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睡其觉的份儿了?    
    一方面是迷信的力量,一方面是道德的约束,当二者并肩携手时,先生这面题写着“民族魂”的旗帜,不但不能引导着我们奋力前进,很可能还会变成一块挡在路上的巨石。这样,当我们站在他面前时,不但不敢踩着他继续奋勇前进,反而会低下头来,诚惶诚恐地接受他致命的撞击!而这,又何尝是先生生前的意愿?因为先生生前曾经说过,自己愿意做一粒铺路的石子,让后人敢于也能够从他身上踩过去,只有这样,后人才能够有出息。依照先生一贯的愿望,我想,这里的所谓有出息,大概应该是翻起身来不当奴隶,而做堂堂正正的现代公民。    
    鉴于此,我真想站在先生墓前,对先生大吼一声:先生,如果你真想从神坛走向民间,走向已经开始把你遗忘的人民,那你就拿自己的英名作一回酒吧。不,这还不够,你干脆斗胆向雨果看齐,做一回年轻女郎的三角裤吧。这样,至少还有那么一些喜欢拿你的英名喝酒或穿三角裤的人,能真真地亲爱你,而不是先敬你为神,再来泥偶般地傀儡你!    
    教育指南    
    培养一个孩子成材,也许并不难;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立的精神境界、独立的思想王国,不管在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领域或者行业,都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最终创建独有的人生功业,那么,这就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必须努力培养他拥有这样一种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可以热爱一个人、崇拜一个人,甚至可能把这个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学习,却不可以跪拜他;否则,就会成为他人的奴隶,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力,而且从此将难以创建自己独有的人生功业,甚至沦落为他人的附庸。    
    鲁迅是伟大的。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而正因为他的伟大,才更容易使人在他的面前迷失自己,从而陷入迷信他、跪拜他的人生陷阱。实际上,越是对伟大的人物,或者所谓伟大的人物,我们越要教育孩子警惕他们。比如,适度保持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打破种种神秘感,永远也不要丧失自己的怀疑精神和独立判断力。尤其在中国社会中,家长、老师,更应该有这种意识。    
    你必须明白,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立的精神境界、独立的思想王国,从而才能够创建出别人难以为之的伟业。我们的孩子,也许成不了这样的伟人,但是,至少,我们不能够让他们成为别人的奴隶。这里的别人,既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也是指整个社会。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高考“状元”误人子弟

    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像这位母亲一样,用一双真爱的眼,挖掘所有学子的亮点,让教育的整个天空星光灿烂;而不是只盯住其中的某一颗星,却忘记了在这颗星的周围,还有无数颗同样闪烁着令人激动的星光的美丽星辰。    
    2003年8月,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召开了一个全校教师大会,议题之一是反思“为何未出状元”。1999年,这所在吉林省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出了一个吉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2000年,又出了一个文科第一名;2001年,则一举拿下文、理两科第一名。可随后却连续两年“状元”旁落,这让教师的士气受到影响,学生也对此展开了讨论。副校长××表示,新学期开学后要亲自下去带班,力争明年拿个“状元”回来。    
    “状元”真有那么好?我说:未必。    
    古时的读书人高中“状元”,并非其综合素质真的天下第一,而是八股文做得让龙心大悦。有时,只要爹妈给起的名字好,一样能抽到大红签。慈禧就曾“慧眼识名”,朱笔点过几个幸运儿。可掐指算算,历代出了那么多“状元”,并且都是当年天下独一份,不像现在,每年都有近百位出世,最后有多少成了青史留名的忠臣贤相?有意思的是,我知道“状元”出身的北宋奸臣秦桧等大奸大恶,也曾披红簪花,春风得意马蹄疾地赶赴过鹿鸣宴。    
    当然,在民间,不管你终生成就了多少功业,只要当初曾经“状元”过一下,就会百世流芳。这不,从当年8月8日开始,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一个旨在“状元搭台,旅游唱戏”的“金榜文化节”,已大张旗鼓地开幕了。还别说,除早已作古的“老状元”外,真有6名“新状元”前去捧场,而且名字被造册铭记、刻石碑传。可民间到底只是民间,它所尊崇和宣扬的这种价值观念,决不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指南针,因为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强调普惠大众。    
    我以为,在终身教育的思想潮流席卷世界,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更多地指向大众人文素质培养,而非单纯的精英智力训练的今天,哄抬状元的做法与现代教育的价值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势必会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形成恶劣影响。    
    以东北师范大学附中为例,该校虽然连续两年没有出过“状元”,但教育的整体实力却与日俱增。2003年,其统招生100%进本科,全口径重点率达60%,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它之所以还要对“状元”旁落耿耿于怀,主要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状元”情结。    
    如果认真审视现行高考制度,就不难发现,尽管它有所革新,但最终还是以分数论英雄,而分数又只取决于“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状元郎”一旦遭遇“枕戟黄沙”的“射虎将”,胜败如何,岂有悬念?    
