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章停不能达到目的,乃和当地一商人勾结,给他一个税吏的职位,让他前去谋害刘
安世。这个商人已经在前去害人的途中,匆匆忙忙之下去完成此项杀人的任务,以
使刘安世来不及逃脱。刘安世家已听到有此消息,全家正在哭泣,但是刘安世本人
则泰然自若,饮食如常。半夜时分,此商人到达,走到门口,竟口吐鲜血,倒地而
亡。刘安世后来竟得寿终正寝。
    在此惨酷的迫害鬼影的幽冥地界里,范纯仁的性格人品还放出一道光明。苏东
坡遇见名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甚早,那是在苏东坡和父亲弟弟三人入京途中,在江
陵小住休息之时。后来一直相交甚善,彼此敬慕。但是苏东坡与他的交情不像和另
外那两个姓范的朋友,范镇和范祖禹之间那么亲密。范纯仁为官清白,为名相之子,
而且是接受太后遗诏的两位大臣之一。年轻的皇帝知道他的名望,所以迄今还未予
加害。在四月,苏东坡与另外三十人同遭流放之时,范纯仁请辞官归隐。在他力请
之下,皇帝允许他退隐于京都附近家中,而章停则想把他和那三十人一同流放。
    章停说:“他也属于那一党。”
    皇帝说:“纯仁公忠体国,并非元佑党人;他只是要辞官退隐而已。”
    章停说:“但是他之辞官表示不服,显然他与元佑党人同调。”
    范纯仁并未家居甚久。吕大防,他虽然并非重要领导人物,但为政斐然可观,
现在已经七十多岁,身老多病,已然在外流放一年有余。按照儒家人道精神,如此
相待,实属不仁。但是没别人敢挺身而出,为此老人一言相救,只有范纯仁肯冒此
风险。范纯仁的亲友都设法阻止他,但是他说:“我年近古稀,两眼将近失明,难
道还愿贬谪外地跋涉千里吗?但是此事我义不容辞。我知道后果如何,但是势在必
行。”他上书当朝,请恕此老相,自己当然也被流放到南方去了。
    老人欣然就道,由孝顺和睦的一家人跟着。每逢子女痛骂章停,他就制止他们。
一次,翻了船,他被救上来,衣服全都湿透,他转身向子女们戏谑道:“你们把这
次翻船也赖章停吗?”他几乎眼睛已经看不见,但是仍然和家里人过得很快活。后
来,这位年轻皇帝去世后,新皇帝即位,对他爱顾有加。朝廷派御医前往诊治,井
想要他重任宰相,但是他谢绝不就。在他遇赦之时,他家已经有十余人贫病而死,
他自己则死于北归途中。
    这次迫害自然也包括苏门四学士。流放出去的人也难落个消停,因为他们在流
放中时,官位还继续贬低,而且还随处调动。朝廷为迫害元植大臣,还特别设立机
构,所以元佑大臣无一得以幸免。此一机构把由神宗元丰八年(一O 八五)五月至
哲宗绍圣元年(一0 九四)四月十年,太后摄政期间官方的资料,全予臼档,甄别
管理。只要开口反对王安石的财政经济政策,即以毁谤神宗论罪。在他们经详细调
查之后,先后惩处了官吏八百三十人,分类档案计有一百五十二卷。终于在建立元
佑党人碑时,迫害达于极点。元佑党人碑见第一章。
    三月里,子由遭到罢黜,他是一直反对归回祖制的“绍述”政策。但是他遭罢
黜的方式,足以证明那位年轻皇帝的昏庸。子由从历史引证前例,表明后代帝王往
往修正前代帝王的政策。在那些伟大帝王之中,他引证的是汉武帝,在汉武帝统治
下,中国的疆土开拓到突厥以外各地。那时章停尚未拜相,当时有一李姓官员,想
把子由的地位取而代之。他向年轻的皇帝说,子由把神宗比为汉武帝,是对神宗不
敬。小皇帝对历史无知,便信以为真,便削除子由的官职,发到汝州为太守。数月
之后,又调到高安。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哲宗绍圣元年(一0 九四)四月,章停为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
贬谪到广东高山大疫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州太守。
他并非不知道会有这类情形,不过不知道第二次迫害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皇太后去
世后,在往定州就职前,他正式辞行时,皇帝未允谒见,他就觉得危险即将到来了。
他曾先后教过那个年轻皇帝八年之久,对他很了解。一年以前,他曾在一道表章里
向小皇帝说得很露骨,倘若他不纳臣子的忠言,苏东坡宁愿做“医卜执技之流,簿
书奔走之吏”,也不愿在朝中担任侍读之职。
    可是来日如何,他并不真知道。左降英州太守并没有什么特别苦吃。章停也算
他的故交之一。在年轻时他和章停往陕西山中游历,苏东坡曾戏称章停将来会杀人
不眨眼,不过二人还始终算是朋友。他自己的遭罢黜失官,他倒不以为奇。向朝廷
弹劾他的数十条罪名,也是旧有的,而且已经弹劾多次。不外乎是“毁谤先王”,
这个罪名是攻击元柏旧臣的陈词滥调。而罪证是在皇太后摄政期间,他代拟圣旨罢
黜王安石一派小人。他代拟一般的圣旨倒无何重要,因为他是奉太后之命行事的。
罢黜苏东坡的圣旨如下:
    若讥朕过失亦何所不容,乃代子言低诬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
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汝斌文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然而自绝于
君亲,又将谁态?
