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竹制成。 

        石块也常被古印度人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有用器械发射的石块和用手投 

  掷的石块。 

        在战斗中,为了使自己免受敌人的伤害,印度人使用铠甲和盾牌。这些 

  装备是专门的工匠制造的。这些工匠从孔雀帝国国库中领取生活费。印度战 

  士使用的铠甲盾牌也有20余种:①罗哈甲利克,用铁丝制作而成,遮盖士兵 

  周身;②罗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被遮盖的一种铁制铠甲;③罗哈迦婆阇, 

  遮盖头、胸、手臂的铁制铠甲;④罗哈苏陀罗迦,用铁丝制成,系于腰间或 

  腿部;⑤悉罗斯特拉那,即头盔;⑥乾陀特拉那,咽喉甲;⑦俱罗帕斯,胸 

  甲;⑧乾鸠迦,膝甲;⑨婆罗婆那,直至脚部的全身甲胄;⑩帕陀,仅露出 

  手臂的铠甲;(11)那高陀里迦,即手套;(12)帕提,用植物纤维制作的铠甲; 

   (13)旃摩罗,用兽皮制作的铠甲;(14)诃斯提迦尔那,用宽篾条制作的盾牌; 

   (15)达摩罗摩,木制防护板;(16)迦罗尼迦,一种盾牌;(17)迦婆陀,一种 

  木制盾牌;(18)迦提迦,用兽皮或竹皮制作的遮盖物;(19)阿帕罗诃陀,赶 

                                                                                        ① 

  牛后退的工具;(20)婆罗哈刚陀,同前者一样,在其边缘处系以金属板 。 

        在古印度的6个兵种中,步兵通常使用的武器是长弓和竹制的铁簇箭, 

  有的手持长矛,也使用双手剑和用生牛皮制作的圆盾。“弓箭兵一般不带盾, 

  由前面一排持盾的标枪兵来保护。在印度,不论弓箭兵或是标枪兵都配备有 

  相当长而宽的砍剑。”② 

        骑兵的武器装备与步兵的基本相同。“在印度,由于气候的关系难以培 

                                                                       ③ 

  育出品种优良的马匹,而最好的牲口又都用于马拉战车”,因此,古代印度 

  的骑兵很少。有的印度史家认为,“在作战技术上,印度人远较亚洲其他民 

  族优越。他们所以未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者,往往是由于骑兵的劣势所致。 

                                                               ④ 

  古代印度的指挥官更多地信赖象而不大信赖马。” 战车则是由马或驴拖曳, 

  每车配备6人,其中弓手2人,盾手2人,御者2人。古代印度还用大象进 

  行作战。大象“这种巨型动物组成的部队的突然出现常常使敌人惊恐不已”, 

  但这种动物“很容易四散乱窜”,有时“反而将自己的队伍搞得乱七八糟”。 

                                                                    ① 

  因此,印度人“用沉重的铁箭和燃烧的火箭射击大象”。 

        在衣甲装备方面,各兵种也不尽相同。步兵骑兵身披甲胄者不多,而车 

  兵和象兵则普遍使用甲胄。原因在于,前者在步骑中不便穿上沉重而昂贵的 

  甲胄,而后者在战场上是对方打击的主要目标,随时可能受到弓箭的射杀, 



④ 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225 页。 

① 参见崔连仲《世界军事后勤史》古代部分,金盾出版社1988 年版,第144— 166 页。 

②  T。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7 页。 

③  T。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9 页。 

④  '印度'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 《高级印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第79—80 页。 

① T。 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9 页。 


… Page 129…

  所以须用甲胄护身,而且后者多为贵族,有能力和财力装备自己。 

       古代印度的军事工事水平较高。总的来看,其军事工事有两个方面的内 

  容,即城堡和堡垒的修筑,主要用作固城防守和对敌作战。 

       古印度人认为,城堡和堡垒的建造十分必要。《政事论》中记载,“在 

  王国的边境,应建筑堡垒,配备边防军,他们的职责是守卫进入王国的关口。” 

