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扬州八怪传-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鹋┰凇痘裉饧恰分刑乇鹛岬交獚唬

汀洲华嵒秋岳,……尝画兰草纸卷,卷有五丈者,一炊饭顷便能了事,清而不媚,恍闻幽香散空谷之中,……

余恨不能踵其后尘也。

这样的境界,是在扬州的艺术氛围中酝酿而成的。

华嵒在扬州画誉颇著,但生活仍很清苦,在扬州的最后几年中贫病无依,心境黯然,发出了“我命轻如叶,漂漂浪里浮”的叹息。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70岁,怀着丧妻之痛和思子之情,离开扬州回到杭州的旧居“解彛荨薄3诵词骰闶强拷萄谕降氖杖胛盘竦允实娜兆樱钡角《荒耆ナ溃砟74岁。

三、小说中的人物——李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了个安徽怀宁县人、考秀才中第一的人物季萑号苇萧。据后人考证,这位风流雅谑的秀才的原型,就是也被列入“扬州八怪”的李葂。

李葂,字啸村,安徽怀宁人,少年应童子试,名列第一。他诗名颇高而场屋潦倒,只好抱着“浪迹天涯无定踪”的心情奔走各地,靠卖书鬻画为生。

李葂在家乡时,得到六安州知府卢见曾的赏识,同时受到卢赏识的,还有当时任歙县丞的高凤翰。卢任两淮盐运使,高任泰州监掣,卢便把李葂也邀到扬州,成为卢平山雅集及各种诗酒集会的座上客。后来卢见曾被诬获罪,高凤翰也受到牵连,他以友人的安危为重,留扬不去,从此再也没有留心过功名。直到卢第二次任两淮盐运使,时间已过了18年,他仍是个布衣。乾隆十七年(1751年)南巡,李葂由卢的推荐,在南京龙潭接驾,奉召试诗,得到赏赐,使他感慨不已。他在扬州与李葂友善,人称“二李”。有一次郑板桥生日,他以对联为贺,打开上联是“三绝诗书画”,郑苦思冥想猜不出下联的对句将是什么,打开一看为“一官归去来”,郑板桥称妙钦佩不已。他为卢见曾画过“虹桥揽胜图”,一时为人称道。但他的作品传世不多,扬州博物馆藏有他的“墨荷图轴”,或可窥见其大致风格。著有《啸村近体诗》三卷,诗风警拔。

李葂和吴敬梓是好朋友,吴的集中有好几首赠他的诗。吴的朋友如吴檠、金榘、商盘、金兆燕等,也就成了他的朋友,相互唱酬很多。吴对他很了解,便把他写入小说中。李葂在瓜洲侨寓过,《儒林外史》中就有写季苇萧“在瓜洲管关税”的事。李葂在扬州娶过小老婆,《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就有季苇萧在扬州娶小老婆的事:

……当下搭船,一直来到扬州,往道口去问季苇萧的下处。……鲍廷玺悄悄向季苇萧道:“姑爷,你前面的姑奶不曾听见怎的,你怎么又做这件事?”季苇萧指着对联与他看道:“你不见‘才子佳人信有之’?我们风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

把李葂的举止口吻写得活灵活现。《儒林外史》所写的季苇萧和荀玫的关系,也即李葂与卢见曾的关系。在“扬州八怪”中,与小说作者有交往并被写入小说的,李葂恐怕是仅有的一例。

可惜对李葂生卒年,至今还不大清楚。卢见曾再任两淮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秦大士为李葂诗选作的序言上说:“卢公再任两淮,而已叹啸村之衰且老矣,未几病而归,归而卒”。以此推测,李勉当卒于乾隆十九年前后。

四、闵孝子——闵贞

在列入“扬州八怪”的画家中,闵贞学画的经历颇为奇特。他不是,至少首先不是因为爱好、因为穷,而是为了要尽孝道。

他是江西人,因侨居汉口,又被目为湖北人。相传他父母早丧,思念不已,便开始学肖像画。他追写成父母的遗容后,每到岁时伏腊,都悬挂致祭,哭得泣不成声。他的举动感动了不少人,闵孝子的名称遂传开了。

他是从肖像画入手的,所以他的人物仕女的造型都准确生动。兰叶描法是如此,阔笔大写意也是如此,不过更为奇纵跌宕罢了。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八子观灯图》,可以见到这种神采。他也擅画花卉,并涉猎山水,但不多见。

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不轻易为人作画,遇到知交或寒素之人,请他画就画,不请他画他也会主动画。富贵人找他作画,付了厚资成年不见他动一笔。据说两广总督要他的画,他竟远远躲到了北京;北京显宦梁某令作画,他宁可饿两个月也不肯动笔。画是商品,更是人品,商品可卖人品不可卖,他把这种界限划得很清。

闵贞来扬州卖过画,这不能成为列他为“扬州八怪”的理由。重要的还是人格画风上的一致吧!

