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的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坞,也包括现在好莱坞越来越多的东方故事、东方题材,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像《花木兰》,其实还在酝酿、还在做的很多东方题材,包括比如过去进非洲的时候埃及的题材等等等等。那么这些做法、目的,一方面是想用东方文化、用中国文化去补充好莱坞文化自己的这样一个丰富性,因为一个文化它发展到一定时候它比较僵化,因此它必须需要外来的血液的补充,来注入,就像李安的《卧虎藏龙》,至少为美国的动作片注入了新的一种表现方法。那么,这一点,我们想这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想利用这样一些华人,他们在原来的国家、在原来的地区已经很有影响,利用这样一些人,再把他们返销到诞生这些华人明星、华人演艺工作者的这样一些市场上去的时候,它实际上就提供了一个广告、提供了一个招牌,那么这一点也是过去,其实美国在好莱坞电影史上经常采用的一个手段。 

    那么最后一点就是说,现在美国电影在利用别的,比如别的一些媒体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现在虽然自由的看美国电影不大可能,但是我们现在有网络、有报刊、有平面媒体。那么现在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上,大家可能都知道,有非常多的美国电影的盗版,这些盗版应该说对于美国的知识产权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但是换一句话说,我经常跟大家讲,我说今天这些盗版的真实的购买者,就会成为明天好莱坞电影的忠实观众,恰恰因为在别的渠道你接触不到更多的好莱坞电影,大家都在盗版市场买了那么多的好莱坞电影,然后培养了一代看好莱坞的忠实的观众。所以我从另外意义上讲,这些盗版也在为好莱坞创造明天的消费者。虽然我不敢说这是有益的,但是事实上它的客观效果很可能会是这样。 

    那么接下来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未来我们面对好莱坞的进入以后,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么这个挑战我想是很多方面,应该说总体上来讲,中国电影并没有做好迎接WTO的准备,而且在我的看法当中,电影是最没有做好准备的领域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知道,世界自由贸易它是一个按自由市场的游戏规则建构起来这样一个体系,而我们的电影一直是在一个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的,尽管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半产业化、半市场化的努力,但是现在中国的电影是在双轨制上,是在一个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两条道上,走得非常的蹩脚,或者走得非常的尴尬,正是在这种尴尬的走路状态当中,我们一下被抛进了一个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建构起来的一个游戏当中去,因此,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我们说,比如说它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当然第一方面我想这个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说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它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力量作为背景,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大家知道在世界各国为什么现在英语如此的流行?为什么麦当劳就能够如此的流行?为什么可口可乐如此的流行?其实很大的程度上并不在于,完全在于这些产品本身,而在于它背后依托着一个庞大的一个文化参照系。那么目前,比如说我们教育也罢,我们各方面,我们说向世界接轨,跟国际接轨,走向世界,其实我们心目中的世界的标准往往都是美国标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它必然一个强势国家的强势文化,这种优势肯定会对美国电影的推销会产生影响。同样一个《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如果不是美国拍,换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拍,它所达到的这种票房、市场效果就不可能是今天这样,那么,这一点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那么第二点,就是美国电影近百年的成熟的产业机制,大家知道美国电影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美国电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始走向世界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因为大家知道,其实最早在法国,电影我们从卢米埃尔兄弟,从法国开始我们把它定为是电影的发源地。那么在这个时候,一开始电影的可以说大基地是在欧洲,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卷入战争,那么美国电影在这样一个时机,非常及时的开始普及到世界各国,而且从此以后美国电影这种位置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尽管后来有很多次危机,包括比如说有声电影出现,有了语言的危机,但是美国电影依然统治着世界电影。那么,应该说整个这个过程当中,美国电影之所以能够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当中,一直成为世界电影的主要力量,或者是重要力量,那么很大程度上跟它一个成熟的产业机制有关系。换句话说,美国电影工业一直在伴随着比如说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那么包括电影技术的革命,以至于包括媒介的变革,比如电视的出现对电影的冲击,一直到现在电脑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对电影的影响,每一次在这样一些冲击,不管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还是科技的冲击,每一次美国电影都非常及时的去应对了这种挑战,非常及时的调整它的工业结构。因此,从制片厂制度、大明星、重磅炸弹制作,一直到现在的比如独立制片的制作方式,加一个大公司的发行方式等等等等,所有它这样一些经济运作的方式都跟它一个产业机制的成熟是有关系的,所以它这近100年的产业经验,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目前望尘莫及的,这是第二。 

