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年轻时生活在社会底层,学了很多技能。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孔子生在富贵人家,还要不要多能?还要不要艺呢?

我考虑,君子固然是重本抑末,但是也游于艺,掌握一些是必要的。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或以为指孔子,或以为指鄙夫,从文理来看,应当是指鄙夫,有人说鄙夫有疑来问,不是空空,然而鄙夫心中只有疑问,而且无知,仍然是空空如也。

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在是无知呀。有个乡下人来问我,他心中空空,一无所知,我只能抓住问题的两面彻底盘问就是了。”

《反身录》:

夫子自谓无知,此正知识尽捐,心同太虚处。有叩斯竭,如谷应声。未叩不先,起念既竭,依旧忘知。虽曰诲人不倦,总是物来顺应。

这一段讲得很好。内家拳“后发制人”,他不主动去找人,对手来了就放到他。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凤鸟、河图都是祥瑞,预示着圣人受命。

孔子说:“凤凰不来,河图不出,我这一生完了!”

孔子伤叹没有世运,道不能行。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衰,zì cuī,丧服。

冕衣裳者,冕是冠,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是贵者盛服。也有人说这是丧服,可这不就和上句重复了吗?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经过他们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去。

《四书困勉录》:

谢显道尝令朱子发听说《论语》,首举此章及《师冕章》,曰:“圣人之道,无微显,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而上达天道,本来一以贯之。一部《论语》只如此看。”

孔子以礼待人,而且是“动容周旋中礼”,一举一动都符合礼。

刘备临终给儿子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感叹道:“我仰望他,越望越觉得高远,我钻研他,越钻越觉得很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行动,使人想停也停不下来。我的才力已竭尽了,他却卓立于前,我想再向前跟从,却找不到路。”

这一章是颜渊赞叹夫子之道的高深。

我们读《论语》要知道,孔子之道,平易近人,平实之中见高深,不是恍兮惚兮。学圣人之道就是博学以文,约之以礼,循序而渐进。

欲罢不能,这句话好,学问做到深处就是这样。

插一个小故事,说宋朝权相史弥远当政时,很多人巴结他,一个伶人就拿了块石头用东西钻,怎么钻也钻不透,就喟然叹道:“钻之弥坚!”另一个伶人啪地敲了一下他的头,说:“你不去钻弥远,却来钻弥坚,当然钻不透了!”

侧面看出,当时《论语》还是很普及的。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臣,家臣,当时大夫才可以有家臣,孔子曾任大夫,现在不是了,没有家臣。孔子病重,子路让弟子去做家臣来料理后事。孔子病好转,说:“很久了,由干这种骗人的事!我没有家臣装作有家臣,让我欺骗谁?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里,我宁愿死在你们学生的手里啊!而且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礼隆重安葬,我还会死在道路上没人葬我吗?”

这一章孔子诚实守礼,他在葬礼问题上批评了子路。但是“且子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手乎!”这一句又说得学生们心里暖烘烘的。

《左传》有一段“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临终,忽然发现席子不对,“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太漂亮了,这是大夫的席子,不是我该用的,就要换,人家让他不要换了,他说:“君子爱人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换好就去世了。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椟yùn dù韫同蕴,藏。椟,匣子,柜子。

贾,同价,善价,好价钱。也有人说是行商坐贾(gǔ)的贾,贾是坐贾,如何待?所以不对。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放到匣中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卖掉呢?”孔子说:“卖呀,卖呀,我在这里等一个好价钱。”

孔子待价而沽,正是他前面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圣贤对这个事情,看得很开。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谓宋勾贱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嚣嚣,悠然自得清心寡欲的样子。人家知道我,我也嚣嚣然。人家不知道我,我也嚣嚣然。拿到本章来看,我待的时候也是嚣嚣然。伊尹耕莘,太公钓渭,都是嚣嚣自得。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用了本章的典: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孔子想迁居九夷,有人说:“那里落后闭塞,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落后的呢?”

孔子想去九夷居住,也是“乘桴浮于海”的意思。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有歧义。

《集注》说,君子去那里实行教化,还有什么落后的?

还有人认为,东方君子之国,怎么能说它落后呢?都讲得通。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乐正,一说正其乐音,一说正其乐章,两说可兼采。

孔子说:“我从卫国反回鲁国,然后把乐进行整理订正,使《雅》《颂》各得其所。”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有两解,一是: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一是:在我哪一点做到了呢?

