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人所传诵。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是时朝廷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
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雷击石碑后五年,一个道士向徽宗奏称,曾见苏东坡的灵魂在玉皇大帝驾前为
文曲星,掌诗文。徽宗越发害怕,急将苏东坡在世时最高之官爵恢复,后来另封高
位。为苏东坡在世时所未有。在徽宗政和七年(——一七)以前,皇家已经开始搜
集苏东坡的手稿,悬价每一篇赏制钱五万文。太监梁师成则付制钱三十万文购买颖
州桥上雕刻的苏东坡的碑文(早已经人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这笔钱在当时的生
活来说,是够高的价钱。另外有人出五万制钱购买一个学者书斋上苏东坡题匾的三
个字。这时苏东坡的诗文字画在交易上极为活跃,不久之后,这些宝贵的手稿不是
进入皇宫成了御览之宝,便成了富有的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后来金人攻下京师,特
别索取苏东坡和司马光的书画,作为战利品的一部分,因为苏东坡的名气甚至在世
时已经传到了塞外异族之邦。苏东坡的手稿书画中的精品,有一部分,敌人用车装
运到塞外,同时徽、钦二帝也随车北掳,竟至客死番邦(当时徽宗已让位于儿子钦
宗)。苏东坡遗留下的文物未遭毁灭者,也由收藏家运到了江南,始得以保存于天
地之间。
    苏东坡业已去世,有关时政的感情冲动的争斗风暴也已过去,南宋的高宗皇帝
坐在新都杭州,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尤其是他那有关国事的文章,越读越敬佩
他谋国之忠,越敬佩他的至刚大勇。为了追念苏东坡,把苏东坡的一个孙子苏符赐
封高官。所有这些举动,都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地位达到巅峰。到孝宗乾道六年,
赐他溢号文忠公,又踢太师官阶。皇帝对他的天才写照,至今仍不失为最好的赞词。
到今天,各种版本的苏文忠公全集上的卷首,都印有皇帝的圣旨,和皇帝钦赐的序
言。兹将封他为大师之位的那道圣旨转录于后: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爱缅怀于故老。
虽仪刑之莫睹,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
学士赠资政殿学士溢文忠苏武,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
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打,论事肯卑于陆赞。
方嘉括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
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烧然之节,莫
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佑之学,家有眉山之
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
论世。税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衰衣之命。可特赠太师。
余如故。
    由此观之,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
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
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
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予
《苏东坡集》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
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但是,现代我们不要忘记苏东坡主要是个诗人作家。他当然是以此得名的。他
的诗文中有一种特质,实在难以言喻,经过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当然更难以捉摸。
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就因为历代的读者都认为“好作品”就是那个样子。归根结
底来说,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但谁又能说
究竟怎样才可以取悦读者呢?使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在精神上取悦于
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
掩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
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
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
表示的意见,最为清楚。他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
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
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
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
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在此为风格做解释,苏东坡很巧妙的描写了
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
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的表达
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
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能不求而
自至,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文章具
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致于索然无味,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
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
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
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
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
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
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
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苏东坡写文章力辩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报
酬。他在世的最后一年,有时他曾想抛弃笔墨根本不再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以
笔买祸。他在给刘行的回信中说:“端穷困,本坐文字。盖愿到形去皮而不可得者。
然幼子过文更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如
此知文章如金玉珠具,未易鄙弃也。”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
