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项皆合格者,可以授予官职,叫做“注官”,然后把全体考试合格者集中起来,当众点名授职,谓之“唱官”。通过了“关试”的考生一般所授官职在八、九品之间,职位都不太高。如果有的考生在“关试”时没有通过或没有参加“关试”,那么他还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请权贵为之推荐任某官职,二是到地方藩镇去做一段时间的幕僚,再争取被举荐。杨国忠干脆把吏部侍中、给事中召在府邸,每过一人,就说:“已过门下矣。”侍中这些人自然不敢有任何异议,只能因循敷衍。杨氏人马从而遍布天下衙署之中。他还把一大群姊妹围在帷幕后面让她们瞻观取乐。点名唱官时,碰到那种农村来的或者是长相比较丑怪的,众姊妹则哄笑于堂,花枝乱颤。士子羞愤,斯文扫地。

兰摧玉折

如果说杨国忠是让李林甫死不瞑目之对手,那么安禄山就是让杨国忠不得好死之敌人。玄宗皇帝早知道“禄山眼孔大”,就该明白仅靠他的金钱权力是不足以“厌”此胡之心的,反而却使安禄山的反意越来越坚固。为了窥视朝廷的动向,他将部下刘骆谷留在京师。为了除掉竞争对手朔方节度使阿布思,他上表皇帝请求阿布思协助自己去攻打契丹。阿氏乃突厥九姓首领,伟貌多权略,安禄山深忌之。果然阿布思怕遭*,亡命漠北,被回纥袭击,逃到葛逻禄。葛逻禄不敢得罪安禄山,将阿布思扭送京师。安禄山尽夺阿布思的军队,兵雄天下,更不将唐王朝放在眼眶里。杨国忠和安禄山早有嫌隙,他抓住这次机会向玄宗建言应赶快召安禄山入朝,以验其反不反。安禄山猜到其谋,大摇大摆地来面圣,玄宗放下心来,之后杨国忠再攻击什么,他也不相信了。

天宝十三年,安禄山在华清宫给唐玄宗哭泣说:“我是个胡人,不认识什么字,陛下越位提拔我,国忠必欲杀我才甘心。”玄宗劝解久之。临回,玄宗在望春亭送别,脱下自己的御袍以衣禄山。安禄山大惊,越发不自安。从此以后,反状益明。玄宗派使者去,非盛兵不敢见,或是直接托病不见。十一月,托名“奉密诏讨杨国忠”,从范阳起兵,兵甲十五万,号二十万。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5)

安禄山谋逆十余年,对归顺自己的都结以恩信,不服的挟以兵革,所以诸蕃将基本上只知有安禄山,而不知有大唐。且自己通夷语,对俘囚战士亲自抚慰,广施仁德,所以都乐为他死,所战无前。

是时承平日久,民不习战。仓促之间遇到战祸,铠甲兵械朽的朽、锈的锈,兵至之地,官吏不是弃城逃跑,就是藏匿不见,自杀、被俘者,日日不绝。甚至连禁卫军都拉不开弓、使不了剑,不得不将国库里的缯帛拿出来募兵。同月指派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关内支度副大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卞州刺史,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以荣王为元帅,高仙芝副之,慌慌张张地起兵讨贼。

十二月,安禄山就攻陷了陈留郡,张介然殉职。起兵34天后,击败封常清,拿下东都洛阳。高仙芝听到封常清失败,急开太原仓,把所有的都赐给士卒,剩余的全部烧掉,退守潼关,以卫京师。适逢乱军追至,铠甲粮草委弃于地,绵延数百里。唐玄宗听信监军太监边令诚的诬告,以丧师失地罪将二人斩于阵前。两军对垒,顿斩大将,授敌以柄,自毁长城。难怪史臣为二人鸣不平道:“玄宗虽然被左右蒙蔽,然而荒怠也把他的英明磨损殆尽了。最终使后来的叛将有借口纷纷降贼。呜呼,要不是上天熟稔了他的罪恶,要让天下大乱,百姓蜂起而惩治他,怎么会让这二将被诛杀呢?”开战一月余,任命抗敌的大将折损过半。

安禄山夺下东都后,见宫阙壮丽,就洋洋自得,忙着称帝了。他的眼孔大,心眼小又在这里显示了出来。这给了唐朝军队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各路兵马开始汇集。济南太守李随、单父尉贾贲、濮阳人尚衡、东平太守嗣吴王祗、真源令张巡相继起兵,十来天聚集了数万众。加上之前的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郡太守颜真卿、饶阳郡太守卢全诚、司马李正等人的军队,唐王朝稍稍回过一点神来,不是开始时那么惊慌失措了。

天宝十四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号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安禄山攻取常山,杀颜杲卿。黄河以南诸郡皆严兵把手,潼关不开,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安禄山跬步不能进,心里顿生起兵悔意。可就在这种关键时候,杨国忠因为和潼关守将胡人哥舒翰有隙,极力怂恿唐玄宗命哥舒翰出关东征收复失地,哥舒翰不得已,遂大败。潼关失守,哥舒翰迫降,天下形势急转直下,关中沃野已尽裸露在安禄山眼前,夺取首都长安已是迟早的事。两天后,玄宗出奔,逃往蜀郡。途中经过马嵬驿,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诛杨国忠,“国忠突出,或射中其额,杀之,争啖其肉且尽,枭首以徇。”一妻四子也纷纷丧命,果然死而无身,更谈不上葬。

杨贵妃被赐死。“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往日的天清地正、富庶繁华,摧折起来,竟耐不过一夜的秋风。金枝委地、玉叶凋零,零落的叫人不敢相信都会是尘土。往事如风,兴亡如梦,当年的他、她、他们,也不知是怎样度过这天渊地壤的悲喜?

