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李津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李津逵-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60、70年代起,政府进行大量投资,结合具有良好的环境设计和设施完善的超级市场和大的购物中心的建立,对旧有街道型商业街进行步行街区改造和环境整治,使市中心的商业区得到很大发展,促进了环境更新和旅游发展。
  譬如德国的哥廷根市、慕尼黑市中心区的商业街中阳光、绿树、彩色路面铺装和街灯统一在一起,配以花池、喷泉和雕塑小品,街头穿插表演、展览、商贸和游戏活动,使之成为游客和市民休息、闲逛、玩耍等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步行区禁止汽车通行,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电车由地铁代替。欧洲老城的传统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的客厅重新得到恢复,成为亲切宜人,充满活力富于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
  在日本的旅游规划中,同样注重城市美化和景观形成,通过绿化、水、城市历史、步行者空间等途径寻找城市环境整治的契机,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化,注重景观形成,由此形成城市新的旅游观光景点。以横滨为首的城市设计,进行了城市〃绿色轴线〃建设、公共散步道、城市广场、步行商业街等环境整治措施。与此同时对处于周围环境中的〃城市资源〃加以保护和充分利用,制定出〃再现历史的城市建设〃以及〃水和绿色的城市建设〃的环境整治政策。同样,神户以地方博览会掀起的热潮为契机一直进行积极的城市环境整治的内城建设,注重塑造城市景观,通过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实施〃城市经营战略〃和〃城市名胜地构想〃。
  五、让环境成为市民的良师
  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城市空间好像是一种容器,它为种种社会生活活动提供场所,但它又不是消极的容器,它可以触发人的行为、活动,而成为行为的促媒器、发生器。反之,它也可以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奥斯卡·纽曼曾对居住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他在《可防卫空间》这本著作中曾陈述了以下典型的案例:
  美国布朗斯维尔及旺得克这两个相邻的居住区在用地、居民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均基本相同,仅形体环境不同,调查证明两个区的犯罪率明显不同。
  布朗斯维尔与旺得克两居民区比较
  旺得克 布朗斯维尔
  总人口 6420 5390
  居民平均收入 4997 5056
  离异家庭数 29。5% 31。7%
  总用地 22。350亩 19。160亩
  建筑层数 13…14层 6层及3层
  人口密度 288人/亩 287人/亩
  犯罪次数 1189 790
  (见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
  第六节 经营城市空间从观念开始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一旦想到要经营空间,就如同换了一个座标原点,方程立刻简单了:
  一、从经济上计算
  以旧城改造为例,如果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中普通商品住宅成本价格构成进行对比,可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1、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房屋标准(即建安工程费)相同。
  2、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室外工程费和公共福利建筑配套费也相同。
  3、旧城改造的征地拆迁费为480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49.3%;而新区开发的征地拆迁费仅为600元/平方米,只占总成本的16%。
  4、旧城改造的大市政费、四源费、土地出让金总和为140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14.4%;而新区开发的这三项费用总和为80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21.4%。
  5、旧城改造中管理费、贷款利息、利润和〃两税一费〃的总和为181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18.5%;而新区开发中这四项的总和为610元/平方米,占总成本的16.4%。
  旧城改造的征地拆迁费、大市政费、四源费、土地出让金的总和为6200元/平方米(约占总成本的64%),而新区开发中这四项费用的总和仅为1400元/平方米(约占总成本的37%),两者相差4800元/平方米,由此可知,同样的普通商品住宅,危旧房改造投资为新区开发的2.6倍(王绍豪,1997)。
  旧城改造资金平衡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周一星等城市地理专家发现,人口密度大是旧城的最大特点之一,拆迁工作量多,拆安比(拆迁面积和安置面积的比例)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崇文区虎背口住宅区,拆迁前人均建筑5.17平方米,拆迁后人均建筑面积增加到16.95平方米,人均增加建筑面积11.78平方米。危旧房小区的居民拆迁后,一般都能达到人均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这已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由于旧城改造的拆建比(拆迁面积和建筑面积)本来就远比新区开发的拆建比高得多,这样,拆安比与拆建比之间的差别就更大,对开发企业来讲,资金平衡上就会遇到更大困难。
  二、从生态上划界
  珠海市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同步,项目审批必须有环保局参加。《中国环境报》记者陈谦1999年2月4日报道,根据规划,珠海市要求沿海、河边80米不准修建筑物,而只能建景观路;山体等高线25米内不能建商业和住宅建筑;城市用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得超过8000人;对于每个城区段,要求高层建筑不能超过区域总面积的25%,多层建筑不超过28%,绿地不能少于总面积的35%,严格控制建筑指标,保证城市环境基数,预留下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从专业上综合
  有些城市规划师习惯于把城市规划看成是图上作业。似乎城市规划方案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制图能力。他们并不十分关心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要有当地的地形图,再用几天时间大致看一下现状,就可以离开现场,回家伏案作图了。当时流行什么路网结构图案,就画什么图案。一旦有人创造出某种新图案,全国很快抄袭,到处似曾相识——金经元在《明日的田园城市》译序中痛陈时弊。
  不反映现状特征的标准化设计,掩盖了原本客观存在的地方特色。难怪人们长期讨论地方特色而不得其解,最后不得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用行政命令主观地确定以清式大屋顶、唐风、灰墙黛瓦、坡顶红瓦、浅色墙面、深色墙面等等建筑元素、语汇来表现地方特色的固定、统一;或者用行政命令硬性规定不准有两栋形式相同的建筑出现,有些地方命令在雷同的建筑物上画上各种奇特的花纹,〃穿靴、戴帽、打领带〃,以表现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现在,有些〃开明的〃领导人想跳过这难解的死结,干脆提倡〃欧式风格〃。这些作法虽然令人莫衷一是,但又如出一辙。那就是把一个本该靠认识和研究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文化特征发展规律的问题,求助于某个特别聪明或特别权威的脑袋。
  其实,特色是客观存在。所谓〃千城一面〃,不也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时代特色吗?问题只在于,过分强大的人为干扰,可能使客观规律暂时受到抑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不可能持久,现实生活的教训将使人们最终把它抛弃。
  城市面貌是当地自然、社会和历史演变的综合体现,工程技术成就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金经元提出,城市规划必须首先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许多重大前提问题:
  我们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
  城市如何具体体现这种社会?
