护政权,以莫须有之罪杀了自己丈人全家。经过这次大祸以后,中大兄寝食不安。人类做错了事,总怪别人,不肯自我检讨,怪不到别人时,便怪天怪地,中大兄这时怪地不灵了。自从奠都难波以来,总是一连串的不吉,他决心迁回到飞鸟川大和故地。孝德天皇向来没有主见,唯他的主张是从,哪知这次回绝了他的要求。天皇是有理由的,难波的宫室刚刚稍具规模,交通也很方便,何必又劳师动众地搬回山中。并且大和情形也安定,并不需要去坐镇。但是年少气盛的中大兄碰不得钉子,登时大怒说:“好,你不去就一个人留在这里吧!”他真的不顾一切带同母亲皇极上皇,兄弟大海人王子以及公卿百官一干人马,搬回大和去了。最奇怪的是,皇后间人也丢下了丈夫,跟着哥哥去了。孝德天皇的元配本为阿倍,生有一子取名有间,不幸阿倍早亡。皇极女帝因为可怜弟弟无人照应,把自己的女儿间人配了给他。这时孝德天皇已年逾五十,并且身体一向多病,老夫少妻,难得圆满。偏偏中大兄也赋了悼亡,妹妹不免要来安慰一番,相怜相倚,很自然地他们兄妹之间又重蹈了日本皇室常有的覆辙,深深恋爱起来。自然宁可抛弃糟老头子,而去跟住难分难舍的哥哥。孝德十分悲伤,他以马为喻吟歌一首,大意如下:   
  白村江之战与壬申之乱(1)   
  历史上,中日之间第一次的战争,是在公历663年,起因如下:在第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鼎足而立,百济、高丽和新罗,互争雄长,而新罗是最被欺侮的一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一章里记道:高宗永徽六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罗王春秋遣使求援。 
  于是唐高宗就开始对高丽、百济用兵了。《旧唐书》里写道:五年(显庆)三月辛亥,发神丘道军伐百济……八月庚辰苏定方等讨平百济,面缚其王扶余义慈……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献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则天门,责而宥之。 
  在《苏定方列传》里,《旧唐书》更写得生动:显庆五年,(定方)从幸太原,制授熊津道大总管(《新唐书》作神丘道大总管),率师讨百济。定方自城(《通鉴纪事本末》作成)山济海至熊津江口,贼屯兵据江,定方升东岸,乘山而阵,与之大战,扬帆盖海相续而至,贼师败绩,死者数千人,自余奔散。遇潮且上,连舳入江,定方于岸上拥阵,水陆齐进,飞楫鼓噪,直趣真都,去城二十许里,贼倾国来拒,大战,破之,杀虏万余人,追奔入郭,其王义慈及太子隆奔于北境,定方进围其城,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嫡孙文思曰:“王与太子虽并出城而身见在,叔总兵马即擅为王,假令汉兵退,我父子当不全矣。”遂率其左右,投城而下,百姓从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卒登城建帜,于是泰开门顿颡。其大将祢植又将义慈来降,太子隆并与诸城主皆同送款,百济悉平。百济之战,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并未能真正的“悉平”。百济都城泗泚陷落之后,情况非常凄惨,到处断井颓垣残破不堪。苏定方奉诏凯旋,带了重要的俘虏领军归国,留下了郎将刘仁愿守泗泚,并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任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总共兵力不足万人。王文度没有能达成使命,病死了,只剩下了刘仁愿孤悬异域,坐镇荒城,这当然给百济一个复国的机会。百济的故将鬼室福信,一肚子的鬼主意,会同了百济的和尚,《唐书》里作“浮屠道琛”,《日本书纪》里作“僧觉从”,组织了起来,聚众占据了周留城,并且不断偷袭刘仁愿的部队,居然打起游击战,也被他们讨到了若干便宜。他们于是遣使日本。百济和日本之间,本来早有关系。日本佛教文化,大都传自百济,日本的飞鸟川的一个支流取名百济川,百济川边有百济寺,百济寺旁有百济村,专门安置由百济来的技工,而百济的王子丰璋,那时方在日本为人质。鬼室福信遣使献上了虏来的百名中国俘虏,同时要求把丰璋由日本接回去,拥立为王,并且请日本出兵相助。当年的日本,皇太子中大兄掌政,母亲是他拥戴出来的齐明天皇,已经六十余岁的老太太。他计取了政敌有间皇子之后,更红得发紫,为所欲为。一方面他运气也好,所派遣的部将阿倍比罗夫,东征北讨,所向必克,自以为武力强大,可以西向开疆拓土了。并且对任那府的桥头堡,始终未能忘怀,现在乘百济来乞援,正是规复的绝好借口,又以为唐兵好惹,连鬼室福信都能捉到百十个来,日本大军一去必然可以杀得痛快。庙议的时候,那些武将都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很快决定了,毅然慨诺做丰璋的后盾,加入了这一次的国际战争。鬼室福信更是高兴,他索性引兵围刘仁愿于府城了。唐高宗闻警,于是“诏起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将王文度之众”,来救仁愿。