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证治准绳·幼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35-证治准绳·幼科-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米(各等分) 
上,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半盏,徐徐服。 
x升均汤x 治痘疮已出不均,或吐泻热渴。 
升麻 干葛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紫草茸(如无,红花代之) 
上,每服三五钱,姜水煎,量服之。 
秘方 菟丝子一味,醋浸一宿,焙干为末,发热时每一岁儿服七分,量儿大小加减, 
好酒调服。甚易发、易胀、易靥,且后无余证。此方,气血弱者未出之先可用, 
既出之后不可用,用则托出太多。此方,系胡黄谷祖仰山公宦游广东得之,用 
者百发百中,但元气浓者,服之不免太密,乃大补助火故也。或曰痘未出之先既 
可服此,又奚取于保婴丹乎,殊不知保婴以解毒而使之稀,此则气血弱,不能出 
者,服此而托之使出也。 
又方 腊月梅花,将开时采,晒干为末,炼蜜为丸,未出之先、量儿大小三四服, 
可令豆稀,加朱砂尤妙。 
x二花散x 治痘疹已出未出,不发不起,隐在皮肤之间,热证并治。 
梅花(一两,阴干) 丝瓜(五钱,阴干) 桃花(五钱,阴干) 朱砂(二钱,水飞过) 
甘草(一钱,去皮,火煨)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半,未痘时,蜜水调下。 
服前药仍不快,无诸恶候者,可服八味二花散。(见大法) 
〔虚寒例〕 
〔丹〕女子疟后出痘,血气俱虚,又值冬寒,热易退,不出。 
丁香(五粒) 附子 肉桂 陈皮 当归(酒洗。各五分) 人参(半两) 黄 (一钱) 
甘草(炙,二分) 
〔陈〕x异功散x 治痘疮已出之间,不光泽,不起发,根窠不红,谓之表虚。 
木香 当归(各三钱) 桂枝 白术 茯苓(各二钱) 陈皮(去白) 浓朴(姜制) 人参(去芦) 肉 
豆蔻(各二钱半) 丁香 半夏(姜制) 附子(炮,去皮。各一钱半)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三枚,煎服。 
上治虚寒。(虚而不寒者、宜用前方血气俱虚之剂,不宜用此,必脉虚细、四肢身体冷者,方 
可用之) 
x十补散x 滋养气血,调养脾胃,能使疮毒速出,有寒证者用之。加紫草、木香、 
糯米、名参 内托散。 
黄 人参 当归(各二钱) 浓朴 桔梗 川芎 防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桂心(三分) 
每服四钱,水煎服,或为末,温水调下一钱五分。 
〔虚热例〕 
x蓝根散x 治疮疹出不快,及倒靥,一名二圣散,救小儿垂死。 
板蓝根(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 
上,末。每服半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调下,无时。甚则 
三五服,立效。(丹溪云,蓝,能分散败血。) 
x丝瓜散x 发疮疹最妙,丝瓜连皮烧灰,存性,百沸汤调下,或以紫草、甘草煎汤调 
服尤佳,米汤亦可。 
x萝卜汤x(见前) 
〔烦不得眠例〕 
痘疹烦不得眠者。x甘桔加栀子汤x 
桔梗 甘草 栀子 
上,各等分,煎服。 
〔活〕治痘出不快,烦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黄黄芩汤、升麻黄芩汤主之。(海藏 
