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异熟无记】异熟,为果报的异称。记,即判断、断定之意。无记,指不可断定为善,亦不可断定为恶,而为非善非恶之性。异熟无记,为无覆无记(无所谓染净之无记性)之一,乃由前世业因所招感之身心果报,其性为非善非恶、不障圣道、不蔽心性之无记性。

 

【异熟识】阿赖耶识的异名,为因果业报的主体。唯识宗以阿赖耶识系由善恶业所熏习,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异熟果,故称异熟识,为阿赖耶识的果相。前六识虽亦为异熟果,然仅为别报而有间断,故非‘真异熟’;相对于前六识者,有情总报的果体(即第八识)方是真异熟,以其具有业果义、不间断义、三界义等三义,故称异熟识。然而到究竟佛果的前一刹那,即舍异熟之名,如八识规矩颂所言:‘金刚道后异熟空’。见《成唯识论》卷八。

 

【胜子】梵名Jinaputra,音译辰那弗多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曾为《唯识三十颂》造释论,为窥基揉译入‘成唯识论’中;并造《瑜伽师地论释》一卷,唐玄奘译。

 

【胜友】梵名 Visesamitra,音译毗世沙密多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曾在那烂陀寺,依护法学习唯识教义,与智月等为同学。为《唯识三十颂》造释论,为窥基揉译入《成唯识论》中。

 

【胜军】梵名Jayasena,音译阇那犀那,七世纪时印度著名居士、论师。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及《成唯识论述记》等书中,对他都有片断的介绍。他是西天竺苏剌佗国人,刹帝利种姓,自幼好学,初依贤爱论师学习‘因明’之学,后来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又从安慧学声明及大小乘论典。此外对四吠陀、天文地理,医方数学等尽皆通达,为当时的摩揭陀国满胄王所礼重,欲迎为国师,并封二十大邑,胜军不受。后来戒日王即位,亦欲迎为国师,并封乌荼国八十大邑,胜军亦不受。后居杖林山设帐授徒,从学者数百人。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时,曾师事胜军,从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成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唯识教义二年。

 

【胜流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三地断闇钝障所证的真如,此显胜流教法所依真如,第三地得殊胜三慧,照了真如所流大乘教法,由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最为殊胜,故名其根本曰胜流。参阅‘十真如’条。

 

【胜解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胜者殊胜,解者见解,即是殊胜的见解。《成唯识论》曰:‘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所谓决定境,即于所缘实境、或义理境,无所犹豫。如缘青色,计此为青,不疑为红为蓝;如受某种学说影响,对其义理承受无疑,均名决定境。心识于缘虑决定境时,有审决印持的作用,此即胜解的自性。既经审决印可,即不可引转,即其业用。于犹豫境,则不起胜解。

 

【胜义】又作第一义、真实。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九载,如圣道、涅槃、真如等,均为超越世间习俗的真理,故称胜义谛;反之,世间通俗的道理,则称为世俗谛。

 

【胜义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假名非安立谛,这是二空真如: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这是离诸相(非安立)而为圣者所觉,故曰胜义;唯尚以假相安立,体非离言(未离假名),故名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

 

【胜义根】又称正根。小乘有部等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即我们彼此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 身体等可见部分,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以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知扶尘根乃胜义根之所依处,具有扶持助成之功能,如上记所说之眼球等,皆为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之肉团,其体粗显,本身无感觉认识作用;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取外界之境,而于内界发起识,故胜义根质净而细,犹如琉璃,肉跟不可见,惟佛眼天眼可见之。乃四大种所造极微之集合,系五根所据以产生感觉认识作用的实体,相当于现代所称之五官的神经。唯识宗十大论师中,护法论师根据唯识大乘的教义,主张扶尘根为根之依处,胜义根为四大种所造之现行清净色,此一说法与小乘有部大致相同,惟护法并未如小乘所认为:根之极微乃具有实体之心外色法。又同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的难陀论师,则主张眼等五根唯有种子,而别无现行之净色。见《俱舍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胜义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废诠归旨谛,此即是一真法界,妙体离言,超绝法相,故为胜义。此为圣者之内智,胜于前第四俗谛,故曰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

 

【胜义无自性】唯识宗所立三无性之一,又作胜义无自性性。此是依圆成实性而安立的。圆成实性即是真如,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的实性,是绝待的、永恒的理体,为我、法二空所显,自然没有自性。《解深密经》曰:‘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胜义谛】参阅‘二谛’条。

 

【恶】为三性之一,相对于‘善’、‘无记’,与‘不善’同义。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的不善法,及恶思之所作。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嗔等烦恼相应、能障害圣道等。《俱舍论》卷十六载︰‘由此能感非爱果故,是聪慧者所诃厌故,此行即恶,故名恶行。’。善,即所有善界之善行。反之,恶,则为破坏人伦秩序之一切品格、心意与行为。恶有‘身二、口四、意三’等十种恶业,即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常与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等五逆罪并提。

 

【恶口】十恶业之一,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

 

