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善十恶】十善即十善业,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黑业道。十恶业道即:一、杀生。一、 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

 

【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

 

【十恶业】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此十不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语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即贪欲、嗔恚、愚痴。

 

【十随眠】又作十使、十见、十大惑。即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中,恶见开为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计有十种。其中推求理而性猛利的五种烦恼称为五利使(有身、边执、邪、见取、戒禁取),其性迟钝之五种烦恼称为五钝使(贪、嗔、痴、慢、疑),合称十随眠。

 

【十一善】唯识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十一善心所:一、信,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有信实有(于诸法实事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于三宝真净之德中,甚深信乐)、信有能(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甚深信力)三种。二、惭,惭者羞恶之心,谓心常知惭,崇重贤善,耻往昔所作过恶,则能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三、愧,愧者廉耻之心,谓心常知愧,不为暴恶,悔往昔所作过非,则能对治无愧,息诸恶业。四、无贪,谓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厌离而无所染著。五、无嗔,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六、无痴,谓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决了,无所迷惑。七、勤,谓于一切善法,精进修习,不生懈怠,圆满善业。八、安,安即轻安。谓远离粗重恼乱,及除障定之法,调畅身心,而转安适。九、不放逸,谓精进身、口、意三业,于所断之惑及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满世间出世间之一切善法,而无放逸。十、行舍,谓精进身、口、意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舍离一切掉举、昏沉等障。十、不害,谓于一切有情众生,无所损恼,不加嗔恚,常运慈悲之心,拔其危苦,与其安乐。见《成唯识论》卷六。

 

【十一胜】十二因缘中,为发业支的无明,有十一种殊胜事,即为:一、所缘胜者,谓无明遍缘于染净。二、行相胜者,谓无明能隐真显妄。三、因缘胜者,谓无明为惑业之生本。四、等起胜者,谓无明等能发起能引(行支)、所引(识等五支)、能生(爱等三支)、所生(生等二支)之缘起法。五、转异胜者,谓无明能于随眠、缠缚、相应、不共等四转起之相用而异。六、邪行胜者,由迷于无明谛理,而起增益(有执常见)、损减(空执断见)之行相。七、相状胜者,无明微细之自相,遍转爱与非爱诸法之共相。八、作业胜者,无明能为生死所依之事业,亦能为障碍涅槃之事业。九、障碍胜者,无明能障碍胜法(无漏有为)、广法(无漏无为)。十、随转胜者,无明能随转三途至有顶。十一、对治胜者,无明非有漏智所对治,而乃见、修二道之无漏智所对治。见《成唯识论述记》卷八。

 

【十一识】这是摄论宗所立,由阿赖耶识的变异而生起十一种识的差别。即:一、身识,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识,即染污识。三、受者识,又作能受识,指意根,即第八、七、六后三识。四、应受识,又作彼所受识或尘识,指色等六尘。五、正受识,又作彼能受识或用识,即眼识等能缘之六识界。六、世识,生死相续不断绝之识。七、数识,一乃至无数算计量度之识。八、处识,又作器识,即四大五尘等之器世间。九、言说识,即依于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十、自他差别识,又作自他异识,即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而有地狱、人、天等六趣之差别。十一、善恶两道生死识,即一切生死不离善恶两道。此十一识,见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四。

 

【十二有支】此又称为十二因缘有支,十二缘生,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生痛苦烦恼的起源,及生命流转的因果。阿含经中所称的十二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据《长阿含·大缘方便经》所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聚。’在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后者缘(缘者凭借意)前者而生起。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以此说明其相依相待的关系。

 

【十二有支流转门】十二有支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即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如《缘起经》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此流转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

 

【十二有支还灭门】十二有支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有情生死还灭的因果、即解脱的因果。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还灭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灭道二谛。

 

【十二处】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内六根加外六境,此又作十二入。处是‘托以生识’的意思,指六识是依托六根六尘而生的,亦即六根六尘是六识所生之处。十二处又称十二入者,入是‘涉入’的意思,谓根能涉尘,尘能入根,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并为识之所入,故称十二入。此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为十二处。见《百法明门论》。

 

