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变古因明的归纳为演绎,造成印度论理学(因明学)划时代的新里程,被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或新因明之祖。关于师之因明学著作甚多,《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列有八论,汉译藏经中现存有九部九卷:真谛译《解卷论》与义净译的《掌中论》同本;及《无相思尘论》(与玄奘译《观所缘缘论》同本)、义净译《取因假设论》及《观总相论颂》、施护等译《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继承陈那因明学说的,为商揭罗主;继承他唯识法系的是护法。

 

【勒那摩提】梵名 Ratnamati、译作勒那摩提,又译作勒那婆提,意译宝意,中天竺沙门,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来到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合译《十地经论》十二卷,及《妙法莲花经优婆提舍》一卷,由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任笔受。后又于赵欣宅中译出《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据《历代三宝记》载,勒那摩提与菩提留支共译《十地经论》后,以意见不合而互不相访。后来佛陀扇多的弟子慧光,于相州南部弘扬地论,阐扬师之学说,形成了相州南道派;而菩提流支的门人道宠,在相州北部弘扬地论,形成了相州北道派。

 

【梅光羲】近代著名唯识学家,为杨仁山居士的入室弟子。字撷云,以字行。江西南昌人,清光绪六年(一八八○)出生,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举人,以道员在湖北候补,受到总督张之洞的赏识,派遣到日本陆军振武学学堂学军事,毕业后又入早稻田大学习政治经济,回国后任湖北提法司使,入民国后在司法界任职。

 

撷云早年从杨仁山研究唯识,卓然成家,民国二十年,以《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论文,在海潮音杂志发表,深为佛教学者所重视,太虚大师曾作《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梅撷芸作《书后》,守培法师亦发表了评论的文章。撷云晚年,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司法院任职,战时生活艰苦,撷云居陋室、食粗粝,而手不释卷,忙于佛学写作。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病逝,世寿六十八岁。遗留有唯识学著作多种,主要者为《相宗纲要》、《相宗纲要续篇》、《相宗史传略录》、《大乘相宗十胜论》等多种。

 

【张克诚】民国初年的唯识学者,最早在北京大学及中国大学讲授唯识的人。克诚原名炳桢、以字行。他是四川广汉人,生于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幼年聪敏,十二岁即读毕六经,二十岁中秀才,以后屡试不第,乃退而学《易》以自遣。他家资富有,在广汉等地设立小学十余所,以提倡新学;并创办小型手工艺工厂以开拓实业。光绪末年,他到北京考入殖边学堂,三年毕业,入蒙古宣抚使姚锡光幕,参与机密。后任大同防护使署执法处处长,日理刑事判决,心理压力甚重,一日偶读《楞严经》,有所感悟,乃弃官不为,返回北京,居广济寺研究佛典,于法相唯识用功特勤。民国七年,以蒋维乔推荐,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唯识学’课程。尔后中国大学亦开唯识课,由克诚讲授。克诚尝谓:‘唯识一宗,最盛于唐,自奘基而后,古著不传本国,道绪中寝。明代诸师,间多误解,所差毫厘,谬以千里。’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克诚病逝于北京腾峰寺,享年五十六岁。遗留著作有《成唯识论提要》、《百法明门论浅说》、《八识规矩颂浅说》、《印度哲学》等多种。

 

十二划

 

【无分别心】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见《百法问答钞》卷二。

 

【无分别智】远离主观、客观的相对分别而直观空理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超越心识的相对分别而显,它的作用是直契绝对的真理。此又称为无分别心,这是佛教中认识真如的智慧,因为真如离一切相而不可分别,认识真如的智慧必须与真如之体相应,《摄大乘论释》十二曰:‘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起,是名无分别智。’是故无分别智,即证得能、所二取皆空,而正体会真如之智。真如离一切相,不可分别,故以分别之心,不能称其体性。无分别智离一切情念分别,故冥符于真如。

 

【无生法】谓真如之理,涅槃之体。以彼远离生灭故也。《楞严经长水疏》八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

 

【无生法忍】指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曰无生法忍。为三忍之《大智度论》卷五十载:‘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载:‘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

 

【无色有】三有之一。无色界之果报实在,谓之无色有。

 

【无色界】又作无色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的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的天界。此界有情的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的胜劣差别,则分为四层次,称为无色界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故又称四无色天、四无色处;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即为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关于四天之寿命,各有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四载,空无边处有二万劫,识无边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

 

【无自性】指一切有为法无实在之自体。又作无本性、无性。谓诸法皆因缘所生,故无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相离,物即坏灭;人亦为四大所成,四大不调即成病,四大相离则亡。《中论》卷一称:‘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见《成唯识论》卷九。

 

