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第4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佛用什么教化众生?用音声、用言语,所以能以妙音。这个音怎么妙法?不用思考、不用分别,随问就随答,这个妙!我们碰到问题,问题要研究,要好好想一想,那就不妙;佛菩萨,你问他,他不要想的。
  所以佛在经典里面有用比喻,用钟鼓做比喻,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你不叩它就不鸣。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亦复如是,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总的来讲,就是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你肯定是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你攀缘;随缘不是的,随缘是随顺众生,随缘不攀缘。用现在的话说,佛教化众生永远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你不感他不应,你感他就有应,他被动的。这个教育的意义非常之深,人人都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天下太平,没事。人怎么样?守本分,不生事,没有事。所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什么?攀缘,想出这个点子,想出那个点子,其实都是惹麻烦,都是惹灾祸。庸人是个平常人,他不惹事生非,所以这个用意非常之深,这是什么?完全符合於自性,就是性德。攀缘想点子,想怎么搞的时候,这个性德里头没有,这个意思很深!特别是我们自己要想回归自性,想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永远回不了头,就是你要想怎样怎样错了,不可以,由不得你去想。
  现在这个世界这么样的混乱,众生这么样的苦,尤其我们看到老人没有人照顾,看到儿童没有受到伦理教育,这是什么?这是感。你看到、听到这是感,感了之后我们怎么应法?我们是不是也想很多办法来帮助他们?是的。我们的办法好不好?不见得。多少人想办法,把这个世界愈搞愈坏,那些人都是好心,你想为什么道理?这就是什么?我们自己用头脑在想什么方法来做,不行。怎么解决问题?到佛经上去找,到古圣先贤教诲里面去找,问题就能解决;你要不依靠古圣先贤的东西,你就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古圣先贤是从自性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想出来的东西,都是从聪明里头出来的,会有后遗症。满清末年那个时代,这个世界上出了不少的思想家,看到人民痛苦,这个社会贫富不均,马克思想出了共产主义,都是想解决人民痛苦的。孙中山先生想到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修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好不好?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三民主义多少年!台湾的社会你们大家满意吗?很多人依旧不能满意。如果他找老祖宗,问题就解决!自己想,还得要依靠老祖宗。
  我偶尔也跟国民党人接触,我跟他们谈,三民主义为什么不能落实?为什么会变质?就是它里头缺德,缺少这个东西。德要到老祖宗那里去找,民族主义是大团结,好事情。我们今天要化解世界冲突,我们希望国家跟国家要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政党与政党,族群跟族群,宗教跟宗教,这四个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行不行?当然行。怎么才能做到?要靠教育。如果都有伦理道德教育,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人人都学会孝悌忠信,自然就团结。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它起了作用。民权主义,外国人提出来的,中国人没有的,一百多年,一、二百年,在全世界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做得叫人满意,流弊百出,这什么原因?它没有礼义廉耻,民主毛病就出来;如果有礼义廉耻,真的民主,好民主。你看缺这四德!民生主义,没有讲究仁爱和平,所以它也出问题。我说这十二个字是三民主义的精神,民族主义的精神是孝悌忠信,民权主义的精神是礼义廉耻,民生主义的精神是仁爱和平,如果把老祖宗这十二个字搬回来,三民主义就活了,真好!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是真理,千万不能疏忽。离开老祖宗,想什么点子都会出毛病;依靠老祖宗,那些点子还都算不错。
  所以老祖宗教给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开会没用处,联合国开会想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教学,办班教学就解决问题。我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十几次,不能解决问题,联合国这个会议已经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愈开愈乱。我们在汤池小镇做了个实验,办班教学做成功。这做给联合国看的,不要再开会,好好办班教学,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人民是很好教的,人性本善。孔老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我学到了,《论语》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述而不作,就是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孔老夫子没有点子,老实人。他相信、他喜欢古人,古人大圣大贤,他们所作、所为、所说、所传,都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名闻利养,他没有贪瞋痴慢,自性里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不行,我们起心动念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夹杂著脏东西,夹杂著种种不善。所以想出再好的点子,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道理在此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就是大道理,不能不遵守,遵守,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够过著幸福美满,人生最高的享受。
  「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这是前面第二、第三所讲的,了知众生本来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众生,从理上讲、从性上讲,空无所有;可是从事上讲、从相上讲,这个现象存在,你不能说它没有,所以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他迷了,他才有这些现象出来,这些现象是不正常的,迷了他真受苦,他真受难。菩萨有慈悲心,像《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天性,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他同情心生出来,这是天性,这是性德。你看,看到这些事情人会伤心流眼泪,甚至听到人说这个事情,或者唱一些歌曲,你听了之后你感动会流泪,这是性德的现前。菩萨既然众生有感,他当然就有应,佛法里面术语叫示现,自自然然的显现,显现有色相,不定是什么样子,是随你自己的感而现的。他虽现,他没有起心动念,这个了不起。没有起心动念,为什么他有感应?感应是自然的。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水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给它感,它为什么会回应?这个回应是自然的。像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啸一声它马上就有回应,回应是自然的,道理在此地。
  佛菩萨的回应,能说一切法。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释迦牟尼佛灭度是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给我们示现的是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一生从事於教学,办班教学。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看他一生教学的方式,你就能体会到。《华严经》不算,因为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这一入定时间很长,经上有讲二七日,有讲三七日,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经上有这个记载。到底是二七、是三七,我们不必去追究,追究没有人能解答,都有经典做依据的。我们知道佛在定中讲《华严经》,出定之后给我们人间讲经教学,第一个就是鹿野苑的五比丘,这是最早的。给他讲什么?给他讲小乘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四阿含。以后僧团不断的扩充,扩充到最后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变成世尊的常随众。他们过的生活是游牧生活,游不能说牧,游化的生活居无定所,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佛一生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舍得干干净净。但是他老人家很活泼没有执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有别墅、有花园,请他到那里面去讲经教学,他也接受。所以他在只树给孤独园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竹林精舍也住了好几年,最后老人家圆寂是在野外,在树林里面,这做给我们看。世尊一生没有建道场,这是教我们放下身心世界,在这个世间我们物质生活所需,只需要吃得饱、穿得暖就够!
