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被称为大哥的商贾一听两人都问,不得不站住了转身对身后两人道:“自从我们那rì喝出了交情,义结金兰后,我这个当大哥的有没有做出戏弄你们的事?”
“没有没有,大哥一心想让俺俩能多点收入,好扩大门面做大生意,俺俩心里都明白。”壮汉反应快,连忙表态道。
矮个子也点点头,看着商贾。
他俩虽得知他们大哥其实只是一个四品京官的外围掌柜,不小心听到了点消息显摆而已,但对他俩却是真心实意地结交,三人都不甘眼前的现状,想着更上一层楼。这其中,商贾所动心思最多。
“好,既然你们相信大哥,就跟大哥走。大哥带你们去见见世面。”商贾心里很满意,就再次转身,一边走,一边向他们说道。
两人快步跟上,然后壮汉问商贾道:“大哥,什么大世面?”
“水泥听说了么,用水泥建的房屋马上就完成了,我带你们去见见。”商贾终于说出了要带两个结拜兄弟去看什么东西。
“好像听说过,但不清楚是个什么东西。大哥给讲讲?”矮个子回答商贾的话道。
“在酒楼那rì,见到中兴侯了吧?”商贾问道。
“是啊,俺们不一起见到的么!俺回去狠狠地骂了一顿那些婆娘,让俺丢脸。不过她们又说那是中兴伯收了法术,因此和常人一样。”壮汉想起那rì自己在酒楼吹中兴侯身高八丈的事,就有点脸红,想起那些婆娘的解释,又有点疑惑。
“大哥,这水泥还和中兴侯有关系么?”矮个子显然知道壮汉的事情,对他说的事情并不发表意见,只是对商贾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知道中兴伯为什么被封为中兴侯了么?之前是说过杀鞑子的原因,但其实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商贾一边说一边拐到另外一条大道,捡了人少点的一边,继续前进。
“什么原因?”矮个子和壮汉同时问道。
“中兴侯把水泥的配方献给了皇上。”
“大哥,说了半天,还是没说水泥是什么东西。”矮个子记得自己的问题。
“不要急,水泥是什么东西,你们很快就看到了,你看那些人,是不是跟我们去同一个方向,他们肯定也是去看热闹的,你们去了就知道了。”商贾一边回答一边指着路上其他人说道。
壮汉和矮个子都很好奇,这么多人去看,应该是个不错的东西。于是,就加快脚步往前赶。
走了大概有小半个时辰后,终于到达午门外的广场。
像他们这样赶过来的人已经比较多了,都远远地站那看广场边上一个庞大的建筑,一边还在议论纷纷。
五城兵马司的兵卒在附近维持秩序,不让闲人影响银行的施工,该让的道路都得让出来。
自从开始建造银行后,连绵运送材料的车队把京师的闲人给招了来,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的过去,闲人越来越多,影响了施工。
五城兵马司在现场的百户是想把这些围观的人都赶走,但被巡视工地的中兴侯给拦住了,没脑子的才会想着去赶走那些免费的广告人员。
中兴侯只是让兵卒把秩序维持好,不影响工地施工就可以了。
敏感的施工地段,新的施工方式,新的建筑风格,新的建筑材料,飞快的建造速度,让这些闲人口口相传,越传人越多,才有了现在的围观规模。围观看热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一直很好的继承到后世。
此时,银行的毛坯已经完工,大部分小工已经撤走,只留下吴胜大带着徒弟们在粉刷墙壁。
商贾是第二次来了,带着两个结拜兄弟找了个合适的位置,然后开始把听到的内容给他俩介绍。
“看到了么,没有一块木料,也没有一块石料,这么大的房子,在短短七天内就起来了。”商贾的话语中还带着一丝赞叹。
壮汉和矮个子已经看得有点呆了,你要说不用木料的房子,现在也有,就是那些泥坯房。但在房子里面,可是有大木做横梁的。
眼前这房子这么大,那横梁肯定会很粗很大了。但没听说过京师有搬运大木啊,这古代的交通工具差,如果搬运大木的话,全城百姓肯定会被惊动,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自然条件。如果是运更笨重的大石料的话,甚至要洒水成冰后,在冰面上用牛和人来拖拉才行。
矮个子过了好一会,才回过头来看着商贾,问道:“大哥,这外面是看不到木料,那里面呢,横梁不是用木料么?”