    所以,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不是它培养出了多少“状元”,而是教育出了多少具有深厚的发展潜能与全面竞争力的人才。以此而论,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完全不必因“状元”旁落郁郁寡欢,更不能从此修改育人方向。否则,夺不回“状元”事小,众多“秀才”也难“中举”事大。更重要的是,如果眼睛一直盯着“状元”,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前景,可能就非常值得担心了。    
    哈里·S·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的母亲。记者称赞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自豪。”“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说,“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他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的母亲回答。    
    品味这个故事,我想说: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像这位母亲一样,用一双真爱的眼,挖掘所有学子的亮点,让教育的整个天空星光灿烂;而不是只盯住其中的某一颗星,却忘记了在这颗星的周围,还有无数颗同样闪烁着令人激动的星光的美丽星辰。    
    教育指南    
    说真的,美国前总统哈里·S·杜鲁门母亲的话,曾经感动过无数的孩子;而孩子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他们从这位母亲那里,得到了一视同仁的爱。这种爱,也正是一个母亲应该做、必须做的;否则,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更不是一个优秀的母亲。    
    事实上,如果杜鲁门的母亲,不是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而是偏爱于所谓功成名就的杜鲁门,却对杜鲁门那个挖土豆的弟弟另眼相看,那么,不但这位弟弟不会感到幸福,这位母亲也同样会感到难过和哀伤。更重要的是,假如她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也许她就培养不出一个总统儿子。    
    一个伟大的孩子背后,总会站着一位同样伟大的父亲或者母亲;当然,也可能站着一对伟大的父母亲。对照杜鲁门的母亲,作为父母、老师你是否这样做了呢?如果你没有这样做,或者和她有着一定的差距,那么,你是不是就应该努力向她看齐呢?———假如,你也想培养出一个伟大的孩子、一个伟大的学生的话。    
    而要做到这些,其实一点儿都不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你只需要把自己的爱,像阳光那样,均分给你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不要留有丝毫的偏心。要知道,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随时感觉你对他的爱,是浓了,还是淡了。在这里,也许你会说,我只有一个孩子呀,当然会全心全意地爱他。    
    可是,你知道吗?虽然你的邻居的孩子、你朋友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某一个方面,比你的孩子优秀一些,那么,你是不是曾经在两个孩子面前,公开地批评优秀的那一个,而表扬另一个呢?在你看来,这样做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然而,你并不知道,这样也会伤害了孩子。    
    仔细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对你这样做,表示过公开的反感呢?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定要这样做呢?如果培养得好,每一个孩子都会是优秀的孩子。也许你的孩子在这个方面,可能会比别人的孩子差一些;可是,他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可能会比别的孩子更有优势啊。十全十美的孩子是不存在,对每一位家长来说,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努力上进,不是比什么都好吗?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走下人造“神坛”

    教育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爱法、尊重法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化为学生的血肉。任何形式的“法外施恩”,都是对学生和社会的不负责。    
    《浙江两位在校大学生主动申缴个人所得税》,是《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6日刊发的一篇新闻,其主要内容是:王晓琪和陈海娟是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陈海娟在入校时还带着贫困生证明。在就读义乌工商学院后,他们开始勤工俭学。陈海娟受聘于某家教中心,月收入1000元。王晓琪为一对韩国夫妇学中文做辅导并协助其洽谈生意,月收入1300元。在学习税法知识时,他们萌发了上缴个人所得税的念头。领到当月工资后,两人相约到税务部门上缴了共14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在浙江省还未见先例。    