【十二类生】指众生依受生的差异,而有各种分类。例如九类生,即指胎、卵、湿、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五类;而于此九类中,除去非有想非无想,再加上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等四类,则称为十二类生。

 

【十八不共佛法】此为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此十八不共佛法,为:一、诸佛身无失,二、诸佛口无失,三、诸佛念无失,四、诸佛无异想,五、诸佛无不定心,六。诸佛无不知己舍心,七、诸佛欲无减,八、诸佛精进无减,九、诸佛念无减,十、诸佛慧无减,十一、诸佛解脱无减,十二、诸佛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诸佛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诸佛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诸佛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十八界】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

 

之根与所缘之境等的十八种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的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虑对境(六尘)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即根、尘、识三者,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不但根、尘、识三者之间各有其界限,根与根之间、尘与尘之间、识与识之间亦各有其界限,如眼根有眼根之界,耳根有耳根之界,乃至眼识有眼识之界,耳识有耳识之界。如眼根以色尘为界,耳根以声尘为界……。眼仅能缘色,不能越色而有见;耳仅能缘声,不能越声而有嗅……。色尘以眼根为界,声尘以耳根为界……。眼识必由眼根而发,余根不能;而眼根除发眼识外,亦不能发耳、鼻、舌、身等识,其他根、识亦然,各有其界,故名十八界。

 

【了】《成唯识论》卷二曰:‘了谓了别,即是行相。’何谓行相?以能缘之心,行履于所缘之境的作用,称为行相。此行相就是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的作用。

 

【了别境能变】三能变识之一,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此六识具有明白了别粗显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之作用,故称了别境能变。《唯识三十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差别有六种者,谓了别境识是前六识的总名,若分别来说,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的经典,称为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义法,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乃菩萨因人之所说。了义是真实的异名,不了义是方便的异名。

 

【人法二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的执著,以身为五蕴和合,实无常一主宰的我体,称为人空;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故仅立我空,不说法空。

 

【人法二执】人我执与法我执。即计著人之实有为人我执,计著法之实有为法我执,此与我法二执同一意义,全称人我执法我执,或生我执法我执。人我为法我之果,二乘人仅断果之人我,菩萨更断因之法我。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载。

 

【入地三心】修唯识行,于修道位的十地位,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入地未久,称为入心;久住时分,称为住心;久住之后渐近后位,称为出心。事实上,每一心都要经过若干大劫。

 

【力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九即是力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思择力,就是菩萨以思惟抉择之力,知所当行与不当行。二、修习力,就是以修习力,修习所思择的当行之法。参阅‘十波罗蜜多’条。

 

三划

 

【三十唯识论】参阅:《唯识三十颂》。

 

【三分别】这是心识思考分别的三种方式。一者自性分别,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者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者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经历之事的追想记忆作用。在六识之中,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第六识则具足三种分别。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

 

【三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有三退屈,成唯识论卷九,有三不退屈说,意思是修胜行时,有三退屈,如果以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者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人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反省自己意乐能修布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者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人粗善尚得妙果,况己妙因?练磨其心,勇猛不退。由以上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见《成唯识论》卷九。

 

【三不善根】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的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为‘三善根’的对称。贪者,染著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的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见《成唯识论》卷六。

 

【三支】因明学用语,为三支作法的略称。此为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的因明论式。

 

【三世因果】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迁流中,为一因果的连锁。过去者为因,现在者为果;现在者为因,未来者为果,此称为三世因果。佛教理论,有情的生命流转,以过去的业力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以现在的业力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这就是迷界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

 

【三世两重因果】小乘说一切有部,在十二有支流转中,以五取蕴为体,建立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行两支,是过去世的惑业,为招感现世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的因,识等五支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爱、取是烦恼,有是业,现在世的惑业,为招感未来世苦果的因,未来世的老、死二支,是现在世惑业之因所招感的果。这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三世俗】指三俗谛。唯识宗依遍、依、圆三性所立。三种世俗为:一假世俗,为遍计所执性。即以世俗为名,无体性而唯有名者。于四俗中相当于第一世间世俗。二、行世俗,为依他起性。行,即迁流之义。有为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