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你一个清华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你一个清华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考是容不得失误的,所以高三不许失败。我强迫自己将每一道习题、每一次考试都做得十全十美,结果却是漏洞百出,成绩犹如自由落体直线下滑。已经坚定了多年的理想信念,在一两次的模拟考试后就被击得粉碎。我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该做什么;只能强迫自己继续死心塌地地学习,以此发泄自己的郁闷。一天仅有的5个小时的睡眠远远不够,上课打不起精神,课间又不像其他同学一样睡觉,而是依然学习。笔直地坐在椅子上,有时候我竟然能便不知不觉睡着了。还有一次自习课,我睡着后身子一歪,脑袋“叭”地一声砸在课桌上,同桌被吓得“啊”了一声,然后全班同学哄然大笑。我难堪极了,许多种难言的感情一下子充塞了我的心。    
    当一个人意志破灭,不知梦想在何方的时候,他需要更多人去呵护和更多的爱去支撑。然而我却没有,我依然在艰难的沼泽地痛苦地爬行。成绩不如前几名同学,惟一能做到的就是比他们都刻苦努力。    
    我每天凌晨5点就第一个来到班里,一个多小时后,同学们才陆续到校;每天我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几个月一天的休息,同学们都不在,我却依然像正常上课一样来到班里。一天早晨起床,一照镜子,吓了一跳——镜中的人如此陌生,一脸憔悴,比一年前的我看起来老了好几岁。我问“他”:你离成功究竟还有多远?高考后你将何去何从?以前我总说,平时考试失败100次都无所谓,只要最后高考能够成功我甘愿风雨兼程。但当我身临其境时,却发现这句话很难让人信服——没想到今生我第一次背叛了自己的信条,我好鄙视自己。    
    昨夜的星辰划破夜空,没有留下一丝的痕迹;在走向高考的日子里,我迷失了自己。    
    一连几次的模拟考试失败后,有的老师同学开始怀疑我的努力,怀疑我的信心,怀疑我的能力——有人开始转移对我的注意力。或许我早已不在乎这些,但每次路遇老师,我就绕道走,低头躲得很远,假装没有看见。一次,终于被年级主任叫住了。他问我最近学得怎样,感觉是否累?我不知怎样回答。他说:“到高三这个阶段,名次和分数都已不那么重要。关键是看每次考试后能否正确地总结这次考试,认真反复地分析每一道试题。它为什么错了?如果根本就不会做,就及时补上这个知识点,以后碰到类似习题必须得分;如果是会做但是马虎了,以后千万小心,一定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进步。”年级主任的一席话是我猛然醒悟——我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精辟地论述名次与学习、坦然面对失败的道理。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有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高考也是这个道理。现在不珍惜这份失败的心情,或许将注定一生的永远失去。    
    整理一下凌乱的心情,我坦然面对失败,开始学会不断地鼓励自己——对自己失望才是彻底的绝望——我重新振作了起来。    
    高考那天早晨,刮着丝丝的冷风,校门外人潮涌动,场面异常壮观。许多学生家长特意来送孩子进考场。爸妈都没来,我高考前没给他们打电话——家里没电话,他们也很忙。我走进人群时,感觉自己像一滴小小的水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浩瀚的海洋。    
    第一科语文考完走出考场时,我头痛得厉害,无法忍受。到校医室,校医检查后说我心跳加快,是因为紧张。她给我打了一个吊针——整个中午,校医室只有我们两个,她一直守候在我身旁而不休息。我吐了一地,校医打扫时被熏得差点吐了。我很害怕,问她下午我能不能考英语了,她说没事儿,不用着急,打了一支葡萄糖后,不会影响考试。    
    就这样,几张试卷就结束了高中生活。高三阶段,或许我们面对的生活单调无味,或许一次次铭心刻骨的失败我们不能释怀;但蓦然回首,自己竟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了。千百次的失败又算得了什么?苦也好,累也罢,高三最美的是那个充实而真实的过程。高三阶段,我们放弃了随心所欲,收敛了往日的浪漫与轻狂,青春的热情似乎凝固。然而,我们选择了一种异样的方式,用汗水为自己撑起风雨后的那片晴空,这何尝不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其实高三不过是一道坎儿,迈过去,便是一片蓝天,关键是看我们敢不敢向自己预定的目标迈进!    
