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83.明-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现今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模式相似。但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将越来越滞
后于个别地区的突飞猛进,如此的发展模式显然是畸形的发展模式,长此以往其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从农业的问题上还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提出来供读者思考的问题决不仅限
于我们已经解决了的“历史问题”,还包括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正面临的问题。

    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更加严重。书写到现在这个问题还一直被掩盖着。怀柔及
北平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过热很可能会引发农荒。因为工业的起步阶段对劳动力的
需求很大,工商业必然跟农业争夺劳动力。又因为丰厚利益的驱使,城市必然跟
农村争夺人口。北平府——按作者的说法其人口本来是不够稠密的——但作者巧
妙地用移民和战俘缓和了这个矛盾,但矛盾并没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工商业的进
一步发展这个矛盾早晚有一天会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明初全国的人口都很
少,人口危机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解的,要使全国的人口翻番至少要20几年的时
间吧。)

    到了那一天,政府将采取什么手段处理这个问题呢?效法英国的圈地运动吗?
中国跟英国的情况很不一样,不能寄希望于从海外(日、朝和东南亚沿海)获得
足够的粮食。因为当时明的周边地区的农业都没有发达到有足够富余用于出口,
所以明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现今的中国因为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激增,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几年出现负增
长,粮食能否自给的问题非常严峻。对《明》那个时代而言,一旦出现了这种情
况将意味着灭顶之灾的降临。

    (二)重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和交通、通讯。

    武安国深知重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命脉,所以他发展工业首先从采矿、冶炼和
机械制造入手。先不说重工业的起步有没有可能象书中描述的那么快,就说重工
业的效益吧。重工业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的投入的,而且不能象轻工
业和手工业那样立竿见影,很快地把投入转变成财富。武安国的对策是攀上军工
做靠山。没错,这确实是一条捷径,就跟现代中国建国初期在东北和各大城市建
立重工业基地的做法类似,以军品为核心,以军品带动民品。但是这么做会造成
什么样的后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朱明政权不可能把奇技淫巧的轻工、手工业放在
和作为军事支柱的重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轻工、手工(以下统称轻工)业也有它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对市场的依赖。
在整个国家还不够富裕的情况下,有限的购买力是无法满足轻工业急剧膨胀的需
求的。在这种情况下,转嫁供求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迅速开拓海外市场。在大
航海时代初期的确可以把海外市场看成是无限大的。但象明这么大的国家能靠外
向型经济养活全国的百姓吗?明有可能象英国那样成为一个食利国吗?我想这是
不大可能的。为了扩大市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空间问题。如果交通和通讯的发
展明显滞后于轻工业的发展,那么轻工业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可惜交通、和通
讯显然是武安国的弱项。他只想到了用水泥铺设马路,而对民用通讯则一点建树
也没有。想想,在一个没有铁路、公路和民用邮政的国家里与轻工业相关的内向
型经济怎么可能长足的发展。武安国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只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使个别领域从古代直接进入现代。但按着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进步是需要各个产
业部门互相配合的。失衡的产业格局是危险的,随时都有夭亡的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险、投机和外财写到这里我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因
为《明》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实在是太多、太杂了。其他读者也不难想到,武安国
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虽千万人,吾往矣”——光有热情是不够的,
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

    言归正传,在一个官僚本位的社会里金融业能有光明的前途吗?其实历史上
的晋商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样板。商人——也包括实业家——在集权国家里是不能
不依附在权利网上的。不是他们甘心情愿的自投罗网,而是因为公平竞争和特权
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商人没有能力限制特权之前他们想要生存就必须向特
权屈服。明的权贵们会眼睁睁地看着商人们跟他们平分财富吗?不可能。那么,
打压是迟早的事。金融、保险跟商业一样,国家(尤其是贫弱的大国)为了自身
的稳定很可能要把它收归国有加以垄断,进而以金融限制商业资本。获利丰厚的
产业都是权贵们觊觎的肥肉,武安国靠什么来保护自由竟争的火种呢?