五、苇间居士——边寿民

提起边寿民,人们首先想起他画的芦雁。他诗词书画兼工,尤长于花鸟,但最出名的是芦雁。苇间居士的别号就是由画芦雁而来的。他画芦雁全靠细心体察,所谓“我画芦雁求粉本,苇间老屋日开门”。据说他每到秋天就结屋荒洲,从窗孔观察芦雁的各种形态。由于与表现的对象为伴,神与物游,加之笔端倾注情感,所以落在纸上,神态逼真,诗意盎然。郑板桥有诗称颂说:“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荻芦声。

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心别离情。“确是道着了好处。边寿民(1684年—1752年)原名维祺,字颐公,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庭,青年中过秀才,以授徒为业,中年游去四方,靠书画为生。雍正在潜邸时就喜欢他的画,收藏过四幅。他没有以此为进身之阶,仍过他落拓的书画生活。据他的同乡程晋芳在《淮阴书屋记》中说:”四方求者络绎,至则盘礴坐亭内,煮茶焚香,督童子磨大丸墨注砚中,杂研丹黄靛垩,舐笔伸纸随意所作。“”目与心契,画与神契,以故人争宝之。“他的画是很受人们的欢迎和珍爱的。

他到扬州卖过画,结识了郑板桥、华嵒、许滨等人。华嵒等还为他画过《苇间书屋图》,卢见曾在上面题了诗。扬州给他的印象很深,离开后时时萦怀不已。“妙香零落在扬州,楚客招魂亿旧游”,表达了他对扬州的眷念之情。

六、筿园客——陈撰

陈撰(1686年—1758年?),字楞山,号玉几,钱塘(今杭州)人。曾从学于著名学者毛奇龄,有很高的学识修养。他生活贫苦而个性孤洁,不愿交结达官贵人,以书画之技游于江淮,长期住在扬州。先住盐商项氏家中,“衣食皆赖主人,然不以为累”,和寄人篱下者不同,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后又馆于程梦星的筿园。当时程氏的筿园、马氏的小玲珑山馆和郑氏的休园,为邗上三大文会之所,由书画诗文的交往,得与汪士慎、郑板桥结为文友。乾隆元年被荐举博宏词科,他拒不应试,一直在扬州过他的诗画生涯。

他的书画全出自己意,“书无师承,画绝摹仿”,直抒胸臆。他画花卉,也画山水,尤精于画墨梅,萧疏隽逸,与李鱓齐名。他不轻易动笔,“每一纸落人间,珍若拱璧”,所以他的画流传不多,所传者亦以精采的小品为多。另有《玉几山人诗集》传世,人称其“戛戛独造,如其为人”。

他晚年无子,有一女嫁与画家许滨,他与女婿同住大盐商江春的康山草堂。他死后由江春出资归葬于杭州南屏山之阳。

七、白云帝子——杨法

在列入“扬州八怪”的诸人中,杨法的生平最为不详,只知道他字己军,号白云帝子,南京人。他到过长江中游的“汉上”“南昌”,主要活动在扬州,“来扬州寓地藏庵,与小山上人善”。从白云帝子的别号,知他也是个孤高傲世的人物。

他工篆隶,精考证,擅诗文。现在所知,他曾与华嵒一道为扬州盐商徐氏所藏的周太仆铜鬲书过释文,作过绘画,为大盐商的贺园题过园名,还为盐商黄园写过“桐间月上,柳下风来”的对联。他的花卉风格略近华嵒,但留传极少,扬州博物馆有他的《绣球月季双幅轴》,可以窥其一斑。

他和汪士慎交好,有不少唱酬。汪的《巢林集》有《怀杨己军》诗:“春水一江隔,怀君意独真。同为林下老,谁是眼中人。野服疏狂态,沙鸥远近邻。片帆何日便,携手更相亲”。为杨法勾画了一个模糊但亲切的轮廓和道出了他们的君子之交。

附录一:石涛与“扬州八怪”大事年表

(1636—1799)