【恶叉聚】恶叉,树名,亦为果实名。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六载︰‘譬如世间大恶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类。’《成唯识论》卷二载︰‘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恶叉聚之果实呈紫色,印度人多取以染物或榨油,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

 

【恶见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恶见又称不正见,亦称为邪见。《成唯识论》曰:‘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恶见心所是依慧心所假立的,故云以染慧为性。而慧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摄,染慧能障善见,招感苦果,故称招苦为业。恶见可开为五种,即: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成唯识论》卷六。参阅五见分释条。

 

【恶取空】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的对称。沙门或婆罗门,若否定因果报应,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著于断空之见。这就是恶取空。《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认为这都是不可救药之人。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

 

【恶业】为‘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的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恶道】乘恶行而往之道途。地狱,畜生等是也。《大乘义章》卷八曰:‘地狱等报,为道所语,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与恶趣同。

 

【恶缘】恶缘者,指诱我为恶事的外界事物,是谓恶缘。

 

【智】智谓于事理作决断也。《大乘义章》卷九:‘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智月】梵名 Jnanacandra,音译若那战达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据《成唯识论》卷一所载,他是护法的弟子,为那烂陀寺学僧,在同学中以‘风鉴明敏’称著,颇著声誉,曾著有《唯识三十颂》释论,为窥基揉译入‘成唯识论’中。

 

【智自在所依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九地断不欲行障所证,若证得此真如已,则于四无碍解,皆得自在,故名智自在所依真如。参阅‘十真如’条。

 

【智果】涅槃曰断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智周】唐代唯识宗三祖,俗姓徐,濮阳人,唐高宗总章元年(六六八)生。出家后初学天台,后依慧沼为师。著有《成唯识论演秘》、《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及《大乘入道次第章》等十种。他的《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枢要》及慧沼的《了义灯》,合称为《唯识三疏》。他示寂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七二三),世寿五十六岁。

 

【智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十即是智波罗蜜多,此有二种:变受用法乐智,就是由六度所成立的殊胜妙智,于佛大集会中,变化种种受用法乐,是为自利。二、成熟有情智,就是以此妙智,使有情由善因而成熟为果,而解脱生死,是为利他。参阅‘十波罗蜜多’。

 

【智增悲增】又作智增上、悲增上;或称智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依唯识宗之说,八地以前的菩萨,分为智慧增上菩萨、慈悲增上菩萨,合称为二增菩萨。此智增、悲增二者,可各配于顿悟(直往)与渐悟(回心)。若依顿悟菩萨而言,其大智增上,断恶证理自利之善根较多者,在初地伏尽俱生起烦恼障之现行,立即受变易身,称为智增上菩萨。其大悲增上,愿永住生死,救度有情而做方便行,至第七地之满心,始伏尽俱生起烦恼障之现行,称为悲增上菩萨。《成唯识论》卷七载:‘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此即表示智增菩萨有断烦恼、至涅槃之智慧,而悲增菩萨则有住生死、救众生之慈悲。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萨,能增长一切善根,永离颠倒不著诸行,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为一切众生作功德藏,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众善,等无差异。参阅‘十回向’条。

 

【等流】等者等同之义;流者流类之义。等流,即同一流类之义,简单的说,果同于因称等流。《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无惭、悭、掉举,是贪之等流。’即谓无惭等系由贪所流出,以无惭等皆为具有同于‘贪’之法,故称等流。

 

【等流习气】为‘异熟习气’之对称。此又作名言习气、名言种子。即瑜伽行派与唯识宗所说,由‘七转识’之善、恶、无记等三性为同类因,而熏成第八识中之名言种子。等流,谓流类相等或相似;习气,为种子之异称。由前六识所招感异熟果之习气,称为异熟习气;由七转识所引生等流果之习气,称为等流习气。此习气乃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故谓之种子;此习气与由其所生之果(即现行法)流类相似,例如由善因则生善果,由恶因则生恶果,由无记因则生无记果,故谓之等流。如是依善、恶、无记等各种性质而熏成与之流类相似之种子者,即是具有‘能熏’作用的七转识,故《成唯识论》卷八谓,等流习气系由七识中之善、恶、无记三性所熏而生之种子。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等无间缘】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又作次第缘。指由前念之心法开路、避让而引生后念心法的作用。等,同等之义。前念与后念的心与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用同等一样,并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而相等者,即称为等;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无有间隔,称为无间。无间缘者,前心与后心之间,无有间隔,纵经若干时,前念之心法直与后念之心法为生起之缘。《成唯识论义演》曰:‘此缘,约四义辨,一前念于后,二自类无间,三等而开导,四令彼后念心定生。参阅‘四缘’条。

 

【等诸佛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悲智双行,不著生死,不离菩提,修回向事。参阅‘十回向’条。

 

【等觉菩萨】等觉有二解,一者又作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即是佛位,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二者,为菩萨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称等觉者,意谓与佛相等,而修行上尚逊一筹。亦称有上士,以妙觉佛陀称有上士,故等觉称有上士。亦称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

 

【菩提】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大智度论》卷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卷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这是照见法性——真如的最高真理的智慧。

 

【菩提流支】又作菩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