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伐-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众英雄颇为潇洒;常苦儿说跟着万牛子,大伙乐呵呵地就跟着了;只是嚷着要回凫山搬家当。

“这是什么地方?离凫山多远?”石青问常苦儿。常苦儿白了他一眼,理都不理;万牛子冲上去,毫不留情地将他摁在地上拳打脚踢好一顿。末了教训道:“以后石帅问话,要恭敬回答。听到没。”

小英雄们兴灾乐祸地看着常苦儿挨打,越发令常苦儿恼火,他哎哟着应了,爬起来,爱搭不理地回石青道:“这是代陂,翻过代陂向东走一程就是凫山。”

“代陂!”听到这个名字,石青禁不住脱口惊呼。放眼四望,只见东北连绵群山缓缓倾斜过来,到了这儿,转为平缓起伏的丘陵岗地,再往西南就是平整的原野了。

让大晋北伐成为笑柄的地方竟然如此平常,看不到一点奇峻异常。也许与地方无关,因为整个大晋就是一个笑柄。

过了代陂,二十多个小英雄回凫山搬家;常苦儿不情不愿地跟在石青身边。有个土著带路,比依靠方向寻路方便多了。只不过,常苦儿不听话;石青无奈,只好频繁地请万牛子‘教育’。

黄昏的时候,新义军前方出现了一个土围子。

“那是以前的驺县县城。”石青询问后,常苦儿答了一句。

“县城里还有人住吗?”

“啧!”常苦儿不屑地砸嘴,纳闷自语:“俺一看你这娃,就知你没经过世面。怎的当了新义军军帅;要俺说啊。这个军帅不如让万大英雄当的好。万大英雄在新义军最厉害。”

石青也不废话,一努嘴,万牛子马上扑了上去;常苦儿一边躲闪着一边回道:“就是这个理儿。这娃连编户都不知道,哪见过世面。”

大赵从石勒开始,习惯将边民掳到河北,从新编订户籍,在幽州南部和冀州一带耕种;既便于管理,也便于搜刮。这些人即是编户。大赵朝廷把边民的范围定得非常大,青、兖、豫、秦等四五个州的民众,都是边民;囊括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石青不是不知道编户制度。只是无意识地随口一问;听常苦儿一说,就记了起来。经过石勒、石虎一二十年的不断掳掠,距离河北稍远的地方,驰道左右,平原中无处躲藏的地带,真的是没什么人烟。

“再赶一程吧。”石青随口下令。这个土围子一样的县城,里面尽是废墟,不是很好的宿营之地。不如趁黄昏天气凉快多赶一程。

绕过驺县,行了十来里,左前方出现了数座山峰。

祖凤咦了一声,指着山脚下一个茅屋,奇道:“石帅,你看…”

石青一看,也是颇为好奇。荒山旷野,怎么会有间茅屋呢?且不说遍地野兽的可怕,居住在此不怕路过的土匪和官军?

“走!我俩儿过去看看。耗子。传令下去,新义军今晚在此歇息。”石青只带祖凤一人前去,他怕一群凶巴巴的手下去了,会吓坏茅屋的主人。

茅屋里有人。石青未到,已经看见屋里人影晃动。随即一个粗布短褂的汉子从屋里走了出来。

汉子沉稳地站在茅屋门外,眼光从石青、祖凤脸上一掠而过。随即作了一揖:“两位将军前来蜗居,不知有何贵干?”

此人衣着身材和常苦儿一帮大小英雄仿佛,似乎也憨直的山东大汉;可落在石青眼中,却是大大不同。此人含蓄内敛,适意淡泊,气质和大小英雄那帮武夫截然不同。

石青不敢马虎,翻身下马。还了一揖道:“新义军石青、祖凤途经贵地,见到仁兄雅居,心中好奇,冒昧前来;打扰仁兄清静了。”

第二集 历史投机者 第三十五章 亚圣后裔

汉子不卑不亢,微笑道:“山野荒地,二位将军大驾光临。蓬荜生辉。若是无事,还请进屋一叙。”

石青含笑应了,和祖凤进了茅屋。

茅屋不大,很简陋。一边放了张草席算是榻,一边支了个火塘算是灶;两者之间散放着三个木墩。算是厅堂了。

石青、祖凤各找木墩坐下。汉子一手拎了把粗糙的泥壶,一手拿来两只不知是碗还是茶盅的泥盏,倒过两盏清水递上来。“这是四基山泉水,日晒不到,风尘不沾,四季常温,清心甜冽;请两位将军解乏。”两杯清水,被他说得似乎珍酿一般。

石青接过泥盏,端在手中,好奇地问道:“仁兄在此隐居,不怕流寇土匪以及路过的官军骚扰?”驺县处于彭城北上河北驰道正中;住在这儿,免不了会受南来北往的大军骚扰。

汉子从容回道:“人有善恶廉耻之辨、争权夺利之心。土匪流寇官军亦是人,亦知是非正邪。孟某蜗居简陋,身无财货;任他盗匪官军前来,无利可图,谁会无端作恶?是以,天下纷嚷,孟某在此安如泰山。”

汉子胆识不凡,见识不俗;石青不住顿首;听他自称孟某,霍然想起一事,惊问道:“仁兄姓孟。不知是否亚圣一系?”

