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肾区平片帮助定位,作肾B超排除孤立肾、多囊肾等。有严重高血压时应先控制血压。
    2.术后观察处理  可以选择使用砂袋压迫,腹带包扎腰腹部。卧床制动24h,密切观
察血压、脉搏及尿液改变。有肉眼血尿时,延长卧床时间,饮水。一般在24~72h内肉眼
血尿可消失,持续严重肉眼血尿或尿中有大量血块时,注意病人有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
给予卧床,应用止血药,输血等处理;如仍出血不止,可用动脉造影发现出血部位,选择
性栓塞治疗,或采用外科手术方法止血。
    3.并发症  ①血尿;②肾周血肿;③感染;④损伤其他脏器(肝、脾);⑤。肾撕裂
伤;⑥动静脉瘘形成;⑦肾绞痛;⑧大量出血导致休克等。
(陈文彬唐万欣)
I乱蠹叠群影譬t擗雾蘩F
附录一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八、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
    (一)骨髓穿刺术
    骨髓穿刺术(b()ne!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临床上骨
髓穿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
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l~2cm处,该处骨面平坦,易于
固定,操作方便,危险性极小。②髂后上棘穿刺点: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部位。此处胸骨较薄,且其后有大
血管和心房,穿刺时务必小心,以防穿透胸骨而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的骨髓液丰富,当其
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要进行胸骨穿刺。④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
    2.体位采用髂前上棘和胸骨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采用髂后上棘穿刺时,病人
取侧卧位;采用腰椎棘突穿刺时,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3.麻醉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然后用2%利多卡因
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
    4.固定穿刺针长度  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髂骨穿刺约
1.5cm,胸骨穿刺约1.Ocm。
    5.穿刺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入,
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与骨面成30'’~40。角刺入。当穿刺针针尖接触骨质后,沿穿刺针的针体
长轴左右旋转穿刺针,并向前推进,缓缓刺入骨质。当突然感到穿刺阻力消失,且穿刺针
已固定在骨内时,表明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如果穿刺针尚未固定,则应继续刺入少许以
达到固定为止。
    6.抽取骨髓液拔出穿刺针针芯,接上干燥的注射器(10—m1或201n1),用适当的力
量抽取骨髓液。当穿刺针在骨髓腔时,抽吸时病人感到有尖锐酸痛,随即便有红色骨髓液
进入注射器。抽取的骨髓液一般为O.1~O.2ml,若用力过猛或抽吸过多,会使骨髓液稀
释。如果需要做骨髓液细菌培养,应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标本后,再抽取1~2m1,
以用于细菌培养。
    若未能抽取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组织块堵塞或“干抽”(dry tap),此时应重新插
上针芯,稍加旋转穿刺针或再刺人少许。拔出针芯,如果针芯带有血迹,再次抽取即可取
得红色骨髓液。
    7.涂片  将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立即做有核细胞计数和制备骨髓液涂片数张。
    8.加压固定骨髓液抽取完毕,重新插入针芯。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穿刺处,右手
将穿刺针拔出,并将无菌纱布敷于针孔上,按压1~2min后,再用胶布加压固定。
    【注意事项】
    1.骨髓穿刺前应检查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应特别注意,血友病病人
禁止骨髓穿刺检查。
    2.骨髓穿刺针和注射器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针头进入骨质后要避免过大摆动,以免折断穿刺针。胸骨穿刺时不可用力
过猛、穿刺过深,以防穿透内侧骨板而发生意外。
    4.穿刺过程中,如果感到骨质坚硬,难以进入骨髓腔时,不可强行进针,以免断针。
应考虑为大理石骨病的可能,及时行骨骼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5.做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取的骨髓液不可过多,以免影响骨髓增生程度的判
575
附录。菇j00≥?≤lllill:i
断、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
    6.行骨髓液细菌培养时,需要在骨髓液涂片后,再抽取1~2ml骨髓液用于培养。
    7.由于骨髓液中含有大量的幼稚细胞,极易发生凝固。因此,穿刺抽取骨髓液后立
即涂片。
    8.送检骨髓液涂片时,应同时附送2~3张血涂片。
    9.麻醉前需做普鲁卡因皮试。
    (二)骨髓活组织检查术
    骨髓活组织检查术(bone marrow tfiopsy)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技术,对诊断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原发性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增生低下型白血病、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
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有重要意义。
    【方法】
    1.选择检查部位  骨髓活组织检查多选择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
    2.体位采用髂前上棘检查时,病人取仰卧位;采用髂后上棘检查时,病人取侧
卧位。
    3.麻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然后行皮肤、皮下
和骨膜麻醉。
    4.穿刺将骨髓活组织检查穿刺针的针管套在手柄上。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将穿
刺部位皮肤压紧固定,右手持穿刺针手柄以顺时针方向进针至骨质一定的深度后,拔出针
芯,在针座后端连接上接柱(接柱可为1.5cm或2.Ocm),再插入针芯,继续按顺时针方
向进针,其深度达1.Ocm左右,再转动针管360~’,针管前端的沟槽即可将骨髓组织离断。
    5.取材  按顺时针方向退出穿刺针,取出骨髓组织,立即置于95%乙醇或10%甲醛
中固定,并及时送检。
    6.加压固定  以2%碘酊棉球涂布轻压穿刺部位后,再用干棉球压迫创口,敷以消毒
纱布并固定。
    【注意事项】
    1.开始进针不要太深,否则不易取得骨髓组织。
    2.由于骨髓活组织检查穿刺针的内径较大,抽取骨髓液的量不易控制。因此,一般
不用于吸取骨髓液做涂片检查。
    3.穿刺前应检查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穿刺时应特别注意,血友病病
人禁止骨髓活组织检查。
九、淋巴结穿刺术及活体组织检查术
    (一)淋巴结穿刺术
    淋巴结分布于全身,其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密切相关。感染、
造血系统肿瘤、转移癌等多种原因均可使淋巴结肿大,采用淋巴结穿刺术(1ymph rLode!