    第三个优势可能就在于在20世纪的后20年,那么美国的媒介企业都在进行整合,出现了很多纵向的、横向的整合,纵向的我们说把电影生产、发行、放映整个一个系统进行重新的大集团下的整合,那么横向的整合,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像AOL,时代华纳,那么这个公司大家看名字就知道,一开始是华纳,华纳从电影到电视到有线,那么加上时代公司一组合以后用了平面媒体,再加上后来的美国在线的掺入,有了一个现在的网络媒体。因此,这个公司的名称是越来越长,所以最后大家看到的这个公司里面的每个公司的标也越来越多,累计成了一个大集团,那么它构成了一个横向组合,从各种媒体的横向整合的这样一些大公司。所以有人我们把它称为一个音影恐龙的时代,就是已经变成一些大恐龙了,庞然大物,那么这样一些庞然大物它所具有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以及它的产业经验,这一切可以说都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产业没有办法比的,虽然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也在做产业化,我们现在也在主张电影集团合到一起,我们把影视产业也变成大集团,要强强联合,要做大。但是在我看来,做大不一定能做强,尤其在中国,由于我们现在这些集团基本上是行政集团,它不是一个产业集团,它不是按照产业方式去优化组合的集团,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化的集团。因此,这个集团就是组成一个大国营企业,大家知道我们国营企业的危机已经很重了,但是我们现在又把它组成一个更庞大的、机构更加臃肿的国营企业。所以,有的人开玩笑说我们有可能是把舢板捆到了一起来做航空母舰,当然,我们未必这个比喻是正确的,但是目前来说,至少这个集团化并没有给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一个产业化的一个思路,产业化的思路,那么这是我想很大的一个问题。 

    当然最后一个我们说挑战,就是说美国电影一直把电影当做一个娱乐工业,它是一直把它当成一个消费产品,因此它建构起来对电影的一系列的认识都是在娱乐业的这样一个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它形成的文化规则、消费习惯、老百姓对电影的期待,那么都是一个娱乐片的方式,当然,我们说它娱乐片并不等于不吸收艺术养料,它只是在一个娱乐的平台上有限地吸收艺术营养,因此,现在好莱坞电影,它相对说来保持了既是一个娱乐主流,但是又允许一个相对多样化的一个空间的,比如我们也会出现一些,在好莱坞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很优秀的电影,而且可以说也不是纯粹的商业电影,那么它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建构的,可是过去我们对电影的认识,基本上还是把它当做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因此呢,尽管现在我们不这么提了,但是现在事实上,我们在管理电影的观念的时候,依然把它主要是看成一个意识形态的载体。因此对它的娱乐功能,怎么样去发挥它的娱乐功能,怎么样去适应一个消费社会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因此,如果说我们中国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它为产业化的改造,连舆论准备都没有做好,那么这是我想的最主要的几个挑战。 

    那么,在这些挑战面前,最后一个问题,是不是中国电影就没有生机了,就没有机遇了?在我看来,还没有到那么悲观的程度,为什么这么讲,历史上来讲,大家知道,很多同学可能都看过,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等等这样一些电影,曾经在30、40年代,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国产电影,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电影市场是彻底开放的,没有人限制,美国电影可以长驱直入,只要有人愿意进他就可以进来,那么在即便那样的时候,我刚才讲的有一批中国国产电影,完全能够跟好莱坞电影抗衡,而且所创造的票房收入都超过了当时的外国电影。 