    苏东坡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
是一站一站的往前走,而现在只是在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狐狐落地
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在他五十七岁时,他已经饱历命
运的荣枯盛衰,现在命运的转变,在他也不以为奇了。命中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
治断绝关系,要符合他的宿愿,使他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活。他现在向前行进,
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温宁静。在过去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何等问题,何等情形,
他都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诸天命。
    苏东坡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之中却有
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他与家人启程南下。他弟弟子由已然在汝州上任,离国都
很近,苏东坡先去看他,在金钱上弄得些接济。苏东坡对理财一事,并不见长。虽
然在皇太后摄政九年期间,他走过一段好运,但时常各地调动,俸禄随即花光。另
一方面,他弟弟子由宦途较为平稳,直升至宰相之位。苏东坡前去时,子由只能给
他七千缗,供他家人在宜兴安居之用。他从子由处回来,发现又官降一等,但到南
雄的派令并未改变。他给皇帝上了一道使人读之恻然的表章,请求允许乘船南下,
做为对老师的一点儿恩宠。他怕陆行一千五百里,会身染重病而死于道侧。所请得
蒙恩准,他送全家,包括三个儿媳妇到宜兴的苏家。大家泪眼相望,苏东坡决定只
带朝云和两个小儿子同行。
    他们到了南京对岸的仪真,已经是六月天气,迫害元佑儒臣的行动正在雷厉风
行,名公巨卿之遭流放者,已有三十余人。苏东坡现在是第三次降官。他已经不够
太守的资格,而是改派到广州渔东七十里的惠州充任建昌军司马。情况已完全不同,
他决定让次子回宜兴农庄去,自己只携二十二岁的儿子苏过、朝云、另外两个老女
仆前往。他的门人张来,这时是靖州太守,派遣了两个老兵一路伺候他。
    但是沿途穿过美丽的乡野,经过高山深谷,看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苏东坡都
充分观赏。他坐的是一只官船,在九江以南邵阳湖停泊时,出乎他意料,第四道命
令又来到,又把他贬低官阶。运输官听到这条命令,派一队兵来要将船收回。兵来
到时正是半夜。苏东坡与军官商妥,许他在船上住到次日中午。这时离通往南昌的
湖上码头还有十二里。他若运气好,明天午前能到南昌,就安全无事;若遇逆风,
他和全家以及行李就只好被抛下船来。他到龙王庙去祷告,因为龙王是主管水上安
全的。他向龙王陈明他如今身陷困难,他说明天早晨若到不了目的地,便须露宿野
外了。他刚一祷告完毕,一阵强风吹来,船帆涨满,船向前行走极快,还不到吃早
饭时间,船就到达了。后来,在他回程时,他写了一篇祭文,向龙王道谢。
    在九月,他跨越有名的大疫岭,大疫岭在中国古代为赴广州的旅客必经之地。
这道关隘是一条遥远危险的旅途,通过之后,便到了另一个境界,多少旅客往往是
有去无回的。一条铺石头的路,在关隘两侧各有三四百码长,道旁有浓荫茂密的树,
为旅客遮蔽太阳,供旅客歇息。行人到此,不由唱然兴叹,多在岩石上题诗寄慨。
立在此处山峰上,头上云天,不过飓尺,苏东坡觉得自己犹如梦游,不复知自己肉
体之躯在何处所了。从那样高处,他能看到人的渺小,行为的卑鄙,山上的清风把
他胸中的尘思俗念,一扫而空。横过了关隘之后,他游历今日的南雄和南华寺,中
国佛教禅宗的圣地。
    在南雄和广州之间,他碰见道士老友吴复古。从此之后,在苏东坡流放期间,
他一直与吴复古交往很密切。吴复古是一怪人。在过去那些年,在苏东坡的生活里,
他曾在不同的处所突然出现。苏东坡第一次遇见他,是在济南,后来又在京城碰见
他。此人从事何种活动呢?难道他没有职业?他何以为生?他与苏东坡要好,难道
是有所求取?特别是等到苏东坡在朝得势之时吗?可是他向苏东坡从无所求,也不
曾求苏东坡为他转求他人。过去不知他流落何方,而现在又忽而相遇,不在别的地
方,偏偏在此,苏东坡又遇到他。吴复古是真正的道士,身体精神,轻松自在,一
心无忧无虑,这是道家极其重视的,由于身体强,欲望少,他们大多能过一种为人
