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会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徐州会战-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迟迟没有发兵,这也就是22集团军滕县血战时迟迟盼不到援军的重要原因。

  但汤恩伯知道李宗仁在电令自己的同时也请示了老蒋,如果不予执行,担心蒋介石怪罪。于是仍不理会李宗仁,先给蒋委员长发一份电报,电文写道:

  “蒋委员长。恳以本军团全部调津浦北段出击,避免分割使用,以益战局,而杜分散或作无代价之消耗。

  谨呈。汤恩伯。”

  当晚汤恩伯收到了蒋介石的电话指令:

  “为了策应津浦北段的正面作战,我同意20军团全部调第5战区指挥,准备在临城与敌人决战。所属的第85军,今晚立即从商丘乘车,经徐州向临城输送,务必于17日拂晓前到达临城集结完毕。第52军,即开商丘集结待命,该军团长(汤恩伯——引者注)先到徐州指挥。”

  就这样汤恩伯部加入了第5战区的徐州会战。但是,由于之前汤部未能及时增援滕县,战况突变,矶谷的一个旅团,已突破中国军队第22集团军王铭章师在滕县外围各阵地,以机械化部队,沿南沙河一带,猛向官桥、临城一带迂回。此时,汤恩伯所属的52军还远在徐州、归德一带,无法立即赶到临城参战。这么一来,蒋介石、李宗仁希望汤恩伯在临城与敌人决战的企图,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无法实现了。加之,当时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并无预备兵团在手,所以只得命令汤恩伯将52军输送到韩庄就下车集结,其意在于加大逐次抵抗的纵深,而在运河北岸巩固一个大桥头堡,来保障徐州的安全。汤恩伯从自身利益出发,并考虑到所担负的机动作战任务,把主力移置于东集、西集、凤凰庄一带,形成对敌侧击的准备,以防战局的恶化。

  其实,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担心不无道理。当时,第5战区的作战计划,着眼于在临城与韩庄运河间聚歼日军,所依仗的主力是汤恩伯军团。与后来所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有些出入。其中主要原因固然与当时对日军实力估计不足有关,而汤恩伯没有很好执行命令,采取一定的避战态度则是重要原因,幸亏李宗仁下狠心晓以利害逼其令行禁止,同时关键时刻,蒋介石从全局出发督促汤恩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上述计划中,另派一支重要力量即担任台儿庄、运河一线的阻击任务的部队。事后证明,这一方向实际上成为整个台儿庄会战的主角,对于会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立下了头功。那么,派哪一支部队来担负这一重任呢?李宗仁与参谋人员反复权衡决心启用第2集团军孙连仲部。

  第2集团军属于原西北军旧部,总司令孙连仲,字仿鲁,河北雄县人,1893年生,保定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成为冯玉祥的部下后,因为头脑机灵,作战勇敢,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之后不断升迁,为冯部中的虎将——“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蒋、冯、阎大战后,冯玉祥集团瓦解,孙连仲部被蒋介石改编为第26路军,孙任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26路军又改建为第2集团军,孙仍任总司令。

  孙连仲部以最善于防守而著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名的几次防御战如南田之战、西安守城之战,都是他们打的。抗日战争期间,长城抗战中的喜峰口、罗文峪防御战,均打得很出色。在太原会战的娘子关保卫战中,孙连仲负责扼守娘子关正面阵地,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娘子关猛攻,不能越雷池一步。

  但他们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支杂牌部队,名义上叫集团军,实际上只管辖2个军(30军,军长田镇南;42军,军长马安邦)。部队的武器装备极差,重兵器很少,枪械混杂,有的士兵甚至仅有一把钢制的大刀作为武器。

  滕县之战结束之时,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奉命在徐州北部的台儿庄阵地进行布防。李宗仁要求孙连仲部在台儿庄附近布下袋形的防御阵地,以吸引日军的攻势,然后下令装备与火力较佳的汤恩伯第20军团,在外围进行运动战,当日军的攻势在台儿庄受到阻挡之后,立即设法由外线进行包围,攻击日军的背侧,形成以内外夹攻的方式围歼日军。

  当时孙连仲在台儿庄的口袋阵地的部署,是以31师池峰城部,防守台儿庄主阵地,30师与110师在台儿庄以西,27师与独立44旅在台儿庄以东,分别建立阵地。这样日军一旦攻入台儿庄,就会陷入第5战区的口袋阵地之中。

  3月21日,李宗仁在徐州第5战区司令部亲自接见了第2集团军总指挥孙连仲和担负主要防御方向守备任务的31师师长池峰城,体现了第5战区对第2集团军所担负坚守台儿庄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将士们的关切之情。会见中,李宗仁高度赞扬了第2集团军辉煌的战史,以第20集团军担负此次防御任务的重大意义。最后,专门向池峰城布置作战任务:31师到台儿庄后,先接替第100师韩庄至台儿庄沿运河防线,然后可向峄县出击,并坚决在台儿庄堵住敌人。当第20军团进击敌侧背,全力压迫敌人于运河北岸、微山湖畔一带时,聚而歼之。李宗仁还特别交代:为了协同方便,31师暂归第20军团长汤恩伯指挥,待第2集团军司令部到来后,部队再归建制。

