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能用礼呢?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能用乐呢?”

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是用不了礼乐的。这一章是上接前两章,有为而发。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说:“这个问题很大啊!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事事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很悲哀。”

易,是治的意思。孟子有“易其田畴”,在丧礼而言,就是礼节仪式办理周到而没有哀痛之实。戚,则是一心哀痛而表面仪式不足。礼贵得宜适中,奢,易就过于文了,俭,戚就过于质了,两者都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做人处世当先质后文,所以说质是礼之本,实是礼之本。

易,还有人解作和易、改变、简单,都不如解作治理好。

还有一说,认为戚同蹙,丧礼,与其和易,不如蹙迫。这样解释也很不错。

《隋书·高祖纪下》:丧与其易也,宁在其戚,则礼之本也。礼有其余,未若其哀,则情之实也。

这里的易是有余。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尊奉君命,有上下之分,无君而有君。

诸夏蔑弃君命,无上下之分,有君而无君。

孔子这句话大概是伤时之叹,也有可能是内中国外夷狄。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祭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孔子问冉有:“你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就说:“啊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泰山之神,是不会接受非礼之祭的。

《论语征》有这样一种观点:孔子引林放,则是讥奢不讥僭,大抵是季氏为鲁侯祭山,过于奢侈了。这也可备一说。

有个小故事。一个人,天天拜观音,磕头,烧香,一天忽发奇想了,他就问观音菩萨:“我天天拜你,你天天拜谁了?”观音就说:“我也天天拜观音。”这个人大奇,说:“哪有天天拜自己的?为什么呀?”观音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说,上安下顺,父慈子孝,就最好了,哪里用得着祭谁呢?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一章有另一种句读: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据考证后一种句读不正确,因为往下走是用不着让的。

君子谦谦,不跟人争,一定说有的话,也就是射箭,这样的争也是雍容揖让,这才是君子之争。

文人争名,武将争功,艺人争能,小人争利,仕者争权。君子不争,不是故尚高雅,他只是觉得天下事没什么好争的,他看人家争东西,好像大人看小孩争糕饼,有什么好争的?

不争也不是教你不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礼是不是第二位呢?”孔子说:“商啊,你真能阐发我的意思,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绘事要以粉素为先,礼也必定要以忠信为质。

子夏理明辞达,因论诗而知学,所以孔子说“起(同启)予者商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不违如愚”,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这些弟子都是他很喜欢的,这些弟子确实也都称得上“天下英才”。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徵,同证。文,是典籍。献,就是贤,贤人。我上大学读的就是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开学先讲了文献二字的来历,现在回想起当时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杞是夏朝之后,宋是殷商之后。

夏商二代之礼我能讲出来,可是杞宋两国不足以取证,这是因为两国的文献不够,文献充足的话,我就可以拿来取证了。

刘邦入关,他手下的将军们纷纷争取财物,只有萧何一人把秦朝的图籍保存下来,沛公就是靠这些图籍,才详细了解了天下形势。

文献这个东西,好像无关日用之急,其实在天下则关系天下,在一家便关系一家,是继往开来的一件东西,怎么能不重视呢?

《孟子·万章上》有一段:

北宫錡问曰:“周室班禄爵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诸侯因为传下来的典籍妨害自己,影响了自己的统治,就把典籍毁掉了,这是古为今用的史学观。然而孟子还能听说其大概,说明文易毁,献难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斩草除根,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孔安国注是“禘祫之礼为序昭穆也。”昭穆是指宗庙里牌位的摆放顺序。

灌,祼的假借字,《周礼》说:“以肆献祼享先王。”是祭祀求诸阴阳的意思。其中肆献是求诸阳,祼是求诸阴,周人贵阴,所以先求诸阴。凡祭重灌,禘礼尤甚。

孔子说这句话,大概是讥讽鲁国国君僭礼之意。

这一章涉及礼制,礼制我没有认真研究,读起来事倍功半,读者可从我身上吸取教训。所以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治《论语》功夫也在《论语》外,经史通透,治《论语》才是好手。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孔子指其掌,那么应当是禘说易知的意思。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那么治天下如运诸掌。

孔子答以不知,大概是因为禘礼含先王报本追远之意,意义重大,不是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语此。

《集解》认为孔子答以不知,是为鲁君讳,这个不敢妄议其是非。

我从十几岁开始读《论语》,到现在,始终感觉这句话里头有“天下可运于掌”的气概,不过始终也不能确实。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前两句大概是古语。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的话有两种句读。

