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代中叶,曾国藩自己有两个兄弟在军中任职,为了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曾国藩出征作战都督促兄弟们勇往直前,论功行赏却要求兄弟们甘居其后。看来他是深深懂得自我节制才能成功的道理。而自古以来,不能节制自己的统率都难于善始善终。这是因为统率地位高于大家,权力重于别人,所以一旦受到不同寻常的赏识和宠遇时,就应更加感到居此高位要越发恭谨。这一点早在战国时著名臣子范蠡就做到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范蠡虽居相安荣,但他太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了,为了自我节制对权欲的渴望,他自认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殆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徒”。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性命之优。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死在勾践手下。
  曾国藩从范蠡那里学到了自我节制的重要性,并更加严格地去实施。他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4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200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
  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优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鸣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他这样的行为是以古代唐太宗那种自甘节俭的作风为榜样,以激励自己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唐太宗时,太宗患有严重的关节病,一到秋天,就有臣子上奏请求为太宗建筑高殿,以防止关节病发作影响太宗健康,奏折中说:“自古以来有所谓‘夏之月可以居台谢’,秋季的绵雨又将来临,宫中湿气太重,恐怕对陛下身体不太好。希望陛下马上建筑高殿。”
  唐太宗却婉言拒绝:“诚如朕患有神经痛,这种疾痛若长年处于湿气重的地方当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宫殿需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时,发现需要的费用相当于百户普通人家的资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和汉文帝相比,我的德行远远不及,但所需的费用却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
  曾国藩认为自我节制的形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藉着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内圣决心。这个原则不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俗话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只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才能修炼出自己的内圣之法。


言而有信,可知其果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诚心诚意地兑现自己许诺的每一件事,才能慢慢培养起来。一个人一两次守信容易,长期守信则不容易。每一个中国商人,都应当把训练守信当做一件大事。
  印度的天罗国有一位斑足太子,他狂妄傲慢,到处征战。为了向大众显扬自己,他出征各国,要杀100个小国国王的头。他把从各国捕捉来的国王都拘留在一个山洞里,前后一共99个。他想再用力去征服一个小国,擒捉一个国王,就可以凑成100个了。
  为了再捕捉最后一个国王,斑足太子来到数千里远的一个小国,带兵进入王城,捉去了国王普明。斑足太子将普明王和99个国王一样,关闭在山洞里。普明王放声大哭,泪如雨下。斑足太子看到这一情况就厉声骂道:
  “这么懦弱的东西也配为王?你既身为一国之王,怎么哭得和孩子一样?”
  普明王很庄重地回答道:“我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失了信用,我的治国大纲是实语第一,我对国人从来没有说过谎话。我领导全国人民遵守不妄语的戒条,因此我们互相信任,从不彼此猜疑。前几天,有一位比丘到我的王宫要度我出家,我已经答应了,并且约他再过一星期到王宫来,替我剃度。如今我被抓到这儿来,怎么能够实现诺言,这不是失去了信用吗?”
  斑足太子被感动了。对于一句话的守信,竟胜过最宝贵的生命。于是,他点头说道:“好!那么我放你回去,让你把这件事办好,使你满愿。可是我要限你7天之内,办完事回到我这儿。”斑足太子给了普明王一匹快马,普明王回复了那位比丘。“本来我已答应要和你出家,可是现在不行了,这不是我讲话无信,而是……”普明王将被斑足太子捉去的事情,以及限期7天让他回来办理一切的话,统统告诉比丘,比丘只好放弃度他出家。最后普明王召集国民,在王宫广场与大家话别。大家痛哭流涕,叩头挽留,但普明王却高兴地说:“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普明王说完这些话就快马加鞭赶他的行程,到第7天的中午,他进入了天罗国。斑足太子很感意外,敬佩之心油然生起,他挽着普明王的手说道:“你真是实语第一的人,我敬佩至极!本来你回国就如出笼的飞鸟,怎么肯再回来?这么伟大崇高的实语行为,我应当把它行化于我国,让大家能够获得平安、和睦、愉快的生活。”于是请普明王为全国民众演讲不妄语戒。听了普明王的演讲,台下万众热烈地欢呼鼓掌。
  这时,斑足太子才深深地感觉到,他虽然用武力征服了这么多的国家,其英雄勇气,从没有受到民众这样欢呼过。可见实语感人的深刻,受大众的爱戴,而武力征服绝对得不到人心的。他把山洞里的99个国王,统统放回国去了。从此,天罗国也行化不妄语戒,实施实语第一,国泰民安。
  商人应当讲信用,但同时还要讲法律。因为信用观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当没有了义,当双方和谐的关系因为利的冲击而破裂时,信用就发生动摇了。正因为如此,谈生意还是应当“亲兄弟,明算账”,立文字契约,经过公证,以免“口说无凭”。你讲信用,对方却不一定讲信用,依靠法律和依赖道德,二者都不可缺少。