这个要有语境,不好妄下结论。我偏向前说。

孔子说自己“不为酒困”,真好玩,他是不贪酒,是酒量大,还是有什么办法呢?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了的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这一篇多为孔子晚年之语,如凤鸟不至、欲居九夷,这一章临流而叹,可能也是迟暮伤逝。本章以下,多有勉人进学的意思,所以这一章也可能说岁月如流,要学者珍惜时光。

毛主席的《水调歌头》用了本章的典,那是时不我待、要大干社会主义的意思。

9。18子曰:“吾未见如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见过好德像好色一样的人。”

《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有人说本章是在这个背景下说的。

其实孔子说的是个普遍的现象,不必专对卫灵公而发。

孟子说:“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好色是人自发的本能,而好德可以说是人自觉的行动。

吴梅村的《圆圆曲》: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色不但是女色,一切色相都是色。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土筐。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停止,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呀,又好比填土平地,虽然只堆了一筐土,继续堆,我还得坚持下去。”

平地,有的解为在平地上,堆土为山,也讲得通。

《尚书》上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孟子》上有: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话讲得差不多,基本上要人自强不息,有始有终的意思。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给他讲了而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

老师答问,因其所疑,学生注意听。而“语之”是告诉他没涉及的东西,学生可能听不大进去。颜回听老师的课,无所不悦,心解力行,所以老师喜欢他。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没见他停下呀!”

这一章是颜渊死后孔子叹惜之辞。

进止是为山章的意思。

看这一章,一句话,写出了孔子的感情,写出了颜回的精神,惜墨如金,又恰如其分,真好看。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苗是农作物初生,秀是农作物吐穗扬花,实是农作物开花结果。

孔子说:“长了苗不成穗的有吧!长了穗没长谷的有吧!”

这一章有感叹的语气,也有告诫警惕的语气。或认为指颜回,未必。

说到苗,不由想起《孟子》上揠苗助长的故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助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揠苗助长什么意思不用讲了,孟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如何养浩然之气。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畏的,怎么知道将来的人们不如现在的人们呢?但是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声,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无闻,是没有名声。王阳明说:“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孔子还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何尝让人不求好名声?

这一章教人及时向学,仔细辨别,也有乐育英才的意思。

陶渊明《杂诗》: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须努力,岁月不待人。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是合乎法则原则的告诫。巽同逊,恭顺,与是赞许称赞,绎,本义抽丝,引申为导绎分析。末如之何,无可奈何。

孔子说:“合乎原则的告诫,能不服从吗?真实改过才好。恭顺的赞许,能不开心吗?分析他的真伪是非才好。只开心不知道思考,只听从而不知道改过,这种人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孔子这番话,出自肺腑,直白中肯,学者要反省一下自己。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比不说不从还可恶。不说不从还有转变的希望,故意地不绎不改,还能有什么办法?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章重出。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三军之中,可以夺取他的主帅,一个普通男子,却夺不了他的志。”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不可夺志。

9。27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敝是破,緼袍是绵袍。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经·卫风·雄雉》,意思是,不忌妒不贪求,走到哪里不顺当?

《论语传注》:夫耻己之无而恨人之有则忮,耻己之无而羡人之有则求。

何足以臧,臧是好,这怎么算得上好呢?

孔子说:“穿着破绵袍和穿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耻辱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从此常常念这诗。孔子说:“这本来就是道所要求的,怎么算得上好呢?”

子路没有贫富之念,别人穿狐皮大衣,他穿破棉袄,也不觉得羞愧,孔子表扬了他,子路有点沾沾自喜,孔子又点了他一下,是提醒他要目光远大。

有人认为这是两章合到一起了,“不忮不求”下面别为一章,我觉得没意义,这两句诗正是针对緼袍狐貉来的,分开了算什么?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要到寒冷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陈毅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句话重在讲大节。君子要能经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知者不会迷惑,仁者不会忧愁,勇者不会畏惧。”

《中庸》: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好学力行知耻是方法途径,不惑不忧不惧是状态,治天下国家是功用。

《大学》《中庸》都不长,可以读一读。

苏轼《留侯论》: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操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人说文章是“苏潮韩海”,东坡文势如潮,首先是意思正大,有气魄。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