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诊断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征。
    4、寒热往来
    '临床表现'恶寒与发热定时或无定时交替而作。
    '临床意义'寒热往来定时发作者,见于疟疾病;无定时者,属少阳病证。
    二、问  汗
    (一)问汗内容
    1、汗的有无。
    2、汗出时间。
    3、汗出部位。
    4、汗量多少。
    (二)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表证辨汗
    '临床表现'表证无汗或有汗。有汗或兼发热恶风,脉浮缓;或兼发热重,恶寒轻,脉浮数。
    '临床意义'无汗属表寒证;有汗前者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后者主表热证。
    2、里证辨汗
    '临床表现'有以下五种情况:
    (1)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2)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3)大汗:汗出量多,或为大汗蒸蒸或为冷汗淋漓。
    (4)冷汗:汗凉,四肢不温。
    (5)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临床意义'自汗,属阳虚证;盗开,属阴虚证;大汗蒸蒸,为里实热证;冷汗淋漓,见于亡阳证,战汗,出汗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之佳象;若汗出后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盛正衰危候。
    3、局部辨汗
    '临床表现'有以下三种情况:
    (1)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
    (2)半身汗,病人仅半切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或为上半身。
    (3)手足心汗,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
    '临床意义'头汗见于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循阳明经上蒸头面病证;若头汗如油,为虚阳上越危候。
    半身汗,无扦一侧为患侧,由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手足心汗多,属脾胃气虚证。
    三、问头身
    (一)问头身内容
    1、自觉症状。
    2、症状休作时间。
    3、症状发生部位。
    4、症状性质。
    5、其他兼症情况。
    (二)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可表现于不同部位,其发作时间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临床意义'
    (1)根据头痛部位不同,以确定其所在的经络病位:前额部连眉按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巅顶痛,属阙阴经头痛;头侧痛,属少阳经。
    (2)根据头痛性质不同,辨识外感内伤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外感头痛,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病无休止,系感受风,寒,暑,湿等邪所引起,属实证;内伤头痛,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系气血精髓亏少,不能上荣于头,使脑海空虚所致,属虚证。
    2、头晕
    '临床表现'病人自感头部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常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晕倒。
    '临床意义'根据头晕的不同情况,可以鉴别疾病的不同性质:病人头晕胀痛,为肝阳上亢;头晕昏沉,属痰湿内阻所致;头晕眼花,为气血两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为肾精亏虚所致。
    3、身痛
    '临床表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发病新久不一。
    '临床意义'新病身痛多由感受外邪所致者,常见于风寒,风湿表证;或感受署湿疫毒,称“阳毒”。久病身痛,卧床不起,多属营气不足,气血不和。
    4、身重
    '临床表现'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
    '临床意义'头身困重,兼见脘闷纳呆、便溏、苔腻为感受湿邪所致;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为脾气亏虚所致。
    5、四肢痛
    '临床表现'四肢关节肌肉疼痛,或为游走不定,或为重着不移,或局部红肿结节。
    '临床意义'关节游走性疼痛,由感受风邪所致行痹证;疼痛剧烈不移,属感受寒邪的痛痹;四肢疼痛重着,是湿邪引起的著痹;四肢关节红肿疼痛,或小腿部兼见结节红斑,为湿郁化热的热痹。
    6、腰痛
    '临床表现'腰痛绵绵酸软,或冷痛重着,或刺痛不移。
    '临床意义'肾虚腰痛,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瘀血腰痛,腰部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活动受限。
    四、问胸胁皖腹
    (一) 问胸胁皖腹内容
    1、症状部位。
    2、症状性质。
    3、兼症。
    (二) 胸胁皖腹临床表现及意义
    1、问胸部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疼痛,如憋闷,绞痛,窜痛,刺痛等,同时还会有痰浊或其他各种兼症出现。
    '临床意义'胸部疼痛,多属心肺病证的反映
    (1)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
    (2)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3)肺痈,胸痛而咳吐脓血腥臭痰。
    (4)气滞疼痛: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
    (5)血瘀疼痛: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6)肺实热证: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
    (7)肺阴虚证: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8)痰湿犯肺:胸闷咳喘,痰白量多。
    2、问胁部
    '临床表现'胁部以疼痛症为主,胀、灼、刺、窜痛等。
    '临床意义'肝胆位于右胁,而两胁均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询问胁部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了解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
    (1)胁胀痛,太息易怒,多为肝气郁结。
    (2)胁肋灼痛,面红目赤,多为肝火郁滞。
    (3)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为肝胆湿热。
    (4)胁部刺痛,固定不移,为瘀血阻滞。
    3、问胃腕部
    '临床表现'胃脘主要症状是疼痛,如胀,灼,冷,隐,刺痛等,同时常表现与饮食、寒热有密切关系。
    '临床意义'主要可以诊察胃腑病变情况。
    (1)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属寒邪犯胃。
    (2)胃脘灼热疼痛,口臭便秘,属胃火炽盛。
    (3)胃脘胀痛、嗳气,部怒则痛甚,为胃腑气滞。
    (4)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属胃阳虚。
    (5)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属胃阴虚。
    (6)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属胃腑血瘀。
    4、问腹部
    '临床表现'腹部以各种性质的疼痛为主与寒热、饮食等因素多相关。
    腹部的范围较广,脐以上为大腹;脐以下为小腹,小腹两例为少腹。
    '临床意义'询问腹部变化,可以察知所在脏腑病证的寒热虚实。
    (1)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为脾胃虚寒。
    (2)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为虫积。
    (3)凡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多属实证。
    (4)凡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多属虚证。
    (5)几腹痛得热痛减,多为寒证。
    (6)凡腹痛,痛而喜冷,多属热证。
    (7)小腹胀痛,小便不利,为癃闭。
    (8)小腹刺痛,小便自利,为蓄血。
    (9)少腹冷痛,牵引阴部,是寒凝肝脉。
    五、问耳目
    (一) 问耳目内容
    1、问耳的听力及异常感觉
    2、问目的视力及异常感觉
    (二) 耳目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耳与目均为身体的感觉器官,又分别与脏腑经络有联系,故询问耳目的状况,不仅可以考察耳目局部的病变,并可了解全身的病变。
    1、耳鸣
    '临床表现'耳中有响声如潮水或蝉鸣,妨碍听觉。
