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算,他总比实际年龄大两岁,在生日之后算,总是大一岁。在本书里,年龄是按
西方计算的,不再精确估计生日。不过在论到苏东坡,还是要顾到一点儿精确。因
为他一降生就是一岁大,那是十二月十九日,再新年来临,他就已经两岁大——实
际上他还不足半个月。因为他的生日是在年终,按中国年岁计算,他总是比实际年
龄小两岁。
    关于他的生日要说的第二件事,他的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照他自己的话说,
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不管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语言的箭垛,
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这种命运和韩愈的命运相似。
韩愈降生也是属于同样的星座,韩愈也是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
    那栋宅院中,一间屋子墙的正中,挂着一张仙人的画像,画的是八仙中的张果
老。婴儿的父亲苏洵,现年二十七岁,正是一生中精神上多灾多难的岁月。他在市
场上看见这张画像,乃用一只玉锅子换来的。在过去的七年之中,每天早晨他向这
幅张果老像祷告。数年前他妻子已经生了一个女孩儿,再生的就是那个夭折的孩子。
他过去一直盼望生个儿子,现在是如愿以偿了。他必然是非常快乐;并且我们也知
道,当时他正在饱受屈辱折磨,痛苦万分。
    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一般中产之家还较为富有。家中
至少有两个使女,并且家里还能给苏东坡和他以前姐姐各雇用一个奶妈。等弟弟辙
生下时,家中还能再雇一个奶妈。奶这兄弟二人的两个奶妈,按照中国的习惯,要
一直跟她们照顾到成年的孩子过活一辈子。
    苏东坡一降生,祖父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以前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
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后来有一天,苏东坡已经成为当代公认的文坛泰
斗,官居翰林学士知制法之职,家已移居在开封城皇宫附近。一天,几个至交与仰
慕他的人前去拜访,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寿诞之期,他就开始向来客述说这位怪老
汉的几件趣事。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那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
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
别人不知道他何以如此。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先给他自己的近族近
亲,然后才轮到他妻子的娘家人、再后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这时别
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
他祖父衣食无忧,优哉游哉,时常携酒一樽,与亲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
笑,以遣时光。大家饮酒高歌,规矩拘谨的农人都大为吃惊。
    一天,老汉正在喝酒取乐,重要消息来到了。他的二儿子,苏东坡的叔父,已
赶考高中。在邻近还有一家,儿子也是同样考中。那是苏东坡的外祖母程家。因为
苏程连亲,所以可以说是双喜临门。程家极为富有,算得是有财有势,早就有意大
事铺张庆祝,而苏家的老汉则并无此意。知父莫如子,苏东坡的叔叔亲自派人由京
中给老人家送上官家的喜报,官衣官帽,上朝用的饬板,同时还有两件东西,就是
太师椅一张,精美的茶壶一个。喜信到时,老汉正在醒醒大醉,手里攒着一大块牛
肉吃。他看见行李袋里露出官帽上的红扣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当时酒力未消,
他拿起喜报,向朋友们高声宣读,欢乐之下,把那块牛肉也扔在行李袋里,与那喜
报官衣官帽装在一处。他找了一个村中的小伙子为他背行李袋,他骑着驴,往城走
去。那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街上的人早已听到那个考中的消息,等一看见酪配
大醉的老汉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一个小子扛着一件怪行李,都不禁大笑。程家以
为这是一件令人丢脸的事。而苏东坡则说只有高雅不俗之士才会欣赏老人质朴自然
之美。此老汉也是一个思想开通的人。一天,他在大醉之下,走进一座庙里,把一
尊神像摔得粉碎。他原来早已对那尊像怀有恶感,并且那尊神像全村人都很惧怕,
更可能的理由是对那庙里的庙视存有敌意,因为他常向信徒们勒索钱财。
    苏东坡的酒量倒不是由祖父那里继承而来,但是他的酒趣则是得自祖父,以后
不难看出。这位不识字的老汉的智慧才华,原是在身上深藏不露,结果却在他儿子
的儿子的身上光荣灿烂的盛放了。身心精力过人的深厚,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
纯厚正直,确都潜存在老人的身上。苏家在当地兴起,和别的望族世家之兴起一样,
也是合乎无限的差异变化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的。对于苏东坡外婆家的才智如何,
我们尚无明证,但是苏程两家血统的偶然混合,不知在何种情形之下,竟产生了文
学天才。
    此外,祖父对他孙子的文学生活并无何苦大的影响,只是一点,祖父的名字是
“序”。当年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确是最为难的事,因为苏东坡是个名作家,必须
写很多序。苏东坡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先失去尊敬。于是他只好把他作品
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很古老
的风俗,有时候十分麻烦。尤其父亲的名字是很普通的字时为甚。在中国最伟大的
史学家司马迁皇皇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谈”字,因为“谈”是他父亲的名字。
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竟擅自改为“赵通”。同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必
须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
“泰”字。诗人李翱的父亲名“今”,于是此位诗人必须用一个古字代替现代这个
普通字“今”。这种禁忌是由禁写当朝皇帝名字的禁忌而起。科举考试时,考生的
名字之中若有一个字与当朝已驾崩的皇帝的名字相同,则被逐出考场。可是皇帝通
常总是称年号或溢法,而不称名,所以就有不少考生忘记了皇帝的名字,而真被逐
出考场。有时一个皇帝也会在这方面犯了禁忌,因为谁也不易随时记着十代祖先的
名字。一次,一个皇帝一时没记清楚,在给一座亭子起名字时用错了字,忽然想起
来犯了禁忌,误用祖先之名。于是,刚为那个亭子颁赐了名字,立刻又改换。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而言,他算是抑郁终身,
不过在去世之前,他想追求的文名与功名,是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了。苏洵秉赋
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直至今日,
人人都知道他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大人常举这件事来鼓励年轻人,告以只
