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壮汉还没说完,一股冷风吹了进来,激得靠近门边的几桌一个激灵,包括壮汉。他吓了一跳,转头看过去,才发现原来是门帘被人掀开了。
进来的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他扫视了下大堂,很快就发现了坐在里桌的一行人,快步走过去,对着刚才两次喷饭的年轻人说道:“公子,水泥厂来人到府上找您,报喜来了。”
“哦,肯定是出玻璃了,走,马上回去。”那个年轻人对同桌的同伴说道。
说完之后,他站起来对刚才的老人道:“于叔,我先赶去水泥厂了,你帮忙结帐下。”
“好,公子路上小心。”那老人回应道。
里面的两桌人都站了起来,簇拥着那个年轻人走了出去。
那老人喊小二过去结完帐,然后准备出门。有一个靠门的食客觉得这老人有点眼熟,好像去他店里买过东西。
于是,他拦住了老人。先对老人作了一揖,然后道:“敢问您可是中兴侯府上的管家于叔?”
“正是。”于海宁回答道,然后看着这个食客,不知道有什么事情。
“刚才那个年轻人。。。”那个食客拖着长音不敢确认。
“能让老朽称公子的,还能有谁,当然是我家中兴侯了!”于海宁觉得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他的话音刚落,大堂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谁也没想到,刚才的话题主角竟然和他们在一个大堂吃饭。特别是那个壮汉,张大了嘴,哑在那里。感觉自己被那些婆娘忽悠了,还身高八丈!
于海宁见大堂内的场景,微微有点得意,仰首挺胸地走了出去。
钟进卫原本是想换换口味,就穿了便衣带着护卫出来,根据于叔的介绍就近吃个饭,顺便体验下明朝风情,没想遇到了这么一出。
他一边赶路一边对稍微落后他一点的顾百川道:“谣言的威力啊,把我变成了个身高八丈,还灭了一万多鞑子。这要是再传下去,估计灭掉的人数比建虏总人口都要多了。”
说到这里,他自己都笑起来了,顾百川他们也跟着笑起来。谣言从来就不靠谱,特别是老娘们传的谣言。
这个时候,被京师百姓用谣言灭掉的鞑子,正在求见奴酋皇太极。
“诸位一起来见朕,是有何要事么?”皇太极隐隐猜出他们的来意,但还是不动声sè地问道。
“大汗,我们见大金收兵一直待在几座城池,不再出去打明军,因此我们想回草原了。”有一个事先被推举出来的代表见皇太极先问,就出来表明来意。
“是啊是啊,大汗,我们待这里也没什么用处,就想回草原。我们的孩儿都还在草原等着我们回去呢。”另外一名代表紧接着补充了另外一个原因。
“你们如果现在就走,很可能会后悔莫及的。”皇太极悠悠地说道。
蒙古部落的首领一听这话,马上闻到了一股熟悉的yīn谋味道,像是又在诱惑人落他的圈套。
一些蒙古部落的首领忍住了不理会皇太极这话,但还是有几个没有忍住,问皇太极道:“大汗,什么后悔莫及?”
“你们不知道么,朕以为你们知道呢。”皇太极装出一副你们怎么这么孤陋寡闻的样子。
“大汗,出了什么事情?”
“朕现在之所以收缩兵力,是为了让明国昏君不再提防我们。”皇太极把现在的情况向这些蒙古首领们都说了一遍,毕竟到时候要攻打京师的话,这些炮灰还是可能会用到的。
蒙古首领们一听完皇太极的解释,之前淡定的又开始坐不住了,而之前沉不住气的几个则更是热血上涌,幻想着打进明国京师,那还不是金山银山的往草原搬了。
但不管如何,蒙古人中还有几个人的头脑是清醒的,特别是之前在昌黎吃过大亏的几个部落首领。敖汉部的首领问皇太极道:“要是明国昏君不上当的话,大汗是否允许我们先返回草原,我们部落在昌黎的损失太大了。”
皇太极还是不大想放过这些炮灰,略微思考了下,正想说话,忽报范文程紧急求见。
于是,皇太极让这些蒙古首领们少待,自己转身回后衙,召见范文程。

第二百三十三章 鞑子想撤了
皇太极刚回后衙,范文程就匆匆赶到了。双手一甩马蹄袖,一边跪下行礼一边禀告道:“主子,派往京师的细作传回消息了。”
自从他被皇太极留在身边后,所有汉jiān都归他统领,因此他最先知道消息。
皇太极一听他的话,神情明显有点激动,他连忙问道:“如何,有几个明军将领愿意归降我大金?”