1636年崇祯9年 丙子

石涛生。



1645年顺治2年 乙酉

五月,南都破。石涛父朱亨嘉起事,旋被杀,石涛为内官以逃命。

1646年顺治3年 丙戌

石涛约于此时为僧,住泉州数年。

1650年顺治7年 庚寅

石涛与师兄喝涛云游东下,至庐山。

1651年顺治8年 辛卯

石涛至常熟,见钱益谦。

1655年顺治12年 乙未

石涛云游黄山。

1657年顺治14年 丁酉

石涛在嘉兴,丁元公为其写小象,僧服无发。

1661年顺治18年 辛丑

石涛在江宁。过天龙书院,作山水轴。

1662年康熙元年 壬寅

石涛在江宁一枝阁。此时拜旅庵为师。

1666年康熙5年 丙午

石涛在宣城。

1679年康熙18年 己未

石涛隐居宣城约15年。康熙12年,曾有署“客广陵之静慧寺”画幅,疑似曾去扬州。

1680年康熙19年 庚申

石涛与喝涛定居南京一枝寺,6年不复他出。

1684年康熙23年 甲子

康熙南巡,石涛在长干见驾。

1686年康熙25年 丙寅

李鱓出生于兴化。

汪士慎出生于皖歙县黄山脚下之富溪村。

1687年康熙26年 丁卯

石涛至扬州,参与秘园诗会。寓大树(堂)下。

金农出生于浙江钱塘。

黄慎以端午生于福建宁化蛟湖。

1688年康熙27年 戊辰

高翔生于扬州府甘泉县。

1689年康熙28年 己巳

石涛于平山堂再见康熙。同年,应友人之约,北上京师。

1692年康熙31年 壬申

石涛在京3年,寓慈源寺、海潮阁、大悲院及友好寓中。曾过津门。本年南归,定居扬州。

1693年康熙32年 癸酉

郑板桥10月25日生于兴化。

1695年康熙34年 乙亥

李方膺生于通州。

1698年康熙37年 戊寅

石涛之大涤堂建成。本年有作品即署作于此堂。

1700年康熙39年 庚辰

黄慎父客死湖南。

1702年康熙41年 壬午

黄慎别母离家,从师学画。

1705年康熙44年 乙酉

石涛于端午作《重午即景图》,题句中说明“见享太平年七十”。

1706年康熙45年 丙戌

金农于萧山拜见毛西河。是年冬,与丁敬订交。

郑板桥继母郝氏卒。

1707年康熙46年 丁亥

石涛于是年7月病腕,以后不再有作品出现。逝世当在7月以后,葬蜀冈南麓。

金农赴吴,拜何焯为师,读书二年。

1709年康熙48年 己丑

郑板桥读书于真州之毛家桥。

1711年康熙50年 辛卯

李鱓中举。

1712年康熙51年壬辰

黄慎娶妻张氏。

1713年康熙52年 癸己

李鱓9月献诗口外,为康熙赏识,入南书房行走。

1714年康熙53年 甲午

李鱓供奉内廷,以诗画名动公卿。

金农与厉鹗订交。

1715年康熙54年 乙未

郑板桥迎娶徐氏。

1718年康熙57年戊戌

李鱓9月前“乞归,给假归里”,离开宫廷。

郑板桥在真州之江村设塾授徒。

1719年康熙58年 已亥

黄慎出游建宁、赣州、南昌、广东、南京等地卖画。

1720年康熙59年 庚子

金农至扬州,与陈撰、厉鹗相聚,常出入程梦星之“筿园”。

1722年康熙61年 壬寅

郑板桥父立庵先生卒。

1723年雍正元年癸卯

金农往山东蓬莱,次年入京,又次年南下入娘子关,过太原、临汾,于泽州午亭山村陈幼安家作客3年。

1724年雍正2年 甲辰

黄慎至扬州卖画。次年移居平山下李氏三山草庐。

郑板桥出游江西等地。

1725年雍正3年 乙己

郑板桥、李鱓、黄慎同寓扬州之天宁寺。

郑板桥出游北京。

1727年雍正5年 丁未

黄慎回宁化接母、弟来扬州供养。往瑞金时,晤上官周。

郑板桥客于通州。

1729年雍正7年 己酉

黄慎游邵伯艾陵湖,与边寿民、李鱓等合作作画。

郑板桥完成《道情十首》初稿。

1730年雍正8年 庚戌

李鱓被召回宫廷,题画有“梵王家异帝王家”之句。

黄慎重游金陵。

李方膺为朝廷破格试用,以生员任乐安知县。因救灾放赈被劾。

1731年雍正9年 辛亥

郑板桥妻徐氏病殁。

1732年雍正10年 壬子

郑板桥赴南京乡试,中举。

李方膺调任兰山知县。因抵制上峰盲目开荒入狱,蒙冤3年。

1733年雍正11年 癸丑

汪士慎于马氏兄弟之小玲珑山馆作《竹石图》。是时,汪已参加“邗江吟社”,与金农、高翔等唱和。

汪士慎游吴、越。

金农《冬心先生集》《冬心斋砚铭》开雕于广陵般若庵。

罗聘生于扬州樊家园旧宅。

1734年雍正12年 甲寅

李鱓二次离开宫廷,临行题句取与宫廷画派决裂态度。

1735年雍正13年 乙卯

金农由江西返扬州。是年浙江归安知县裘鲁青荐金农应博学鸿词试。

黄慎奉母回里,次年抵闽。

郑板桥读书镇江之焦山。

1736年乾隆元年 丙辰

汪士慎作《粉梅图》。

金农赴京应试。报罢南归,逗留于曲阜。年底返扬,复返杭。

是年起,金农开始卖字画。

黄慎辗转于闽地卖画。

郑板桥赴北京,中进士。

李方膺冤狱昭雪,面觐乾隆。敕任安徽滁县令,因母病不就。

1737年乾隆2年 丁己

3月后,李鱓任山东临淄县令。

高翔50初度,马氏兄弟与汪士慎等均有诗贺。

1739年乾隆4年 己未

汪士慎游越归来,仍坚持作画。

1740年乾隆5年 庚申

李鱓罢滕县县令,县志称他“为政清简,士民怀之”。

1741年乾隆6年 辛酉

李鱓寓历下,先后一年有余。

郑板桥入京,结交慎亲王。

1742年乾隆7年 壬戌

李鱓辗转历下,滕县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