“亚圣?此是何人?”孟姓汉子诧异反问。

石青一愕,猛然悟到,此时没有孔圣一说,更没有亚圣一说。讪讪道:“石青所说仁兄姓孟,不由想起古时一位著名贤士,此人名叫孟轲,也是驺城人士。不知仁兄…”

不等石青说完,孟姓汉子已肃然作礼。“将军所言,正是孟某先祖。时值八百年,不曾想仍有人记得先祖。孟还真多谢了。”

孟还真如此说不是谦虚。

孟子的思想得到重视,起于唐时韩愈的推崇。宋时朱熹将孟子编入四书,成为学子必读功课;孟子之名,从此为世人所知。在此之前,即便汉时,董仲舒独尊儒术,孟子学说依旧默默无闻。董仲舒尊儒尊的是孔儒,尊的是礼治,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

孟子之儒,有别与孔儒。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孔儒以君为纲,孟儒以民为本。孟子的思想,超越了时代;不仅不容于奴隶制的春秋战国,也不被乾坤独断的封建制皇帝看中。所以,此时的孟子声名别说与孔圣相比,就算与七十二贤相比,也是天壤之别。

石青的“古时先贤”赞誉,着实让孟还真感激涕零,大有知音之感。

“啊。原来是先贤后裔。难怪难怪…”比孟还真更激动的是石青;孟子是他最为推崇的古代思想家;见到孟子后裔,哪敢马虎;起身肃然回礼:“古人见贤思齐,石青见仁兄遥想先贤风范。得见仁兄,当真三生有幸。”

他以一个后来人的崇敬心情见礼,令孟还真惶恐不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失统、民不聊生。以王允为首的世家大族将此归咎为儒家治政的失败;开始抨击、摒弃儒家思想,转向黄老学说;随后演变出非道非佛非儒的四不像——玄学。此时玄学大行其道,儒学衰微,就算得到几百年尊崇的鲁县孔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何况没有发迹的孟家。

孟氏何时受过这等推崇!虽然推崇来自武人莽夫,可也弥足珍贵。

“咦!这屋里好大一股酸气。”石青、孟还真互相客套寒暄,惺惺相惜;祖凤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出言调笑。

两人哈哈大笑,重新坐下叙话。

孟还真确是孟子嫡亲后裔。孟氏还未发迹,没有专人修订族谱,所以他也不知算是孟子多少代子孙。北方纷乱,世家大族大多南迁。孟氏不算世家,渡江南下,不定会成为屯耕民或者农奴;所以,孟还真没有南下,一边在四基山看守祖墓,一边研读家学。

听他提起家学。石青心中一动,出口相邀道:“新义军打算到泰山一带落脚,其中有不少家眷子弟需要就学;孟兄可愿一同前往,教授子弟,发扬孟学?”

“教授子弟?”孟还真颇为意动。孟子学成之后,曾效仿孔圣,周游列国,宣扬学说;只是结果不佳;自此以后,孟说便即沉寂。若有机会,弘扬家学,自是好事。不过,孟还真很谨慎,问道:“新义军所图为何。石帅可以相告么?”

“新义军二字,已经道尽新义军所图。新者。新的天下,新的秩序。义者。信义、仁义。如此说,孟兄可否满意。”

石青直言不讳。孟还真深吸口气,目光炯炯盯向石青。“石帅年龄不大,竟有如此胸怀!”

石青莞尔一笑:“孟兄高看了。石青以己之力,如何做的如此大事!天下英杰在所多有,石青所思者,是与天下英杰同心携手,共同完成这一伟业。呵呵。若是真有那天,孟书当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

“若得如此。孟某此生无憾。”孟还真慨然而起,对石青珍重一揖。“成与不成。孟某都先谢过石帅推崇。”

“哈哈!好好好…孟兄收拾收拾,这就跟新义军走吧。”石青乐不可支。

“石帅稍等!我去取出家传书籍。”孟还真很干脆,没不迟疑,拿了一把木锹,转到屋后山坡;不一会儿,扛回来一个泥土粘连的木箱。木箱颇为沉重,压得他腰都弯了起来。

石青接住,小心放下。

孟还真手抚木箱,颇为感慨。“这里面是孟家七篇家学。至今已历七百多年。”说着,他缓缓打开木箱。木箱四角堆放着各种辛辣料,中间被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油布,七束竹简分三层整齐码放。竹简颜色苍黄,上面的皮索粗细不均,绽出无数毛刺,随时就会断裂的样子。