    '临床意义'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者,属实证,多由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所致;鸣声渐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者,属虚证,多由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脾湿过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亦可致耳鸣。
    2、耳聋
    '临床表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
    '临床意义'有虚实之分。
    伤寒耳聋,多系邪在少阳,经气闭塞所致;温病耳聋,多为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所致;外感风温,鼻塞头重也可致耳聋。以上属实证,较易治。
    久病、重病出现耳聋,则为心气虚衰,肾惫精脱所致,病属危侯;老年耳虚精衰,以上属虚证,难治。
    3、重听
    '临床表现'听声音不够清楚。
    '临床意义'多为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4、目痛
    '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疼痛。
    '临床意义'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为青风内障。
    5、目眩
    '临床表现'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
    '临床意义'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者,目眩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痰湿内蕴,清阳不升者,目眩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
    6、目昏
    '临床表现'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
    '临床意义'可见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7、雀目
    '临床表现'一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
    '临床意义'属肝虚为病。
    六、问饮食、饮水与口味
    (一) 问饮食、饮水与口味内容
    l、饮食喜恶与多少。
    2、口渴情况及水入情况。
    3、口味异常情况。
    (二) 饮食、饮水与口味临床表现及意义
    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的多少和有关兼症,可以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降碍,以及分辨疾病的性质。
    l、口不渴
    '临床表现'虽病而不渴。
    '临床意义'标志着津液末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
    2、口渴多饮
    '临床表现'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
    '临床意义'是津液大伤的表现。临床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口大渴喜冷饮,属实热证。是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的表现。
    (2)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为消渴病。
    (3)汗,吐,下,利后,团津液耗伤,亦可出现口渴多饮。
    3、渴不多饮
    '临床表现'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口干但不欲饮,属阴虚证。因阴虚津液不足,不能上承于口则口干;体内无实热耗津,故不欲饮。
    (2)口渴饮水不多,属湿热证。因湿热内困,津液气化障碍,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因内有湿邪,则不能多饮。
    (3)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属痰饮内停。因痰饮为阴邪,内停伤阳,津液不能气化上承则口渴喜热饮。因是津液输布障碍而非津液不足,故渴不多饮。饮停于胃,胃失和降,故水入即吐。
    4、口干
    '临床表现'口虽干渴,但水入口而嗽水不欲咽。
    '临床意义'属内有瘀血。
    5、食欲减退
    '临床表现'病人不思进食或甚则厌食。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有以下四种:
    (1)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属脾胃气虚。
    (2)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属湿邪困脾。
    (3)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属肝胆湿热。
    (4)厌食,兼见嗳气酸腐,属食滞内停。
    此外,妊娠厌食呕吐为妊娠恶阻。是因妊娠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不严重者属生理现象。
    6、多食易饥
    '临床表现'病人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有以下两种:
    (1)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属胃火亢盛,腐熟太过所致。
    (2)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泻,属胃强脾虚。
    7、饥不欲食
    '临床表现'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
    '临床意义'可见于胃阴不足的病人。症见饥不欲食,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8、偏嗜食物
    '临床表现'病人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的有以下面种:
    (1)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
    (2)妇女妊娠期间,偏食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此外,询问病人在疾病过程中食欲和食量的变化,亦可以了解疾病的转归。
    病人食欲好转,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预后较好;病人食欲减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衰退,预后较差;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称为“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属病危。
    9、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
    10、口甜或粘腻,属脾胃湿热。
    11、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
    12、口中酸馊,属伤食。
    13、口苦,属热证。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胆热之证。
    14、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
    七、问睡眠
    (一) 问睡眠内容
    1、失眠或嗜睡情况。
    2、睡眠的具体表现。
    3、主要兼症。
    (二) 问睡眠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痦矣”。故询问睡眠的异常变化,常可了解机体阴阳盛袁的情况。
    1、失眠
    '临床表现'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唾后易醒不能再睡,或时时惊醒而睡不安稳,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且常伴有多梦。
    '临床意义'失眠,是阳盛四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临床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1)病人不易入睡,兼心烦,潮热,腰膝酸教,属心肾不交。
    (2)睡后易醒,兼心悸,纳少乏力,属心脾两虚。
    (3)失眠而时时惊醒,兼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属胆郁痰扰。
    (4)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脘闷暖气,舌苔厚腻,食停胃脘之征。
    2、嗜睡
    '临床表现'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为其临床特点。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有以下四种情况,
    (1)困倦易睡,兼见头目昏沉,属痰湿困脾。
    (2)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属脾气虚弱。
    (3)病人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属心肾阳衰。
    (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