  ② 《摩奴法典》中指出,“国王要定居在有田园,谷物丰饶,有良民居住,卫 

  生,宜人,与爱好和平者为邻,居民易于谋生的地区。”而且“边界四周有 

  干燥的荒漠延伸,或砖石堡垒,或盈水的水沟,或不能深入的树林,或武装 

                                                 ③ 

  人员,或山脉围护和山有要塞的地方。”显然,城堡应是国王及其臣民的避 

  难之所和安居乐业之地;遇外侵和其它战事时,它又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因 

  此,城堡的建筑应是高水平的。据希腊学者麦伽斯梯尼的记载,孔雀王朝的 

  首都华氏城四周便有坚固的城防设施。“城的周围有一道宽阔的壕沟,护城 

                                        ① 

  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 一般说来,城墙用石块作材料砌成,其根 

  基十分牢靠,战车兵可驱车在上面通行;城墙上面建有塔楼 (守望塔),在 

  塔和城门外还设有射箭台,上面可容纳3名弓箭手;城的周围挖有3道充水 

  城壕,每道间隔1檀陀(约6英尺);距城壕(内侧)4檀陀处建土制棱堡, 

  高6檀陀,上面再覆盖上灌木荆棘和剧毒藤蔓,加大障碍,以阻止外敌攻入; 

  城堡还开凿运河,运输粮食。城堡内任命多名军官分别管理象、马、战车和 

  步兵,使之互相监督,不被敌人密探钻空子。 

       古印度的堡垒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河中堡垒,即水上岛屿或被沟壑围 

  绕的高地;二是山上堡垒,即利用岩石和山洞构筑的堡垒;三是沙漠堡垒, 

  指在缺乏水草之地或不毛之地构筑的堡垒;四是森林堡垒,指在沼泽或带刺 

  的灌木丛构筑的堡垒。 



② 转引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210 页。 

③  '法'  迭朗善译: 《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51—152 页。 

① 转引自'印' 恩·克·辛哈、阿·克班纳吉《印度通史》第1 册,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122 页。 