  我们规划的城市在全国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如何保护、发展、利用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优势?
  如何避免、弥补、缓解当地的劣势?
  如何使城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发挥地方经济、文化优势,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选择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以及,为此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制定哪些相应政策?
  解决了这些大前提,工程技术问题才有依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在意识上超前
  在城市空间的营造中,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的意识是第一生产力。正象吴新雄在谈到无锡城市建设时说,经营城市,要考虑人们心目中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符合国际发展的城市方向是什么样的?
  对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一是以人为本,营造一流人聚环境的城市。现在城市,应该是环境一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繁华中有宁静、有品味、有优雅。二是把优势最大限度积聚起来的城市。我们的优势是经济的辐射力、湖光山色、交通条件。要对历史负责,要有计划进行改造。中国城市最美的是大连、青岛、深圳、珠海。而无锡,从清名桥上看到的水弄堂,应该是《清明上河图》里的景色,粉墙黛瓦,明清风格。五里湖应该成为无锡的内湖,要把它拉进来,但不是象西湖在市中心。在城市建设上,我们要有抱负,要有眼光,要有追求。第三,要形成城市的鲜明特色和魅力。无锡的特色是湖,有山有水有运河。如果建设得不好,没有特色,就会把遗憾留给历史,留给后人。
  五、在建设中接力
  这是城市史上一个永远感人的故事:讲的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亚南泽塔广场的生长过程:广场的第一位设计者设计了右侧医院建筑,它建成于1427年;第二位设计者肯定了前者创造的形式,决定与之协调,采用了相同的拱廊,因为是教堂建筑,只做了些不同的处理,教堂完成于1454年;第三位设计者在充分理解了前辈的设计意图后,决心不表现他自己,而随从第一人创造的形式,最终构成了一处完美的广场,它完成于1629年。在202年间,先后三位设计者和谐地共同塑造了同一个城市空间。埃德蒙·培根在他的《城市设计》一书点评了这个故事:〃正是下一个人,他要决定是否将第一个人的创造继续推向前去还是毁掉〃。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所以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都要在自己这一代努力为城市〃锦上添花〃,而不是〃将遗憾留给人间〃。
  抉择之三:避免高成本的城市化
  广东顺德市几年前的口号是〃城乡一体化〃,2000年作出重大决策:把建设思路由城乡一体化迅速调整到城市化上来。明确地改〃城乡一体化〃为〃城市化〃。
  第一节 有了高标准,才有低成本
  俗话说,便宜吃穷人。今天图便宜、图省钱,明天就要付更高成本,居家度日和经营城市是一个道理。要想走一条低成本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就一定要高标准!
  一、做好二十年间五亿农民进城的准备
  有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将达到45%左右,这期间全国将有2亿左右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的城镇人口。20年内,将有5亿农民成为市民。可以说,未来的20年里,中国将〃从农村搬进城市〃!这是一项极为宏大而艰巨的历史性进程,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奇观。
  佩卡·库西说,乡村主要是解决人类的生物学需求的;而城镇,只有进人城镇时代,人类自己的人类学需求才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这是因为工业文明的特点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人口、资金、资源要尽可能集中。因为集中能带来显著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而城市就是集中的产物。集中起来的好处是节省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分散居住就业的农村或是小集镇,要想获得与城市相当的基础设施,要付出大得多的成本。
  城市化又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城市化可以使更多的中国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有人估计,我国城市化速度比工业化速度落后10个百分点以上,这意味着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有1亿多农民本应生活在城市中。假如中国人口的主体没有进城,我们就不可能彻底改变作为一个农业国的面貌。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也难有全面提高。因此,离土不离乡式的工业化,在就业和生活质量提高方面,就不如让大量的农业人口名正言顺地成为城镇居民。
  现在,全国三个农村人口的商品购买量才相当一个城市人口的消费量。假如说农村的八亿人口中有一两亿人转移到城市,就等于我们现在城市的消费量增加60%——70%,如果有三亿人转移过来就更不得了,等于现在的城市规模要翻一翻。所以说,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
  发展农村小城镇政策已经提出近20年,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弱化了呢?为什么许多地区农村小城镇建起来了,但是,当地的农民还是往大城市跑呢?凌耀初指出,原因是小城镇与大中城市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小城镇的城市积聚效益明显低于大城市。于是导致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就业地点总是首选发达的大城市。
  发展各类城市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一相情愿,过分强调发展农村小城镇,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我国大中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不充分的,城市基础建设的欠帐也很多,就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来讲是不充分的,因此,今后我国推进城市化政策的重点应当从控制城市规模转到充分发挥城市的积聚效益和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上来,要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少数大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应当被废除。要给予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
  二、从〃城乡一体化〃到〃城市化〃
  广东顺德市为了城市化,不断超越自我。几年前的口号是〃城乡一体化〃,2000年10月10日,市委扩大会议作出重大决策:把建设思路由城乡一体化迅速调整到城市化上来。明确地改〃城乡一体化〃为〃城市化〃。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正在顺德进行。
  顺德农村以城市化为导向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
  1、加大农村区域重组力度,加快城市化改造步伐
  按照〃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坚决推进村的合并和〃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对地域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