    


斗转星移篇高考是拦路虎 纸老虎

    罗水香    
    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确切地说,我是在懵懂中走近高考的,恰似一个无知的小孩遇上一只凶猛的老虎。可如果高考真是只猛虎,我想我大概不会趴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115B寝室3号铺下的桌子上写下这篇文章了——由此可见,高考或许是只纸老虎。    
    “高考”这个词自它一闯入我的生活起,就将我那青葱岁月蒙上了灰色的阴影。进入高一之前,我基本没有想过高考有多重要,觉得那不过只是场考试罢了,并没太在意。可是在我距它还有一年之遥时,它开始影响和作用于我那平静平凡而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高二升高三时,由于学校搬迁,我们要成为很特殊的一届毕业生,担负着“继往开来”的责任——继续旧母校的辉煌历史和开创新母校的美好未来。迁校一事对我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不可估量的。旧校园不大,也并不拥挤,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它拥有了优美的自然条件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绿树成荫,花团紧簇,湖塘映日;树下闲读,花旁探讨,湖畔谈心。而新校园则建在一个原先坟堆丛生的土坡上,仅是用一段矮围墙圈起几栋孤零零的高楼和一片荒芜的红土地。传说中各项建设完工后的新校园将会呈现出如此这般的美丽壮观或是如此那般的意蕴深远,可我们只能望设计图兴叹:“看来我们要成为筚路褴褛、创业维艰、造福后辈的那一批了!”校门前是条县级道路,常有一些司机开快车风驰而过,带给我们的教学楼和公寓楼无法忍受的巨大震撼——常常是随着“呜”的一声呼啸,我们的窗子、桌子和椅子纷纷打鼓似地响起来。校园四周到处是建筑工地,常有大卡车从别处运土来填埋那些塘田。这些大卡车每日从校门前经过,教学楼的那淡红透明装渐渐变得不再透明,因为上面粘着的红色粉末又厚了不少。    
    高三那年,我开始了我的住校生活,这也是迁校带来的后果之一。由于学校离家太远,往返比较麻烦,而且当时我天真地以为住校之后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会自在快活;所以我使尽浑身解数,软磨硬泡,终于让犹犹豫豫的父母下定决心送我去学校住。可是,我第一天住进寝室,便发现学校规矩比家里更多,心中便泄气了不少。之后有一段时间我极为烦闷——适应一种新的生活环境不容易,我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室友争吵不休,却总找不到真正的原因。现在想来,那时,高考的魔咒应该正躲在后面狂笑吧。    
    厌学情绪在高考的压力下猖獗地蔓延。大家都知道,高三基本没有什么新东西要学,每天都只是没有尽头地复习、复习、复习!那时,我在书山题海中迷失了方向。老实说,我属于笨鸟先飞型学习积极分子。在高一、高二时,我一直坚持紧扣教科书的原则,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一个劲地翻课本看。渐渐地,我竟然翻出了一种爱不释手的感情,觉得一天不碰碰不翻翻心里就空空的,怪别扭的。我是学文的,所以这种笨办法还是比较行得通的,我的成绩一直很被看好。可是,一想到高三整整一年,天天都要面对这些老面孔,我便有些厌倦,产生了要逃避和排斥它们的念头。    
    这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高考并不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它似乎在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用某种魔力攫住了我的内心某个角落,并推向某个未知的地方。    
    不过,我的厌学情绪是属于比较轻微的,因为我只是讨厌一些与高考有关的书,对课外书却日渐青睐。虽然我常常在别人用功时看一些消遣小说,之后又懊悔不已,但这毕竟也是一种能让浮躁消退、让厌烦淡却的方式。我也常常害怕自己会沉迷于那些小说不能自拔,但好在适时的模拟考总能够将怕成绩下降丢面子、虚荣心极强的我从小说世界中拽出来,逼迫我做一些复习,好准备考试。    
    还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高考备战竟丰富了我的生活。由于班里要组织有关模拟考总结和冲刺高考之类的活动,当时身为学习委员的我生平第一次走上讲台,主持了一系列主题班会。    
    高考那几天,我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只是觉得要放松,拿到卷子好好写——这是我一贯的考试作风。每次考试,我总是一出门便告诉自己:“要好好考,这是今天的事,今天最最重要的事,天塌下来也甭管。”考试前的一段漫长等待,我总是随性看看天,看看树,看看草或是盯着来来往往的人发呆或是翻翻课本(从不用心看),总之是用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或无关考试的事来挤兑原有的烦躁。发卷子时,我会默念“要仔细”、“看清题”之类,用心理暗示来让自己谨慎起来。考完后,我会大看特看电视,然后把刚刚的那场考试彻底忘掉。    