也觉愉悦欢喜,文学存在人间,也就大有道理了。
    苏东坡天赋的才气,特别丰厚,可以说是冲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他写诗
永远清新,不像王安石的诗偶尔才达到完美的境界。苏诗无须乎获得那样完美。别
的诗人作诗限于诗的词藻,要选用一般传统的诗的题材,而苏东坡写诗不受限制,
即便浴池内按摩筋骨亦可入诗,俚语俗句用于诗中,亦可听来入妙。往往是他在作
诗时所能独到而别的诗人之所不能处,才使他的同道叹服。他对文学上主要的贡献,
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
而且在冒极大之危险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形之下成功了。因为他经常必须在饭后当众
做诗,通常他比别人写起来快,也写得好。他的思想比别人清新,类比典故也比别
人用得恰当。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个歌妓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
披肩上题诗,但是苏东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妓。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笔立即开头
写道:
    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淇。至此停下,接着与朋友说话。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
的起头,而且仅仅两句,全诗尚未完稿。东坡继续吃饭谈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
完。东坡又拿起笔来,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此诗音韵谐和,犹如一粒小宝石,有轻灵自然之美。对李琪的恭维恰到好处,
因而使此一黄州歌妓的芳名也永垂不朽了。中国诗的韵律很严,在用典故时需要高
度的技巧,在和别人的诗时,也要用同样的字,押同样的韵。不知何故、苏诗的韵,
总比别人的用韵自然,并且他的用典,经仔细看来,含义更深。在写散文时,他笔
力所及,至为广阔,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至轻松曼妙叩人心弦的小品,无所不
能,各臻其妙。东坡之以大家称,不无故也。
    因此之故,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
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因此,常与僧人往还,他
也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他曾猜测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阴影。他在中国绘画上创
出了新门派,那就是文人画,而使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优点。他也曾开凿湖泊河
道,治水筑堤。他自己寻找草药,在中国医学上他也是公认的权威。他也涉猎炼丹
术,直到临去世之前,他还对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极感兴趣。他曾对神恳求,与妖魔
争辩,而且有时他居然获胜。他想攫取宇宙间的奥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
半,乃一笑而逝。
    倘若不嫌“民主”一词今日用得太俗滥的话,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
主精神的人,因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
主人、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也
喜爱官宦的荣耀,可是每当他混迹人群之中而无人认识他时,他却最为快乐。他为
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
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向掣肘刁
难的官场抗争。当时似乎是只有他一个人关心那千里荒旱,流离饿浮。他一直为百
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独行其
是,一切付之悠悠。今天我们确实可以说,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第二章  眉山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份
——四川,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
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在此四川省西部的边界,在雄伟高耸的峨
眉山麓,就是乐山,当年在苏东坡时名为嘉州,岷江就在此处流入长江。岷江自大
西北原始部落聚居的山岭上,汹涌澎湃奔流而至,与来自峨眉的另一河流汇合后,
直向乐山的大石佛奔腾而来,洪流渐渐折向东南,然后向东,便一直流入中国海。
在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
州的眉山城,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镇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
家便是苏家,亦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在乐山,当年也和现在一样,旅客可以乘一小舟自玻璃江逆流而上直到眉山。
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因为在冬季,水色晶莹深蓝,夏季之时,急流自山峦间奔
流而至,水色深黄。玻璃江为岷江一支流,因眉山位于乐山与四川省会成都两地之
间,凡欲赴省会之旅客,必须经过眉山。若坐帆船上行,可以看见蟆颐山临江而立。
山势低而圆,与江苏之山形状相似。此处即是眉山,即三苏的故乡。幸亏战国时代
李冰的治水天才,当地才有完整的水利灌溉沟渠,千余年来,在良好维护之下,始
终功能完好,使川西地区千年来沃野千里,永无水患。蟆颐山的小山丘下,稻田、
果园、菜圃,构成广漠的一带平原,竹林与矮小的棕树则点缀处处。自南方进入眉
山镇,沿着整洁的石板路走,便可达到城镇的中心。
    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城市,但住家颇为舒适。一个现代诗人曾描述眉山,他说
眉山镇上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荷花盛放,最为有名。当地种植荷花已成一项庞大行
业,因为邻近各市镇的荷花贩子都来此地采购荷花。人在街上步行之时,会见到路
旁许多荷花池,花朵盛开,香气袭人。在纱毅巷,有一座中等结构的住宅。自大门
进入,迎面是一个漆有绿油的影壁,使路上行人不致于看见住宅的内部。影壁之后,
出现一栋中型有庭院的房子。在房子附近,有一棵高大的梨树,一个池塘,一片菜
畦。在这个小家庭花园之中,花和果树的种类繁多,墙外是千百竿翠竹构成的竹林。
    宋仁宗景佑三年(一O 三六)十二月十九日,在这栋房子里,一个婴儿脚踢着
襁褓的包布,发出了啼声。自从第一个儿子夭折之后,这个初生的婴儿便成了这家
的长子。现在在这儿乘着这个婴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也可以说只像其他的婴
儿一个样的活动之时,我们利用这段时光把这一家大略看一下吧。不过关于这个孩
子的生日先要说一说,不然会使海外中国传记的读者感到纷乱。在中国,小儿初生
便是一岁,这是由中国人历来都愿早日达到受人尊敬的高龄的缘故。第一个新年一
到,人人都长了一岁,那个婴儿就是两岁。根据中国的计算法,一个人在他生日前
来算,他总比实际年龄大两岁,在生日之后算,总是大一岁。在本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