“主子,有两个联系勤王军将领的细作被那中兴侯碰巧遇到被抓后,大营戒备森严,无法再联系。”范文程回答道,他了解皇太极并不会因为汇报不好的消息而有迁怒之举,因此都是据实回答。
“中兴侯,不是中兴伯么?”皇太极还是了解点明国情况的。
“奴才还有事情未曾禀告完,明国皇帝因昌黎解围之功大封相关人等,而后册封皇太子而大赦天下,所有贪腐的文武百官皆在赦免之列。”
“什么?你再说一次。”皇太极大惊失sè,连忙确认道。
范文程知道这个消息太让人意外了,就把消息再给主子说了一遍。
贪腐案是每个正常一点的皇dì dū要严惩地,除非是皇帝本人。没想明国皇帝有如此魄力,赦免了所有贪腐人员,还官复原职,让皇太极的打算落了空。
皇太极听了后,再仔细询问了好多细节,才让范文程起来。
招降明军将领瓦解明国京师防御,从而攻占明国京师的路走不通了,皇太极不由得沉思起来,考虑以后的安排。过了一会,他问范文程的意见,这奴才的见识还是值得欣赏的。
“主子,奴才这几rì看到军中士气不是很高,明国的物资丰富,兵卒欢于享乐而忘武备,兼之前段时间在昌黎、抚宁、山海关受挫,兵卒更是不愿再行攻城之举。虽有收滦州之胜,但之前对士气的影响并没完全消除。”范文程把他所看到较低层面的见闻说给皇太极听。
“这个朕知道,大金军队善野战而短攻城。”皇太极点点头,赞同范文程的这个看法。
“现在明国对于细作防范甚严,这次细作被抓就是一例。而且明国各城池也在严查细作,城防甚严,无法混入大量内应配合大军攻城。而京畿之地所有防御薄弱的村镇不是已毁,就是里面的人携财逃入附近坚城,大军待在这里的意义已经不大。”范文程第一个提出了归意。
“你的意思是大军班师?”皇太极微皱眉头。
“主子,chūn耕时节快要到了。”范文程提醒道。
对于土地的熟悉,对季节的敏感,任何种族包括女真,都没法和汉人比。
皇太极是少数重视农耕的奴酋,听范文程说了这么多原因后,就有点意动了,但又有点舍不得关内的繁华。
范文程看出来了,就出主意道:“主子,大军虽班师,仍可留一部守住蓟镇长城一线,以便大军再次入关。”
皇太极一听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就点点头道:“好,朕再考虑下,还有消息再报于朕知。”
等范文程退了出去后,皇太极开始通盘考虑起班师的各项事宜。
在关内,必须留有攻守兼备的部队才行。但大金的军队善攻不善守,那些蒙古人也一样,甚至连攻都不是很让人放心。
这几座城池要像昌黎那样坚守住就好了,皇太极心里想到这里,忽然有了主意。
这时,前衙的蒙古部落首领们见皇太极迟迟不回来,就有点不耐烦了,互相议论的声音就大了起来,传到了后衙。
皇太极被那些声音吵到,才想起还有那些蒙古人没有打发走。现在自己既然已经决定要班师,那么留这些蒙古人在这里就是鸡肋了。
皇太极想到这里,打定主意,转回前衙。
蒙古诸部首领一见皇太极出来,就停止了议论,看着他。
皇太极扫视了一圈蒙古诸部首领,然后豪气地说道:“蒙古一向是我大金的盟友、兄弟,你们的喜怒哀乐,我大金都能感同身受。这次不少部族损失惨重,特别是敖汉部和扎鲁特部。你们挂念草原上的家人,朕都能理解。因此,朕决定,先放过明国一马,待蒙古兄弟们休养生息后,再来关内和大金共富贵。”
蒙古诸部首领一听,面面相觑,不管是刚才热血的首领还是转变想法,准备再跟着大金捞一票的首领,都是等着皇太极带他们进攻明国京师,再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京师的,没想皇太极反而来了个大转折,不打了。
“大汗,就这么放过这个明国内乱的机会了?”有一个蒙古部落的首领忍不住问道。
皇太极看着这个首领,深情地说道:“为了蒙古的兄弟,为了草原上翘首以待你们回去的家人,朕决定放弃这次机会。”
“那不是很可惜么,要不…”另外一个蒙古首领叹息了下,还想再和皇太极讲讲,他们蒙古人应该能克服暂时的思乡之情。
皇太极直接伸手一按,把他后面的话给按了回去,然后轻蔑地说道:“没什么可惜不可惜的,大金军队天下无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下次来照样打得明军屁滚尿流,望风而逃。”
蒙古首领们听皇太极这么一说,回想大金军队的野战无敌,还有最近滦州的归降,不由得相信皇太极的话,纷纷表示下次大金还来关内的时候一定记得通知他们,然后依依不舍地告别皇太极,回去准备收拾东西回草原。
皇太极打发走了这些蒙古人后,就召集女真头目开会。
在会上,他先是传达了明国京师发生的事情,然后把范文程说的那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一遍,话语中做了倾向班师的诱导,然后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
