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三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门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负责守城的戚国公朱纯臣家,朱的家人说朱赴宴未归。朱由检又赶到安定门,门闸实在是太沉重了,怎么也无法打开。求生的路被彻底截断了。

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在宣威门投降,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卫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被攻陷。朱由检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再响也没召来一人。于是,他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这里是昔日检阅内操之处,如今成了他去面见列祖列宗的地方。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

两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僵死的国君。四月初,由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派人将他与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弘光朝时,又谥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

F0 2  南明诸王

朱由崧像南明福王朱由崧(?~1646)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之堂弟,因称帝后曾改元弘光,史称弘光帝,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第一位皇帝。

治国无能行虐政 “蛤蟆天子”民怨重(1)

治国无能行虐政“蛤蟆天子”民怨重——南明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像南明福王朱由崧(?~1646)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之堂弟,因称帝后曾改元弘光,史称弘光帝,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第一位皇帝。

拥立为帝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是明神宗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明神宗宠爱郑贵妃,将她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她整天在明神宗枕边吹风,使他产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封郑氏为贵妃,而长子朱常洛的母亲却还是妃子。不仅如此,在朱常洛长大后,明神宗迟迟不让他上学。不久,他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朱常洛的地位,被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大臣们所阻拦而没有得逞。之后,在拥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以至拖延了十余年。

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明神宗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出封洛阳为福王。据历史记载,朱常洵一生残暴腐朽,淫乐无度,胡作非为。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洛阳,杀了朱常洵,愤怒的饥民曾将他的血分而饮之。在洛阳城破之时,朱由崧有幸逃脱出城,流落江淮。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继承了福王封爵。清兵入关后,在亲兵的护卫下,他辗转来到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避难。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的消息传到了南方,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于政权就此灭亡,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由于朱由检的三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大臣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三者分别马士英像在僻远的广西、四川,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潞王朱常淓。经过激烈的争吵,南京大权在握的阉党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

五月初一日,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等人迎入了南京。五月初三日,朱由崧就任监国,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旧臣姜日广、王铎等五人为大内阁大学士,同时划分江北明军为四镇,共拥兵三十万。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称帝,改元弘光,这样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建立了。

荒淫无道的集大成者应该说,朱由崧当国执政之时,正处于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之际,君臣上下本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当时南明弘光政权控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人力也比清廷所控制地区雄厚。但实际上,弘光朝野人士不仅没有因北都的覆亡而振作起来,反而在腐败、内讧、争权夺利上远远超过了崇祯时期,因而极端的腐败,十分的脆弱。

被捧上皇帝宝座的朱由崧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同时,作为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他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没有什么好感,竭力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自己却不理朝政,整天只顾沉湎酒色,吃喝玩乐,生活荒淫透顶。据历史记载,朱由崧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就以“大婚”为名,派出内官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挑选“淑女”,而其手下奸佞之人,乘机作威作福,广聚钱财,草菅人命。“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龄如何,竟封其门,受金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惟利是图。”又据《甲申朝事小记》载:“福王除夕悄然不乐,亟传各官入见,诸臣皆以为兵败而蹙,俱仰头谢罪。良久曰:‘朕未暇虑北,所忧者,梨园子弟无一佳者。意欲广选良家以充掖庭,惟诸卿早行之耳。’众臣曰:‘臣以为陛下忧敌未宽,虑先帝,岂意思及此。’”

除此之外,朱由崧为满足自己的淫欲,还命太监田成派人在每日晚间出城,四处捕捉虾蟆,配制“蟾酥合媚”春药。因为田成怕守城官兵不允许这些人出城,特意做了好些灯笼,灯笼上写着“奉旨捕蟾”四个字。守城官兵只要见了这灯笼,便开城门放行。为此,民间称朱由崧是“虾蟆天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九月,为了豪夺民财,在大臣马士英的建议下,朱由崧竟批准在朝野中“大卖官”,具体办法是,取消延续数百年的生员(秀才)试取制,改为以纳银多少来定“名次”。一时间,各地“生员”云集。一个多月后,他又下令,县以上三级正官,一律以银竞争。大卖官的结果,导致官僚机构庞大,冗员大增。当时南京城里民谣四起:“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新官候缺,旧官又想固位,于是拼命向上行贿,致使民怨沸腾。时人张岱曾痛骂朱由崧说:“自古亡国亡君,无过我弘光者,汉献帝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真能集大成也!”

