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代善在边上冷眼旁观,怎么觉得自己这个弟弟说的不是实话,难不成是怕自己也打不下小小昌黎城,面上难看。
想到这里,他yīn测测地说道:“大汗是想这样放过昌黎,让大金勇士的血白流了?”
大帐内的诸人对于八大贝勒直间的明争暗斗,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现在看代善在拆皇太极的台,胆小的躲一边不发言,胆大的就附和,唯恐天下不乱。
皇太极却不慌不忙地回道:“说得好,大金勇士的血当然不能白流。但明军势大,朕不放心其他人,唯有朕亲自前去才行。小小昌黎县城,就拜托给大贝勒了。”
代善一怔,没想皇太极耍了一个太极,把攻打昌黎的事推给了自己。
皇太极见代善没回答,就轻轻地加了句:“莫非大贝勒怕了这小小昌黎,心有顾虑,不敢答应?”
代善一听,脸一下涨得通红,站起来道:“你虽是大汗,也不能这样辱我。我代善甘领军令状,打不下昌黎绝不回师。”
“好,一言为定。”皇太极连忙补上一句。
代善的话刚一出口,就后悔了。现在皇太极又马上把话说死,无奈之下只好说道:“一言为定。”
他心里想着,最多花点时间而已,又不是锦州那样的坚城,应该不是很难打。
皇太极不想节外生枝,马上宣布会议结束,各人回去准备,明rì班师。
于是,众人站起来纷纷离去。其中多铎一边走一边轻声对他亲哥多尔衮道:“一场战未赢,还敢言班师!”
多尔衮笑笑,示意他不要说话,回去准备就是。
代善回营后,觉得济尔哈朗打了两三天没打下来,这昌黎还是有一定门道的。
他越想越不安,就带着亲卫前去观看城墙的防御情况。
一行人,骑着马轰隆隆地来到离昌黎城一箭之外的地方,停下观察。
代善看了半响,除了那些加盖的木排,没发现有其他特殊之处。
这时,昌黎县令左应选刚好巡查到城墙上,闻报建虏前来观城,就来到建虏的方向查看敌情。
代善看了好久,心里慢慢有了主意,然后就让亲卫前去城下挑衅。
几个亲卫当即纵马向前,驰骋到城墙附近,边跑边对着城墙上的乡兵哇哇大叫。
城头上的乡兵们隔着木排看下面的建虏如此嚣张,都很气愤,纷纷向首领请战。首领们就来向左应选请战。
左应选丝毫不动气,只吩咐了句:“谁要能shè中这几个骑马的建虏,那就shè好了,否则别浪费了箭支。”
然后不再理他们,自己盯着远处的建虏头子观察,这才是重点。
代善见城头上的明军沉得住气,有点无奈,刚才想到的引诱明军主动搬开木排来攻击的设想破灭了。
眼下唯一的途径就是先摧毁这些木排了,该怎么摧毁呢?没投石机,没火炮,怎么办?
此时天sè已不早,光线暗了下来,代善的亲卫就取出几个火把照亮了他的周围。
就在代善苦苦思索的时候,这火把的火光一下亮到他的眼睛。代善心中一动,火克木,用火箭烧城头的木排,不也可以摧毁了么。
只要自己出其不意的shè火箭烧,明军救都来不及救,就算烧到一半被扑灭了,自己派jīng兵猛攻,登城就容易多了。
代善想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他笑自己的聪明,也笑自己破了皇太极的yīn招。越笑越大声,远远地传了出去。
笑得痛快之后,带着亲卫回营准备去了。
城墙上的左应选一直盯着建虏头目,突然见到建虏头目狂笑而去,心中一惊,难道建虏头子忽然想到了攻城法子?
肯定不是使用火炮投石机之类的武器,否则也不用观察好久才大笑离去。肯定和他观察到的东西有关系,但那又会是什么呢?

第一百九十一章 都是以权谋财
左应选仔细地想着建虏头目发笑的前后,忽然,猛的一怔,难道是火攻?
好,不管建虏是否火攻,都要防备万一。他想了一会,有了主意,马上就去布置了。
没有丝毫意外,进了锦衣卫大牢后,基本没有人能保持沉默,特别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xìng再次把供状交到御前的时候,崇祯皇帝是看得触目惊心,这次光高级官员就有五个,涉及工部一个,吏部两人,户部一人,礼部一人。
数额巨大,已达上百万银两之多。
贪腐形式多样,有送礼收礼运作官位的,有合谋贪污工程款的,还有依据手中权力索贿的,凡是种种,不一而足。
崇祯皇帝仿佛看到大明这座宏伟的建筑内,许多蛀虫在啃啊啃,把支撑建筑的柱子已经啃的差不多要垮了。
他的脑中忽然冒出一个问题:要是太祖皇帝看到这些供状的话,会有何反应?
