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色蕴】又作色阴、色受阴,为五蕴之一。色为变碍义;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称之为色。而色之聚集,称为色蕴。色蕴泛指一切物质现象,但物质二字并不能涵盖色蕴全部的意义,因色蕴中尚包括‘表色’、‘无表色’等在内。《大乘五蕴论》曰:‘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四种实四大而言。色蕴之色,有三种特性,即‘对碍’、‘方所示现’、‘触变’。一、对碍:对者有对,碍者质碍。凡属物质,均为有对,且有质碍性。二、方所示现:凡属物质,即有形体,占有空间,故有东南西北等方分。三、触变:触者触动,变者变坏。凡属物质,有对碍与方所,故说可触;但具生、住、异、灭四相,故说变坏。《五事毗婆娑论》称:‘问:依何义故说之为色?答:渐次积集,渐次散坏,种种生长,会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皆是色义。’其中‘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是指顺增上缘或逆增上缘而说的。

 

【色蕴五种相】据《显扬圣教论》卷五所载,色蕴略有五种相,即:一、自相,即色身诸法各有不同之自相,如坚是地相,湿是水相,暖是火相,动是风相。二、共相,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谓一切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三、所依能依相属相,即色身四大种是所依相,四大造色是能依相。四、受用相,谓眼等诸根有增上力,故诸色尘境界得以产生,遂有苦乐逆顺受用之相。五、业相,谓色身能作种种业行之相,故一切业行,皆依色身摄受增长。

 

【因力】乃万物生成时直接的力用,为‘缘力’的对称。《俱舍论》卷二载:‘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卷十七载:‘若由因力,彼断善根,将死时续;若由缘力,彼断善根,将生时续。’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此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世界一切诸法的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亦即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以时间的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的情形,此乃广义的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

 

因果,简略言之,亦可说是原因与结果。能够使诸法(某些事物、现象)生起的是因,被生起的是果。因者是能生,果者是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大乘止观》五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因果三法则】因果,亦称‘因果律’。因果律有其三法则,即:一、果由因生:无因不能生果,有果必有其因。唯有因无缘不能生果,因缘俱足必然生果。二、事待理成:万法生住异灭,在事相中有其普遍的理性。如生必有死,聚必有散,合必有离,成必有坏,都是必然的理则。三、有依空立:任何生起存在的事物,都必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而生起。即所谓性空始能缘起,缘起必然性空。

 

【因果同时】唯识宗立论,阿赖耶识有生起一切法的功能,此能生之因,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起色、心诸法,谓之现行。能生的种子是因,所生的现行是果。当种子生起现行之际,现行有强盛的势用,刹那间熏习起现行的种子、成为新种子,这就称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而现行熏种子时,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这三者是‘刹那生灭,与果俱有。’此‘种生现’的因果的同时,也是‘现生种’的因果。有如烛柱生焰(种生现)之时,同时也正是焰烧烛柱(现熏种)之时。参阅‘熏习’条。

 

【因明入正理论】印度商羯罗主造,唐代玄奘译,全一卷。作者商羯罗主,是陈那论师的弟子,因陈那所著之‘因明正理门论’深奥难解,故简明综括上书之要旨,并加上自创之论说,而成一书,以做为后学入于因明正理之阶梯。内容分述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量、似现量、真比量、似比量等八门之义。其中,真能立、似能立二门为本论之主要部分,甚他六门则略说。真能立一门,专门说明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似能立一门则举出三十三过。

 

【因明入正理论疏】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凡三卷。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如净眼、神泰、文备、靖迈、灵雟、胜庄、壁公、文轨、顺景、玄范、窥基等。以上诸家,皆有疏本,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

 

【因明八论】印度新因明之祖的陈那论师,关于因明学方面的著作,在唐代义净所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列举出此类著作的名称,即:一、《观三世论》,二、《观总相论》,三、《观所缘缘论》,四、《因门论》,五、《似因论》,六、《理门论》,七、《取事施设论》,八、《集量论》。在印度,继承陈那因明之学的,有商羯罗主,及法系继承者护法等。

 

【因相】阿赖耶识有三种面相,曰因相、果相、自相。因相,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摄持一切种子,此种子为万法生起之原因,故称因相。因相之义有二:一、依持因,谓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之义。二、生起因,谓种子正为现起诸法之亲因缘法之义。见《成唯识论》卷二。

 

【因能变】又作因变。为‘果能变’的对称。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二种,所谓因能变,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摄藏产生一切法的原因种子,由此种子能转变现起诸法,称为因能变。又由种子所生起之八识,能各从自体变现出见、相二分,称为果能变。因能变之‘变’为转变、生变之义;果能变之‘变’则为变现、缘变之义。《成唯识论卷二》载,因能变指第八识中的等流、异熟二因习气,能转变生起诸法,故称因能变。即:一、等流习气,又作名言种子。为产生诸法的亲因缘种子。系由前七识中善、恶、无记等三性之熏习,而生长所成的习气;由此习气能引生与自性相同的等流类之果,故称等流习气。如善因引生善果,恶因引生恶果等,皆为等流习气之能变作用所致。二、异熟习气,又称业种子。为产生诸法之疏因缘种子。系由六识中有漏之善、恶二业熏习生长,能助长与自性之善恶相异之非善非恶之无记的结果,故称异熟习气。上述系就有漏心而论;若就无漏之种子而论,则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所举,唯第六识、第七识之种子及现行有等流之因果,而无异熟之因果。

 

【因缘】为因与缘的并称,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因、为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缘起性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因缘,又名亲因缘,是一切法生起的主要条件,事实上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现行果法的种子。《成唯识论》卷七曰:‘因缘,谓有为法亲自辨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因缘果报】因果,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因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