  所以佛陀在世,这个僧团接受在家人的供养,只限於四桩事,四种,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不是说这一家人就给你一满钵,就让你吃饱,不是的,这一家人他吃下来多余的,可能就是一点点,也许只有半碗饭他就给你托,这个你吃不饱,你要到第二家走。佛允许托七家,七家托得还不够不能再托,再托你起贪心,不允许过七家。你托的东西不是托来一边走一边吃,那就太难看了。一定要回到树林里面去,昨天晚上在这个树林里面休息的,还回到这个树林里面去,再把大家所托的饭统统放在一起,分而食之,真的是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出去托汇合在一起分吃,这平等。有人托的饭菜很好,有人的饭菜不好,它汇合在一起。佛法真的是平等,六和敬里头「利和同均」,托不到的也没关系,回去之后还是要分一份,真的过的是这物质生活平等,这是当年的生活方式。释迦牟尼佛坚持了一辈子不改变,给我们后人做好榜样。第二种是衣服,衣服不是天天有,衣服穿破、穿旧,可以接受斋主供养一件衣服。佛当年在世这个地区是热带地区,所以他们的衣著很少,三衣一钵。这个三衣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盖在身上,白天行动的时候可以披在身上,所以他什么都没有,他得大自在。第三个是卧具,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地面上一块布。现在出家人还是有,称之为具,把它做什么?把它垫在拜垫做拜佛用。它原本是晚上睡觉做垫被的,铺在地下的,这卧具。第四个可以接受的,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供养医药这可以接受,叫四事供养。没有接受金钱财物的,没有接受人家供养房屋田园,没有这个。
  这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幅度的改变,因为中国人没有乞食这种的尊重,没有这个习惯。中国人乞食是讨饭的,是乞丐,这在中国社会里面是最低层的一种人,是既贫又贱。贫是没有财富,讨饭;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佛跟佛弟子是这么尊贵的人,怎么可以能叫他去托钵?这个不可以。所以到中国来之后,法师是帝王礼请来的,帝王的老师,帝王老师要是托钵的话,在中国社会上是不许可的。所以到中国来,要接受宫殿的居住环境,衣食皇家供养。佛确实他是随缘,他不执著,讲究的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所以他能够随顺各个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他的教诲能发扬光大,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里面有很多规矩是不能变更的,佛没有,佛的东西是活的,活活泼泼,就是戒律也是活的,解释不一样。所以你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它是教育,它是教学,它不是宗教。所以我们称佛为老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一直到现在还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自称为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在宗教里头没有,所以这些都要知道。
  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都是一生从事於教育工作,现在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们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不接受报酬;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很多婆罗门教的、瑜伽的跟数论,很多印度古时候那些宗教,他们的宗教传教师,甚至於宗教的领导人,都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跟他学习,他统统收,并没有叫他改变宗教思想,没有。所以它可以跟一切宗教并存,它是教育,这个我们要搞清楚,不至於产生误会。所以佛虽然知道一切法空,但是现象有,他还能够照顾到,只是随缘而不攀缘,这一点非常重要。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一定要请法,没有自己送来的。你不请,他就来了,这个不可以,这是什么?这会受到侮辱。你自己去,他不请,如果他不理你,他把你赶走,这个多难看。所以随缘不攀缘,这个道理就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四卷)  2009/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我们学到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离一佛智慧境界,其实不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然后就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都不离一佛智慧境界。这里面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依报正报有染有净、有善有恶,这些可以说是对於一佛智慧境界有迷有悟,迷悟程度不一样,才有实报土、才有方便土、才有同居土,有许多差别现象。佛菩萨的教诲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帮助不善的人变成善人,帮助染污的境界变成清净的境界,终极的目标是帮助一切众生回归自性,本来是佛,所以我们在十种智明里面就有很深的体会。
  今天我们从第五段看起,十种智明看第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这个题目好。染是方便土,是四圣法界;著是著相、执著,是六道里面的众生。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四圣法界?舍离染污,得到清净;帮助六道众生放下执著,超越轮回,这多明显!我们看到这个标题,立刻就想到我们现实的环境,可以说从有史以来,这个时间不算长,不超过五千年,这个世间的染著现在是到了最严重的状况。为什么这个状况在现在这个时代发生?其实这桩事情古圣先贤早就觉察到,他们防范得很严密,世世代代都不放松,所以有这么长的长治久安的盛世。最近这个世纪,可以说一百年了,在中国满清亡了以后,我们疏忽防范;外国人也是在科学技术发达之后,把宗教神圣的教育疏忽了,信科学不信宗教,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不存在了,这样子才造成普遍的染著心到达饱和点。我们现在看到五、六岁的儿童就有很严重的自私自利,有严重的控制、占有的念头,不但有这个念头,还有强烈的行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