自己要中兴大明,就必须要干掉这些蛀虫才行。否则,朕就是累死维护着大明,也没有这些蛀虫拆台拆得快。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下令给骆养xìng,把这些蛀虫都抓出来。
也亏得是温体仁在主持内阁,否则按照以前的情况来看,文臣们估计已经闹到了御前。
崇祯皇帝想着亏得自己听了钟师傅的话,把清廉而又善于处事的温体仁提到了首辅位置,压制住了底下的文臣。
刑部大牢,原御史袁弘勋和高捷这对难兄难弟正相对无语,黯然回想自己多年苦读考中进士时候的风光,做御史监察一方时候的威风,现在身陷囹圄,反差大得让这两个半百老头泪流满面,无声哭泣。
忽然,他们听见大牢的门“哐当”一下,被人推开了。然后牢头那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快走,别以为你们还高高在上,摆啥官架子。”
两人很好奇,是谁又进来了。于是,走到过道侧的栅栏边,去看新来的狱友。
过了一会,来人走得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受自己牵连的李仁吉和刘鹏。同时,那两人也发现了袁弘勋和高捷。
高捷失声道:“你们怎么也来刑部大牢了?”
李仁吉和刘鹏本来对他们两人都心存怨念,但没想自己也没撑过锦衣卫的刑讯,招出了其他人。所以,设身处地地一想,对袁弘勋和高捷的怨念就没有那么多了。
此时听高捷相问,李仁吉没好气地道:“皇上有旨意,在锦衣卫大牢最多关押一天,无罪释放,有罪就移交给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东厂旁听。”
袁弘勋和高捷一听,两人互相看看,心中都是懊悔无比。忽然,袁弘勋转头问李仁吉道:“李兄难不成也没挨过一rì,这么看来你的骨头也和我们差不多嘛。”
牢里的光线yīn暗,此时李仁吉的脸一下涨得通红,别人看不大清楚。他想着,能怪我么,大家不都没撑住,不是我们的骨头不够硬,而是锦衣卫的用刑实在太厉害了。
后面押着李仁吉和刘鹏两人的牢头,此时的耐心已经消耗殆尽了,不耐烦地催道:“以后有得是机会聊,快走快走。”
有个狱卒越过他们两人,走到袁弘勋和高捷牢房侧对面靠里的一间牢房门口,打开锁,把门推了开来,然后转身看向李仁吉和刘鹏。
两人无奈,只好走向关押自己的牢房。
到了那间牢房门口之后,牢头忽然出声叫住了他们:“两位大人,请留步。”
李仁吉和刘鹏听到后,有点奇怪,怎么刚才还凶神恶煞般的牢头一下变得这么客气了,他俩疑惑不解的转身看向牢头。
“两位大人,我这牢房可是有讲究的。你们是想站得爽,还是想闻得香,或者是和那边两位大人一样可以随意走动?”牢头笑着问道。
“什么意思?”李仁吉和刘鹏都没听明白,就带着疑惑问道。
牢头知道有此一问,就对前面那个狱卒仰了下下巴,狱卒就带着这两人过去一处牢房参观。
他俩过去一看,发现那间牢房里的囚犯,有被站着铐那的,特点是一定要直着腰,踮着脚才不会勒到手,时间久了就会yù仙yù死。还有被铐在马桶边的,没盖上马桶盖,污秽之气直扑囚犯鼻子,想不闻都不可能。
两人看得心惊胆颤,然后被带回牢头面前。
李仁吉惊惧地问道:“你想怎么样,我们可是大明的官员!”
“我只知道你们现在是我管着的囚犯。”牢头不屑地讥讽道。
“你就不怕我们出狱后报复?”刘鹏sè厉内荏地喝道。
“锦衣卫的上差说了,你们贪污之多,就差剥皮了。”牢头知道要打掉他俩的信心才好下手,因此故意强调了下剥皮两字。
两人沉默了会,李仁吉不甘心地道:“你就不怕我们告到你上官那?”
“你是刚出来混的,还能说出这么幼稚的话?”牢头好奇地看着他说道。
袁弘勋在一边也劝道:“这牢里捞的钱,上面都是有分润的,不奇怪。”
两人看看袁弘勋,心中恍然大悟,原来都一个样。于是,气势就弱了几分,低着声音问道:“你想怎么样?”
狱卒在一边替他老大回道:“站得爽,就不用惦着脚,需银一百两;闻得香,就会盖上马桶盖,需银八十两;像那两位一样可以随意走动的,需银一千两。”
李仁吉一听,脱口而出:“你抢钱啊,有那么贵的么?”
“你怎么说的呢,别乱报价钱。”牢头训那个狱卒道。
狱卒一愣,向来就是这个价钱啊,牢头这是咋了?
李仁吉和刘鹏却听得一喜,心里想道,就是嘛,白捞钱,那有这么贵的价钱。
牢头冲两人呵呵一笑道:“两位都是捞过不少钱的人,手指缝里随便漏点就够数了。他有眼不识泰山,这价钱开得太少是看不起两位,就翻一倍好了。”
李仁吉和刘鹏当场听得吐血,愤怒地控诉道:“你别不讲理啊,这是什么道理啊?”
