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印度古人造论,是先作本颂,总括全书要义,然后依颂作释,名曰长行,长行是论著的正文。而世亲于三十颂颂文完成后,长行未作而已示寂。此际瑜伽行学派的理论已成为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极多,世亲寂后的百年之间,许多学者竞为三十多作释论,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位,后世称为十大论师。十大论师的名字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人。参阅别释条。

 

【十支论】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叙述支分义理的十部书,称为十支论。即:一、《百法明门论》,又作略陈名数论,世亲造。二、《大乘五蕴论》,又作粗释体义论、依名释义论,世亲造。三、《显扬圣教论》,又作总苞众义论,无著造。四、《摄大乘论》,又作广苞大义论,无著造;有世亲、无性之释论。五、《阿毗达磨集论杂集论》,集论为无著造,师子觉为之作释,杂集论为安慧糅合集论与师子觉之释而成。六、《辨中边论》,又作离僻彰中论,本颂系由弥勒菩萨所造,世亲造释论。七、《二十唯识论》,又作摧破邪山论,世亲造,并亲作释论。八、《三十唯识论》,又作高建法幢论,世亲造本颂,护法等十师造释论,仅存本颂行世。九、《大乘庄严论》,又作庄严体义论,弥勒菩萨造本颂,世亲造释论。十、分别瑜伽论》,又作摄散归观论,弥勒菩萨造本颂,世亲造释论。以上十论之中,《分别瑜伽论》一书中土未译。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

 

【十因】唯识宗所立之十因:一、随说因,语言(能说)乃表明事物(所说)之因,故语言即为随说因。二、观待因,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三、牵引因,种子为能于遥远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牵引因。四、摄受因,即种子以外的一切缘,能相互摄受而起果,故称为摄受因。五、生起因,种子为于不久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生起因。六、引发因,种子起现行时,能够引生同类之胜果,故称引发因。七、定别因,一切有为法,能够引生自果,而互不杂乱,称为定别因。八、同事因,因果和合为一者,称为同事因。九、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产生障碍者,称为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不产生障碍者,称为不相违因。

 

【十行】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十一至第二十位,又作十行心。即:一、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三、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四、无尽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五、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六、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七、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九、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十、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分释条。

 

【十地】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经论所举的十地,名称诸说不一,此处所举者,为唯识宗修行五位中的欢喜之地。菩萨修唯识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此位菩萨所修之行,总摄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有如大地能生长草木,为一切行所依持,故称曰地。此十地是:一、欢喜地:始入见道,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曰欢喜地。二、离垢地:成就净戒,远离一切诸犯戒垢,曰离垢地。三、发光地:在此位成就胜定,发无边妙慧佛光,曰发光地。四、焰慧地:智光增胜,生无生法忍,曰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在此地根本智与后得智由互相违逆,终至互相融摄,曰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观诸法缘起,引最胜般若现前,曰现前地。七、远行地:由深观法相,一切境相不能动摇,住于无相,曰远行地。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曰不动地。九、善慧地:谓成就微妙四无碍智,能遍十方说法,曰善慧地。十、法云地:谓得总缘一切法智,如云荫作大法雨,曰法云地。参阅十地别释。

 

【十地经论】印度瑜伽行学派的重要典籍,世亲论师著,凡十二卷,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合译。《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论典。此论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阶位,论中谓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的情形,末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论典是南北朝时地论师所依的重要典籍。

 

【十地经论义记】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凡十四卷。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的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的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缘。至于慧远作本书,以心意识(妄识)配前七识,而总第八真识、前七妄识为真如缘起论之大成。

 

【十地断障证真】谓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以法身为云,普周一切众生,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一切业惑悉得解脱,而与真如之理相应)。

 

【十住】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一至第十位。此心安全于般若空理,曰住。这十住是:一、发心住:此位菩萨,发菩提心,修十信行。二、治心住:此位菩萨,修身口意三业,大悲一切有情。三、修行住:此位菩萨,修胜理观,起六度妙行。四、生贵生:此位菩萨,依圣法教化众生,有如自圣贤正法中生,种性高贵。五、方便住:此位菩萨,所修善根,利生方便具足。六、正心住:此位菩萨,于一切毁誉,心定不动。七、不退住:此位菩萨,于所闻法,心不退转。八、童真住:此位菩萨,三业清净,离世间法之染著。九、法王子住:此位菩萨,通达二谛之理,了悟法王之法,有如将袭王位之王子。十、灌顶住:此位菩萨,修行渐胜,堪受法王之位。

 

【十使】十使又名十惑,亦名十根本烦恼。此又分为二种,贪嗔痴慢疑五者称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只、戒禁取见五者称五利使。

 

