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政治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生们强烈要求严惩交通总长、订立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曹汝霖、驻日公 

使章宗祥和订立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陆宗舆三个卖国贼。集会讲演后,举 

行了示威游行。游行队伍在东交民巷使馆区被外国巡捕阻拦,不让通行。愤 

怒的群众向东城赵家楼曹汝霖住宅进发。群众痛打了藏在曹家的章宗祥,焚 

烧了赵家楼曹宅。军阀政府镇压学生的爱国行动,有32人被逮捕。5月5日, 

北京爱国学生实行总罢课,抗议政府的暴行,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 

联合会成立。爱国学生组织讲演团、国会维持会等宣传爱国主张,号召全国 

人民奋起救国。军阀政府在7日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企图以此来扑灭不断 

高涨的革命运动,但上海、天津、保定、南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四川、东三省的学生纷纷声援北京爱国学 

生运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爱国运动已扩展到全国。 

     日、美、英等帝国主义向中国军阀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立即取缔反帝爱 

国的学生运动。6月3日、4日两天,军阀政府在北京逮捕爱国学生1000多 

人,以至狱满为患。中国无产阶级积极参加斗争,举行政治大罢工,很快发 

展成工、学、商联合在一起的广泛的群众性革命运动。6月3日以后,爱国 

运动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上海日商纱厂的工人首先发动罢工,到11日,上 

海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电话、造船、烟厂、铁厂、码头、船坞等 

50多个单位,六七万工人举行了罢工。沪宁、沪杭铁路工人总罢工使交通断 

绝,华资电车工人高举着“罢工救国”的旗帜走上街头,代表了全国人民的 

心声。不久,上海手工业工人也投入了罢工运动,使上海陷于瘫痪之中。在 

上海工人大罢工的影响和推动下,京奉铁路唐山工人、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 

九江工人纷纷举行了罢工。济南、南京、长沙、汉口、杭州、芜湖、无锡、 

天津等地的工人也举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爱国运动。中国各行各业工人的同 

盟大罢工,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 

台。 


… Page 42…

     6月5日,上海租界和南市闸北的商人宣告罢市。全市大小商店、银行、 

饭店、影剧院闭门停止营业,不少店前贴有“罢市救国”和“不除国贼不开 

门”等标语。继上海之后,南京、天津、杭州、九江、武汉、厦门、济南、 

安庆、镇江、芜湖、无锡、苏州、唐山、宁波等地也相继罢市。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很快发展到全国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形 

成有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人士参加的全国性的 

革命运动。 

     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使北京军阀政府惊恐万分。除释放全体被捕学生并 

公开道歉外,还在6月10日被迫免去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还 

宣布了保护学生的命令。“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从6月12日起, 

学生和全国各界人民继续开展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斗争。6月19日,全国学 

联致电北京政府,抗议政府的卖国行为。20日,山东各团体赴京代表在新华 

门前请愿,强烈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各省市的请愿代表也齐集北京,各 

省纷纷发表拒绝和约的通电,并向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提出警告:“如 

违民意,当与曹、陆、章同论”。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日子,在法的华侨 

工人和留学生包围了中国代表的住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在对德 

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 

动。它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 

命的一部分。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历 

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 

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新青年》成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此外,《每周评论》、《晨报》、《国民》 

杂志和《民国日报》等报刊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介绍苏俄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四运动后的半年中,全国有 

200多种报刊,具有宣传社会主义的倾向。除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外,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著作开始译成中文出版。社会主义 

思潮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李大钊在《新青年》 

上陆续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 

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和《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论 

文,比较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原理,同时用这些理论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实际问题。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具 

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同工农群众结合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 

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0年8月,陈独秀首先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成员有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陈独秀为书记。同时还 

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毛泽东在湖南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0月 

开始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 

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张 

太雷等,李大钊为书记。1920年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其成员有董必 


… Page 43…

武、陈潭秋、包惠僧等。王尽美、邓恩铭等于年底在山东成立共产党组织。 

1921年初,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在 

法国的刘清杨、周恩来、赵世炎等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全国各地共产主 

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最后一天因租界巡捕破坏,迁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出席大会 

的代表共13人,代表50余名党员,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 

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 

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1883— 

1942)也出席了大会。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因没能取得联系,没有派代表出 

席。大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党的组织原则问题,同时就党的基本任务、组织 

机构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 

纲。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 (最高纲领)是:领 

导工人农民士兵进行社会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 

本家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党纲还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原 

则和党员的条件。大会确定了当前的中心工作,即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 

运动建立地方党组织,还决定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领导职工运 

动的公开机关。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政治局,作为党的 

中央领导机关,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确定了党的奋斗 

目标,但没能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制定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制 

定关于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时,得到了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帮助。 

     早在1920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明 

确规定了共产党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所应采取的基本方针。1922年1月,共产 

国际在莫斯科举行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 

产党派王尽美、邓恩铭等出席会议。列宁领导了这次大会,接见了中国产业 

工人的代表。大会讨论了中国民主革命问题,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出席的代表有陈独秀、高君宇、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李达、王尽美、 

邓恩铭、施存统、项英、罗章龙、张国焘12人,代表195名党员。大会通过 

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等几个决议案。大会发表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规定了党的最终目的是 

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和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纲领规 

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 

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力量之一; 

革命的形式是建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真正的民主 

共和国,革命的前景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纲领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其不足 

之处是没有明确强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改选了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 

蔡和森、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邓中夏、向警予为候补委员,陈独秀为委 


… Page 44…

员长。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了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22年1月到1923年2 

月,全国发生100多次罢工,罢工人数超过30万。著名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使中国工人阶级在 

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迅速地提高了政治觉悟。 



                       2。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没有同盟军和独立的 

武装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 

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陈独秀、张国焘、瞿秋白、毛泽 

东、李大钊、蔡和森、向警予、陈潭秋、谭平山等30多位代表出席,代表 

420名党员。共产国际派马林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 

国民党问题的决议草案》,指出“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党在政 

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正式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在此之前,共产国际 

代表马林1922年8月在中共中央杭州西湖会议上,传达了共产国际要中共党 

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进一步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提议。1923年1月 

12日,共产国际又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决 

议。 

     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积极帮助孙中山。1922年9月,孙中 

山在上海召集有中国共产党员参加的研究国民党改组计划的会议。1923年11 

月孙中山发表改组宣言、党纲草案,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并筹备在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20日,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人毛泽东、李大钊、林 

伯渠、瞿秋白等出席了大会,并参加了领导工作。大会正式确认了共产党员、 

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革命的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了包括李大钊、 

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在内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2)革命运动的高涨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陆军军官 

学校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 

任校党代表。中国共产党员周恩来、恽代英、熊雄、聂荣臻、肖楚女等先后 

在校内任政治领导工作及其他工作。黄埔军校成为当时建立革命武装的基 

础。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工农运动的领导,促进了工农运动高潮的到来。 

1924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沙面工人罢工,坚持一个多月,迫 

使英、法帝国主义取消了不准中国人民自由出入沙面租界的新警律。沙面罢 

工的胜利是中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的征兆。1925年纪念二七惨案二周 

年时,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铁路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胶济铁路工人举 

行大罢工,取得了胜利,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北京、武汉、广东、唐山、 


… Page 45…

杭州、青岛等地相继爆发了罢工斗争,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