这是一箱无价之宝啊。石青眼中射出狂热的光芒,却不敢伸手抚摸。

好一阵。

待孟还真合上木箱,石青缓缓道:“待到泰山后,我会请人将孟兄家学抄录出来,供子弟学习。孟兄家学原本,还请善自珍藏。”

孟还真很利落,答应下来后,也不等到第二天再走,当晚就跟石青回转军营。三人一回来,伍慈、赵谏连带司扬、韩彭就迎了上来。

很例外,这次是赵谏率先开口禀事:“石帅。有百十个流民被子弘、逊之扣下,掳入军中。谏以为,此举不妥。新义军目前最缺的是粮食,不是人。”

赵谏平时很少发话,但有所言,必定切中重点,务实不虚,和天马行空、歪点子多多的伍慈截然相反。石青对他颇为看重。

赵谏话音一落,伍慈就叫嚷起来了。“石帅,是伍慈建议司将军、韩将军这般行事…”伍慈的口吻完全是一幅抢功的模样。“…新义军只有两个多月的粮食;没有这些人,仍然不足以过冬。所以,慈以为,新义军必须扩充人马,分兵扫荡,寻找坞堡山寨就粮熬冬。”

孟还真乍然一听,脸色顿变。

石青不置可否,对耗子道:“把各部统带叫过来,召开军议。”

小耗子应声而去,石青对赵谏道:“丕之先生精于实务,跟在孙叔身边参赞民部事务;更为合适。先生一下如何?”

伍慈闻言,暗自得意。乱世之中,以刀为尊;新义军是一个纯军事组织,赵谏被石青调到民部,等于被打入冷宫。从此之后,新义军文人谋士,便只有他伍慈一人了。

赵谏不急不躁,一揖道:“赵谏孤身流落在外,没有新义军,早成路边枯骨;既蒙石帅相救,加入新义军,该当如何,由石帅安排决断。谏不敢懈怠。”

说话间,赵不隶、孙霸、丁析等纷纷到来。二十多人刚刚坐下,石青一句话就惊得大伙差一点蹦起来:“我宣布,自此时起,新义军进入临战状态…”

众人神色一肃,眼中却满是疑问,石青随后给出了答案。“这次的对手是粮食。新义军要为生存而战。要不计一切代价为储备过冬粮食而战。”

第二集 历史投机者 第三十六章 新的任务

如何得到粮食?这是攸关生死的大事。

对新义军来讲,除了抢。还有别的办法吗?没有。他们只能去抢。抢坞堡。抢山寨。将附近所有的粮食都抢到手中。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唯一答案。石青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一个疯狂的计划——抢军粮!无论是大晋的或是大赵,只要能抢到,就毫不犹豫地去抢。

“大晋正着手北伐,大赵会出兵抵抗。两军交战之地,不外乎淮河以北,黄河以南。他们谁胜谁负,与新义军无关。新义军要做的是,痛打落水狗,抢夺战败方的粮食。战败者忙于逃命,不会用心保护;这是机会。只要抢先一步,赶在胜利者前面,就可收缴大量粮草辎重。”

石青的设想疯狂、大胆而且很难施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能提前预知结果,谁能判断胜负揭晓时刻?不知道这些信息,新义军怎么做到适时出击?怎么能抢到战败方的粮食又不被紧随而来的胜利方发现?其中间隔短短一瞬,谁能把握得如此精准?

新义军文武人人震骇,没人认为这个计划能够成功。连最疯狂的司扬,也蹙起了眉头。连思维如天马行空的伍慈,也沉默不语;这个计划超出了他的想象。

但是没人反对!

首领之所以能成为首领,就是因为,他能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时创造出可能。尽管有诸多疑虑,众人仍然希望首领是正确的。

对于穿越客石青来说,这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知道大晋必败,知道失败的过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针对此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以个人权威强势推行下去。一旦成功,他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的权威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义军上下会因此盲目崇拜。

“未来三个月,新义军的一切行动将围绕这个计划展开。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进行,新义军需要确立新的建制。”

石青似乎早有考虑,一条条任命随口道出。

“新义军比照中外军事,分两大兵种;一是相当于禁军的志愿兵,为常备兵。先建五个营,每营定编一千二百人,目前人手不足,每个营可先凑齐三百人。孙霸、侗图、万牛子、丁析、崔宦分任五营校尉。韩彭为志愿兵统带。一是相当于郡乡兵的义务兵,是后备兵。义务兵先建四个营,每营定编三千人,不足人员,留待以后补充。赵不隶、张炜、黎半山、燕九分任四营都尉。司扬为义务兵统带。两兵种之外,新义军家眷、子弟及辖下人丁组建民部…”

新义军上下个个长大了嘴,震骇、疑虑、振奋…不一而足。

五营志愿兵六千人,四营义务兵一万二千人。一万八千人啊!这个数字让人疯狂。

让人疑惑的是,新义军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收编多少坞堡山寨,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养活这么多军队,需要下辖多少人丁?要知道,整个兖州也未必能养活这么多军队,三义连环坞二十年经营,不过三万多人丁,万余青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