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十首偈颂里面我们从第七首看起:
  【凡夫见诸法。但随於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这首偈是讲凡夫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见色闻声都产生严重的错觉,不是说他不觉,他错了,所谓是邪知邪见,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前面两句,清凉注解里说得很清楚,这第三段,一首偈,就是第七首,「迷性中,上半取法」,前面两句,第三句是「迷性」,末后一句是总结过失。这就很清楚了。凡夫见一切法,这个地方『见』字就是接触,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意分别执著。佛法讲得很清楚,这个六根前面五根是讲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的境界是色声香味触。眼见色,耳闻声,身与外面境界接触,只有了别,没有分别。了是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样,称了别。分别执著从哪里来的?那是意识起作用,意缘法。意所缘的法,实在讲它缘不到外面境界。我们眼见色,意能不能缘到外面色相?不能。它缘的色相是什么?我们眼好比是个照相机,把外面境界相照见了,照见,自己像照相机里面就有个底片,这个印象就落进去了,这就是眼识的相分。第六意识它所缘的是缘眼识的相分,就是说,它看到的是照相机照的底片。现在录相就更容易懂,它所见到的,就是你录相机录下来的影片,外面境界它确实没有接触到。第六意识分别的能力非常强,它一接触之后就起分别心,这一分别,接著第七识起作用了。第七识是末那,末那也缘不到外面,末那缘什么?末那缘第六意识的相分。你看第六意识的相分是从眼识来的,这是直接照进来,第七识缘第六识的相分,那就是把眼识的相分又拷贝过去,复制了一套,它就缘它自己的相分,它也缘不到第六识的相分。所以,见色闻声你就晓得是多么的虚妄。眼了别,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它是照见,坏就坏在第六、第七,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意根。佛门常讲三心二意,什么是三心?三心讲的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那就专门讲第六识跟第七识,一个是意根,一个是意识,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这样就错了,『但随於相转』,我刚才讲的这个是大乘法相、唯识里面所说的,它随相转,不是随外头境界相,与外面境界相不相干,它是随眼识的相分,眼识相分只是传递,还是不相干。第六意识的分别,分别它自己的相分,第六意识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它的见分缘它自己的相分。末那识是从第六意识又拷贝进去变成它自己的相分,它执著是执著它自己那个相分。说得多么微细。这只是略说,让你了解这些关系怎么产生的,然后你细心去观察就非常复杂。为什么?与八识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每个心所都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各人缘各人的。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冲突从哪里生的?冲突就是第六、第七生的,自相矛盾。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可怜悯者」,他真的可怜!真正是自作自受,不了解事实真相,他天天在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在做,不知道事实真相。
  这桩事情确实是太微细,今天的科学家、哲学家都没有发现。科学里头没有讲到八识,更没有讲到五十一心所。而八识五十一心所从哪来的?这个说法,天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便利於大乘初学,说出来的。他这个说法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瑜伽师地论》讲有六百六十法,更细了。天亲菩萨认为太多,对於初学的教学不方便,把它归纳,归纳成一个纲领,就是百法,所以百法是《瑜伽师地论》的纲要。六百六十法展开,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这一切法虽然非常复杂,它有头绪,它有秩序,它有条理,它一点都不乱。为什么?那是性德所现,就是大乘教里头佛常讲,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这个地方讲的法性,讲的自性,或者说本性,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意思。自性它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能生万法,万法有秩序,万法一点都不乱,万法和谐,万法决定找不到冲突,这是自性。不和、冲突、没有秩序,那不是性上的事情,那是识上的事情,特别是末那跟意识。末那跟意识如果随顺性德,这就是佛菩萨圣贤的示现,随顺性德,随顺自然,中国人讲道德,道就是自性里面的性德,法尔如是;随顺性德,顺著道,这就叫德,末那跟意识随顺自性,这就是德。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夫妇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父子有亲,这是道。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道。我们能够把亲爱,父子是亲爱,君臣是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它做到那叫德。德是做到了,道是自然的。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圆满的道德。如果你见了性,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是这样的,凡是见性的人没有例外的。所以说佛佛道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德性相同,没有例外的。
  迷了自性,它就产生变化,迷就是你起念头了。所以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念迷,本明就变成无明。佛法里面讲无始无明,加了个无始你就晓得,无明不是真的,无明是假的,无明是一个错觉。本性不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是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自性本定;也就是说,真心是定的,没有念头。起心动念就是迷,就是妄心。你要知道,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现在?现在还是没有动过,要动了就不叫真心,从来没动过。我们现在这个念头七上八下,前念灭,后念又生,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更不是你的本性。所以你要知道,诸佛如来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用心不一样,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用真心,就是从来没有动过,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更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你的真心,这是你的本性,你要用这个心,你就是佛,或者称你法身菩萨。什么人用这个心?在佛教里面,诸位晓得一个名词,叫明心见性,明心,可以说就是《大学》里头第一句话「明明德」,明德是真心,明明德,你用真心。用真心,这是佛、这是菩萨、这是圣人。