皇太极是有把握的,所以之前打发蒙古仆从军回草原,也没有事先和自家将领商量。
果然,他的征求意见刚出,很大一部分头目马上提出班师回辽东。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一堆,现在抢足了东西,又碰了几次壁,早就想回去了。
其他原本还有点留恋关内的人一见这么多人都提出班师,也犹豫着先回去一趟。
所以接下来的议题很自然地就转向什么时候回去,如何回去。
皇太极就先把他的想法说了,班师没问题,但在长城防线打开的缺口不能就这么丢了。
建虏头目们入关之后,对京畿之地的繁华是大开眼界,自然是想再多来几次的,所以都赞同皇太极的说法。
然后皇太极说出了他的担心,这些城池要守住,必须留下来的部队能打能守才行。而大金军队就擅长野战,而不善于守城。这点也是与会人员的共识。
皇太极马上就说出了他的打算,守城是汉人的专长,正好有不少投降过来的汉官可以用。如果再加上一支大金军队的话,就能进可攻,退可守,万无一失了。但要统领这么多城池,要负责关内钉下这颗钉子的重任,既能统领大金军,又能让投降过来的汉官没有异心,就必须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留守。
皇太极这么一说,那么人选范围就缩的很小了,大金国目前最位高权重的就是八大和硕贝勒。而这八大贝勒中,四小贝勒的年龄还不足以让所有人放心,目标自然就只有四大贝勒了。
皇太极是金国大汗,肯定不能留在这里的,那么就剩下三个人员备选了。
这三个人中,代善打了几天昌黎,都打不下来,威望有损;而莽古尔泰的xìng子鲁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在皇太极的引导之下,很容易就确定了留守关内的人选,二贝勒阿敏。
接下来皇太极说了先把蒙古人送走,以免碍手碍脚,然后大金军再四处出动一次,再掠一些人口,由大军押回辽东。
走的时候不捞一把,不是建虏的xìng格,所以与会人员都同意了皇太极的安排,散会回去准备,只等蒙古人一走,就准备开抢。
皇太极很满意事情都如自己所料,既解决了大军班师的各项事宜,又把三个和自己作对的贝勒留了一个在关内,到了盛京对付剩下两个贝勒就容易多了。

第二百三十四章 鼠疫
0131205
钟进卫果然没有料错,水泥厂来报喜,正是因为新式琉璃实验窑烧制出了玻璃。
从此以后,玻璃不再是西洋人的特产,有国产玻璃了!
钟进卫马上让工匠们在水泥厂边上重新建几座大型的玻璃窑,以应付后续对玻璃的需求。
另外,这座实验窑也要继续烧制玻璃,制作各种玻璃成品。
琉璃和玻璃的区别,其实只是烧制温度的不一样,其他差别不大。以前烧制出来的琉璃多用于建筑装饰,因此建筑装饰用的玻璃成品制作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之前的时候,钟进卫已经画过一份玻璃制品的图案给琉璃工匠们参考,方便他们能做出类似的东西。
现在想到银行马上要开建,就让他们先试着做平板玻璃。
对于现在这阶段的平板玻璃,钟进卫的要求并不高,能多大就多大,先做一批出来用于银行窗户用。等技术成熟后再尽量往大的方向做,可以有很多用处。
钟进卫还想起现在军中望远镜的紧缺,五千骑军中竟然没有一架望远镜,让他大感意外,因此他让工匠同时制作望远镜,以提供对虏作战用。
望远镜的制作原理,现在大明的工匠都已知晓,京师这里也有好几个熟手,能磨制镜片。因此做望远镜没有技术难题,只是倍数的高低而已。
钟进卫当场也考虑了显微镜,但考虑到现在琉璃匠在前期的情况下,既要熟悉玻璃制作又要做自己刚布置的任务,就没有再提出这个显微镜的要求,等过段时间再要求他们来实验显微镜好了。
钟进卫激动之下已经说了一大堆要求,让一边的书办好一阵忙碌,终于都记录下来后,他就和安贵义一起前去觐见崇祯皇帝。
现在几个监察部门在进行改制,各项工作和头衔什么的都有变动,难免要让内阁、崇祯皇帝来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崇祯皇帝很忙。
但他听说钟进卫来找他,还是抽出了时间在文华殿接见钟进卫。
当崇祯皇帝一听说玻璃试验成功了,很是欢喜,大明终于也有自己的玻璃了。
钟进卫看到崇祯皇帝的笑容,就趁机表扬道:“陛下,水泥厂那边真多亏了安公公,要不是他,前些天朝局瘫痪的时候,还真会耽搁进程。”
“朕知道,难得是个干实事的奴婢。”崇祯皇帝点点头赞同,站钟进卫后面的安贵义一听,连忙跪下谢恩。
“你去,好好办事,朕记得的。”崇祯皇帝对安贵义说道。
能让皇上记住自己,这是宫内奴婢的最大梦想,安贵义心中狂喜,唯唯而退,也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