云∶莫若定其气血,用石膏栀子之类,尤佳,麻黄黄芩汤、升麻黄芩汤、亦当求责的是太阳阳明, 
方可用之。) 
x水解散x 治天行头疼壮热一二日,兼治 疮未出烦躁,或出尚身体发热者。 
麻黄(去节,四两) 大黄 黄芩 桂心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上为粗末。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调下二钱,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强 
人服二方寸匕。风实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黄,春夏通用。 
x升麻黄芩汤x 治痘疮出不快,烦躁不得眠。麻黄黄芩汤治痘疮出不快,益烦躁 
昏,或出尚身疼热者。(二方见小儿伤寒门。) 
x胡萎酒x 胡荽一味,细切四两,以好酒二盏,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时,用物合 
定,放温,每吸一大口、微喷,从顶至足匀遍,勿喷头面,病患左右常令有胡荽 
气,即能辟去污气,疮疹出快。 
《指南》有禁疮之说,云痘毒奔溃,由气血虚弱,不能拘领其毒,以致毒盛而聚 
于腠虚之处,故痘之初出也,或一点二点见于隐僻腠节之处,及方广四肢之间,此痘 
一出,则诸痘不得宣发成浆矣,故曰禁疮。其禁有五,一曰胃禁,二曰火禁,三曰 
水禁,四曰风禁,五曰寒禁。胃禁者,毒火炙胃,不能发散于肌表,脾胃溃烂, 
其外证之痘,出于唇口之间者,或二三四五点相连,诸痘未浆,此痘已先黄熟,知 
由热毒内攻,胃已腐烂,故诸痘不得成浆也。如唇口一见此痘,当察其面色烦红, 
气粗热甚,口臭异常者,是其验也。火禁者,小儿初发之际,或因身发寒热而误 
以火熏炙其衣被,或睡卧于火箱之中,使皮肤干燥,故痘毒发泄不出,又兼气虚而 
不能拘其毒,则毒停皮肤之内,隐隐不能发出肌表也。细看皮内,觉有红点无头无 
脚,或于四肢头面方广之处,见一二点痘子,则诸痘皆从此痘上发泄为孽,而皮内 
隐隐不出之痘,终不能快出,名为火禁。以水杨加荆芥煎汤浴之,则诸痘自发矣, 
轻则升麻和解散主之。水禁者,初发热之际,阴阳未分,毒瓦斯方炽,或误食生冷, 
则毒停于皮肉之间,隐隐有红点,或于方广两胁手足头面之际,发有水泡者是也, 
盖冷气在内则腹疼肚胀,在外则发热恶寒,此其验也。以丁、桂、茯苓、升麻、大 
腹之类逐之,冷食遗积脾胃,须防下泄,再加山楂。风禁者,发热之初,失于 
不避风,则风入肌表,痘不能发,或肌肤麻木,不知痛痒,或不麻木而干燥,或毛 
直而干焦,或皮痒欲搔,或重则狂烦谵语,此风与火搏故也。治法,以升麻汤加羌 
活、荆芥、以逐之,甚则蒺藜、蝉蜕、以攻也。寒禁者,发热之初,误经冷水沐 
浴,或睡卧于铁漆寒冷之处,或衣被单薄,感冒寒气,则痘必不能宣露,有手足麻 
木不知痛痒,有四肢冷痛不能举动者,有麻木冷痛之处不出痘子,惟于委曲避风之 
处,或头面发际之上,痘出如瘾疹者,是其验也。内以丁、桂、川芎、升麻逐之, 
外用绵衣以温之。曾见小儿年十一二岁,发热之初,卧新漆床上,初因热极,父母 
不防出痘,任小儿手贴漆床而卧,致令寒气侵入手臂,其余四肢面腹方广之处、俱出 
有痘,唯一臂麻木不仁,无一点痘见,诸医视之,并不知其故,请予至,详察其由, 
乃以前方治之,后见一臂痘发出比他处尤为稠密,臂痘一出,诸痘俱起,九日而平 
复如故。 

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
见形证治
属性:经曰∶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心之华在面,痘疮之火,其出先在于面,但观其 
