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42节 伐交显谋略
对于袁绍抓住巨鹿不放的战略,曹操表示可以理解。并州军之所以能够从一支黄巾残兵,发展到当前这等庞然大物,大半归功于张狂的前瞻性领导。而且,张狂年纪不大,儿子又太小。只要除掉了此僚,并州军内部,根本无人能接替张狂的位置。那样一来,并州军必然四分五裂,也就不足为惧了。
至于曹操为什么如此大胆,居然敢放着后方不管,带着三万主力北上,而不在意袁术的威胁?
对此,袁绍当然是有安排的。他在曹操出兵之前,事先让谋士荀谌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前往南阳游说袁术。
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袁绍此次全力反扑张狂,在“伐谋”上算是大获成功。而对“其次”的“伐交”,可也没有少下功夫。能够让曹操全力来援,便是袁绍的谋士们在“伐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荀谌带去的亲笔信里,袁绍对袁术是这样说的:
“不闻‘兄弟阋墙于内,当外御其辱’。张狂,小人尔。以隙间入,几坏天下大事。若为所趁,先祖不飨矣!”
“为宗业计,当且去外患,再论嫡庶,方不辱先人。”
——咱们两兄弟不管怎么闹,那都是自己人打架,不关外人的事情。可是张狂那个土贼就不同了。区区一介黄巾,居然敢参合到天下大势的争端当中去。
——无论咱兄弟俩谁胜谁负,天下都在袁氏的掌控当中。可万一张狂那土贼乘咱们俩闹的时候,占了大便宜去,袁氏可就吃大了亏啊!
——所以,袁绍请袁术在此时,别拖他袁绍的后腿。他袁绍败在袁术手中,那是没有关系的。可他袁绍如果败在一介黄巾的手下。则整个袁氏的脸面,可就要丢光了。至少袁术是肯定会被天下人耻笑的。
袁绍在信里的话语,荀谌只当做不知道。不过。他从另外一个角度,给袁术指点了一番天下大势。
在兖州。曹操虽然带着主力北上了,却还有名臣荀彧主持兖州事物。兖州诸位大吏,如张邈、鲍信等人,对袁术都心有忌惮。袁术若想乘机北犯,张邈等人据城而守,袁术也没有那么快打得下来。
而且,荀谌还隐晦的指出。袁术如今根基不稳,自家都快要出事情了,就别想着去占别人家的便宜。
孙坚和吕布两位当世最知名的“万人敌”猛将,。现在都在袁术的手下。正是由于这两位的存在,才让袁术军战力倍增,向西可以威胁长安,向北可以压制兖州,向南可以争夺南郡。向东可以逼迫扬州。
不过,孙坚本是一头江东猛虎,手下万余精兵,战力天下少有,堪称袁术军的主力。他如今已经贵为豫州刺史。论官位,比袁术也差不了多少。以孙坚轻慓的性子,等闲不会服人,可会愿意一辈子屈居人下?
至于号称“飞将”的吕布,可就比孙坚更危险了。此人出身北地蛮夷横行之地,唯利是视,性情粗暴而自傲。再说了,吕布的起家,便是依靠背叛上司。先有丁原,又有董卓,这两位前车之鉴在,谁能保证下一个不会是袁术?
还有,吕布现在是朝廷正儿八经任命的奋武将军,又有“温候”的名爵,光论官位而言,比之袁术也不会低到哪里去。荀谌特地暗示,这等不知礼仪的强人枭雄,难道袁术就一点儿也没有看出其中的危险来吗?
袁术不是笨人。他对孙坚和吕布也是早有疑心。如今的孙坚,由于羽翼渐满,在豫州立下了一定的根基,对袁术的命令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唯命是从。至于吕布则更是过分。此人在荀谌来访的时候,正在地方上闹着,要求袁术给他增兵,还要求袁术分给他一个郡的地盘,好让他练兵养兵呢!
