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国相争讲究先礼后兵,人际关系讲究敬老爱幼,为人处世讲究修身养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道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因为它推崇老子提出的道,主张一切行为都遵循于道,所以人们称其为道家。道家讲究顺从自然,主张为人处世顺从时势、遵循物理,要像解牛高手一样,游刃于牛体的空隙之间,让牛体自然解开。主要代表人物有庄子、列子等。    
    易家,是借助于老子宇宙学说、孔子人伦学说从《周易》中引申出来的一派学说。这一派别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以阴阳变化解说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易传》的诸位不知名作者。    
    名家,是注重辩论技巧,探讨名称与概念之间、名称与实物之间关系的一个派别,又称为“名辩学派”。这一学派讨论的问题很多,如“白马非马”等。有些观点看上去极为荒唐,但却揭示着某种真理,反映着一种思维逻辑,对人类的思维训练很有益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等。    
    法家,是注重以法治国的一个学说派别。它的主导思想涉及宇宙问题、人性问题、社会流变问题、规律方法问题等等,为以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根据。比如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因而道德说教难以引人向善,只有以刑法管束,社会才能有序,人们才能安分。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墨家,是以墨子学说为代表的一个派别。墨子讲究人们之间的泛爱,反对诸侯之间的征伐,推崇恪守道德的贤才,提倡勤劳、节俭和名副其实。    
    阴阳家,是以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个学说派别。它与《周易》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对于易家,它除了用阴阳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外,还引进了“五行说”,即用金、木、水、火、土解释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变化。主要代表人物有邹衍。    
    纵横家,严格来说并非一个学说派别,而是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他们或是劝说诸多弱国联合起来抗击强国,或劝说强国拉拢一些弱国以打击另一些弱国,破坏弱国间的联合。纵横家的种种设想,虽然属于政治谋略,但却深含哲学道理。主要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等。    
    兵家,是研究用兵韬略的一个学说派别。他们的学说,核心内容是兵法,指导思想是哲学,是哲学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代表人物除了春秋末期的孙子外,还有战国时期的吴起、孙膑等。


第一部分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是一个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的知识分子,在家乡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吏,有时还以打草鞋为生,生活贫困。可是他知识渊博,交游甚广,名声很大。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他接受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创立了一套讲究同一、主张自然的理论。    
    有一次,楚威王专门派大员到他家里,想用千金俸禄请他做楚国的宰相。他却对使者说:“千金俸禄,价值高昂;一国之相,地位尊贵。不过先生是否见过祭祀用的牺牲之牛啊?当祭祀的人要把它拉去做牺牲时,给它披上锦绣,系上彩带,一时间是何等荣耀。可是当它要进入庙堂,知道自己将被宰杀的时候,想不享受这荣耀,而去做一个委身猪圈的小猪,都是不可能的了。拿千金让我去当相国,与披锦绣系彩带让我去做牺牲牛有什么区别呢?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国君还把它当做神物,用锦巾包裹起来,小心放在木匣里,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先生,这只龟是愿意作为一把死骨受人尊重呢,还是愿意活着自由自在地在泥塘里爬行呢?你们快走吧!不要再玷污我了。我宁愿做一条泥鳅自由自在地在污泥中摇曳,也不愿意去做一个牺牲牛去披锦挂彩。”    
    《庄子·列御寇》载有两则故事,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庄子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去时,宋王送车数乘;归时,秦王又送车百乘。回到宋国时,路遇庄子,他嘲笑庄子道:“至于身处穷阎陋巷,贫困得靠织麻鞋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带菜色,是先生之所长,我曹商之所短也;而一见万乘之主便得车百乘,却是我曹商之所长也。”庄子镇定自若,从容说道:“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凡破痤疮挤脓者便得车一乘,而舔痔疮者则得车五乘,所治的病愈下作,得车愈多。您莫非是专门舔他的痔疮的吧?怎得车这么多?您快滚开吧!”    
    另一故事讲的也是某个因拜见宋襄王,而被赏车十乘的人,驾着车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对他说:“河边有户穷得靠编织苇席谋生的人家,其子潜入深渊,捞得千金之珠。其父见了。慌忙说:‘快用石头砸了它吧!想那千金之珠,肯定在九重深渊的黑龙颔下。你能拿到它,一定是碰巧黑龙正在睡觉。假使黑龙醒了,你恐怕性命难保’。而今宋国之深,非只九重之深渊也;宋王之猛,非只凶狠之黑龙也。你能得车,必是碰上他睡觉了;假使宋王醒来,你将粉身碎骨矣。”    
    基于这种志向,庄子一生也没有做大官,始终维持着平民的贫苦生活。庄子的学问与老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那庄子则是道家的第二代宗师。东汉时期出现的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在后来的延续中给了老子很多封号,民间流传最广的有“太上老君”,由此庄子也受到了优厚待遇。到唐代,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他的书《庄子》也被列为经典,人称《南华真经》。    
    


