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朋友再和,他又寄第三首如下: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运细欲无。
    第四首开头如下: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他的第二首诗惹出了麻烦,因为他的思路一直顺着鱼和兽失去了自由的方向发
展下去。从此处一步就会跳到在监狱中被鞭打的囚犯,还有那些囚犯的妻子儿女也
被关入监狱的事。在这些长诗里,他必须押前面字句的韵,而思想也自然要顺着那
些同韵的字发展。这诗里有两个要押的韵脚,一个是“道”,一个是“摹”。在一
首诗里他说:“作诗火急迫亡速,”在另外诗里自然写出“岁荒无街归亡速”。在
押“摹” 字韵时, 他写出“孤烟落日不可摹”;但在另一首诗写囚犯时,他又说
“鹊则易画虎难摹”——这分明是指暴政了。
    苏东坡这个人,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难做快乐状。好多朋友和他
通信,彼此作诗相酬唱。这时刘絮和李常都在九江。孙觉在湖州,在杭州达北不远。
这些都是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一批朋友,现在都在东南各地为官。他们都对时局感到
厌恶,因为当时王安石仍未失势,他们不像以前那么激烈,意见姑且放在心头。韩
琦和欧阳修已死。富弼和范镇退隐林下。司马光潜心治学。张方平纵情饮酒。东坡
之弟子由则明哲保身,闭口不言时事。只有苏东坡不够圆滑。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
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也许
苏东坡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一边写令人心旷神。冶可惊可喜的田园诗,
同时也写乡间并不那么美丽的诗。他若不是疯狂不顾利害,便是义愤填胸不能自制。
他知道他的诗很快就会传到京师,但是他却毫不在乎。
    苏东坡写的这些诗,渐渐累积成卷,若认真看看某些行是否足以证明他蔑视当
政者的威信,倒也有趣。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
人的抗暴诗。少数几个例子,便已足够。他用平易的文字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
以通盐船。他以官员之身监督工人,他亲眼看见黎明之时,工人闻号声而聚集开工,
他用寥寥几个字便写出“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在到杭州西南的富阳之行时,他写出天放晴时清新可喜的诗句,开始如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钢化
    但是他还是对其它情形闭目不见,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
的食粮。农民正在吃竹笋,他说竹笋好吃,但是没有咸味,因为“尔来三月食无盐”,
原因是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他若一放手写去,他就无法节制,他会写出农
民的儿子私用农民的贷款,停留在城内把钱挥霍净尽,回家时两手空空,只学到一
口京腔而已,因为官家很精明,在放款处附近就开设了酒馆娱乐场所。
    他往北游到太湖地区,他看见好友,高大长须的孙觉。他这位书画名家,在友
人的名家书法集上题了一首诗。在诗里他说的也是:“嗟余与子久离群,耳冷。已
灰百不闻。”他写了一首极美的诗描写水车泻出的水流时,他起的题目是“吴中田
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耙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而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茹苦一月被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赤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牺。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鬼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归。
    他也写快乐的诗歌,给杭州钱塘江潮时的“弄潮儿”。每年八月中秋,各地人
都自老远跑到钱塘江岸边观看潮水自海外奔腾而至,不停高涨,涌入狭窄的钱塘江
口。在高潮来临之前,总是举行水上特技表演。现在我们还不清楚当年是如何在波
涛上漂浮。在水上表演的人名叫“打浪儿”,似乎那些深识水性的人乘小舟出海,
船上饰以红绿旗帜,出去迎接涌来的高潮。苏东坡给那些“打浪儿”编出通俗的歌
曲唱。歌曲里说雪白的浪花吞没了“打浪儿”的红旗帜,浪潮遮蔽住半个越山的景
色。但是他也写出早晨酒醒后内心的感触:
    众人事纷扰,志士独悄悄。
    何异琵琶弦,常遭腰鼓闹。
    三杯忘万虑,醒后还皎皎。
    忧来不自寐,起视天汉渺。
    阑干玉绳低,耿耿太白晓。
    在日后引起是非的一首诗里,他挖苦了当权派,把他们暗比做夜袅。他那时正
同周抓游历岭南。根据记载,后来在审问苏东坡时,岭南的一个太守草拟了一篇呈
文,请求简化免役税的征收。这位太守曾经带着呈文经过杭州到京都,现今南返,
他在杭州告诉苏东坡说:“我被夜袅逐回矣。”
    苏东坡问他:“你的话什么意思?”那位太守说他曾携带呈文到京都,将呈文
递交一个税吏,税吏命武装侍卫送他出城。苏东坡要看那篇文字,发现所提的是一
个很好的简化征收办法。
    苏东坡又问:“你说夜袅是什么意思?”