    再说外财。这个外财指的就是象征服高丽后索取的战争赔款之类的财富。就
象当初日本在甲午战争后的辛丑赔款,人无外财不富,一个国家得了外财一样可
以成为“爆发户”。明在将来的对外扩张过程中无疑会越来越贪婪地搜刮别国财
富。这样虽然可以暂时回避国内矛盾,但军国主义思想会象瘟疫一样传染整个民
族,蒙古、德国、日本都是走这条路的好榜样。明会不会重蹈覆辙呢?天知道!

    关于经济就先说这些。

    大家可能已经明白我说的“虚无YY主义”是什么意思了。

    简单地说:如果给我们改写历史的机会,我们想让这个国家避开所有的歧途
和弯路。但历史却很难顺顺当当地走上康庄,它好容易避开了这条弯路却轻率地
滑入另一个歧途。

    (因为才力不敷使用,所以写得很乱。相信会有读者比我看得更透彻,我属
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明》的书友们更深入的思考。未完待续)

    酒徒注:酒徒出差中,这次把工作做砸了,所以也没时间在书友会上和大家
多多交流。因为没带底稿,也没法更新公众版,真的很抱歉。马上又是21日了,
去年的21日,酒徒因为大家的鼓励获得了自己的幸福,酒徒每每想起去年那一条
条短信,心中都感动不已。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酒徒会努力把文字写得更好
来回报大家的厚爱。

    作品前言资料与杂谈也谈《明》中明之发展… 山川本文是山川兄对拙作的评
论,酒徒非常荣幸有这样的读者,有女同车、山川这样肯静下心来,在酒徒编织
的故事里留下一点思索的读者是酒徒坚持不懈的动力。《明》里边,很多问题作
者自己都没有答案,读者思考了,作者的心愿就满足了。

    也谈《明》中明之发展之发展(对有女同车兄文中意见的拙见)-山川有女
同车对与《明》中的种种问题可一说是一针见血,实在是意义深远,应该给酒徒
大大很好的启发,也许这正是酒徒大大久不更新的一个原因吧(笑)。

    因为老不更新小子我也按耐不住,来此灌灌水,给各位大大解解闷。也提出
一点小子不同的意见。

    现在在《明》的主页里的投票引起好多人的争论。引用badmintonboy兄所言
就是在争论是法国式的革命好还是英国式的改革好。但是badmintonboy兄的一句
话一语中标:在没有形成一个中产阶级的时候,任何一种模式应该都不成熟的吧。

    一、三农问题在《明》中确实在《明》的世界中怀柔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并且因为武先生的原因怀柔的萌芽起点从科技的含金量与对事物的认知上
远远高过现实。但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怀柔出现的仅仅只是萌芽。而怀柔的面积
在占当时的明帝国面积的多少呢?就算把整个北平都算上我想得出分数的分子与
分母也是不成比例的吧。以北平的工业发展吸收当时全中国破产农民我绝对不担
心工人太少而担心破产农民太多。当时的中国文人虽然还没有被八股文侵蚀但尊
儒怕也是国之大势。在中央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才会大力推行新军。注意仅仅是
推行新军,在政治结构,经济模式上虽然有小的变动,但大体上仍然是秦汉唐宋
之根本。而且这种变动除了海关和国库存银变存金外范围也控制在北平。根本没
有也不会有推广全国的趋势。毕竟一个新的事物出现要想让人平静并马上接受不
是一个容易的事。而且新政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新政过程出现的种种不利统治的
事情如果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按照《明》中怀柔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那时只怕早就
出现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标准化,规模化了吧。而且当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不再时,
中国农村多生的传统只怕也会被颠覆吧,毕竟现在还有哪个没有土地的工人狂生
他4 、5 个孩子以保障劳动力的?(如果你不知道农民为何多生而演变出中国喜
好多生的传统的话那就去多问问吧)那又何来的人口狂增?

