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刘邦之侄刘濞为吴王。同姓王据有封地,拥有兵力,十分富有,吴王刘 

濞采铜铸钱,其财富可与汉皇媲美。同姓诸王共辖地39郡,而中央直辖土地 

仅15郡,其中还夹杂了不少列侯的封国和公主的“汤沐邑”。同姓诸王中, 

以齐、楚、吴三王势力最强,逐渐对汉王室构成威胁。于是,汉皇帝开始削 

弱同姓诸王的权力。 

     在文帝统治时,贾谊便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文帝乃分齐 

国之地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现了贾谊的建议。贾谊之后,晁错 

也不断建议文帝削减诸王封土,并在景帝时献上“削藩策”。景帝三年(公 

元前154年),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开始“削藩”。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 

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将及吴国。吴王刘濞乃联合楚、赵、胶 

东、胶西、淄川、济南等六国,以清除君侧(即诛除晁错)为名起兵,发动 

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吴王首先派人前去侦察关中汉兵动静,自己则统率20万兵力自广陵(吴 

都,今江都东北)西进,渡过淮水,与楚兵会合,共同进攻梁国,攻破棘壁 

 (河南永城县南)。随后,吴王又遣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攻下邳(今邳县东), 

向北直指城阳(河北濮县东南)。在进攻梁都睢阳(河南省商丘县)时,遇 

到顽强抵抗,攻城不下。 

     景帝闻七国反叛,“乃遣太尉條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 

周侯酈寄击赵,将军乐布击齐,大将军宝婴屯荥阳监齐赵兵。”①周亚夫避 

开刘濞的伏兵,不正面出函谷关,而从蓝田出武关(陕西商南东南),迂回 

到达了洛阳,进军淮阳 (今属河南);另遣赵涉为护军,进兵战略要地昌邑 

 (今山东巨野南),深沟高垒,掩护汉军主力的安全,并断绝吴楚与齐赵的 

联系。 

     梁王一边全力抵御吴楚联军,一边向周亚夫告急,请求救援。景帝亦诏 

令周亚夫救梁,但周亚夫深知“吴(楚)兵锐甚,难以争锋”。因此一面使 

梁坚守,借机消耗吴楚兵力,一面“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馕道”②,同时 

又将主力部队集中在下邑 (安徽碭山县东),摆出决战防御的姿态。 

     吴楚攻梁不下,转向下邑,进攻周亚夫的汉军主力。两军对阵,叛军多 

次挑战,周亚夫坚壁不出。叛军渐感乏粮,而粮道又被汉军断绝,欲战不得, 

士兵饥饿,士气低落,人心涣散,不得不引兵东退。二月,周亚夫派精兵追 

击叛军,吴王弃其军,带数千人连夜逃跑,被东越人杀死。楚王刘戊走投无 

路,自杀而死。乐布、酈寄军也相继打败齐赵,叛军被平定,反叛的诸王均 


… Page 86…

被消灭。 

     吴楚七国之乱很快被平息,主要是由于叛军名为七国,实则配合不力, 

因此被汉军各个击破。汉将周亚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决策正确,部 

署得当,指挥有方,利用梁国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当叛军来势凶猛,进攻 

下邑时,周亚夫避敌锋芒,坚壁不出;待叛军粮尽师疲而撤退时,周亚夫立 

即指挥汉军穷追猛打,大获全胜。 


… Page 87…

                           7。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部落,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 

国时期),诞生于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 

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猃狁和戎、狄的各族,经过长期的聚散 

离合,于公元前3世纪最后融合为一个部族——匈奴。 

     匈奴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3至4世纪或更早。秦统一 

六国之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更加频繁,秦始皇曾挫败匈奴族的南下。 

     楚汉战争期间,中原地区忙于争战,匈奴乘机进入河套以南,其实力大 

增。到冒顿单于继位时,已拥有30万兵力,疆土东起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 

原,向西与氐羌相接,向南延伸到河套以至于今晋北、陕北一带。 

     进入西汉时期,汉匈之间战争经历了早期 (汉初——武帝)、中期(武 

帝)和晚期(武帝后——宣、元帝)三个阶段。早期汉弱匈强,在汉匈战争 

中,匈奴居优势,汉不得不以和亲方式缓解彼此关系,并时刻防御匈奴;中 

期汉由弱变强,武帝时由防御转为进攻,并在对匈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晚期双方皆战至民穷财尽之困境,各自内部矛盾重重,无力大战,虽有小的 