太子李亨在马嵬被父老遮道留下讨贼,在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登上皇帝宝座,是为肃宗,改元至德。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自河北至灵武,壮大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一时声势颇为可观。

安禄山的覆灭看来不远了,那谁会成为他最后的送终人呢?

安禄山此时因为起事心焦,患上眼疾,看不见东西,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责打辱骂谋士严庄和近侍李猪儿。二人诱说其子安庆绪篡权谋逆,于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杀安禄山于床上,对外诡称安禄山病重,传位给安庆绪。堡垒自内攻破,给了唐朝军队一个天大的便宜。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豫(后为唐代宗)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以所统十三郡及兵八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对他不放心,在策划消灭他时,事情泄露,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眼看就要扑灭的战火又重新燃起。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6)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二十余万(后增至六十万)讨安庆绪,声势虽大;但无统一指挥;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辖之。初期还有进展,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六十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以“杀父求位”之大逆罪杀安庆绪,还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次年正月又逃往范阳;其部下拒不接纳;穷迫自杀;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唐肃宗、代宗都积极鼓励叛军自动投降,只要他们继续为朝廷效力,就可以在原地任官,虽然这是情急之下不得已的瓦解叛军之策,但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长安、洛阳经过两陷两复,宫室城阙,化为墟丘;财赀府藏,抢劫一空;王子皇孙,屠灭大半;士人百姓,十室九空。再加上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可以说安史之乱的一笛秋风将盛唐繁华吹落殆尽,从此唐王朝在烽火连天的藩镇割据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2。烽火连天———藩镇之灾

天下汹汹的唯一原因,就是权力诱惑了人的野心。此时的中央一定暗弱,此时的地方一定掌兵。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天下就在这样的祸乱频仍中悲苦相续,起起伏伏勾人心弦。

从中唐开始,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就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唐朝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却形成了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的一种地方和中央的关系状况:中央强大,万国来朝,四海升平;中央暗弱,四海沸腾,割据称雄。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首设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当时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北方诸道权力集中的更为显著,经常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而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然而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区则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朔三镇﹔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朔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雨后春笋

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适末年(762~805年),是藩镇割据形成发展的时期。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虽然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终,但朝廷并没有力量彻底将这些势力消灭,只能顺驴下坡,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以求得国家的安宁和表面上的统一。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无异于养虎遗患,藩镇犹如哽在大唐喉中的一块硬骨头,吞不下,吐不出,直到被哽死。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恆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四镇。后来相卫被田承嗣兼并,变为三镇,即河朔三镇,跋扈于中原地区。这三镇拥兵自重,有意保护安史旧部,向朝廷讨价还价,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7)

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都)镇大将李正己逐节度使侯希逸,唐廷无力征讨,只能承认既定事实,亦授以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四人。在今湖北,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今湖北西北部达十九年。建中二年(781年),梁崇义被消灭,三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四年,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军路过京师时,因京兆尹王翃所供饭食十分粗恶,军士不肯吃,发生哗变,后德宗虽多番派人带厚赐加以抚慰,都没有能够安抚下来,这些人突入禁中,鼓噪抢掠,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最危险的境地。同年六月,朱泚被心腹所杀,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平定李怀光,同年七月李希烈杀宣慰使颜真卿,书法大家,唐之骨鲠,一朝陨落。二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也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

德宗在这样大的一次祸乱之后还能坚持以前的强硬政策吗?他的皇位怎样才能坐稳呢?

德宗经过这场恐慌之后,转为执行姑息政策,以求得暂时安定。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准备工作,一是加强禁军(神策军),二是充实府库。不过,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另一后果,即宦官进一步控制中央政权。唐朝宦官专权始于肃宗、代宗时期。安史之乱中宦官李辅国拥立肃宗有功,逐渐得到提拔,掌握大权,百官奏事都由他来上达裁决。代宗利用宦官陈元振除掉了李辅国,结果陈氏比李辅国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朝臣百官屡屡被害,人人自危。德宗时宦官权力更加膨胀,不仅控制了军权,还控制了将相的任免权。四方不宁,藩将屡叛,德宗无人可用,再加上宦官位居近侍,对皇帝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十分清楚,所以最容易得到重用。从宪宗往后到唐亡的十个皇帝,除了最后一个为藩将朱温所立外,全部由宦官所立,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