  受领任务后,孙连仲即令31师及独立44旅作为集团军先头部队,立即驰往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自己亲率第27师、30师随后跟进。

  池峰城率第2集团军先头部队抵达台儿庄并接替第100师韩庄至台儿庄沿运河防线后,立即开始构筑工事。

  22日,第20军团司令部及52军路经台儿庄时,军团长汤恩伯和52军军长关麟征会晤了池峰城,特别强调31师务须努力堵击敌人的南进。他要求31师以一个旅的兵力进至台儿庄以北的泥沟附近,对峄县方面的敌人实行警戒。还答应在31师与敌接火后,他将率领第20军团马上抄袭敌人侧背,协力夹击敌人,31师只要能在台儿庄一线坚守三日,即算完成任务。

  池峰城按照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本集团军总指挥孙连仲和临时直接领导汤恩伯的指示精神,对部队进行了部署:康法如旅守卫台儿庄及运河一线,乜子彬旅向峄县方面担负搜索警戒任务。

  此时,蒋介石也高度重视这场作战的重要性,3月24日,亲自率领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军令部长徐永昌等人到徐州视察战局,并且设法调动所有能够动用的部队,前往徐州的第5战区增援,准备给予孤军深入的日军重大的一击,不惜花大的血本,非要打败这股不可一世的骄兵。

  24日晚12时,白崇禧在孙连仲的陪同下,亲临台儿庄前线视察。他们先来到韩家寺第2集团军司令部,听取孙连仲的汇报,然后又来到台儿庄南站第31师师部了解战况。当得知31师仅装备有步机枪与迫击炮,急需大炮支援时,白崇禧即在师部与徐州李宗仁、开封程潜通了电话,李、程答应即调野炮、战防炮、坦克队来台儿庄。不久,炮第10团之第1、2两营,重炮第1连,坦克防御炮第1连,坦克第3中队即调到台儿庄一线。炮兵两营装备的是沈阳仿造的克虏伯野炮,炮弹口径为76毫米,最大射程13公里,每营配备此炮8门。重炮连装备的是德国造莱因式重榴弹炮,炮弹口径为150毫米,最大射程为15公里,炮连配备此炮3门。这种炮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野战重炮。坦克防御炮是由重庆五零兵工厂仿瑞士苏罗通坦克防御炮制造而成,炮弹口径为37毫米,最大射程3000米,每分钟可连续发射炮弹20发。此炮发射的穿甲弹,穿透能力强,对坦克很有威胁力,而发射的爆炸弹则可给人员造成大量的杀伤。此炮属于30年代的新式产品,装备于新近由装甲兵团扩编的第200师。将配属于第3集团军的是200师炮兵第52团第8连,该连装备此炮6门。以上这些重兵器,虽数量有限,但大大地增强了第2集团军的作战实力。炮兵和铁甲车队于3月25日日间即抵达台儿庄参加战斗。战防炮也于3月26日夜间运至台儿庄南站。还计划出动空军,炸射日军。当时,在台儿庄地区的中国军队除了孙连仲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第20军团,还有川军孙震部第41军,张自忠第59军,庞炳勋第40军等部数十万人。为了使会战稳操胜券,又令集结于武汉附近的黄杰、桂永清、俞济时、宋希濂、李汉魂各军火速向徐州地区增援。

  一时间台儿庄地区大军云集,一场激战眼看就要爆发。

    一线浴血厮杀

  根据预定作战部署,3月23日凌晨,第2集团军第31师第93旅乜子彬部的先头部队开始从台儿庄一线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当93旅骑兵连搜索至峄县以南8公里处的乱沟附近时,与南下日军先头骑兵部队约300余人、坦克1辆遭遇,从而打响了台儿庄一线战斗的第一枪。

  当面之敌是由日军步兵第63团第2营及野炮兵第10团第1营组成的,配属有坦克、装甲车、野炮及骑兵队,共1000余人。就当时中日军队的实力对比看,日军的这支混合部队,除了人数以外,其无论是在部队的机动性方面,还是在火力配备上,都超过了中国军队一个普通师的水平。

  第93旅骑兵连百余官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们在队长王保坤和连长寇保贞率领下,占据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日军见久攻不下,于是调集大炮,对中国军队阵地轰击,守军全队官兵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争取尽量滞阻敌人,使后续部队有充分的时间作好迎敌准备。手榴弹使用殆尽,仍然顽强坚守阵地,不肯退却。最后,在敌人的轮番攻击下,阵地终于失陷,全队官兵伤亡过半,被迫后撤。