摩擦,但最终匈奴归汉,恢复和亲,实现了汉匈两族的团结。 

     西汉初年,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等的破坏,中原地区社会经济 

残破,劳力缺乏,国力空虚,百业待兴。而匈奴此时却正当空前强大之时, 

不断侵扰中原地区。汉高祖六年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围攻马邑 (今山 

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匈奴,匈奴乘势向南,越过句注 (“句” 

音“勾”,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进攻太原,兵至晋阳(山西太原市西 

南)下。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 

阳败走,诱汉兵”①,汉军追击匈奴,在平城(山西大同市西北)白登山, 

冒顿纵精兵30余万骑围困高帝所率汉军共7日,汉兵与外部联系被切断。后 

用陈平之计,派人私下以厚礼疏通冒顿单于的阏氏,方得以脱围。白登山之 

围说明汉初的实力不足以抗拒匈奴,因此,西汉政府只好采用“和亲”政策, 

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批丝绸、粮食和酒,以缓解 

匈奴的侵扰,但仍未完全阻止匈奴对汉地的进犯与掠夺。 

     此后,西汉王朝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世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 

经济发展,国力充实,整军经武,到武帝时,已有相当的实力反击匈奴。于 

是,汉匈战争进入中期阶段。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大行王恢献上“伏兵袭击单于”的 

计策,“汉使马邑人聂翁壹佯为出卖马邑城以利诱单于”②,同时设伏兵30 

万于马邑(今山西朔县)旁谷中。单于贪恋马邑财物,信以为真,率10万骑 

兵入武州塞 (今山西朔县北至大同市西一带),捕获一名汉朝尉史(守卫边 

塞的下级武官),机密泄露,单于率兵及时撤退,汉之计谋未获成功。自此 

以后,匈奴便大肆侵扰,不断犯境。 

     为了从根本上排除匈奴的侵扰,武帝先后布置了几次关键性的重大战 

役。其中尤以河南之战 (亦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最为著名。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 