    二、轻工业、重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产品干什么?当然是卖了。如果
卖不出去了怎么办?卖的更远,如果更远的地方也卖不出去了怎么办?再卖的更
更远。不好交通到不了那怎么办?先不谈在一定时期内北平的生产力是否能够满
足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半岛,可能还有一部分欧洲市场(这不是
不可能的,只是它的输出量不大,也及有可能会催生另一种情形,以后再说)让
其达到彻底的饱和。(至于为什么是一定时期内前文以有论述,当然了我说的产
品是轻工业制品毕竟当时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重工业除了军工外。而军工不
太可能开放的如此之快)这时就会出先两中情况:一、当产品因为交通的原因而
不能卖的更远时人们就会思考并解决问题,毕竟在《明》中不是只有武安国一个
人有脑子。有了要解决交通问题的需求自然就会有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它的发
展方向可能是:发展快的地区先行(首推北平)→连接主要城市的公路(及有可
能得到政府支持,因为好处明显:朝廷调兵及传递信息速度更快)→覆盖某一区
域的省级公路(购买力强的省、市,例如:北平、江苏、浙江,战略重要的边区,
例如:长城沿线,急需开扩的市场,例如:辽宁和与朝鲜、女直各部交界的地方
等,先行然后各地依照发展速度及规模逐渐普及。)

    当这些也不能满足发展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模仿朝廷驿报制度而在民间出现民
用邮政的雏形。民用邮政的出现是为满足什么需要呢?这就牵扯到了第二种解决
生产过剩的方法:众所周知市场可以按照买卖双方谁作为主导地位而划分为买方
市场和卖方市场。现在的北平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不管捣腾出的是什么玩意
不用愁销路,只管拼命生产就是(一北平一市的能力拼命生产又能生产多少呢?)
当市场真正出现饱和的时候(不管卖哪都卖不出去了包括欧洲)恐怕商家就会自
然的想到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满足消费者?只要有一个商家开了此例,那么这一
市场终将变为买方市场。而买方市场中对与商家最中要的就是信息,出现邮政也
不足为奇。而且其经济销售模式必然会呈现内向→外向→再内向→再外向→最终
同步(毕竟有新东西当然是从国内开始推广了)而要想达到这一模式又需要多长
时间?不要告诉我给我十内我当完成一切!而在这段时间内明帝国的农业就真的
是毫无建树?

    再说轻工业的地位问题,当你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它的时候你还能否定
它的地位么?现在北平已经形成了但凡有新东西就必然会先向政府输入的惯例那
么政府在日常生活中能离开那些动西么?(夏天不让你开空调,冬天不让你用暖
气、做饭不让你用炉子、出门不让你坐现代化交通工具看你不疯?)这种情况下
我倒想不出会有什么发展失衡?要说真有失衡只怕也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
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的失衡。(重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资金、技术的支持远非轻工业
可比自然发展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而偏偏重工业是国家支持的所以产业格局的巨
变不大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险、投机和外财先说靠什么来保护自由竟争的火种。实
际上不论燕王是否愿意,他本身的政治前途已经牢牢的与北平新政的成功与否捆
在了一起。而切按照《明》的发展他本身很可能成为北平利益在朝廷中的政治代
表。这难到不是保护伞?从股票的开盘起,实际上燕王的经济利益就已经和金融
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深。别的地方不好说而在北平,
金融资本的国家化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燕王也会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受害者。
至于外财嘛,在整个国家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思想的时候偶尔为之也许无妨,
经常来嘛恐怕……

    再说了放眼东亚、东南亚又会有多少外财呢?毕竟最富的好像是中国吧。最
后我还要再次强调当时的明帝国只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没有资本主义,要想将社会
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必会有一场革命(古往今来的历史都是左证)而革命无
论规模多大、时间多长都将是一场明帝国内部各个势力的大洗牌。在这个大洗牌
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将被隐藏和搁置,而许多矛盾也将爆发,哪还有时间关注外
财啊??????

    简单来说女人同车兄犯了一个简单的哲学错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呵呵……

    一点拙见,纯属游戏之作。欢迎各位高手砸砖,希望在砖头猛砸的过程中小
弟也能得到提高。

    作品前言资料与杂谈从中央银行、钞票与金银比价说开去从中央银行、钞票
与金银比价说开去最近这几章货币问题写得比较费力,酒徒不是金融专业,所虚
构的金融故事难免贻笑大方。但其中一些细节,还是希望大家能和酒徒一同探讨。
文中资料都是来自前人的研究结果,酒徒属于照搬照抄,抄得不对地方,欢迎大
家指正。

    首先说一说中央银行,关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