    也许很多事情,只要你做了,努力了,它们就真的不那么难了——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去做一些事,不管是大是小,是对是错——因为如果你不做,你就不会知道它的大小与对错了。    
    的确,那几场考试关系着我们能否受到更高等的教育,关系着我们前途与命运。其实,高考的意义是远远大于那几场考试的。    
    


斗转星移篇一切都得重新来过

    廖粮粮    
    回忆起高三,有太多太多的事值得我留恋。高三是紧张的,却是充实的。因为那时我心中已有了自己的航标,知道了自己该驶向哪里;也知道到达那里要经过惊涛骇浪,要不断地艰苦战斗,丝毫不能松懈。有了自己心中那“梦”的陪伴,我甘愿把青春定格在教室中,把青春流逝于书本中,无怨无悔。面对紧张的生活,我没有感觉到疲惫,也没有感觉到窒息,却感到充实。    
    高三是紧张的,却又是多彩的。在紧张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忙里偷乐:晚自习课间,我会和朋友一起出去散步或跑步,一起谈论当天发生的有趣事;回家后,打开电视机,刘仪伟那张诙谐的笑脸呈现在我面前,让我爆笑一场,忘却了一天的辛劳与学习的压力。有时候“忙里偷乐”会比“闲中取乐”更珍贵,因为它是那样的难得、那样的有益——释放了压抑的心情(人嘛,容易得到的往往是无意义的)。    
    高三是紧张的,但却是祥和的。虽然我和同学一起在争着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相反,我们的友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成长、发展。我们从不“韬光养晦”,而是倾情奉献——把最经典的题拿出来共赏;当朋友暂遇挫折时从不偷着乐,而是静静地看着她,听她倾诉,任她的眼泪往下流,任她的郁闷往外吐——因为知道此刻无言是最好的安慰,倾听是最好的慰藉;当周末来临时,我们骑着自己的“宝马(自行车)”来到南山山脚,去感受征服大山的快乐,去感觉清新空气的温柔,去领悟那寓意着希望的绿树、绿叶、绿草,去欣赏就要结果的鲜花。大山及大山中的一切多像我们当时的生活,多像生活中的我们;山中的一 切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让我们看到希望。    
    而今,自己走过了高三,孤独地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历程——突然心虚了,迷茫了,孤独了,失落了。    
    曾记得临走前老师的一句谆谆教诲:“要好好混,混出一点名堂来。”曾记得临走前家人的叮嘱:“好好学,要为自己、为家里争口气。”曾记得临走前朋友的一句深深拜托:“拜托你有什么烦心事就打电话给我。”所有这些我都记在心里,然而……    
    当我拉着自己的行李箱走出北京西站,陌生感、孤独感向我突然袭来。“我想回家,找回我的家人、朋友!”这是我心中的呐喊,强烈却无力。我第一次感到疲惫。    
    找到清华迎新的队伍,看到一大群像我一样、刚踏入北京的大一新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商量闲谈;而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等待校车驶向学校,眼里湿湿的。    
    到校后,师姐师兄们热情地接待我,都表示非常敬佩我独自来校的勇气——忽然间我一扫心中的悲伤,对这里有了家一般的感觉。这里的师姐师兄们是那么热情,这里的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这里的草是那么绿,树是那么大,荷塘是那么静——这里像是桃花源,让我感觉到浓浓的人文气息。    
    接下来,便是那严格的20天军训,这是我来清华所遭受的第一个创伤。由于“天生缺乏平衡感”(教官如是说),我被叫下来不必参加方阵训练——当时我眼泪禁不住地流下,像泉涌但却无声。我服从安排,但我却无法忍受自己在上大学的第一堂课便失败。同学知道后,便安慰说:“多好,不用晒太阳了。”正像同学在广播稿中写到:“下来的同学想上去,上去的同学想下来,人总是渴望自己失去的或无法得到的东西,人也总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    
    军训结束后,我们开始了正式的大学学习,确切地说是在“十一”之后。“十一”之前,天天跑教室,却没怎么学;因为还不知道大学该怎么学习,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适应期。大学里除了上课,其余时间便由自己支配——这一点让我感到不知所措,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要飞向何方,忽然感觉些空虚与迷茫。    
    在“十一”期间,自己重新反思自己,觉得自己来这是学习的,而不是来迷失自己的。于是我又振作起来,开始有规律地学习和休息。只是这样规律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真正的大学生活开始向我们进攻了——繁重的学习任务、丰富的各项课外活动,忙碌得让我感到窒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