 

宇宙间一切法(所有的事物、现象)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俗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因果表现的方式,也为世人称为‘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正确说应该是因缘果报,因是原因(主要的因素或条件),缘是助缘(配合的因素或条件),由因缘和合生起存在的诸法是果,此果对能造之因而说是报。世间万法的生灭变异,有情的生老病死,莫不受此法则支配。

 

【因缘变】二变之一,为‘分别变’的对称。即由因与缘的势力变现者,称为因缘变;由作意、计度等分别力变现者,称为分别变。因缘变系以先业异熟(善恶业种子)之力为增上缘,以诸法自身的种子为因所变现者。亦即以名言种子为因,以业种子为缘,而不借计度等分别之力,任运自然变现诸法。又名言种子与业种子皆为诸法真实有用的种子,故此二种子所变现的诸法亦有真体之体用,如五根发识取境之作用,及五境色、香等之实用。此因缘变之法,属三类境中之性境;或谓带质境之一分亦摄于因缘变。

 

换一方式诠释,在八个识中,第八识是由自体所藏的种子而开发的,其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也是实体之法,这是因缘变;前五识是分别现量的自性分别识,其相分是从第八识自性种子所生的实法,也是因缘变。第六、七两识,若是缘取本质的相分,则属因缘变;若是依计度分别力缘取的相分,则是分别变。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实我,第六识的独头意识,缘出龟毛兔角的虚妄境界,都属分别变。简单的说,随著因缘的势力,从自体种子任运而起,有色、心实体实用者,就是因缘变,也就是三类境中的性境;随著分别心计度分别的势力,变现的境,就是分别变。如第六识所缘的龟毛兔角,即三类境中的独影境;如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为我,就是三类境中的带质境。

 

【地大】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元素之一,以坚实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何地界?谓坚强性。’地大是基本的能造色。

 

【地界】四大中地大的别名,地大以坚实为性,通一切物的坚实部分,故称地界。是为造作一切物质的四元素之一。

 

【地狱】梵语 naraka 或 niraya, 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泥梨耶等,又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故又称地狱道、地狱趣、地狱界。有下列之分类:一、八大地狱,又作八热地狱、八大热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大焦热、阿鼻等八大地狱。二、八寒地狱,即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吒、臛臛婆、虎虎婆、媪罗、特摩、摩诃□特摩等八寒地狱。此外,八大地狱各有十六眷属地狱(即副地狱,又称十六小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合其大小,总有一三六地狱。各类地狱皆由众生所造各种不同之业因,而招感不同之果报。见《正法念处经》卷五。

 

【地论八识】地论师立有八识,但与玄奘一系新译则不尽相同。地论八识为︰一、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依根立名,分别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二、第七识︰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梵文 Adana Vijnana  的音译。地论宗对于此识的解释,与玄奘一系的唯识宗完全不同,唯识宗的第七识是末那识 Manas Vijnana,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的异名,而地论宗对末那识赋予不同的意义,南道派慧远之《大乘义林章》卷三载,‘阿陀那者,此方正翻名为无解,体是无明痴闇心故。随义旁翻,差别有八:一无明识,体是根本无明地故。二、业识,依无明心不觉妄念忽然动故。三、转识,依前业识,心相渐粗,转起外相分别取故。四、现识,所起妄境,应现自心,如明镜中现色相故。五、智识,于前现识所现境中,分别染净违顺法故,此乃昏妄分别名智,非是明解脱名智也。六、相续识,妄心牵境,心随境界,攀缘不断,复能住持善恶业果,不断绝故。七、妄识,总前六种非真实故。八、执识,执取我故,又执一切虚妄相故。’三、阿梨耶识︰即阿赖耶识,地论宗对此识的解释,不惟与玄奘的唯识系不同,且相州南北两派所见亦不相同。南道派慧远之《大乘义林章》卷三载:阿陀那识为无明痴闇之妄识,阿梨耶则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妄识无体,必依真识而立,故前七识均以第八识为本体。唯第八识虽平等一味,非因非果,但其用则能随缘起灭,具有染净之别,故能生起一切万法。亦即妄法非真如外另有别体,乃系真如不守自性,随缘而成为妄法,故诸法依随真如,同时存在。因此,佛性虽本有,仍需精勤修持,离染显净,方可成佛。

 

然北道派之说与此有异,北道派论师以为,众生的根本识、即阿梨耶识,为诸法的依持,一切法从阿梨耶识生起。然此识为无明的妄心,而非不生不灭的真如。亦即是主张佛性后有,须长劫修行,始得成佛。

 

【地论宗】为唯识宗三系之一,是唯识宗的前驱。我国自北魏到唐初时代,许多精通、弘扬《十地经论》一派僧侣所形成的宗派。因为他们没立宗定祖的师资传承,所以后代称为地论学派或地论师。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作译出《十地经论》,后来因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的弟子之间,于弘扬此论时见解有异,遂分为相州南道派与相州北道派。南道派以勒那摩提为首,其弟子慧光承其学说,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南部弘传此论。传承慧光之学的第二代弟子有法上、僧范、昙遵、惠顺、道凭、灵询、僧达、昙衍等。第三代弟子为慧远(法上的弟子),以及慧光的弟子灵灿、宝迁、善胄、净业、辩相、玄鉴、智徽、明灿等。此后尚有智嶷、道颜、净辩、灵达等。到唐代华严宗兴起,南道派就融合入华严宗了。

 

北道派以菩提流支为首,传承菩提流支地论之学的是其弟子道宠,道宠弟子众多,以僧休、法继、诞礼、牢宜、佛果、志念等最著。北道派没有留下本派的典籍,流传的时间也较短,南北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