而且,荀谌的话还没完。他接下来提到了最让袁术讨厌的一个家伙,那就是刘表。
刘表在荆州数年下来,已经与荆州的土豪们打成一片。他不但重用蒯良、蒯越兄弟、黄祖、蔡瑁等人,甚至干脆的与蔡瑁的姐姐结亲,彻底融入到荆州豪强的血脉里。据说,蔡夫人已经有了身孕,若是产子,便是荆州豪强的自家子弟。
军事上表现平平的刘表,在荆州展现出长于治理的政治能力,于是州中士民乐至。不但如此,就连那些北方士人,也多有避乱南下,投靠刘表的。
而在军事方面,刘表本人能力虽然不足,却知道如何用人。于年前当李傕、郭汜等凉州军被韩遂击败之际,刘表抓住机会,顺利收容了张济、贾诩手中的八千精兵,让他的手中多出了一张身经百战的王牌部队。
有前董卓部下大将张济,智者贾诩为刘表坐镇邓县,刘表军实力大增。这样,他更是可以将侄子刘磐和亲信大将黄忠的兵力解放出来,成为荆州境内的一支机动兵力。
黄忠的勇猛,不下于孙坚。刘磐带兵,也可圈可点。这两人都是袁术颇觉威胁的将领,如果没有孙坚和吕布的武力支持,袁术对刘表在一旁的窥伺,还真是不敢放心。
点出了袁术的隐患,袁术对荀谌的态度,一下子就热切起来。他很诚恳的对荀谌表示,自己并无意趁兄长陷入贼乱危机之时,在后面扯后腿。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袁术还告诉荀谌,他听说扬州刺史陈温如今病重,正有意于南下,为大汉开发江东那些偏僻之所。
言外之意,袁术答应袁绍不去找曹操的麻烦,却想要让袁绍承认他对扬州的所有权。
以袁绍目前的情形,荀谌当然爽快的答应下来。关于距离冀州相当遥远的扬州,袁绍一方如今可是完全没有余力顾及。陈温虽然是倾向于党人一方的名士,毕竟不是袁绍的部下。谁能控制扬州,短期内对袁绍毫无影响。
有了荀谌回报搞定了袁术,曹操才敢大胆的带兵出征冀州。而且,以陈留太守张邈手上的上万精兵,万一袁术背弃诺言,也足以抵挡袁术大军一段时间。
只是,除了南边的袁术以外,曹操还有一个麻烦需要对付。那就是东边的徐州势力。
徐州牧陶谦老迈疲病,不复当年之勇。如今徐州的军政大权,被当地几大豪强争夺的非常激烈。如果有哪个徐州大将,想要借助乘虚进攻兖州来竖立自身的名望,曹操的处境,还真算不得太好。
虽然说这等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当真不大。
以袁绍考虑事情的周全程度,自然不会忽略掉对徐州的估量,哪怕这种概率相当的小。就在荀谌出使袁术的同时,另一位袁绍派出的使者辛评,则踏上了前往徐州的道路。
如今的徐州,东海糜氏、陈氏、彭城曹氏等几大有力豪强,各自有着不同的打算。陶谦虽然余威犹在,却因为患病,无心处理州事。与荀谌相比,辛评的任务还是相当简单的,可他所要面临的局面,却更加的复杂。
徐州豪强们对袁家二雄的态度,明显倾向于袁术一方。要不然,袁绍的小兄弟曹操,也不会与徐州州师大打出手。所以,辛评到达徐州之后,所受到的对待堪称冷淡。
不过,随着局势的变化,徐州与袁术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淡淡的变化。袁术过于好大喜功,对自家地盘的收刮苛重不说,眼见徐州这块膏腴沃土钱粮丰盛,哪里能够忍得住不伸手?
自起兵反董以来,袁术借助大军战斗的需要为名,可是不止一次的向徐州讨要钱粮人马。而且,袁术每一次讨要的胃口,可是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数千人或者数万斛粮食,到后来就变成十万斛粮食、或者十数亿钱这样的要求。
若是一次两次,以陶谦与袁术的关系,那是毫无问题。但这种上门需索的事情,可一可二不可三。到了年初袁术进攻韩遂的时候,徐州豪强对于袁术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袁术向徐州下达的援助要求,仅仅只是被徐州人拨付了十分之一的粮草,用于应付而已。如此一来,袁术对陶谦这个徐州牧,心里可就有了怨言。
当然,袁术对陶谦即使没有怨言,也不会放弃对徐州的垂涎。只要是个明眼人,就知道老弱多病的陶谦,能够继续执掌徐州的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陶谦之后,谁能将徐州收入囊中,将是一件足以影响到全天下的大事。
对比其余动荡不安的州郡,显得国泰民安的徐州,可是一块肥美无比的鲜肉。若是控制住徐州,凭借其丰富无比的资源,对任何一位诸侯来说,都能够让他的势力迅速膨胀到天下第一流的程度。
志在制霸天下的袁术,暗地里早就将富庶的徐州,当做了自己的禁脔。为此,他一直在联系徐州的各大豪强,打算在陶谦故去后,立刻接手徐州牧的位置。
只是,在经历过袁术的无尽需索以后,徐州豪强们对袁术的行事感到失望。即使袁术是号称“四世三公”袁氏的正宗嫡系,也不能与徐州人自家的利益相比。除了想要借助袁术的力量,登上徐州豪强首领宝座的彭城曹氏,其他豪强都不愿意袁术将手插进徐州。
辛评到了徐州境内,一打听到这些消息,便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之事,再无担忧。



第43节 徐州变数起
徐州当前最强的豪族——彭城曹氏,虽然实力排在第一,上有曹宏在陶谦面前把握州中事物,下有曹豹掌控州师上万精兵,却也并非无敌。
别的不说,光是东海糜氏,便有部曲私兵万人。另一家大豪强陈氏,在下一任家主继承人陈登的策划下,将家中实力转移到了南方的广陵郡,占据了几处因为黄巾和海贼之乱遭到废弃的县城,于当地建立了连片的庄园,奴客部曲以万人来计算。如果论起潜在实力,其实陈氏才是徐州境内最强大的。
陈氏与糜氏向来不和,而曹氏与陈氏也由于新州牧的人选问题,几乎陷入决裂状态。至于曹氏与糜氏之间,一个将糜氏视为土财主,恨不得狠狠咬上一口;一个将曹氏看做幸进小人,对曹氏的实力羡慕嫉妒恨。
内部的几家豪强之间,居然拥有如此大的矛盾,徐州哪里有可能对外发动进攻呢?
