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解-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水四见】参阅‘一心四境’条。
 
【一中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
 
【一本十支】唯识宗所依的经论,除了‘六经十一论’外,并有‘一本十支’之学,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明门论,又作略陈名数支,世亲造。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二、大乘五蕴论,又作粗释体义支,世亲造,依名释义论。本论略摄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三、显扬圣教论,又作总苞众义支,无著造。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四、摄大乘论,又作广苞大义支,无著造。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五、杂集论,又作分别名数支、广陈体义支。无著等作。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六、辨中边论,又作离僻彰中支。本颂为慈氏菩萨造,释论为世亲造。本论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七、二十唯识论,又作摧破邪山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八、三十唯识论,又作高建法幢支。以上二论之本颂为天亲所造,三十唯识之释为护法菩萨等十师所造。本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九、大乘庄严论,又作庄严体义支。本颂为慈氏造,释为天亲造。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十、分别瑜伽论,又作摄散归观支。慈氏造。本论未汉译,若援解深密经中之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一法中道】指于一法上论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此为唯识宗所立中道之一义。与‘三性对望中道’对称。唯识宗以遍计所执性为妄情所现,故判为空;以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为假有与真有,故判为有。自此三性之对望而立中道义,称为三性对望中道。又此三性是一法上之三性,故此法为非有非空之中道。然若详细论之,则三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义,即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在妄情之上属有,故非空;依理而言为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众缘和合上为假之存在,故为假有实无。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实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中道。圆成实性远离一切妄想而无相,故非有;然以其为真实如常之性,故非空,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上述乃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义,称为一法中道。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刹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载,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刹那约当于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一味蕴】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展转和合,转成一味,故称一味蕴。后世有谓此亦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前身。见‘异部宗轮论’。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二者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无性阐提。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性阐提之一类。一阐提发心至难,有如天生盲人难以治愈。’东晋时竺道生主张‘阐提成佛’,为守旧僧徒所摈弃,后来《大般涅槃经》出,此说乃渐被接受。唯识宗立五种性,仍主张无种性者不得成佛。
 
二划
 
【二十二根】此是促进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种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根为增上之义。若就二十二根的体性而言,男根、女根为身根的一部分,并无别体;三无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乐、舍)、五善根等九根为体,而无别体,故其体之数实为十七。见《俱舍论》卷三。
 
【二十二种愚痴】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的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此二十二种愚痴的名称是:一、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著我法愚), 
二、恶趣杂染愚痴,三、微细犯愚痴,四、种种业趣愚痴,五、欲贪愚痴,六、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七、等至爱愚痴,八、法爱愚痴,九、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作意背生死愚), 
十、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纯作意向涅槃愚), 
十一、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现观察行流转愚),十二、相多现行愚痴,十三、微细相现行愚痴(细相现行愚),十四、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纯作意求无相愚),十五、于无相作功用愚痴,十六、于相自在愚痴,十七、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十八、辩才自在愚痴,十九、大神通愚痴,二十、悟入微细秘密愚痴,二十一、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二十二、极微细碍愚痴。其中,执著我法愚及恶趣杂染愚系就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微细犯愚及种种业趣愚系就第二地所断之惑障而言;欲贪愚及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系就第三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等至爱愚及法爱愚系就第四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纯作意背生死愚及纯作意向涅槃愚系就第五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现观察行流转愚及相多现行愚系就第六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细相现行愚及纯作意求无相愚系就第七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相作功用愚及于相自在愚系就第八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及辩才自在愚系就第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大神通愚及悟入微细秘密愚系就第十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及极微细碍愚系就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之际所断之惑障而言。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
 
【二十二无减】如来四智相应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称为二十二无减。即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换句话说,二十二无减为心所有法的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及执持二十一心所的无垢识,此二十二法为纯善无染之法。见《成唯识论》卷十。
 
【二十八天名称】三界二十八天,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名称为: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的名称为:初禅天三天,为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三天,为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三天,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九天,为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想天。无色界四天的名称为: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十五谛】这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数论派的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即精神原理)与自性(即物质原理)二元,而将世界转变的过程分为二十五种,以其为真实之理,故称二十五谛。此即从自性生‘觉’(又称‘大’,乃存在体内觉知之机关,即决智);自‘觉’复生自我意识(我执)之我慢;复于我慢生出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以上八者为万物衍生的根本,故称根本自性。又自五大生色、声、香、味、触等五唯,眼、耳、鼻、舌、身(皮)等五知根,语、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以及心根(以上十六者乃从他物所生,故称十六变异)。如此,从未显现之自性中,能显出觉、我慢等二十三种,加上自性与神我二者,是为二十五谛。古代印度六派哲学,是唯识家破斥的对象。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不相应行法为五位法的第四位。是以色、心心所分位,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见百法明门论。及不相应行分释。
 
【二十唯识论】参阅‘唯识二十论’条。
 
【二十唯识论疏】参阅‘唯识二十论述记’。
 
【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唯识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随。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见《百法明门论》。
 
【二十种烦恼现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二、不随所欲缠现行,指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三、无所了知现行,指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四、有所了知现行,指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令向善法,而舍恶法,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五、粗烦恼现行,指贪、嗔、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嗔惑粗重,各起不同。六、等烦恼现行,指贪、嗔、痴等诸烦恼惑,一齐现起,无轻重分别。七、微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证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八、内门烦恼现行,指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九、外门烦恼现行,指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十、失念烦恼现行,指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余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十一、猛利烦恼现行,指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指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指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十四、寻思烦恼现行,指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指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十六、自在烦恼现行,指人醒时所起邪慧之念,遍缘诸境,相续不舍。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指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指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唯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指人不能修诸正行,以救疗生死惑业众病,而诸烦恼相续不舍。
 
【二分家】唯识宗立识体四分,难陀论师主张心识二分说,以由识体生起认识作用的见分,和被认识的相分。另有安慧的一分说、陈那的三分说、护法的四分说。参阅‘识体四分’条。
 
【二世一重因果】大乘唯识宗,于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前十支的因,与后二支的果,定不同世,以造因时非即受果时。过去世的十因,感现在世的二果。但若将十因视为现在世,则二果就是未来世了。此这称为二世一重因果。
 
【二世间】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者,谓有为法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迁流;间者,事事物物之间隔。总别为二,即:有情世间,五蕴假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器世间,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者。有情世间为有情之正报,器世间为有情之依报。见《俱舍论》卷十。
 
【二地断障证真】十地中离垢地的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谓身、口、意三者误犯禁戒),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参阅‘十地’条。
 
【二我见】人我、法我,称为二我;此二种妄见,称二我见。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即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称为人我见。;二乘之人,不了悟诸法之空性,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之法,于法取见,称为法我见。
 
【二我执】二我执,指的是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一、指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称为俱生我执。二、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即依自己之分别力而生者,称为分别我执。
 
【二法相违】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