“听人说,不管内外,一根木料都没有。”商贾回答道。
“那用什么支撑这么大的房屋?”壮汉这时也已经回过神来了,问商贾道。
“听人说,是用水泥混着泥沙和小石子之类的,再加铁棍子来支撑的。”
“泥沙和小石子能堆成这样的房屋?铁棍子又要多粗才行啊?”矮个子摇着头不大相信地说道。
“听人说,铁棍子也不粗,就手指那么粗。而且关键不是铁棍子,关键是那水泥,明白么,水泥。”商贾见这两个结拜兄弟问不到重点上,只好自己再三点明。其实他自己第一次来时,和他两个兄弟的反应差不了多少。
“对啊,大哥,正想问你这水泥是什么东西呢?”矮个子赶紧回答,显得自己不是那么笨。
“这水泥就如同糯米汁,但比糯米汁的效果还要好,能牢牢地把泥沙和小石子都黏合起来,这么大的房子就是这么建起来的。”商贾把自己听来的内容给两个兄弟复述了一遍。
“那这水泥是不是很贵?”壮汉问道,在他认为,比糯米汁还要好的东西,应该比糯米汁更贵吧。
“听人说,这水泥的价格会比糯米便宜。”商贾回答道。
“大哥,你怎么老是听人说听人说,到底是听谁说的,靠不靠谱啊?”矮个子说这话的时候,看了一眼自己的三弟。
商贾一听,微微有点脸红,但对已经是自己兄弟的两人,却也不隐瞒,他回答道:“是有人在说的,据说是在里面干过活的。”
壮汉和矮个子一听,就东张西望起来,想看看有没有人在说更多有关这房屋的事情。
商贾见他俩人的动作,就拉了一下俩人,然后低声说道:“你们俩听大哥说,大哥让你们过来看,是为了让你们知道这水泥的厉害。而且,这里有一个发财的机会,你们知道么?”

第二百三十七章 崇祯发了笔横财
两人一听发财的机会,马上集中了注意力,看着自己这位结拜大哥。
“这水泥可谓是物美价廉,这个不否认吧?”商贾问壮汉和矮个子道。
两人点点头,刚才已经做过比对,这个结论是肯定的。
“再者两位兄弟有没有发觉,这房屋怕火烧么?”商贾问道。
两人想着泥沙和铁棍子组成的房屋,怎么都比木房子耐火吧。于是,两人都摇摇头。
“为兄可以断言,这水泥必将行销天下,以后天下的房屋都会用到这水泥。”商贾凭着他的眼光直接说出了水泥的价值。
壮汉和矮个子都还只是看着眼前的这水泥如何如何,还在看热闹的状态,远没有像商贾一样能有敏锐的意识,去想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现在听商贾这么一说,两人忙问道:“大哥,那我们如何从中发财?”
“贩、卖、水、泥!”商贾一字一句地说道。
两人互相看看,然后由矮个子问道:“大哥,如何贩卖,我们一点头绪都没有啊!”
“为兄想着这东西应该是像食盐一样由官府指定售卖,因此,为兄的想法是先由为兄去打听清楚情况,然后我们三人凑钱去买水泥凭证过来贩卖。为兄算准了,这水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供不应求,贩卖必定得大利。”商贾自己的眼睛已经闪闪发光。
壮汉和矮个子两人互相看看,没有犹豫,对商贾说道:“一切听兄长的。”
三人商议完毕,再看这大房屋,就越看越觉得好看,只是因为有阳光照着而已,就仿佛觉得房屋在发着金光。忽然,壮汉问道:“大哥,二哥,你们说朝廷建这房屋,是用来干嘛的?”
“住人?肯定不是,议事?也不可能,那会是用来干嘛?”矮个子先答再否,实在找不到答案就又问出了问题。
“难道是一处新的衙门?”商贾猜到,三人都没有肯定答案,不过这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三人看了半天后才找个酒楼去喝酒,并商议一些发财大计的细节去。
钟进卫此时正在之前在午门建的水泥朝房中休息,时不时地有普通百姓服饰的人进出,向他汇报。
这些人都是钟进卫派出去做水泥宣传的,那个商贾老是听说别人说什么,其实就是钟进卫派出去的人。这些人一边宣传,一边收集民众的反应,回来给钟进卫汇报。
返回的消息中,类似那商贾想法的人也有不少。
钟进卫听得很满意,等到银行建好后,再过段时间,水泥的宣传效果会更好,那时就可以让水泥上市了,但具体的水泥买卖细节还没有想好。
钟进卫坐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正是在考虑这个事情。他在回想着后世的商业手段,看有什么比较符合目前所需。
忽然,有内侍找来,传钟进卫前去觐见。
紫禁城也就在眼前,钟进卫没多少时间就出现在崇祯皇帝的面前。
还是在文华殿,殿内的人比较多,有内阁首辅温体仁,统领勤王军的阁臣孙承宗,户部尚书毕自严。
钟进卫一看这阵势,就知道有重要的事情。
崇祯皇帝开口说了:“毕卿,你跟钟师傅说说一共收到多少赎罪银吧。”
钟进卫一听,原来是赎罪银终于收完了。
毕自严微微有点尴尬,因为这赎罪银里面也有他的一份贡献,他对人的态度明显比以前恭敬了很多:“中兴侯,户部共收到赎罪财物折合纹银有两百三十五万六千四百五十六两。”
钟进卫一听,心里暗想道,皇上算是发了一笔横财。不过这也不算多,后世李自成在běi jīng城拷问文武百官获得的银两是以千万两为单位的。
崇祯皇帝待毕自严报告完之后,他对钟进卫说道:“这笔银两中,朕决定拨一百万两出来,补边军之欠饷。”