牢头一听,瞬间就冷下了脸,直接道:“三倍。”
两人听得一惊,连忙道:“别,别,两倍就两倍。”不敢再争了,在人家地头上,再争就翻得更多了。
要说直接不给钱,他俩想都没想过。
第二天一大早,皇太极率大军直奔永平城,只留下代善所领的一万多建虏攻打昌黎城。
没到中午,轻装的建虏已到永平城。
皇太极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他之前刚封的永平巡抚白养粹就报名过来觐见了。
如果换成其他贝勒,可能还不会马上接见。但皇太极就不同,虽然他也一样看不起汉狗,不过他有事就会先把事办了而不会拿捏,这也使得他在汉jiān的帮助下,稳压其他贝勒一头。
“主子,几rì不见,奴才想死主子了。”白养粹一见皇太极,就一边顶着新剃的泛青光脑门跪下磕头,一边表达自己的基情。
皇太极听得直起鸡皮疙瘩,不过,他也没因此责罚白养粹,而是问道:“你来见朕,是为何事?”
“主子英明,奴才还没说,主子就知道有事了。”白养粹跪着说道,然后看到皇太极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连忙又道:“昨rì奴才收到主子的旨意,马上调阅相关档案,然后查了一下,果然发现有一个人与昌黎县令相熟。”
皇太极一听,才想着是有这么一回事,原本有劝降昌黎县令的想法,后来见到昌黎城的乡兵用的都是毒箭,就改了主意,自己直接回永平了。
现在既然找到了一个合适去劝降的人,倒也不妨一试。
于是,皇太极问道:“此乃何人,与昌黎县令有何关系?”

第一百九十二章 第二次劝降昌黎
“此人名叫李应芳,和昌黎县令左应选一样,都是山西榆次举人。此次受朝廷征召,一路前来京师。据李应芳所说,他和左应选关系极好;有把握劝降他。”白养粹连忙介绍道。
明国的举人,应该是个有用之人,既然说出有把握劝降左应选,那就先让他前去劝降了左应选之后,看看他有何才能。
皇太极想到这里,就对白养粹道:“如此甚好,朕写一道旨意,让他拿给在昌黎的大贝勒。大贝勒看了后自会安排他去劝降,条件由他定,能让昌黎投降即可。”
“得主子重用,是李应芳的福气啊,奴才替他给主子磕头了。”说完之后,还真磕了几个头。
皇太极心里就暗暗鄙夷,汉狗要无耻还真够无耻,啥话都说得出来,啥事都做的出来,朕都快要吐了。
他赶紧写了一道旨意,让白养粹带去给那个李应芳,让他即刻启程前往昌黎。
其实他俩都不知道,李应芳夸口说和左应选关系极好,能劝降他,是为了让皇太极接见他,以便能待价而沽。谁知他料错了皇太极的反应,弄巧成拙。
待白养粹走了之后,皇太极重新静了下来,由这个事情又想起了昌黎的战事。
自己虽然很想让代善在昌黎城磕掉门牙,但毕竟现在还在明国境内,先自相残杀不是很好。相对其他贝勒来说,皇太极更有大局观。
但万一劝降不成,按照之前所说,昌黎还是必须要打的。这么一来,哪怕打袭来了,怕大金的伤亡也不会小,为了一座明国的小县城损失太大就不划算了。
皇太极一直到吃完饭后才想出了一个办法,下令召见蒙古诸部首领。
这次,皇太极没叫其他兄弟,只接见小弟。
全部坐定之后,皇太极坐在汗位上,和蔼地问他们道:“诸位随我大金入关以来,觉得如何?”
一听皇太极说这话,这些小弟们个个喜开眼笑,纷纷真心实意地称赞起皇太极。这次他们随大金进关,捞得盘满钵满,太爽了。
有几个部落的头领觉得称赞的差不多了,就在收尾的时候问起什么时候可以回去。
其他头领一听这个话题,都很关切,全部静下来不再说话,看大汗怎么说。
皇太极前面还听得比较舒服,这后面一听问什么时候回去,眉头就皱起来了。
但他马上舒展开眉头,不动声sè地说道:“昌黎战事未息,怎能说走就走。如果想早点出关,至少也要等关内战事告一段落才行,只是可惜昌黎的兵力少了点。”
皇太极说到这里的时候,停了下,扫视这些小弟,看他们是否有话说。
他的意思是,这些小弟为了能早点回去,听到自己说的这番话之后,就出来拍胸脯说兵少没问题,他们马上开拔前去助攻,尽快结束战事。
可惜他料错了,这些小弟没一个傻子,打仗要死人的道理,他们心里都清楚。因此,没有一个人接话,晚点回去就晚点回去,这里有吃有喝的也不错。
皇太极等了一会,还是没一个人说话,安静的出奇。他还看见有个小弟想咳嗽却又不敢咳,脸涨得通红,努力憋着不想引起自己的注意。
皇太极城府很深,心里虽怒,却没有表现出来,他也没有强行指派,要人去帮忙攻打昌黎,这样有损大金的威名。
只听他说道:“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