他为人人,人人为他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地狱,阎王看过功德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种是做付出的人,一种是做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便让赵秀才和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也就是吃、穿都是现成的,我只用坐享其成就行了,那样真是太舒服了。想到这里,他第一个说道:“我要做索取的人。”
  钱商人看到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过索取、接受的人生,自己只有付出、给予这条人生之路可供选择,没有别的选择,他还想到自己前生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们都施舍出去吧。于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付出、给予的生活,做一个付出的人。
  阎王看他们选择完了,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饭食,接受别人的施舍。钱商人甘愿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帮助别人。”
  一个人在选择人生时,其实也在选择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谁懂得付出与给予,他人生的结局总不会太坏。
  付出、给予,这是一个人立身成人之本。一个人懂得付出,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一个人贪图索取,就永远有必须索取的企求。付出越多,收获越大;索取越多,收获越小。人生就是由这样一种惯性趋势操纵着,我们生存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这种状态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只要一个人养成付出、给予的习惯,一个人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供付出、给予的资本。
  《李嘉诚的做人之道》一书中展示了李嘉诚这位“千亿富豪”的拳拳爱国家、爱人民之心。
  李嘉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钱来自社会,应该用于社会”。他在取得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便积极推行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慈善事业。为了替家乡人民办一点实事,李嘉诚在百忙之中,还亲自在汕头选择校址购地900亩建立汕头大学,他出资数亿港元为学校购置最现代化的设备,还物色教授,捐赠大量电子教学仪器。在北京举办的1990年亚运会筹资阶段,李嘉诚一次捐献30万元,是捐献资财的最大户头。1991年,我国华东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李嘉诚个人捐款5000万港币,成为当时个人捐款最多的企业家。1992年,李嘉诚与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会晤,他对邓朴方说,他和两个孩子(李泽钜、李泽楷)经过考虑,再捐一亿港元,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全国的残疾患者办点实事。李嘉诚先生对祖国的捐资援助从不吝于投入,到目前为止,捐款数额已超过22亿港元。人格上的高贵同时造就了事业上的高贵。富有伟大爱心的李嘉诚在生意圈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信力。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为我们的付出和给予,为他人造就了幸福和快乐,而这种幸福和快乐,最终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人可以貌相——品谋贵人:从相到位


  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琐而心生烦乱,不能安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骨气的人。


完美产生动力


  按照肖伯纳的观点,通过改变谈吐和举止,再进行几次关键性的表演,人的形象是可以得到改变的。肖伯纳提高了形象改变观念的水平,但也就仅此而已。在他的“皮格马利翁”中,形象的改变不过是一种成败未卜的冒险。形象再造者希金斯是在心血来潮的赌博中进行工作的。而今天,使默默无闻者成为名人,对个性、举止和品质中每一个因素进行塑造,已经由一套完整的企业来操作了。这种企业操作不是凭心血来潮,而是靠精心设计;不是为自尊,而是为利益。事实上,使普通人成为名人的策略已经变得如此精细,高知名度的报酬飞涨得如此惊人,以至使皮格马利翁信念在我们生活的每个领域里都在起作用。
  希拉里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帕克里奇市的一个中等家庭。她一直设法为自己创造一种具有两个不同侧面的完美形象:一面是时髦、有爱心并且善解人意的母亲,另一面是精于谋略、出类拔萃并且颇有成就的政治家。麻烦在于她用了太多的皮格马利翁来改变她的形象。顾问们常常根据最新民意测验结果所引发的想法,来强化或软化她的形象。某一天,第一夫人上午在烤饼干;下午与女童子军一起喝茶;晚上为玛莎·斯图尔特圣诞演出而和她一起修剪圣诞树。紧接着第二天,就是第一夫人在传授防止家庭暴力方面的特殊技能;她又在给记者们讲授在新闻报道领域中,争论环境的公正性;此外还在波斯尼亚冲突问题上向总统提出建议。和伊丽莎·都利特尔不同的是,她的外表是按照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改变。她的化妆、发型、服装会因她是保守的母亲,还是性感、诱人的女人,或者是对下属严肃认真的企业主管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她的外表风格设计师们,把希拉里当做在商店橱窗里展示的时装模特,随时等待着他们以最新的款式加以打扮。希拉里在这种混杂形象之间所造成的反差度之高,在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夫人之中是绝无仅有的。


容貌带来机会


  一个心质诚仁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温柔随和的貌色;一个心质诚勇的人,必定会展示出严肃庄重的貌色;一个心质诚智的人,必定会展示出明智清楚的貌色。
  明建文二年(1400年)策试中试举人有个叫王良的对策最佳,但以其貌不扬,被押为第二,原本第二的胡靖摧为第一。后来惠帝亡国,倒是王良以死殉国,而胡靖却投靠了永乐皇帝,做了高官。明英宗对朝臣的相貌也特别看重,天顺时,大同巡抚韩雍升为兵部侍郎,英宗发诏让大学士李贤举荐一个与韩雍人品相同的人继任。李贤举荐了山东按察使王越。王越人长得身材高大,步履轻捷,又喜着宽身短袖的服饰,英宗见后很是满意,说:“王越是爽利武职打扮。”后来王在边陲果然颇有战功。
  古人认为,好的面色是:面相有威严,意志坚强,富有魄力,处事果断,无私正直,嫉恶如仇;秃发谢顶,善于理财,有掌管钱物的能力;观额高耸圆重,面目威严,有权有势,众人依顺;颧高鼻丰并与下巴相称,中年到老年享福不断;颧隆鼻高,脸颇丰腴,晚年更为富足;颧骨高耸,眼长而印堂丰满,脸相威严,贵享八方朝贡。
  识面认为不好的脸色是:颧高面脸颐削瘦,做事难成,晚年孤独清苦;颧面而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