  我们今天不会用真心,用妄心,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是阿赖耶,执著是意根、是末那,分别是意识,六道凡夫用的是三心二意。我再跟诸位说,阿罗汉比我们强,阿罗汉他用的是二心一个意。阿罗汉有妄想、有阿赖耶识,有分别、有第六意识,他没有执著,他不用执著;也就是说,他不用末那识,不执著了,比我们就高。权教菩萨,这是讲十法界的,十法界的佛菩萨,他用一个心,没有二意,他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他不用末那,也不用第六意识,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用,他用什么?其实他是把它转变了,转什么?随顺性德,相宗里头「转识成智」,用这个功夫。八识有因上转的,有果上转的,不一样。果上转的,我们对它用不上力,必须证果,自然转了,用不上力了,那是什么?前五跟第八,果上转。因上转的,我们现在可以用得上力的,就是第六、第七。他们的修行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懂得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妙观察智就现前。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有执著就不平等,执著没有了,平等性智现前。离开执著,你看到一切万法一如,你的平等性现前,你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了,跟诸佛菩萨靠近了,见解思想距离拉近了,佛知佛见。
  如果不会,转不过来,还是分别,还是执著,那就造轮回业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分别执著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是因上转。功夫在哪里?功夫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明白这个道理,尽量的放弃执著。这执著最严重的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坚固执著,要求别人随顺我,我不肯随顺别人,这叫坚固执著。不执著的人,他能够很随和,跟什么人都能合作,你干什么我都可以跟你一样做。做错了?做错了是你有错,我没有错,为什么?你有执著,你就有错,我没有执著就没有错;你有分别,你有错,我没有分别,我没有错。所以同样干的,你结业,我这里不结业。他有能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不造业,这是本事,这叫功德。你作恶是有心作,我作恶跟你一样做是无心随,随,不作,心里不结业。你恨那个人,我在表面装那个样子,随顺你!内心里确实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就是你是真动怒,我是在唱戏,装的,那怎么会一样?明白人是游戏人间,在这个世间完全是表演的,所有表演,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是启发众生。根性利的,业障薄的,他一接触就看出来,一听他就明白过来,这是什么?这叫有缘人,佛度有缘人。没有缘的是业障很重,粗心大意,他看不出来,他也听不出来,他不会觉悟。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总的一句话来说,必须要消业障。因为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能是圆满的,跟诸佛如来是相同的,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今天所以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了。《华严经》上说的妄想就是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无明烦恼,所说的分别就是大乘教上讲的尘沙烦恼,所讲的执著就是大乘教里讲的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烦恼就像乌云一样,云彩,三重的云彩遮盖住,你的自性透不出来。这个比喻现在人好懂,你看我们在阴天,非常阴暗,下雨。我们把太阳比作自性,确实不止一个云层遮住太阳,我们乘飞机上去,确实有三、四层的云层遮住太阳。现在飞机飞得高,飞一万多尺,往下看,下面三、四层的云层。你看飞机下降,穿云下降,穿好几层的云层。必须把这些障碍除掉,业障就没有了,业障就这个东西。
  所以《华严经》上说的我们好懂,妄想分别执著,我能不执著吗?真的放下,不执著,智慧就现前。没有放下,想放下,想放下还是执著。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遵守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的方法。我们的根性是中下根性,这个自己要承认,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性,就晓得我应该怎样学习。这样的根性在六道里面是占绝大多数,那用什么方法?用学习。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初示现在人间,教学四十九年,完全是为我们这种根性表演的。上上根人不费力气,你看像六祖惠能那一流的人物,几句话人家就解决了,就大彻大悟了,哪有要这么长的时间!下下根人也好度,为什么?他老实,教他一个方法,他不会问你什么道理,他就能死心塌地的去做到,这很可贵!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一生不改变,他真的念上个三年五载,他预知时至,他真往生了,阿弥陀佛真的把他接走了。这种人也好办,都是容易得度,容易成就。最麻烦的是当中,而且他还是多数,上不上,下不下,我们属於这一类。这一类,佛祖告诉我们一个原理原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行,你要能遵守这个原则,你在这一生当中很可能成就。你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么?这一个指导跟戒定慧三学的原理相应,你守这个规矩做,这是持戒。我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持戒。戒能得定,一般根性的人三年五载就能得定,得清净心;得到清净心,再过个三年五载,就可能开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就是悟。悟当然有小悟,小悟常常有;有大悟、有彻悟,彻悟是明心见性。不是没有方法。这个方法只要我们真干,不肯真干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凡夫成佛不难,天下事什么最难?求人难,登天难。为什么?你求,靠外面境界就难了,成佛作祖是自家的事情,往自己里面求有什么难处,就是自己愿不愿意、肯不肯干。自己不肯干那就难,自己肯干就很容易。这个不是求人的事情,是求自己的事情。
  再跟诸位说,有没有老师、有没有修学的环境都不重要。有好老师指导,有好的修学环境,你会提早得定,提早开悟;如果没有,得定、开悟晚一点,不是做不到,能做得到。我们看古人,世出世法里都有所谓私淑弟子,那就是没老师,没修学环境。世法里面代表的人物是孟子,我们读孟子的传记,你就晓得他幼年丧父,母亲把他带大的,童年、少年生活非常艰苦,母亲好,懂得教育。他能够私淑孔子,孔子过世也有几十年了,不在世了,孔子著的书籍流传在世间,他看到了欢喜,决心学孔子,以孔子为师,叫私淑弟子,依照孔子的教诲认真去学习。学习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学而时习之」,习是真干,学了要真干,学了不干没用处,学而时习之才有法喜,才不亦悦乎。学了要不能做,不能把自己所学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自性里面那个欢喜透不出来。所以这个悦,喜悦,是性德,跟乐不一样,乐是外面的五欲六尘的刺激,那叫快乐,跟喜悦不一样,喜悦是内心的,是性德往外面流露,那是真的欢喜。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论语》上讲的喜悦就是佛法讲的法喜。常生欢喜心,那是待人,法喜充满是自己的享受,怎么会一样!这是性德流露。所以孟子能够专心学孔子,学得很像。
  夫子之德,那我们想孟子一定是圆满具足,夫子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态,这是他的学生对老师的赞颂,也是述说老师的德行。大家都公认的,老师有五德,温良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