一种是:我不亲自参加祭礼,那和不祭没什么分别。

另一种是:吾不与,祭如不祭。与是赞许的意思。我不赞赏那些祭祀时人在心不在的。

这一章是孔子教人祭祀要有诚意。第二种句读似乎好一点。

《大学·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程子说鬼神是“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张子说鬼神是“二气之良能”,我想不管他是什么,孔子是信其有的,不是像鲁迅所说,两个“如”字打马虎眼混过去。

当然,要“至诚”才能知鬼神之情状。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奥,是屋内西南角的神,地位较尊,灶、灶神,地位似乎略低于奥神,但是有实权。

朱熹认为王孙贾是卫国权臣,他这样讲是讽喻孔子,效忠君王,不如阿附权臣(王孙贾自己)。

考察当时形势,王孙贾是周人,入仕于卫。卫灵公时,政权是在南子和弥子瑕二人手中。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弥子瑕是子路的连襟(俗称挑担)。《孟子》上有: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又有:弥子使人告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孔子如果住在我家里,就可以得到卫国的卿位。所以,奥在内尊贵,是比喻南子,灶在外有权,是比喻弥子瑕。王孙贾可能是在琢磨自己向谁谄媚而问孔子。

孔子说:“不对。你得罪了天,向谁祷告也没有用。”

清初大儒李颙李二曲先生在他的《反身录》里讲:若附热躁进,于定命无秋毫之益,于名节有泰山之损。讲得太透辟了。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的本意是人利用皿中之水照照自己的模样,引申为借鉴。

周代继承演进了夏商二代的礼法,文治昌盛,所以孔子“从周”。

当时孔子不提倡汤武式的革命,也不是简单复古。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鲁国周公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问。”孔子听了说:“这就是礼。”

寥寥数语,孔子的忠信诚谨好学,跃然纸上。至于其他,不必深究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射不主皮,是指射箭是否中的为主,不在于穿透靶子。科,是等级。

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个人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主皮之射就是崇尚武力。君子无所争,君子尚礼不尚力。

儒家还有几个关于射的比喻。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行仁的人犹如比赛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而后放箭;射不中的话,不怨恨胜过自己的人,只有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这是教人君子求诸己之意。

还有: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甚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就像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了,是你的力量,射中了,却不是因为你的力量的缘故啊。

这是教人智圣皆重之意。

还有: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彀,就是拉满弓。这句话是说学者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还有一句,毛主席也引用过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君子教人学道,就像拉满弓而不发箭,箭跃跃欲出。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是天子诸侯祭祀之礼,鲁国政治昏乱,自文公起,国君就不告朔了,所以用来告朔的饩羊就成了摆设。

子贡打算去掉告朔的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个羊,我爱惜那个礼啊!”

子贡觉得已经没有告朔之实了,留着羊有什么用?殊不知,仪式虽然不举行,保留这个羊,还能让人记住有这种礼,还可以恢复,如果连这只羊也去掉,这种礼可能就此消亡了。所以孔子觉得可惜。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不过是尽事君之礼,人家却认为我是谄媚。”

人以为谄,其实是因为人不能尽礼。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用臣,臣侍奉君主,都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以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以上临下,不难于有情,却难于有礼。以下事上不难于有礼,却难于有情。以上临下要守礼,不要粗率简易。以下事上要尽忠,不要欺君罔上。这样上安下顺,就是清明的政治了。

孔子讲话深中肯綮,又不偏不倚,真是圣人之言!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悲伤。”

以后的很多儒家都类推孔子这句话,说《诗经》中正和平,温柔敦厚。

这种说法虽然未必确实,我们要知道中正和平温柔敦厚是极好的,当然不如此也未必不好。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社,是土地神。谏,是规劝,咎,是责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社应该种什么树,宰我回答:“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子树。植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恐惧。”孔子听到了,说:“已经做过后就不要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劝说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去责备了。”

这一章存在一点小争议。有人认为松柏栗是社树,有人认为是社主(木牌)的木料。这个我觉得已经不太可考了,这个也无关紧要。

重点是孔子三句话的意思。孔子认为,宰我回答的并不是立社的本意,又助长了哀公杀伐之心,看上去在责备宰我,更是感慨世道衰微。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三归,《集注》说是台名,有人认为是地名,都不太好;有人认为“归”与“馈”通,意义迂曲了;解释为家有三处,就近多了;解释为藏货财之所,应该最为合理。

树塞门,反坫都是君的待遇,树塞门是立照壁,反坫是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器量真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聚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