因此,辛评都不用怎么出手,徐州自己就没有进犯兖州的可能了。只是,若是就这样回去,辛评哪有什么功劳可以摆显呢?
袁绍的幕府里堪称是人才济济。就连荀彧这样,早早的被名士何顒评价为“王佐之才”的强人,都有感于袁绍幕府里竞争太激烈,宁愿跑到袁绍的小弟曹操身边,担任曹操的副手。辛评如果什么都不干,就这样回去,未免会被其他幕僚讥讽为“因人成事”,以后他在幕府中的地位可就难说了。
所以,在写了一封书信回去,通知袁绍徐州绝无可能出兵兖州之后,辛评大摇大摆的在徐州呆了下来。他的目光。对准了陶谦的继承者。
别误会,辛评可没有傻到觊觎徐州权柄的地步。他只是想要让继承陶谦地位的那个人,在态度上倒向袁绍一方,不要再与袁术搅在一块。
徐州的局势虽然充满矛盾,却很奇妙的保持住了平衡。最强的三家豪强,曹氏、陈氏、糜氏,由于担心徐州政局被打破。会让自己的家族遭受严重损失,都在那里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陶谦作为州牧,大权在握,也是一心想要维持局势的安稳。
如果局势继续这样拖下去,等州牧陶谦哪天突然挂了,辛评一个外来户,也不会有什么机会可以利用。说不定到了那时候,彭城曹氏将袁术请进徐州。其他豪强们多方顾忌之下,也没人敢主动抗拒袁术的到来。
为了搅动徐州看似平静的局面,辛评用计了。他的计策很简单,既然徐州当前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那就再请一位实力派进入徐州,干脆的打破这种不可靠的平衡。
被辛评看上。认为比较适合到徐州来蹚浑水的,不是别人,却是那位平原相刘备。
大汉旁支刘备原本是幽州名将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属于袁术阵营。向来与徐州关系不错。被公孙瓒任命为平原相的刘备,虽然因为平原被袁谭控制住大半,没有在平原国真正到任过。可是他之前却担任过将幽州战马卖给徐州,以换取部分军粮的任务,与徐州官吏有过几次接触。徐州的各位大吏,对这位善于交际的刘氏宗亲,还是有几分好感的。
如果公孙瓒不死,辛评是绝对不会想到刘备这家伙的。但是,只能说公孙瓒死的正好。
刘备虽然是公孙瓒的师弟,却算不得公孙瓒的部曲。只是暂时从属于公孙瓒。公孙瓒一死,刘备就算是完全从北疆军系统独和谐立出来了。
拥有独和谐立身份的刘备,身份不高不低。属于可以拉拢的级别,又与袁绍并无直接矛盾,无疑可以被袁绍一方认可。而只要刘备以后不再反对袁绍,辛评还是想尝试着拉拢这位公孙瓒手下有数的猛将的。
偏偏刘备目前的情形,恰恰不算好。
顶着平原相这个头衔,可平原国却被袁谭占了大半,没有刘备多少立足之地。悲催至此的刘备,没钱没粮,差点儿连手下的两千部曲都养不活。
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会被北海太守孔融一招手,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投靠人家。在击退了管亥的青州黄巾军以后,刘备便暂时留在孔融的地头上休整部队,以图日后崛起。
只可惜,这年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孔融是大汉最优秀的政治批评家之一,偏偏不擅长干实务。如果是太平年间,有孔融这样的太守,大约也不会坏事。偏偏北海被黄巾军一顿洗掠,钱粮立刻显示出不足来。孔融一边要恢复自家的郡兵规模,另一边又要供养刘备的数千部曲,粮仓一下子就显得空旷起来。
虽然孔融好面子,尽量维持着对刘备部曲的供给。可是孔融的手下,肯定就不会那么痛快的将物资补给交给刘备。可以说,刘备在青州,日子也是过的紧巴巴,只是勉强维持罢了。
在北海过得不如意,刘备也想要换一个地方呆着。徐州无疑是个好的落脚点,钱粮充裕,让人垂涎三尺。可若是没人引荐,刘备敢这般巴巴的过去,那是要找揍的。
就在刘备呆在北海踟蹰不定,无法确认自己的前途时,辛评悄悄从徐州轻车简从的前来拜访他了。
此时的刘备,在天下人眼里,也只是一介无名之徒。哪怕孔融夸奖过他几句,也就是让青州境内的士人们,知道州中有了这么一个来自北方的武夫。在那些名门和世家子弟的眼里,一个武夫,就算姓刘,也不值得多么重视。
不过,袁绍军与公孙瓒多年交战,袁绍帐下的将领和谋士们,对刘备的能力还是表示谨慎的欣赏。听到辛评居然大老远的前来拜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