第一部分奇物论

    这是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表面上千差万别,殊形异势,本质上是同一无别、等齐均一的。庄子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庄子观察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同。常人站在人间观人间,所以将事物放大了,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放大了;庄子站在宇宙源头观人间,所以将事物缩小了,将事物之间的差别泯灭了。    
    以奇物论为出发点,庄子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认为客观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人的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因此,所谓的是非观念是由人们的“偏见”造成的。他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风湿腰疼,难道泥鳅也这样吗?人爬到树梢上,就会胆怯害怕,难道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究竟谁知道天下的“正处”呢?庄子认为不好说。又如,人吃饭菜,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知道天下的“正味”呢?庄子认为也不好说。再如,毛蔷、丽姬(传说中的美女),人都认为是美人,可是鱼见了她们逃到深水,鸟见了她们吓得高飞,麋鹿见了她们赶快跑开,这四者究竟谁是天下的“正色”呢?还不好说。    
    甚至,庄子直接否定了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秋水》篇中,记载着庄子和他的好友惠施濠梁上观鱼的一段著名对话。庄子说:“白鱼出游自由自在,是鱼的高兴快乐吧!”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高兴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高兴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你也不是鱼,固然也不知道鱼的高兴快乐了。”这段话的结论是,人是不可能知鱼之乐的,事物是不可认识的,最终得出了不可知论的结论。既然事物是不可认识的,那么人们没有必要去自找苦吃,耗费精力去追求知识了。所以,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就是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危险的。如果你一定要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必然使自己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去。    
    我们不难看出,庄子看到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却又把这种局限性片面地夸大了。    
    


第一部分逍遥游

    “逍遥游”指自由自在地遨游,不受任何约束和任何条件的限制。《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一篇,此文运用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庄子所提倡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寓言是《鲲鹏变化》。说是北冥有条大鱼,名叫鲲,个子大得不知道有几千里。它一变而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鹏奋起飞翔,翅膀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彩。它趁着海水震荡飞往南海,先用翅膀拍打海水,激起三千里宽的海浪,掀起旋风,然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一直飞了六个月,才到达南海落下来。可是小雀儿听说后嘲笑大鹏说:“它何必飞那么远呢?我向上飞腾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草香蒿中间翱翔,非常愉快,这已经达到飞翔的顶点,可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在庄子看来,小雀嘲笑大鹏固然可笑可怜,但它们的飞行也只是大小远近的差别,其实都要受空间的限制。因而,它们的自由也是有所限制的,这就是“有所待”。    
    后面庄子又讲到一个叫宋荣子的人,说他对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事物有自己明确的见解,对于光荣和耻辱有自己的标准。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世上很少,但他仍然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还有一个列子,他能驾着风飞行,轻快美妙,一直飞行十五天才返回来。庄子认为,能像他这样幸福自由的人很少。但是他虽然不必用脚走路,却仍要凭借风力,还是“有所待”。    
    庄子认为只有那种顺着自然的本性,能够驾御天地间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的变化,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任意遨游的人,才是“无所待”的。“无待”是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绝对自由的境界———逍遥游。    
    由此,庄子构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他说,在藐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她的皮肤像冰雪一般洁白,她的丰姿像处女一般秀美。她不吃五谷,只吸风饮露。她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她的精神凝聚专一,能使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收。她同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伤害她。    
    


第一部分无用与有用

    要理解庄子关于有用和无用的哲学意思,我们须先看一则故事: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也就是说,这棵树因为它没有用能够持续生长这么多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大用吗?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雁款待。儿子问:“一雁能鸣,一雁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样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不材间,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像鹌鹑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像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像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第一部分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是庄子关于人生短暂的比喻。意思是说,人生就像一匹白马越过地面的一个小缝一样,只是瞬间,极为短暂。    
    庄子在《知北游》中阐明了对生死的态度。他说:人活在天地之间,像是骏马飞奔、越过缝隙,一眨眼的时间就过去了。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没有一个不是蓬蓬勃勃地出生,没有一个不是萧萧条条地死去。有生命的东西为此而哀伤,有情感的人类为此而悲痛。与其如此,还不如解开那自然造成的束缚,随物旋转,魂魄游到哪里,自己就随之到哪里。不要太过执着。这就是人和万物的最终归宿。尽管如此,这些却不是追求至理的人所追求的。以上这些是众人都在讨论的问题,不过达到至理的人却不讨论,凡是参与讨论的都没有达到至理。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