… Page 130…

                                 3。希达斯皮斯河战役 



       希达斯皮斯河战役是公元前326年在此河左岸马其顿军与印度王波鲁斯 

  的军队展开的一场激战。 

       公元前5世纪末4世纪初,正当希腊本土各城邦之间混战之际,在其北 

  部的马其顿逐渐壮大起来,不久便成为希腊世界的主宰。公元前336年,马 

  其顿王腓力在其女儿的婚礼上被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为王。公元前334 

  年,亚历山大留下一部分军队在马其顿镇守希腊,自己亲率大军向亚洲挺进, 

  大败波斯军队,灭亡波斯帝国,于公元前330年成为波斯帝国的主人。 

       三年后(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越过兴都库什山,准备征服印度各 

  州。因为这些州曾经承认过他的波斯前辈的统治权。 

        “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和他的继承者对印度各省似曾保持某种形式 

                                                     ① 

  的控制,这些省并且派兵参加他们的军队。”虽然后来波斯帝王对印度的控 

  制逐渐削弱,印度的边地被各小邦所分割,这些小邦的统治者已实际独立。 

  亚历山大率领约2。7万至3万人的步兵和骑兵首先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 

  区。印度河上游共有五条支流(因而被称为五河流域)。亚历山大的人马进 

  军丛林到达奥欣德,于公元前326年利用浮桥渡过印度河。至于亚历山大是 

  用什么方法在印度河上架起一座桥的,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认为,“较大的 

  可能是用许多船搭的浮桥。因为河水太深,不可能修建普通的桥梁,而且在 

                                                                  ② 

  那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也是不可能的。”之后,亚历山大很 

  快征服了■叉始罗国,到达布克法拉城。沿途许多部落纷纷派代表前往迎接, 

  愿意与之结成同盟,并派兵助战。亚历山大趁势将骑兵队伍加以改组,近卫 

  骑兵被分成7个旅,并且重新任免指挥官,加强了队伍的实力。随后,队伍 

  向印度河以东的第一条支流希达斯皮斯河(亦译海达斯帕斯河,即现代的杰 

  卢姆河)进军。 

        “在希达斯皮斯河与阿塞希涅斯河之间,首先是波鲁斯的国家,广阔而 

                                   ③ 

  肥沃,大约有300座城市。” 当亚历山大到达希达斯皮斯河右岸靠近哈兰普 

  尔村的时候,发现有一支大军列在河的对岸阻止他的前进,这便是波鲁斯的 

  队伍。据载,波鲁斯王身材魁伟,深为邻国■叉始罗投降亚历山大的行为感 

  到可耻,他决心捍卫家乡,与亚历山大较量一番。因此,波鲁斯“在希达斯 

  皮斯河彼岸集结了他的全部兵力,决心阻止亚历山大过河,至少是要在他试 

  图过河时进行阻止。”① 

       亚历山大首先派出使节向波鲁斯王发出通牒,要求他放弃抵抗,前来表 

  示臣服。但波鲁斯一口回绝了对方,同时认真防范,戒备森严,在一切可以 

  渡河的地点增设岗哨。 

       面对阵容强大、士气高涨的波鲁斯军队,亚历山大意识到不可能从波鲁 

  斯本人驻守的那一带河道渡过河去,因为“那里不但兵力雄厚,而且还有许 

  多大象,那些部队装备齐全,阵容严整。如果在那里渡河,对方已准备好进 



①  '印度'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 《高级印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第71 页。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166 页。 

③ 崔连仲:《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院1989 版,第8 页年。 

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167、169 页。 


… Page 131…

  行阻止。他还想到,他那些马匹甚至连登上对岸都不敢,因为马匹一靠岸, 

  那些大象将立刻向它们冲来,而且那些大象的巨大而奇怪的形状和怪声怪气 

  的吼叫定会把马匹吓坏。甚至当他的马匹在皮筏上渡河的过程中,老远地看 

                                                        ② 

  见大象,就会吓得跳进水里,不敢站在筏子上。”于是,亚历山大采用偷渡 

  的办法。他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让他们在河岸上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行进,以 

  引起波鲁斯的注意;而亚历山大本人则带领一部分兵力乘机侦察,寻找可以 

  突破的渡口。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又命令部队从四面八方运来大量粮食物资, 

  堆积在希达斯皮斯河边营地,以此给波鲁斯一个错觉:马其顿军队被夏季洪 

  水阻隔,正忙着搬运粮食,无法渡河,准备长期驻扎,大概要等到冬季河水 

  下落时再渡河。就在波鲁斯作出错误判断时,亚历山大秘密行动,利用皮筏 

  侦察河川,最后终于在离希腊军营上游约17英里的拐角处找到目标,拐角对 

  面河中有一个小岛,那里林木森森,人迹罕见,便于渡河。为保证渡河成功, 

  亚历山大想出了一条妙计:夜晚来临后,他命令骑兵在河岸上故意高喊杀声, 

  来回奔跑,把河岸上搞得越乱越好,同时又命人点起熊熊篝火,设岗传令, 

  仿佛要立马渡河一般。波鲁斯看到这一情景,信以为真,急忙带领部队,赶 

  着大象,随着亚历山大兵的喊声来回跟着奔跑,以阻止马其顿军过河。过了 

  好一会儿,波鲁斯才知中计,于是不再跟着折腾,也因此而放松警惕,只派 

  哨兵沿岸监视。趁此功夫,亚历山大开始渡河。他把3千骑兵,8千步兵留 

  在营地,以稳住对方,也作为后备力量,支援或接替渡河部队。另以5千骑 

  兵、1万步兵组成突击渡河队伍,在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下开拔到渡河点,然 

  后分别登上船筏,驶向对岸。 

       快到岸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印度哨兵发觉了一切,消息很快传到波 

  鲁斯那里,波鲁斯没有料到对方会如此神速地偷渡成功。但此时此刻,波鲁 

  斯并未弄清马其顿军的真正作战意图,对方是真正的主动出击还是佯攻?他 

  一时难以定夺。最后,波鲁斯派遣自己的儿子率2千骑兵和120辆战车前往 

  迎击亚历山大军。 

       就在波鲁斯迟疑不决之时,马其顿军已很快作好战斗准备。在波鲁斯之 

  子赶来之前,亚历山大已把最后一批部队运过了河。接着,亚历山大派弓箭 

  手攻击波鲁斯的儿子所率部队,随后自己又亲率骑兵大部队猛冲向印度军, 

  波鲁斯之子和400名印度兵战死,其余战车和车上的各小队士兵连忙撤退, 

  但因道路泥泞,车辆难于运转,很快被马其顿俘获。 

       逃兵很快回到波鲁斯那里,波鲁斯听了他们的汇报之后才恍然大悟,后 

  悔自己一时的犹豫不决所造成的损失。此刻他下定决心,与亚历山大一决雌 

  雄。他留下几头大象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