    我以为,这个故事之所以成为新闻,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是:纳税人的身份是在校大学生。假如除去这个要素,单是两个普通公民主动照章纳税,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新闻价值的。于是,一个不得不让人冷静思考的问题便产生了:大学生是否是普通公民?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可能有两种,“是”或“不是”。如果“是”,大学生照章纳税能说明什么?它本来就是公民必尽的义务,对这种必尽义务的事大张旗鼓地“新闻”,意义何在?如果“不是”,那么,大学生又特殊在什么地方?在这里,我暂且不去寻找大学生身份特殊的原因,而只想先引述另一篇同样和纳税有关的新闻:据《大河报》同年4月30日报道,4月25日上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主动到税务部门缴纳了2万余元的税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林寺缴纳的第一笔税款。按照传统,作为“方外之人”,僧人的社会身份是特定的,对他们来说,虽然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遵守法律法规,但纳税却是不必的,即使他们拥有大量财富。历朝历代有谁听说过僧人缴纳“皇粮国税”的事?少林寺打破数千年的传统,主动缴纳税款的做法,才真正值得大家揽镜自照。    
    僧人的身份特殊,缘于其宗教性质和文化传统,大学生的身份特殊,缘于什么?他们和普通公民有质的区别吗?陈海娟、王晓琪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行为,被这样讨论:赞成者认为,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反对者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得的收入本就不多,没必要交税,回报社会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事。    
    而陈海娟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从数额上看虽然微不足道,但从一个贫困生成为纳税人,让自己感到无上光荣。”王晓琪认为,作为大学生,既然收入达到了纳税标准,就有义务按照法律照章纳税。    
    在人人平等的现代法制社会中,例外的大学生不可能成长为合格公民。教育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爱法、尊重法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化为学生的血肉。任何形式的“法外施恩”,都是对学生和社会的不负责。    
    我们之所以会犯对大学生“法外施恩”的错误,甚至还对此冠以“人文关怀”的高帽子,根本原因是他们一直被供奉在“天之骄子”的“神坛”上。可深究一下它的后果,所有人都会发现,这恰恰助长了使他们深受其害的娇、骄二气,同时也损害了法律的公正和威严。陈海娟、王晓琪成为“榜样”,只说明大学生遵守税法的少,违反税法的多。这是大学生的耻辱而非光荣。    
    鉴于此,我郑重呼吁:大学生应尽快走下人造“神坛”,以普通公民的姿态融入社会大众,惟其如此,才能健康于自己、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恰恰相反。    
    教育指南    
    在我们中国社会里,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这一点,从他们所享受的、很多普通公民难以享受的权利、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等方面,以及他们所不必承担的、很多普通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这些,固然是政府对大学生的“照顾”,体现着政府对人才的“爱护”。    
    然而,政府的“照顾”和“爱护”是一回事,大学生自己是不是要据此为骄傲,甚至据此为逃避一些法定义务的借口,是另外一回事。就拿纳税而言,根据当时的税法,一个公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上,就应该照章纳税。所以,王晓琪和陈海娟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无可争议。    
    至于有人说的,大学生收入本来就不高,这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你的个人月收入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当然也没必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如果你的收入达到了这个标准,又有什么理由不缴纳呢?显然,之所以不愿意缴纳,是有一种自私的心理在内,而它恰恰来自大学生的自我特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