【无因外道】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为主张万物无因而生的外道。又称诸法无因宗、无因论师、此派论师以万物乃无因无缘,自然而生,为一种自然外道。古来印度即盛行无因论。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诸法系非因而生,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亦无净因。如棘刺之针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无待人画色而自然美。六师外道中的末伽梨拘舍梨子即属此派。此外,有关无因论之思想,于诸经论中多有列举,例如《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所说六十二见外道中,无因论有初见、第二见之别,初见系万物由无而生,第二见系主张唯自然而生,别无他因。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载,破十种之外道中,第二为自然外道,第四为无因果外道。又于《三论玄义》所举外道之四执中,第二为无因有果,第四为无因无果。

 

【无我】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

 

【无住处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谓断所知障所显现的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见‘四种涅槃’条。

 

【无没识】第八识十八名之一。《成唯识了义灯》卷四曰:‘无没识者。无相论云:一切诸种子无所隐没,故无没也。’

 

【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实业果。’《成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无明支】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是迷昧、是不觉、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换句话说,明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也就是由烦恼而起的惑。《分别缘起经》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形相。’若以现代观念诠释无明,可以说:明、是觉、是智慧。而无明是明之反,是不觉、无智慧,也就是愚痴、是迷昧不明。换句话说,无明就是迷昧颠倒。也就是我人烦恼不安的根本原因。我人的烦恼,来自贪婪、嗔恚、自私、执著,由于我们愚昧不明,所以终日在烦恼不安中讨生活。由于无明,使我们内而不了解自己,外而不认识环境。得意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失意时怨天尤人,全不反省。我们不必说出世间法的智慧,即以世俗世间来说,立身处世,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明。如对事有先见之明,更可以趋吉避凶,减少烦恼。然而,我们徒以‘世智辩聪’为‘明’,又有几个人是以‘正觉’为明呢?所以,无明、正是世俗世界的最后本质。

 

【无所有处定】四无色定之一,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见‘四无色定’条。

 

【无性】指诸法无存在的实体。性者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此复有下列三解:一、与‘无自性’同义。《成唯识论》卷九载: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二、唯识宗所立五种性的第五种。指不具三乘无漏种子的有情。全称无性有情。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无种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以解脱生死,而永远沉沦六道不能出离。然彼能修人间之善业,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谓‘无性阐提’。三、为印度十大论师时代著名的论师,生卒年代不详,曾为无著的《摄大乘论》作注释,称为《摄大乘论释》,十卷,唐代玄奘三藏译。论释中曾引用陈那《掌中论》文字,故判断为陈那的后辈。

 

【无表色】指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为缘,满身四大制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于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宗之义。大乘唯论宗以之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之思种子别作用,摄之于心法。此无表色有善恶,善性之无表色,有招乐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恶性之无表色,有招苦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论》卷一曰:‘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无表思】唯论宗之说。受戒之时,以第六识思心所隆盛之势力,于第八识熏其种子,此思心所之种子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戒体。此戒体于外相无表示,故名无表思,顺小乘有部之义,名为无表色,彼宗以无表之戒体为色法故。

 

【无表业】业体有表业无表业二种,旧云作业无作业。小乘有部以二业皆以实之色性为体,故复名之曰表色无表色,成实宗以为以非色非心为体,大乘法相宗以为以心法为体,而假名曰表色无表色。

 

【无垢识】阿赖耶识异名之一。此识有染净二分,从有漏种而生者,是染第八识;从无漏种而生者,是净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染成净,体性无垢,名无垢识。

 

【无相中作加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八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无相观不能任运生起。前五地的观心尚劣,所以有相观时多,无相观时少。进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观时少,无相观时多,更进而至于第七地中,断了生灭细相,才能作纯无相观。虽纯无相观恒时相续犹有加行,由于无相中还有加行之故,所以未能任运对一切庄严等相及净秽等土自在显现,这种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无功用道,令不得入。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远断除这加行障,获得任运现相、现土的二种自在。因此说第八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二种愚者,一、于无相作功用愚,就是第七地中,于无相观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种愚痴。二、于相自在愚,就是能令于身、土相中,不得自在显现的那种愚痴。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现起,所以三界烦恼就永远不再现行了。不过第七识中的微细所知障还可以现行,因为八地的生空智果,与第七识的法执末那,不相违故。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无相唯识】十大论师中的难陀,于‘四分说’中是二分家,他依据《摄大乘论》的‘唯二依他性’之说,立相、见二分,并主张相分是依于识体,为识体所变的现象,本身并无体性,即相分与见分同一种子,所谓‘心实境虚’,后人称之为‘无相唯识’。

 

【无染净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所证,真如之体本无杂染,亦无清净。故名无染净真如。参阅‘十真如’条。

 

【无记】一切法的性质可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非善非不善法,因其不能记为善,不能记为恶,故称无记。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