出之部位,可以知其侯之凶吉。如先在唇四畔出者,或两颐出者吉,盖太阳之邪, 
下传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积陈受朽,气血俱多,又口为水星,颏颐属肾水,火 
为水制,不能作虐也。如在额角眉心先出者凶,盖太阳,足壬膀胱水,手丙小肠火, 
丙火独旺,不受壬水之制,其毒并于膀胱之经而先自病,膀胱多气少血,又正额属 
心火,火不务德,妄行无忌,心为君主之官,主危则十二官皆危矣。凡起发、成浆、 
结痂、亦如此论。经曰∶头者精明之府。又曰∶春气者,病在头。可见头乃人真 
元会聚之所,为发生之本。又面列五官,分五行,而五脏之华皆见于面,是头面 
者,人君之象,至贵至尊,不可凌犯者也。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也,主内而不出。 
喉者,肺脘呼吸之往来也,主出而不内,在人之身,譬犹关津要路也。疮痘之 
出,最要头面稀少,颈项无,方是吉兆,若头面多者,谓之蒙头,诸阳独亢, 
五官俱废,神明失守,精华自萎,经云∶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者此也。颈 
项多者,谓之锁项,内者难出,外者难入,上者不升,下者不降,经云∶一息 
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者此也。故皆不治。陈氏文中曰,痘 
疮轻者,作三四次出,头面稀少,胸前无,盖头面者,诸阳之会,胸者,诸阳 
之所受气,此数处痘子宜少不宜多,以清阳之分,不可浊乱也。手足虽诸阳之 
本,乃身所役使,卒伍卑贱之职,非若头面为元首也,又居四末,非若胸膈心 
肺之居神明之舍也,故虽稠密不必忧也。若头面、胸项、手足,稠密琐细一样 
者,却愁气血衰微,脾胃虚弱,不能周流灌注,起发不透,收靥太迟,而生他 
变矣。凡痘子初出,便自手足先出者,他处未起,而手足先起,他处未收,而手 
足先收者,此阳火大旺,宜用解毒抑阳扶阴之剂,四物汤(失血)合黄连解毒汤(烦躁)主之。 
如他处俱起,而手足起迟,他处俱收,而手足不收者,此脾胃虚弱,不能行其气血 
达于手足,宜补脾胃,十全大补汤(汗)、桂枝芍药汤(腹痛)主之。一出红点数粒,发于 
山根之上,为毒盛气虚,而毒乘虚犯上,或发三五粒一块者,皆不吉之兆也,宜急 
用凉血解毒,以防危急。若腮颐地阁之间,疏疏发见,淡血润色,三次出者,乃吉证也。 

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
见形证治
属性:凡痘疮之出,不论疏密,而论磊落,若磊磊落落,如珠如豆,颗粒分明,尖圆 
紧实,虽密无妨,此谓出尽无留毒也。如粘聚成丛,模糊作块,不分颗粒,恰如红 
瘤,虽只一二处,未可言疏,此谓之伏,出未能尽,若待后者再出,则先者或陷而 
复隐,或痒而俱溃,成坏疮矣,此犹淹延引日,久而后毙。若如蚕之壳,如蛇之皮, 
此气至而血不荣也,谓之干枯。如蚤之咬,如蚊之嘬,此血至而气不充也,谓之陷 
伏,不能引日,奄忽而死矣。痘疮初出,与未病时皮色一般者善,若疮太赤,根 
下皮色通红,此血热气不管束也,后必起发太骤,皮嫩易破,痒塌而不可救,宜急 
解血分之热,四物汤(失血)加升麻、地骨皮、红花、紫草,或消毒饮、活血散(起发)合而 
饮之,待色少淡,急补气分之不足,四君子汤(不能食)加黄 、防风、木香,或调元汤 
(大法)、参苓白术散(痘渴)合而饮之,仍用血气二方相间而服,若成浆不破损者吉。服药 
不效,反增瘙痒者,命也。痘疮初出,有四善,红活明润。紧实坚浓。尖圆布散。 
磊落稀疏。盖痘子赖血以润之,血活则其色如丹砂,如鸡冠,若毒凝血聚,则 
遂成黑色,今头焦黑者,乃荣血不能流内联外,毒瓦斯壅遏,此证甚危,其人必大小 