【十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是证得二转依之因:十波罗蜜是:一、布施波罗蜜:施有三种,曰财施、法施、无畏施。二、戒波罗蜜: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戒,饶益有情戒。三、忍波罗蜜: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四、精进波罗蜜: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五、静虑波罗蜜: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六、般若波罗蜜:般若翻译为慧,亦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二空无分别慧。七、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八、愿波罗蜜: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九、力波罗密: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十、智波罗蜜: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十信】菩萨修行的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即: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在唯识宗,唐窥基大师把菩萨修行的十信位,摄入十住的初发心住,把等觉菩萨位摄入十地的法云地中,这样五十二阶就成为四十一阶了。

 

【十重唯识】又作十门唯识,乃是唯识的十种层次。华严宗对一切诸法认为皆由一心所现,故说万法唯心。其义有十种不同,即:一、相见俱存唯识:虽有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之别,但二者皆由心识变现,故主观与客观俱存乎一心。二、摄相归见唯识:客观乃是随主观的作用所显现,故包摄于主观之心、心所(精神作用)中。三、摄数归王唯识,心、心所之中,心所系依心王而起,无独立之自体,故由心王所变,谓一切摄归于心王。四、以末归本唯识,心王之中,七转识离本识(第八识)之外无有别体,故归纳于本识。五、摄相归性唯识,以上四种唯识之说,系就识之相而言。惟此识之相乃真如随缘所现,故自其本性而言,不外是本觉之如来藏。六、转真成事唯识,前惟以真如为其本性而言,今则以真如之理随染净之缘,而显现种种有为法。七、理事俱融唯识,本体真如之理与现象诸法之事,相互融合。八、融事相入唯识,即现象(事)相互融合无碍。九、全事相即唯识,前乃就事之作用论其相入,此言诸事之体互为一体,一即一切。十、帝网无碍唯识,如因陀罗网之彼此相映而无尽,一中有一切,一切中有一,复有一切,故重重无尽。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


 

【十重障】指十地菩萨所断的十种重障,略称十障。这十重障是:一、异生性障:依烦恼、所知二障分别起之种子而立异生性,障无漏之圣性,入初地见道断之。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的一部分、及其所起而误犯之三恶行,乃障极净之尸罗,入第二地断之。三、闇钝障:所知障中俱生起的一部分,令忘失闻思修之法,能障胜定,入第三地断之。四、微细烦恼现行障:执著诸法实有,无始以来随身现行,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入第四地断之。五、下乘般涅槃障:厌弃生死,乐趣涅槃,障无差别之道,入第五地断之。六、粗相现行障:执有苦集之染及灭道之净等粗相现行,能障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断之。七、细相现行障,执有生灭之细相而现行之障,乃障妙空无相之道,入第七地断之。八、无相中作加行障:令无相观不任运而起,尚有加行之故,障无加行道,入第八地断之。九、利他中不欲行障:乐修利己行,不欲勤修利乐有情行,障四无碍解,入第九地断之。十、于诸法不得自在障:于诸法中不得自在,能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并所起用之事业,入第十地断之。见《成唯识论》卷九。参阅各别分释。

 

【十回向】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此位菩萨,上为求菩提,下为度众生,以所修善根回向法界,故立回向之名。此十回向是: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此位菩萨,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回向:此位菩萨,于三宝起不坏信,以己善根,回向一切有情。三、等诸佛回向:此位菩萨,学十方三世诸佛一切悲智,而回向之。四、至一切处回向: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之。五、无尽功德藏回向:此位菩萨,修大俨酆恒悔,离诸业障,随喜一切如来与有情善根,由此随喜功德,迥向庄严佛土。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此位菩萨,以身命珍宝内外财施与众生,代替众生受无量苦,以此回向一切众生。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此位菩萨,增长一切善根,安住忍力,离诸颠倒,回向所修善根,令诸众生脱离生死,亦得一切善根。八、如相回向:此位菩萨,成就正念正智,随顺一切平等正法,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而回向之。九、无著无系解脱心回向:此位菩萨,于所摄善根,离一切著缚,以无著解脱心回向,饶益一切有情。十、法界无量回向:此位菩萨,受大法师记别,行法施严净世间,以此善根回向,等同法界。

 

【十真如】修唯识行的菩萨,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后证得十种真如。十真如是:一、遍行真如: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万法中无所不在,故名遍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功德,于一切法中最胜,故名最胜。三、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缚,非我执等之所依取,故名无摄受。五、无类别真如:此真如无类别,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类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故名无染净。七、法无差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差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染净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证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智自在所依。十、业自在所依真如:若证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业自在所依。见《成唯识论》卷九。

 

【十善十恶】十善即十善业,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黑业道。十恶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