钟进卫点点头,这肯定的,边军的饷银可是不能拖的。不过,崇祯皇帝向自己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他没想明白。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看向首辅,温体仁会意,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侯,皇上和内阁的意思是,这一大笔银两,由你押送前去边关分发给边军。”
钟进卫一听,开始没明白什么意思,怎么指定自己去押送,自己没这个经验啊。
“陛下,臣以前没做过这个事情,没有经验。”钟进卫如实向崇祯皇帝说明情况。
“钟师傅,你去,朕放心。”崇祯皇帝只好点明道。
“中兴侯,没经验没关系,自有熟悉流程的官员随从,你只需监督其发放即可。”温体仁也补充说明道。
钟进卫看看崇祯皇帝,又看看温体仁,忽然明白过来,他们是不相信现在大明的文武百官,怕他们会上下其手,所以派自己前去。估计要等新的监察体系证明有效果后,才会放心。
但是,他们就能那么淡定地把这么一大笔银子交到自己手上?虽然自己的人品肯定是没问题的,可别人应该没有自己那么了解吧。
他又疑惑地看向崇祯皇帝,说道:“既然皇上相信臣,那臣愿去。”
“钟师傅,你把水泥配方,还有高温烧玻璃等独门的赚钱门道都能献给朝廷,谁还会怀疑钟师傅贪钱呢!”崇祯皇帝看出钟进卫眼中的疑惑,就干脆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文华殿内的人都相信钟进卫的原因。
钟进卫恍然大悟,原来是这原因。不管如何,钟进卫对于崇祯皇帝和其他人能信任他,还是感到很高兴地,他问崇祯皇帝道:“陛下,那是要臣即刻启程么?”
“不,等京畿之地的战事平息之后再行押送,否则太不安全。”崇祯皇帝摇摇头说道。
“那边军的生活怎么办?”钟进卫问道。
如果饷银一直往后拖的话,也不是一个办法吧,这京畿之地的战事还没有完结的确切时间。不过钟进卫也确信自己已经有改变历史,这战事的结束时间肯定要比历史上早。
“朕准备派出使者前往边关传信,银两已筹备完毕,等战事一了就能押运。让他们再坚持一段时间,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可以由地方官府先行挪用部分银两或者由将领去向富绅暂借。”崇祯皇帝把与殿内人商议的结果说给钟进卫听。
钟进卫听了,觉得这个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点点头,表示理解。
崇祯皇帝见这事说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下一个话题,他对孙承宗说道:“孙师傅,你把情况给钟师傅先说说。”
“这几rì派出的夜不收回报,蒙古鞑子已经退出关内回草原了。”孙承宗那嗓门一直不收敛,大的让钟进卫以为他是一直用吼着说话的。
钟进卫一听孙承宗的话,马上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建虏估计也要跑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事先他已经和孙承宗商讨过,也是这个结论。
他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你说这建虏是全部退出关内还是会做一些其他事情?”
建虏的动向还不明确,他们要走的结论也是推测,所以崇祯皇帝想问问钟进卫的意见,毕竟钟进卫从后世来的,多少都有参考的价值。
钟进卫想了下,好像自己到目前为止的所作所为没有改变历史太多。正想说话的时候,忽然内侍来报:“陛下,中兴侯家人托东厂役长顾百川转递紧急军情。”

第二百三十八章 建虏自大
文华殿内的人一听,有点奇怪,紧急军情怎么是由中兴侯家人送来的?
崇祯皇帝疑惑地看向钟进卫,不知道钟进卫什么时候把家里当军营了。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那眼神,无奈地道:“陛下,我也一头雾水。”
既然当事人也不知道,崇祯皇帝就不再猜,传顾百川觐见。
在等顾百川到来的时间内,钟进卫忽然一拍脑门,失声道:“陛下,臣可能知道这军情的来处了?”
孙承宗这个勤王军统帅一听,比崇祯皇帝还关心,先开口问道:“从何处来?”
他是知道打探军情的夜不收都是往大营送消息,而不可能送进京师的监军府里。
“上次的投石报信还记得不?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可能了。”钟进卫回答孙承宗道。
崇祯皇帝坐在御座上,一听钟进卫的解释,马上恍然大悟,但随即又露出疑惑之sè,问钟进卫道:“钟师傅,朕看了上次那信,上面画的东西很难让人看懂,你家人怎么知道这是军情呢?”
崇祯皇帝这么一说,钟进卫也想不明白了。
幸好这时顾百川已快步进来文华殿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