便秘,喘急烦躁,宜用七物升麻丸(初热)、当归丸(便秘)、通关散(便秘)、三乙承气汤(便秘), 
看轻重紧慢用之,以解里之急。得利后,以紫草饮、加味四圣散、调无价散,以解表 
之毒。仍用胭脂涂法,疮变红活,以渐起发者吉。若更干黑者凶。庄氏云∶斑疮倒 
靥而黑色者,谓之鬼疮。痘子赖气以束之,脾胃强气实,则肌肉浓,皮肤坚,今 
痘皮嫩薄,溶溶如淫湿之状,乃脾胃气虚,其人必少食或自利,宜用十全大补汤(自汗) 
去生地黄,加防风、白芷,外用天水散(即六一散见初热)蜜水调拂疮上,以解表之湿热, 
疮若起发成浆者吉,渐变痒塌者凶。闻人氏云∶疮痘作痒,深为可虑。能调和爱护, 
勿令有此,乃为上策。痘出如灰色白者,气虚也,候齐后,以保元加木通、川芎、 
肉桂、最稳,用木通者,取通心气也。出不红活,淡色者,血虚也,保元汤中加 
酒制当归、酒炒赤芍药、及川芎。血热者,仍加生地黄(姜汁拌晒)倍黄 。痘出皮肤 
干燥枯涩者,必难起胀,用溪中白石洗净,烧红,以井花水渍之,使湿气蒸于痘上, 
顷间,光泽甚易起,又能辟秽。一出与地皮相似,无 起之意,乃是红斑,急宜 
凉血解毒,宜羌活散加酒炒芍药、紫草、红花、蝉蜕、木通、糯米,连进数服,或 
以六一散、保婴丹、紫草膏随意用之亦可。 退,以保元加木香、豆蔻煎服, 
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泻,若夹疹,同此。如治稍迟,则变成黑 ,实难救矣。大 
抵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则不损胃气,无泄泻之患,惟大热大便秘者,不下糯米, 
以糯米粘腻故也。(余详夹 夹疹条。)一出真红 赤,摸过皮软不碍手者,此系贼痘,过 
三日变成水泡,甚至紫泡、黑泡,此危证也,急少加保元,大加紫草、蝉蜕、红花 
解之,或煎灯草、木通汤调六一散,利去心热,而红紫自退,如已成水泡,则保元 
中大下四苓利之。此千金妙法也,不然则遍身擦破,赤烂而死。痘子初出,不成 
颗粒,但皮肤间济济簇簇,如寒风粟子之状,或虽出形,与针头相似,稠密无缝, 
此皆恶候,虽有良工,无能为矣。 
x紫草饮x 
紫草 芍药 麻黄 当归 甘草(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煎,不拘时服。 
x加味四圣汤x 
紫草 木通 木香 黄 (炙) 川芎 甘草 人参(各等分) 蝉蜕(十个) 
上锉细。加糯米百粒,水一盏,煎服。 
x胭脂涂法x 
先以升麻一味,煎浓汤,去滓,却用胭脂于汤内揉出红汁,就以本绵蘸汤,于 
疮上拭之。 
x〔阮氏〕万全散x 治痘疮出不红润。 
防风 人参 蝉蜕(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入薄荷三叶,煎六分,温服。热而实者加升麻。 
x化毒汤x 治痘已出,而热毒未解,宜清热凉血,毒一解,不致黑陷,血一凉,不致 
红紫。 
紫草 升麻 甘草 蝉蜕 地骨皮 黄芩(酒炒) 木通 
上,各等分,水煎服。 
x解毒散x 治毒先发肿者,名为痘母,后发者十有九死,先发者吉。 
金银花(五两) 甘草(一两) 木通 防风 荆芥 连翘 牛蒡子(各三钱) 
上,用酒水各一钟,煎服。如泄,加诃子、豆蔻。痘红者,加炒黄芩、芍 
药。疮痒者,加归身、生地,或加何首乌尤佳。疼痛者,加赤芍药。 
x露桃花散x 痘形一两日,枭红罩锦,或色焦紫,恶渴烦躁,睡卧不宁,再不宜以药 
下之,准服露桃花散,自然红活。 
露桃花 紫草 红花 白芍药(加倍) 木通 生地黄 茯苓 甘草 橘皮 
上,用灯草煎服。露桃花性阴而和阳,取时须待将开含笑,清晨摘取,饭锅 
上蒸熟,焙干,带蒂入药,不宜多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