亡国之时由于朱由崧不以国事为重,苟且偷安,荒淫无道,在朝内极为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而对外又不做防御清军的准备,这就直接导致了私光政权的迅速灭亡。

治国无能行虐政 “蛤蟆天子”民怨重(2)

清顺治二年(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曾和朱由崧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朱常淓为帝,所以朱由崧对他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潞王信佛,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朱由崧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帝朱由检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朱由崧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崧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其投入狱中折磨而死。

这三案闹得满城风雨,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而此时的朱由崧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

清顺治二年(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崧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守将黄得功的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崧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崧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结束了他短暂而又昏庸无能的一生。

偏安一隅欲复明 食书不化梦难成(1)

偏安一隅欲复明食书不化梦难成——南明唐王朱聿键

南明唐王朱聿键(1602~1646)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八世孙,崇祯五年(1632年)袭封为唐王,他既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

勤政爱民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朱聿键向朝廷要求借兵三千前去参与镇压,朝廷害怕藩王趁机叛乱夺位而予以拒绝。他便自行在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招兵数千,亲自统领着寻找农民军作战,结果被打得大败。朝廷因他违反国法,降罪而废为庶人,囚居于凤阳。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后,曾将朱聿键释放。但后来又怕他争夺帝位,于是命他迁居广西平乐府(今广西省桂林市南),不久流亡于福建。清顺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同年闰六月初七,明朝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二十天后,朱聿键受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的拥立,称帝于福州,改福州为天兴府,改年号为隆武,故后世又称他为隆武帝。

朱聿键称帝后,颇有中兴之主的气概,一心试图恢复明朝江山,为此从很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总结弘光朝覆亡、潞王降清的教训,认识到社稷存亡的主要威胁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在总体战略上不失时机地树立起抗清大旗。他即位十天后,就诛杀了清朝派来招降的使者马得厂,并决定御驾亲征。尽管这次亲征由于郑芝龙兄弟的阻挠,没有实现,但他在基本政策上的转变,仍然值得称道。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大顺、大西农民军的联明抗清,南明政权绝对延续不了近二十年之久。

其次,针对明神宗以来“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在用人取舍上力戒门户之见,不咎既往,只要参与抗清就量才录用。早在朱聿键就任监国时,就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阐明自己对于“党争”的看法。

再次,整顿吏治,严惩贪污,以减轻民间疾苦。朱聿键施政时曾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因而深得人心。监察御史吴春枝纠劾邵武通判陈主谟、古田知县吴士燿、汀州知府王国冕贪污虐民。他当即下旨:“各官赃私可恨,皆纱帽下虎狼也。若不严惩,民生何赖?都着革了职,该抚速解来京,究问追赃充饷。”

另外,朱聿键称帝后,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他的个人品德在南明诸君中也是很值得称道的。黄道周在一封信里曾经描述了他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不少史籍中都说他喜欢读书,无声色犬马之好。做了皇帝之后,仍然自奉甚俭,经常身穿土布黄袍,安贫若素,而且生活检点,宫中也没有什么宠妃,只有一位知书达理的贤内助皇后曾氏。

书呆子皇帝尽管朱聿键有比较好的人品和才学,也特别希望做成一番事业,锐意恢复明朝江山,但就当时的总体形势,仅靠他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尤其是他自身还存在很多致命的弱点,最突出的就是他在为人行事方面,生性软弱,优柔寡断,书呆子气十足。

据说,朱聿键读书相当多,有些决断也是正确的。遗憾的是,他“食书不化”,严重脱离实际,加之未经历练,匆忙登上帝位,不但不能力挽狂澜,挽救明朝灭亡的命运,反而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史书上曾记载着这样几件小事:当时,南明还有一个小朝廷,是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立的。一次,朱以海的军队遭到清军的猛烈攻击,只好派使者前来福州向隆武帝求援。因为鲁王在信上称朱聿键为“皇伯叔”,而未称“陛下”,朱聿键龙颜大怒,喝令身边的人把鲁王的信使杀了,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时事之可忧,不在清而在鲁”。朱聿键的这种做法,导致两个南明小朝廷水火不容,终于被清军各个击破。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大举进攻福建,隆武小朝廷危在旦夕。朱聿键决定率群臣转移到清军力量薄弱的江西,在清军乘胜追赶的情况下,他竟然舍不得丢掉几十车心爱的书。拉书的车辆慢吞吞地走,结果很快被清兵赶上了,从而丧失了一次摆脱清军追兵的时机。当隆武小朝廷的人马到达闽赣边境时,本来可以一鼓作气迅速进入尚无清军威胁的江西省境内。然而,就在这个当头,朱聿键偏偏要停下来打开行李晾晒龙袍,以便穿戴整齐地接受臣民的觐见。

当然,朱聿键自身的弱点只是导致隆武政权过早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原因是隆武朝廷一些将领的背叛和清军的强大。朱聿键称帝后,曾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抗战派,收纳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屡次打算出兵北伐,收复了安徽旌德、宁国等失地。但他主要依靠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兵力,而郑芝龙又怀有二心,为保存实力而拒绝发兵和供应粮饷,北伐终无所成。此时,在浙东的鲁王朱以海政权又为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