    太守回答说:“这是一个很通俗的寓言。一天,一只燕子和一只蝙蝠争吵起来。
燕子认为日出是一天之始,而蝙蝠则认为日落是一天之始。两鸟相持不下,他们去
请教凤凰。在路上,他俩遇见一只鸟,那个鸟儿向他们说:“近来我们没有看见凤
凰。有的鸟说他请假不在,有的说他正在睡一大觉。现在夜袅正在代替他的职位。
你们去问他也没有用。”
    苏东坡写的那首诗,是给周郎的,诗里显出消沉失望,大有退隐之意:
    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
    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
    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
    奈何效燕蝙,属欲争前瞑。
    后来,这些诗都被当权派搜集会仔细研究。内容并无煽动叛乱,没有公开批评,
没有公然反对当局。但是这些诗却如蚊叮虫咬,令人觉得刺痛、烦扰、不安;这种
刺激若是过多,也会扰人通宵,难以入睡。再加上苏东坡的一位好友王洗驸马把这
些诗刊印出来,可就更使人烦恼。在诗是表情达意最通俗的文学形式的时代,两行
巧妙的诗,比长篇大论的表章更有力量。而苏东坡当时是家喻户晓;他的诗在文人
雅集时是要歌诵的。对苏东坡的呼声不能再置之不理了。
    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
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已经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
州太守,密州高青岛很近。他在济州只有两年,然后又调到徐州任太守,在徐州是
从熙宁十年(一0 七七)到元丰二年(一O 七九)三月。
    苏东坡在向杭州南山、北山上寺院的方丈至交告别之后,携眷启程北上。他妻
子已经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丫鬓,才十二岁,名叫朝云,她以后在苏东坡的生活里
非常重要。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分,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渊之
别。当时官员的薪俸已经减低。苏东坡在他《菊赋》的序言中说:“余仕宦十有九
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
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花菊食之,如腹而笑。”
    王安石已去职,现由吕惠卿当权,创行了新所得税法。免役税的分派远非县中
人民所能负担。孩童死于道边。这一时期苏东坡写的诗中曾说绕城而走,葬埋尸体,
热泪盈眶,几年后,他在一封信里曾提起他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自己家里
抚养。
    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说也奇怪,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
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按照中国的标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
的地步。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
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显然和他
在杭州年轻时之富有火气大为不同了。他对陶渊明的诗越发爱好,他那首《西斋》
诗和陶诗相比,简直可以乱真。在这首诗里,不但可以看到真正的宁静满足,还有
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以及对大自然本身的声音色彩显示出静谧的喜悦。原诗如下: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福祸亦非狂。
    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也光。
    鸣鸠得美荫,因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察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只有诗人达到这种与自然浑融为一时,他才能写出下面《吏隐亭》这样的诗句:
    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日清风眠北偏,朝来爽气在西山。
    从这种神秘观,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正仿佛白云无心飘浮在山峰
之上一般。他的“望云楼”诗如下: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说来也颇有趣,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诗。苏东坡在由杭州到密州
时,心中思念子由,他写了一首词,调寄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星霜耿耿,云山搞锦,朝露团
团,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
何难。用含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悠游车岁,且斗搏前。
    又在密州时,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批评家说这
首词写出之后,其它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弃之不足惜了。这首词调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上面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


第十三章  黄楼
    甚至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他现在就要进入他的徐
州时期,也就是他的“黄楼”时期。苏东坡现在突然露出了他的本面目。因为这是
他人生中首次以行动为人所知,做事,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从今以后他的生
活都是具有这些特色的。过去在杭州,他始终充任辅佐官员,他始终不能从事具有
建设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地方贫穷而偏远,也无由一展其行
政才能。后来,他在被迫之下,暂时退隐,在政坛上韬光养晦,此后,一个充实、
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苏东坡出现了,这才是我们所知道、百姓所爱戴的苏东
坡,也是温和诙谐、百姓的友人兼战士的苏东坡——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
但是在他被捕遭受流放之前,他以徐州太守所表现的政绩,已经证明了苏东坡这个
行动人物作为行政官员,也是个干练之才。
    在熙宁九年(一0 七六)年底,苏东坡又调离了密州,改派至山西省西南端的
河中府任职。次年正月,他路经济南入京,当时子由及其家室正在济南。子由不在,
因为政局正在酝酿变化。这时,王安石、吕惠卿、曾布、邓缩,已先后失势,王安
石复相后,又再度罢相,无人预知下一步会出现何等局面。
    子由为人沉静而果断。苏东坡过去一直不断上书论税政,论征兵法,请皇帝废
止所得税。但是子由过去一直沉默,现在大概认为时机已至,可以放手一击,以求
根本改变国策。王安石在十月已然最后失势,子由这时来不及等待兄长,已经携带
改革政治的重要表章先行入京了。他的家眷仍住在济南,苏东坡到时,只有三个侄
子站在城中雪地里迎接。那天晚上,大开盛宴,两家久别重聚,格外欢喜。济南为
一大城市, 比起密州,新鲜有趣,东坡停留了约一个月光景,直到熙宁十年(一0
七七)二月十日,两家才到黄河岸,离开封不远了。子由出城到离北岸三十里处迎
接,兄弟二人在雪地途中亲热相处了好几天。子由告诉兄长调到河中府的任命已经
取消,改任徐州太守。
    他们到达京都时,遇到一件怪事。他们到了陈桥门,门吏告诉苏东坡不许他进
城。这件事他弟弟子由曾经记录下来,只是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不相信这
是皇帝的意思。也许是时局酝酿巨变,某些官员不愿让苏东坡见到皇帝;据我所知,
皇帝也许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条命令。兄弟二人只好折回,住在好友范镇家,是在
东城。
    这时,苏东坡的长子苏迈,已经十八岁,到了成家的年龄。钻研历史的学者,
始终考证不出那位小姐是谁。我猜想他娶的是范镇的一个孙女。在苏东坡和范镇父
子的通信里,他屡次称范家为姻亲。苏范两家到底是何等姻亲关系,尚待解释。范
镇也是四川人,那时苏东坡正住在范家。随后两年,苏东坡帮助子由物色了两个佳
婿,把子由的两个女儿嫁出去。一个是王适——“仙妻”传说主角王通(字子高)
的弟弟,另一个是画竹名家文与可的儿子。
    儿子苏迈成婚后,苏东坡携眷东行,到徐州上任。子由也携眷到商邱任通判。
他把家眷在张方平家安顿好之后,他又与兄长东赴徐州,在徐州和兄长同住了三个
月,才回到眷属那里。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