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张卿子伤寒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寒为阴邪。阴邪不杀谷。故伤寒者不能食。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 
别故也。 
阳明中寒不能食者。寒不杀谷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化也。阳明病。法多汗。则 
周身汗出。此手足 然而汗出。而身无汗者。阳明中寒也。固瘕者。寒气结积也。胃中 
寒甚。欲留结而为固瘕。则津液不得通行。而大便必硬者。若汗出。小便不 
利者。为实也。此以小便不利。水谷不别。虽大便初硬。后必溏也。 
阳明病。欲食。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 
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病客热。初传入胃。胃热。则消谷而欲食。阳明病。热为实者。则小盒饭数。大便 
当硬。今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者。热气散漫。不为实也。欲食。则胃中谷多。内经曰。 
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谷多则阳气胜。热消津液。则水少。经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水少。则阴血弱。金匮要略曰。阴气不通。即骨疼。其人骨节疼者。阴气不足也。热甚 
于表者。翕翕发热。热甚于里者。蒸蒸发热。此热气散漫。不专着于表里。故翕翕如有 
热状。奄、忽也。忽然发狂者。阴不胜阳也。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者。则脉流薄疾。并 
乃狂。阳明蕴热为实者。须下之愈。热气散漫。不为实者。必待汗出而愈。故云 然而 
汗出解也。水谷之等者。阴阳气平也。水不胜谷气。是阴不胜阳也。汗出。则阳气衰。 
脉紧。则阴气生。阴阳气平。两无偏胜。则愈。故云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止。 
四月为阳。土旺于申酉戌。向旺时。是为欲解。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 
热必哕。 
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热。复虚其胃。虚寒相搏。故令哕也。经曰。关脉弱。胃 
气虚。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此之谓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 
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则邪方入里。热未为实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胃中有热。食难 
用饱。饱则微烦而头眩者。谷气与热气相搏也。两热相合。消搏津液。必小便难。利者。 
不能发黄。言热得泄也。小便不利。则热不得泄。身必发黄。疸、黄也。以其发于谷气 
之热。故名谷疸。热实者。下之则愈。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经曰。 
脉迟尚未可攻。 
张卿子云。此条同愈后损谷则愈症。由胃虚食郁致热。故曰谷疸。成注先云胃中有 
热。食难用饱。则与脉迟故也句似失之。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液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 
胃气久虚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 
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者。阳明伤寒而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咳而支厥 
者。寒邪发于外也。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里而不外发。 
其头亦不痛也。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身不重痛。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经曰。阳明病。 
若能食。名中风。风邪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必咽 
痛。若胃气不逆。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而小便不利者。热蕴于内而不得越。心中懊 者。热气郁蒸。欲发 
于外而为黄也。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则为内热。被火。则火热相合而甚。若遍身汗出而小便利者。热得泄越。 
不能发黄。今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则热不得越。郁蒸于胃。必发黄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为在经。紧者里实。脉浮而紧者。表热里实也。必潮热。发作有时。若脉但浮而 
不紧者。止是表热也。必盗汗出。盗汗者。睡而汗出也。阳明病。里热者自汗。表热者 
盗汗。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者。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数少。津液分别。大便必自下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 
便下之。得利止者。为邪气去。正气安。正气安则愈。若因下利不止者。为正气脱而死。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不可下之。下之。虚其胃气。耗其津 
液。经中之热。乘虚入胃。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 
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郁热。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 
欲解。可 
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 
令大泄下。 
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者。 
表证罢也。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热入腑也。四肢。诸阳之本。津液足。为 
热之。则周身汗出。津液不足。为热 之。其手足 然而汗出。知大便已硬也。与大 
承气汤。以下胃热。经曰。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是热未成实。故不可便与大承气汤。 
虽有腹大满不通之急。亦不可与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三
属性: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浓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味苦寒炙) 芒硝 