    那么这是历史,那么从现实来说,在这几年,尽管我们引进了十部大片,而且这十部电影都是好莱坞电影,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国产电影,中国的国产电影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在票房收入当中占据前列的位置。比如说《甲方乙方》,在中国曾经创造过当时在北京单片票房进入最高的1000多万的票房收入,在当时的单片最高记录。比如像《不见不散》,《不见不散》当年超过了所有进口的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虽然这两部电影在艺术上我不能说它是非常优秀的电影,但是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明中国电影即便是中国的娱乐商业电影,它有市场,而且有一个并不逊色于美国电影的好莱坞电影的市场,那么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电影没有按照市场的需要,按照受众消费的需要去规划、去生产,换句话说我们生产的产品,和观众的需要之间是脱节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找到中国的电影生机在哪?那么我想也有这么几点,第一点是,确确实实中国有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历史,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到了西方国家去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或者我们看一个美国人如何看待一个中国的世界,你就会知道,其实这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认为美的,他认为丑,我们认为丑的,他认为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我想大家都会有很多类似的认识,这种差异包括比如说在美国,像《星球大战守护区》,像当年的第一部《星球大战》,那在美国都是创造非常高的票房,但是我记得《星球大战》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电影可看,没有什么娱乐消费的时候,《星球大战》就被引进到中国,但是看的人非常少,反响平平,为什么?那就是最主要的是文化差异,当年我们讲很多中心文化对比,都是西方人更好奇,比如说对登月球、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对探险对这些东西非常好奇,非常的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比如说大家看《阿波罗13》你就会知道,小的时候看见月亮,觉得什么时候要能登上月亮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但是中国孩子,大家都去做一个调查,在一个小学,说你们将来长大的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如果有一个孩子说我想登月球,我估计可能性很小,我们在中国文化当中,更多的是对人情世故对我们现实的当下的生活状态更关心、更关怀,所以往往这种高科技的东西、高科技的电影、高科技的文化,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不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市场。那么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像李安的《卧虎藏龙》,《卧虎藏龙》在美国、在欧洲掀起了一个中国功夫片的热潮,大家看到周润发单手持剑,一只手背在后面,穿着长衫子,所有的肌肉都不暴露在外面,然后轻轻一点,觉得这种中国功夫真是伟大,因为他们看惯了史泰龙,看惯了施瓦辛格都是膀大腰圆,这种状态,那么所以他就认为非常稀奇,可是回过头来,在中国人我们已经看惯了金庸的小说,我们已经读够了金庸的小说,看过了徐克的武侠电影,甚至是胡金全的电影。那么我们在回过头来去看这个《卧虎藏龙》,我们觉得它是一个非常肤浅的文化电影,因此这样就是文化差异,那么这个差异就是我们的生机,而且这个差异,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差异就是中国电影未来的生存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途径,而且这个途径不仅意味着在中国大陆本土市场,而且意味着我们在整个华文化圈都有可能一个更广阔的市场,那么将来我们这样一个华文化资源圈,应该可以利用起来,这是我们第一个我们所具有的一个机遇。 

    第二个机遇就是我们说我们中国的现实国情不一样,中国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状态,我们这个转型状态那些忧虑、那些矛盾、那些困惑好莱坞电影是无法表述的,无法诉说的,实际上我们在今天,比如说好莱坞怎么也不可能想象它拍出《生死抉择》这样的电影来,也怎么不可能想象它拍出黄建新那样的电影来,因此其实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将来随着我们对电影政策上的开放,这块土地上应该说非常富饶的东西,那么这是我们第二个大的优势。 

    第三个优势我想就是刚才我讲到的,我们有一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一个本土的电影市场资源,即便将来中国电影完全不卖到国外,就是一部电影完全不到国外去卖,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它一样可以获得非常高的票房收入。那么这个机遇怎么能获得?最关键的就是要尽快建立中国电影的产业机制,现代中国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的现代企业制度,如果没有一个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电影企业制度和产业制度和一个市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