  31师北上搜索分队与敌南下进攻之旅在路途中遭遇,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斗志,较小的代价,滞阻日军于台儿庄外,初步打破了日军急于南下,抵达运河一线的计划。

  根据敌情,池峰城于当日晚对各部队的任务作了部署:骑兵仍活动于潘家庵附近地区,监视峄县敌人行动;第93旅以一部置于南洛、孙庄各据点,主力置于板桥;第186团仍任台儿庄之守备,速构筑防御工事;第92旅以一部进驻台儿庄北站附近,并迅速加强该地工事。

  同日,第5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得到第31师与日军遭遇,日军已进至北洛的战报后,当即给第2集团军孙连仲下达命令:孙总司令即赴台儿庄指挥;驻贾汪(距台儿庄西南30公里处)之27师星夜徒步向台儿庄附近集结。

  孙连仲受命后,即率第2集团军司令部于24日晨4时抵达台儿庄运河以南5公里处的韩家寺,亲临调度指挥。并急令第27师速开至台儿庄附近地区。

  第27师是孙连仲的基干部队,孙连仲曾任该师师长。由于是孙的“嫡系”,因此经孙连仲争取列为国民党军队“调整师”编制,其装备、军械虽不如蒋介石嫡系部队,但较第2集团军的其他2个师稍为优良。

  黄樵松是一个有着民族气节的爱国军人。他十分痛恨国民党军队中的那些对日军作战时贪生怕死、保存实力的将领,称他们为“非炎黄子孙,实为中华民族的败类”。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抗击日寇的行动,在娘子关战役中,他身先士卒,率部痛击日军,击毙日军步兵第70联队联队长鲤登大佐。娘子关战斗后,黄樵松接替冯安邦任第27师师长。

  当3月24日晨4时,黄樵松接到孙连仲命其部速开台儿庄的命令后,晨5时,黄樵松即率第27师从贾汪附近地区出动,3个梯队徒步向台儿庄前进。下午6时,部队抵达台儿庄南站附近。

  日军占领獐山后,十多架飞机飞临台儿庄上空,对台儿庄及附近炮阵地滥施轰炸。每架98式轰炸机上,都装载着300~450公斤炸弹。顷刻之间,台儿庄被硝烟烈火笼罩。狂风暴雨般的炮弹,把台儿庄外围阵地工事基本摧毁,敌人步步逼近,向北洛猛攻。185团王郁彬团长督率高鸿立营奋勇抵抗。在优势敌军的攻击下,且战且退,于夜幕降临时退至南洛,傍晚,日军追击185团到南洛,被伏兵所阻。敌趁势占领了北洛,与中国守军相对峙。

  24日,日军第10师团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开始猛烈围攻台儿庄。进至刘家湖的敌军突击台儿庄城东北,被守军186团歼灭200余人。

  25日,日军进攻南洛。31师第185团高鸿立营奉命侧击日军阵地。在侧击中,发现日军炮兵阵地隐蔽于前方小松林中,正肆无忌惮地向台儿庄一线猛轰,阵地周围有日军守卫。高鸿立见状,义愤填膺,高声对全营官兵们喊道:“小狗日的在这逞威风,你们瞧,轰炸我台儿庄的炮弹都是从这发射的,今天碰到我们的刀口上,一定要把那狗日的大炮夺过来!”

  听到营长的召唤,士兵们一齐响应:“夺过来!炸掉它!”

  高鸿立是个膀粗腰圆,性子刚烈的黑大汉,一向作战勇猛果决。此时性起,猛地甩掉头上的帽子,脱去上身的棉军衣和衬衫,赤胸露臂,左手握着手枪,右手举起大刀,双目圆瞪,对士兵们大声吼道:

  “要让那小鬼子们知道,咱中国人不是好欺辱的!弟兄们怕死不怕死?”

  “不怕死!”士兵们如雷般地回答。

  “不怕死的脱光膀子,跟我冲上去!”

  霎时间,几百名士兵袒露着上身,腰间系着手榴弹,手持明晃晃的大刀,在高营长率领下,潮水般地向敌人冲去。

  日军见此情景,为我不怕死的举动所震慑,一面集中火力向高鸿立营阻击,一面拉出炮车掉头遁逃。高鸿立营官兵一片喊杀声,随后猛追。

  由于中国官兵没有对付坦克的武器,所以在双方的冲锋中,敌坦克横冲直撞,将中国部队分割,造成指挥失灵。但官兵们各自为战,躲闪开坦克,与敌步兵进行着残酷的拼杀。

  此时,185团王郁彬团长接到报告,急率一、二两营前往增援,一场规模更大的肉搏战在麦田里展开,士兵的喊杀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机枪步枪的响声、坦克的轰鸣声、刀枪的撞击声,汇成一片。惨烈悲壮的血战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