刘仁轨是个文武双全的将才,曾经因为督粮,而粮船翻了,受了处分,倒过一阵子楣。这时东山再起,他果然连战皆捷,福信不得已释了围,两刘汇聚之后,虽然胆壮了很多,但究竟兵少,不能采取攻势,暂时僵持,密云不雨,等待大风暴的来临。日本庙议既定,中大兄开始动员,他计划得十分周密,有藤原镰足相佐,做得非常彻底,首先请他母后齐明天皇御驾亲征,以增加声势,调遣了全国各路军马,集中了所有大小船只,浩浩荡荡地兵发难波,直驱筑紫。在御船上,除了天皇之外,皇太子中大兄、皇子大海人、众妃嫔、宫人、侍从、巫女,一起都出征。巫女一路上祷告神只,祛祸降福,各种仪式举行得好不热闹,真是使尽了吃奶的劲,以博取这次的胜利。但是大概巫女不够虔诚,福未降而祸亦未祛,神未到,鬼反先来,这次出师不但不利,几乎招致了大难,中大兄的命运从此逆转了。齐明天皇已是六十八岁的老婆婆,禁不起舟车的劳顿和对战争的恐怖,早就奄奄一息。况且那时的旅行,受了大军的拖累,一切都是牛步化。正月初六由难波解缆西征,穿过一平如镜的濑户内海,到达福冈,驻扎在朝仓山下的行宫时,竟是五月了。南方天气已经很热,不幸的是瘟疫也跟着大军凶猛而来,营中不断有人死亡,终于老天皇也感染上了,一交七月便薨于行辕了。据说朝仓山上本来就有鬼,专摄天皇的灵魂,古时仲哀天皇就是被这大鬼吃了,这时碰巧齐明又死,军心震恐,认为是鬼来作祟,谣言四起,吓得皇太子中大兄不敢即位。但是出征的大事已如箭在弦,不得不发,只好暂时称制,硬着头皮,继续指挥下去。他最大的任务是把各处调来的兵勇,再加以训练,然后一批一批、一船一船地冒着对马海峡的大风浪,送到对岸去。除了兵员之外,粮秣武器也都不能缺,据纪录,随军前去的第一批箭,就有十万支。先锋部队,前军五千人护送了百济王子丰璋到了鬼室福信的据点周留城。百济的气势大振,然后中军和后军也都陆续渡海,总数三万二千人杀奔百济,后将军的阿倍比罗夫,就是所向无敌,日本第一勇将,这是空前第一次的大规模动员。在这当口,唐高宗也诏孙仁师去驰援,日本方面的记载孙仁师增援的军队是七千人。连同原有的驻军约有两万之众。两方面军力,唐军略逊于日本,于是决战开始,史称白江口之战,日本则称为白村江之战,《通鉴纪事本末》记道:   
  白村江之战与壬申之乱(2)   
  龙朔三年九月戊午,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军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趋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 
  朝鲜方面的史料说:当时的“倭船”有“千艘”,而唐的水军只有百七十艘,《日本书纪》上对于唐水军数的记载也相同,据《日本书纪》追述当时的情形大致如下:“唐水军百七十艘八月十七日列白江口周留城下,日本水师后十日到,翌日八月二十八日,日本水师舍身突入唐阵,唐军从容左右迎击,纵火焚日船”,《日本书纪》最后写道:“须臾,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甚众,舻舳不得回旋。”日本三万多人完了。《旧唐书》的《刘仁轨列传》里,白江战的最后一段有:“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一时并降。”时为唐龙朔三年,日本天智二年,公历663年。准备了三年多的大军,在两天之内全部“沙蟹”。日本皇太子称制摄政的中大兄,这时真是走投无路,只好赶紧退回到难波,国内群心惶惶,兵败将亡还不算,最怕的是唐兵会不会乘胜追击,而日本国内已无一兵一卒,各地的豪族也都怨声载道,纷纷要和中大兄算账,中大兄为了权宜之计,只好把政权略略让开,那时左大臣出缺,于是就由皇太弟大海人来代领其事,分担了朝廷大政的责任。原因是大海人的人缘比较好,很有些安抚作用,他兄弟二人本来感情很厚,中大兄所生的长女次女十三四岁时,都配给了弟弟为妃,近亲结婚,在日本皇室里原是常有,兄弟又是翁婿,关系格外密切,而况那时中大兄虽然已有妃嫔五六人,但所生的都是女多男少,很显然的大海人也将以弟继兄,成为皇位第一承继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果然,这一危亡局面,由他兄弟二人苦撑,安稳度过了。但是另外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桃色纠纷,变生肘腋。日本文学作品《万叶集》,汇集了日本诸名家的诗歌,至今传诵不绝,其中有位女作家,额田姬,她所作的长歌三首短歌十首,最脍炙人口。据考她是个妖艳绝伦的女巫,开始在宫廷里侍奉时,才得十几岁,她很早就和大海人皇子秘密发生了关系,还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女巫不能结婚,大海人没有敢硬把她纳入后宫。在百济战役的时候,因为女巫职位,也随军出征,在漫长的旅途中,她又和皇太子中大兄堕入了情网,但是这一三角恋爱没有揭穿,只有额田姬心里明白,中大兄、大海人兄弟始终蒙在鼓里,尤其在军书旁午中,他兄弟二人也都无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