puncture)采集淋巴结抽取液,制备涂片进行细胞学或病原生物学检查,以协助临床
诊断。
    【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  选择适于穿刺、并且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2.消毒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和操作者的手指。
    3.穿刺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淋巴结,右手持10ml干燥注射器(针头为
18~19号),沿淋巴结长轴刺入淋巴结内(刺入的深度因淋巴结的大小而定),然后边拔
针边用力抽吸,利用负压吸出淋巴结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
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4.涂片  固定注射器的内栓,拔出针头后,将注射器取下充气后,再将针头内的抽
取液喷射到载玻片上,并及时制备涂片。
    5.包扎固定穿刺完毕,穿刺部位敷以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要选择易于固定、不宜过小和远离大血管的淋巴结。
    2.穿刺时,若未能获得抽取液,可将穿刺针由原穿刺点刺入,并在不同方向连续穿
刺,抽取数次,直到获得抽取液为止(但注意不能发生出血)。
    3.制备涂片前要注意抽取液的外观和性状。炎性抽取液为淡黄色,结核性病变的抽
取液为黄绿色或污灰色黏稠样液体,可见干酪样物质。
    4.最好于餐前穿刺,以免抽取液中脂质过多,影响检查结果。
    (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
    当全身或局部淋巴结肿大,怀疑有白血病、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结核、肿
瘤转移或结节病,而淋巴结穿刺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应采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
(1ymph node biopsy)进行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一般选择明显肿大、且操作方便的淋巴结。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
大者,尽量少选择腹股沟淋巴结。疑有恶性肿瘤转移者,应按淋巴结引流方向选择相应组
群淋巴结,如胸腔恶性肿瘤者多选择右锁骨上淋巴结;腹腔恶性肿瘤者多选择左锁骨上淋
巴结;盆腔及外阴恶性肿瘤者多选择腹股沟淋巴结。
    2.麻醉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然后做局部麻醉。
    3.取材常规方法摘取淋巴结。
    4.送检摘取淋巴结后,立即置于10%甲醛或95%乙醇中固定,并及时送检。
    5.包扎固定  根据切口大小适当缝合数针后,以2%碘酊棉球消毒后,敷以无菌纱
布,并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仔细,避免伤及大血管。
    2.如果临床诊断需要,可在淋巴结固定前,用锋利刀片切开淋巴结,将其剖面贴印
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显微镜检查。
十、腰椎穿刺术
(刘成玉)
    腰椎穿刺术(1umbar puncture)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
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也可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
塞等,有时也用于鞘内注射药物。    ’
    【方法】
    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部尽量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
部,使躯干尽可能弯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双下肢
胭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通常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此处,
577
附录  。i参joi00 0一iij
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逐层局
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
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4~6cm,儿童约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
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可见脑
脊液流出。
    5.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 zo
(O.098kPa一10mmH 2())或40~50滴/分钟。若继续作Queckenstedt试验,可了解蛛网
膜下腔有无阻塞。即在测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再压另一侧,最后同
时按压双侧颈静脉。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
后10~20s,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
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升高,则为梗阻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压后压力缓
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但是,颅内压增高者,禁作此试验。
    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试管留标本。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去枕平卧4~6h,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
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
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列为禁忌。
    2.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
处理。
    3.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换性药液注入。
十一、中心静脉压测定
(胡申江)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tls presstJre,cVP)是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
力。它可判断病人血容量、心功能与血管张力的综合情况,有别于周围静脉压;后者受静
脉腔内瓣膜与其他机械因素的影响,故不能确切反映血容量与心功能等状况。
    CvP测定常用于:①急性循环功能不全;②大量输液或心脏病人输液;③危重病人
或体外循环手术。
    CvP正常值为50~1201…amH 20(101TIBRH 20一O.098kPa),降低与增高均有重要临床
意义。如休克病人CvP100mmH z0,则表示容量血管过度收缩或有心力衰
竭的可能,应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
    若CVP》150~200rnmH:o表示有明显心力衰竭,且有发生肺水肿的危险,应暂停输
液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给予快速洋地黄制剂和利尿药或血管扩张剂。
    如有明显腹胀、肠梗阻、腹内巨大肿瘤或腹部大手术时,利用股静脉插管测量的
#豁*《;.{;《},i£l  。,;,。.
附录一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CVP可高达250mmH。o以上,不能代表真正的CVP。
    少数重症感染患者CVP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