渔阳。武帝发兵反击,派汉将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卫青 

引兵北上,“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① 

汉夺取河南地,并在那里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重新修缮了秦时所筑的边 


… Page 88…

塞,移民10多万于朔方,在此屯田戍边。 

     匈奴不甘丢失河南地,右贤王“数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 

吏民甚众”。武帝元朔五年 (公元前124年)春,“汉遣卫青将六将军十余 

万人出朔方高阙”②,予以反击。右贤王远居高阙之北,以为汉兵不能至, 

乃大肆饮酒消遣,酩酊大醉。不料卫青率3万骑兵出高阙塞外六七百里,夜 

袭右贤王庭。右贤王大惊失色,率精骑数百名连夜突围。卫青因此歼灭右贤 

王的队伍,俘虏右贤王所属裨王(小王)十余人,众男女1。5万人。卫青被 

武帝晋封为大将军。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大将军卫青仍将六将出兵定襄,击败 

匈奴,“得首虏前后万九千余级”③。 

     河南、漠北之战使汉朝取得正面战场的胜利,赢得与匈奴大战的第一个 

回合,匈奴受到沉重打击。但汉军也付出不小的代价。右将军苏建、前将军 

赵信所率 3000骑兵与单于作战失利,赵信率部投降匈奴,苏建只身脱逃而 

归。汉因连年发兵出击匈奴,死伤不少,“士马死者亦十余万,兵甲、转漕 

 (转运粟食)之费不可胜数,府库空虚,经用涸竭”①。之后,匈奴因损失 

过重,撤出漠南地区,退往漠北。 

     漠南之战后,匈奴退出漠南地区,但仍控制着西域地区。匈奴昆邪王部 

与休屠王部俱驻牧于河西走廓,朔方西北、西南及陇西西北常受匈奴袭扰。 

匈奴还南与羌人联结,袭扰汉疆。为此,武帝继续对匈奴作战。 

     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匈奴万余骑兵攻入上谷,霍去病被任 

命为骠骑将军率兵远征。他将万骑从陇西出发,经过匈奴五王的辖区,转战 

六日,西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千余里,歼敌8,000余人,俘获昆邪王之子 

及相国、都尉等,匈奴损失巨大,汉军亦损失7/10。同年夏天,霍去病再击 

河西,率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攻至祁连山,匈奴军大败, 

3万余人被俘。匈奴单于对河西匈奴部的损失大为恼怒,欲杀昆邪王与休屠 

王二首领,二王恐慌之极,商议归顺汉朝。武帝派霍去病前往迎接,不料休 

屠王中途反悔,昆邪王杀之,合并其部下,共率4万人降汉。汉封昆邪王为 

漯阴侯,并将其众分徙于西北边塞之外,后又徙关东贫民 72万余人充实陇 

西、北地、西河、上郡之地,并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至此,河西走廓平定。 

     漠南、河西大战之后,匈奴虽损失惨重,但仍不甘心失去的一切,常南 

下骚扰,以恢复从前的地盘。武帝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匈奴从右北 

平、定襄向汉进攻,杀人掠货。汉降将赵信又向单于献计,欲引汉军至沙漠 

以北,而后歼灭之。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令大将军卫青、骠骑 

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随军私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舆焉”①,以深 

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卫青率大军出定襄塞外千余里,“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 

 (漠)北”②。卫青见状,亦摆开阵势,以武刚车(兵车)自环为营,指挥 

5,000骑兵进攻单于,单于纵万骑迎战。到了黄昏,大风骤起,沙石飞扬, 

两军视线模糊,难分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向左右两翼移动,迂回包抄单于。 

单于见汉兵多而强,自知战不能胜,遂带数百壮骑突围出去,逃向西北。汉 

军连夜追赶,将至天明,已追出200余里,仍未见单于。于是,汉匈两军搏 

斗之后,汉歼匈奴兵1。9万人,又北至窴颜山赵信城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 

内),发现匈奴储存在此的大量粟米,乃用之供应军食,在此停留一天,烧 


… Page 89…

掉余下粟米而返。 

     与此同时,霍去病率5万骑出塞,深入大漠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 

接战,很快打败对方,左贤王败走,其精锐兵力被歼。随即,汉军追杀匈奴 

逃兵、“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③。共歼灭匈奴7万余人。 

     漠北之战使匈奴势力大为削弱,损失八、九万人;汉亦有巨大损失,士 

卒死者数万,军马死者十余万。此后,匈奴无力大举侵汉,其主力远徙西北, 

不敢再在漠南设王庭。汉军占领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之间的大片土地,保 

障了河西走廓的安全。 

     汉武帝后期,匈奴仍未停止军事入侵,时常小部骚扰西域。因此,为控 

制和争夺西域,汉匈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 

     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匈奴在河西、五原一带袭扰,并联合 

西羌进攻陇西、金城。第二年,武帝派李息、徐自为领兵西进,平定西羌; 

又“遣故太僕公孙贺将万五千骑出五原二千余里,至浮苴井,从票侯赵破奴 

万余骑出令居数千里”①,寻歼匈奴,因未见匈奴一人而返。 

     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单于降汉,请汉兵 

前往接应。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兵出朔方2,000余里来到浚稽山。后因事情败 

露,单于杀死左大都尉,并派兵击赵破奴。汉军打败匈奴,俘获数千人,但 

在归途中遇匈奴大军,汉军全部覆没,赵破奴被擒。 

     为防范匈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 

亭至彛щ裕褂位鹘怠⒊て胶钗镭推渑裕骨垮蠖嘉韭凡┑轮印

延泽上”②。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秋,匈奴进犯云中、定襄、五 

原、朔方,杀略数千人,捣毁汉设军亭和遮虏障。同时,匈奴右贤王又向酒 

泉、张掖处进犯,略数千人。武帝命汉将任文率兵前往急救,击溃匈奴。 

     武帝天汉初年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次年, 

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都尉李陵率兵进击匈奴。李广利领3万骑兵出酒泉, 

袭击祁连山处的右贤王,歼敌万人。在回师途中遭匈奴围困,损失大部分兵 

力而返;李陵则出居延向北进击,遭匈奴重围,败降匈奴。 

     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匈奴向雁门偷袭,汉军予以反击。“武 

帝再征发天下罪人充军及勇敢士编成四军征匈奴。李广利骑兵六万、步兵七 

万出朔方,路博德为广利军护辎重。韩说步兵三万出五原,以游击为任务。 

公孙敖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出雁门。”①单于闻之,亲率兵迎战,“将其老 

少妇孺及辎重,远退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