(三合味咸寒)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 
以苦温。浓朴之苦。下结燥。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王海 
藏 
云。浓朴去痞。枳实泄满。芒硝软坚。大黄泄实。必痞满燥。实四证全者。方可用之。 
张卿子云。干阳亢极于上。而曰有悔。悔字。即阴承于下。五行家所谓阴生于午。 
坤象所谓顺承天。亢害承制之义爽然。此汤不曰制火。不曰生阴。曰承气。仲景真法天 
而为方者也。 

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属性: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 
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小热微结者。与小承气汤。以热不大甚。故于大承气汤 
去芒硝。又以结不至坚。故亦减浓朴枳实也。 
吴氏云。或问承气汤。仲景有大小调胃之名。何也。伤寒传变入里。邪热与糟粕蕴 
而为实。实则潮热。谵语。手心 汗出者。此燥屎所为也。如人壮大热大实者。宜大 
承气汤下之。小热小实者。与小承气汤下之。又热结不坚满者。故减去浓朴枳实。加甘 
草而和缓之。故曰调胃承气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气攻之。则邪 
气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气攻之。则过伤正气。且不及还可再攻。过则不能复救。可不慎 
哉。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 
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 
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 
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潮热者实。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便不硬者。则热未成实。微有潮热。亦未 
可攻。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先与小承气汤渍之。如有燥屎。小承气汤药势缓。 
不能宣泄。必转气下失。若不转失气。是胃中无燥屎。但肠间少硬尔。止初头硬。后必 
溏。攻之则虚其胃气。致腹胀满不能食也。胃中干燥。则欲饮水。水入胃中。虚寒相搏。 
气逆则哕。其后却发热者。则热气乘虚。还复聚于胃中。胃燥得热。必大便复硬。而少与 
小承气汤。微利以和之。故重云不转失气不可攻。慎之至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也。郑声由精气夺而声 
不全也。谵语者。言语不次也。郑声者。郑音不正也。论语也。恶郑声之乱雅乐。又云。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言郑声不正也。今新瘥气虚。人声转者是。所谓重 
语者也。若声重亦声转之。 
王宇泰云。谵语者。谓乱言无次。数数更端也。郑声者。谓郑重频烦也。只将一句 
旧言。重叠频言之。终日殷勤。不换他声也。盖神有余。则能机变而乱语。数数更端。神不 
足。则无机变而只守一声也。成氏谓郑卫之声非是。 
娄氏云。谵语者。气虚独语也。素问云。脱阳者见鬼。余用参 温补。活者数百十 
人。不可概以谵语为实。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谵语。邪胜也。喘满为气上脱。下利为气下脱。是皆主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亡阳胃燥谵语者。脉短。津液已绝。不可复治。脉自和。为正气未衰而犹可生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 
语。 
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 
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若吐若下。皆伤胃气。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者。亡津液。胃气虚。邪热内 
结也。阳明王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如见 
鬼状者。阳明内实也。以为热气有余。若剧者。是热气甚大也。热大甚于内。昏冒正气。 
使不识人。至于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伤寒阳胜而阴绝者死。阴胜而阳绝者 
死。热剧者为阳胜。脉弦为阴有余。涩为阴不足。阳热虽剧。脉弦。知阴未绝而犹可生。 
脉涩。则绝阴。故不可治。其邪热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热。谵语。可与大承气汤以下 
胃中热。经曰。凡服下药。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此以热未剧。故云若一服利。则止后 
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亡津液。胃燥。大便硬而谵语。虽无大热内结。亦须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得一 
服。谵语止。则胃燥以润。更莫复与承气汤。以本无实热故也。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 
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若脉沉实者。内实者也。则可下。若脉滑疾。为里热未实。则 
未可下。先与小承气汤和之。汤入腹中。得失气者。中有燥屎。可更与小承气汤一升以 
除之。若不转失气者。是无燥屎。不可更与小承气汤。至明日。邪气传时。脉得沉实紧 
牢之类。是里实也。反得微涩者。里气大虚也。若大便利后。脉微涩者。止为里虚而犹 
可。此不曾大便。脉反微涩。是正气内衰。为邪气所胜。故云难治。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 
宜大承气汤下之。 
谵语。潮热。为胃热。当消谷引食。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而胃中实也。若能食 
者。胃中虚热。虽硬不得为有燥屎。杂病。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伤寒则胃实热甚者 
不能食。胃中虚热甚者能食。与杂病为异也。大承气汤。以下燥屎。逐结热。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 
则愈。 
阳明病。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使下血谵语。阳明病法多汗。以夺血者无汗。故但 
头汗出也。刺期门。以散血室之热也。随其实而泻之。以除阳明之邪热。散邪除热。荣 
卫得通。津液得复。 然汗出而解。 
王三阳云。此男子亦有之。不比太阳少阳证也。热邪入腑中。故迫血下行。亦刺期 
门者。期门。肝之募。肝主血。刺之以泻实也。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 
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