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的。当然,聪明的孩子也许会推演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孩
童之时不一定非要专心向学。事实上,苏洵在童年并非没有读书作文学习的机会,
而似乎是,苏洵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我们都
知道好多才气焕发的孩子确是台此。若说他在童年时根本没读书写字作文章,恐非
事实。他年轻之时,必然给程家有足够好的印象,不然程家不会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的。另外,同样令人惊异的是,他晚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而能文名大噪,文名
不为才气纵横的儿子的文名所掩,这究属极不寻常之事。
    大约他得了长子之后,自己才态度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他看
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科考成功,行将为官做吏,因而
觉得含羞带愧,脸上无光。此等情事,即便平庸之才,都会受到刺激,对一个天赋
智力如此之高的人,当时的情形一定使他无法忍受,今日由他的文集中所表现的才
智看,我们对此是不难了解的。在苏洵给他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的祭文里,他表
示妻子曾激励他努力向学,因为那位程家小姐是曾经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的。祖父
对他儿子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在他眼里,他这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
只是一个倔强古怪的孩子,虽有天才却是游手好闲不肯正用。有朋友问他,为什么
他儿子不用心读书而他也不肯管教,他很平静的回答说:“这个我不发愁。”他的
话暗示出来他那才气焕发而不肯务正的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他
是坚信而不移的。
    四川的居民,甚至远在宋代,就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恃自治的精神,他
们像偏远地区的居民一样,依然还保持一些古老的风俗文化。由于百年前本省发明
了印刷术,好学之风勃然兴起,在苏东坡的时代,本省已经出了不少的官员学者。
其学术的造诣都高于当时黄河流域一带,因为在科举时,黄河一带的考生都在作诗
方面失败。成都是文化中心,以精美的信笺,四川的锦缎,美观的寺院出名。还有
名妓,才女,并且在苏东坡出世百年以前,四川还出了两个有名气的女诗人。那些
学者文人在作品上,不同于当时其他地区文章浮华虚饰的纤丽风格,仍然保有西汉
朴质速健的传统。
    在当年,也和如今一样,四川的居民都耽溺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甚至在
中等社会,谈话之时都引经据典,富有妙语佳趣,外省人看来,都觉得充满古雅精
美的味道。苏东坡生而辩才无碍,口舌之争,决不甘拜下风。他的政论文章,清晰
而有力,非常人可望其项背,数度与邪魔鬼怪的争辩,自然更不用提了。东坡和他
父亲,被敌人攻击时,都比之为战国诡辩游说之士,而友人则誉之为有孟阿文章的
雄辩之风,巧于引喻取譬,四川人为律师,必然杰出不凡。
    就因为这种理由,眉州人遂有“难治”之称。苏东坡一次辩称:此地居民,不
同于教养落后之地,不易为州官所欺。士绅之家,皆置有法律之书,不以精通法律
条文为非。儒生皆力求遵守法律,亦求州官为政不可违法。州官若贤良公正,任期
届满之时,县民必图其像,悬于家而跪拜之,铭之于心,五十年不能忘。当地人像
现代的学生一样,新教师初到任,他们要对他施以考验。州官若内行干练,他们决
不藉故生非。新州官若但有扰民傲慢之处,以后使他为难棘手之事多矣。正如苏东
坡所说,眉州之民难治,非难治也,州官不知如何治之耳。
    在眉州那些遗风古俗之外,民间还发展出一项社会的门阀制度。著有名声的世
家列为甲等乙等,而称之为“江卿”。江卿之家不与普通人家通婚嫁,只要对方非
江卿一等,再富而有势,亦不通融。另外,农民之间有一种完美的风俗。每年二月,
农人开始下田工作。四月份以前拔除野草。农人数百之众,共同动手。选出二人管
理,一人管钟漏,一人管击鼓。一天的开工收工完全听从鼓声。凡迟到与工作不力
者皆受处罚交纳罚金。凡因多而工作人少者,都捐款归公。收割已毕,农民齐来,
盛筵庆祝,击破陶土做的钟漏,用所收的罚金与指派的捐款,购买羊肉美酒,共庆
丰收。这项典礼开始时,先祭农神,然后大吃大喝,直至兴尽,才各自归家。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
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
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
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
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
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
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
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
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
而泣。滂闻之,日:“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弓怖俱
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
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
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
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
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
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
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
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苏东坡
和另外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夸奖的。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
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陈大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升。一天,
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金钱。他出门之后,把那食物金钱全散与穷人,
自己在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红尘扰攘的人间世。几
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动弹。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当
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愿去搬运尸体。但是死人说了
话:“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运。”他立起身来,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