所艳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获得此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须摆脱名利,吃粗茶淡
饭,穿衣住处不讲究,步行千里,睡在旷野,不视为苦事。吴复古对此世界一无所
求。他时隐时现,等于随时提醒苏东坡,倘若他不为政治所纠缠,他就过那种飘荡
不羁的日子。
    哲宗绍圣元年(一0 九四)十月二日,是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前两年,苏
东坡到了惠州。好多事对他都显得新奇,可是又似乎熟悉。广东是亚热带,他看见
橘林、甘蔗、荔枝树、香蕉园,还有槟榔树。决不是个不适于生活的地方。有两条
河自北流入,在城东会合。前半个月,苏东坡在地方太守礼遇之下,住在政府官舍
中。他立在两河会合处的合江楼上,看见宽广的溪流在下面城边流过,对岸间善县
的县城,就建筑在陡斜的山坡上。沿河是岩石和巨大的石卵,闲散的人正在那儿钓
鱼。城的正北就是罗浮山和象头山,他知道以后他会去揽奇探胜的。
    这里就是中国的南方,和他以前所想象的不一样,处处是浓绿的草木和亚热带
的水果,的确是“岭南万户皆春色”。当地百姓看见苏东坡这位诗人,都觉得惊讶,
不知他为何故被贬谪到他们这个地区来。苏东坡想到苏武,苏武被匈奴单于流放到
漠北,从没料到在暮年还能回到中国;他又想到管宁流放到辽东,竟愿居住在那里
终身不去。惠州很美,当地居民也对他很好。等后来他迁到对岸的嘉佑寺之后,他
说不久“鸡犬识东坡”了。
    在对岸松风阁里他写了一封短笺,把他对人生的态度表现得最好。搬到嘉站寺
之后,他常在山顶的松风阁里留连不去。一天,他正回家时,看见松风阁高高超出
树顶之上,他的两条老年的腿感觉到疲倦。他忽然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
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人若悟此,当恁么时也不妨歇歇。”
    如今他又恢复到“依然故我”了。在广州之时,他买了些上好的檀香,现在喜
欢闭门静坐,细闻此香味,思想往日过错。有时窗外凉风徐来,他下午酣睡,等屋
顶一个乌鸦把他唤醒,忽然觉得自己已然无官一身轻。看见宽阔的河面反光,映入
书斋,他心想,这与明月在天一样好。他不懂为什么有人以为天空有云、有月光会
更美。他以为天空无云,正如一尘不染的良心。
    他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黄
州老朋友陈糙写信说想来探望,由汉口到惠州有一千里之遥。苏东坡给他回信说;
    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虽蛮多百之邦行矣”;
岂欺我哉!自失官后,便觉三山硅步,云汉路尺,此未易遗言也。所以云云者,欲
季常安心家居,勿轻出入。老劣不烦过虑……亦莫遣人来,彼此须髯如就,莫作儿
女态也……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想季常
读此,捧腹绝倒也。今日游白水佛迹,山上布水三十切。雷辊电散,末易名状,大
略如项羽破章邯时也。 自山中归来, 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三月四日
(绍圣二年)
    他外在的生活绝不寂寞。可以意料得到,所有邻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此一难得
的机会来与这位杰出的诗人相结交。惠州东、西、北三面,计有五县的太守,不断
给他送酒送食物。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杯变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其他至交
如杭州僧人参寥、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带礼品药物、书信来探望。苏州有一个
姓卓的佛教徒,步行七百里给太湖地区苏家与那里的朋友来送信。苏东坡在宜兴的
两个儿子老不曾听到父亲消息,十分焦虑,姓卓的听到,他说:“这个容易!惠州
也不是在天上,是不是?若是走着去,总可以找得到。”姓卓的便步行出发,走上
这条漫长的道路,横越大疫岭,走得满脸紫赫色,两脚厚茧皮,他走到了。
    用这种方法,苏东坡不断与家庭保持联络。道教奇人吴复古和他同住数月,随
后两年,在惠州和子由官职所在的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