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重要!修因当然就证果。这个名,释名就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这一段讲「宗趣」。
  「宗」是这一品经的宗旨,「趣」是趣向。「明因广大为宗,证成前果为趣」。《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前面这十卷经很不容易讲,很不容易懂得。我们总是尽了这一点绵薄之力,用了一千八百个小时把这十卷经文介绍出来,我们读了之后,无限的羡慕、向往。许多同学听了,告诉我,怎样能入华严境界?怎样能够加入毗卢遮那如来、法身菩萨的俱乐部?这一品经就重要,告诉我们修因,这个因深广无际。
  唐朝时候的李通玄居士,这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德。示现在家居士,这个人是入华严境界,为《华严经》做了个注解,叫《华严合论》。他在注解里面前面这一篇简介说的非常好,《纂要》把它节录,方便我们初学。他说解释这一品,他也分做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讲来意,跟清凉大师所介绍的段落大致上都相同。前面十卷,五品经,「已举现世毗卢遮那佛」的果报,恐怕初学的人听了之后很难生起信心。
  真的,长者这个话一点没有错,为什么?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有几位老教授,我跟他们都很熟,他们看了《华严经》,来告诉我:释迦牟尼佛很会吹牛、很会说大话,聪明到极处。这是大学教授、学者看了《华严经》的反应,说释迦牟尼佛很会说大话,他们是自叹不如,不相信,但是非常赞叹,这是真的。认为《华严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小说。长者是唐朝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四百年,你看他都预料到了,恐怕人不相信,「所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为什么不相信?这个事情在古时候,不但历史上没有记载,就是今天考古学来探索远古,也没有办法探索这个痕迹,这是叫人不容易相信的原因。
  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形成到现在时间不长,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在探索,大概也是几十亿年的时间。在佛法里面讲的时间是无有穷尽的,几十亿年的时间,比起阿僧只劫实在是太短。我们凡夫如何能够了解佛菩萨的境界?所以世尊在这个经里头引用古佛来作证,证明今佛,知道因与果决定不错。世出世间法,我在讲席里常讲,就以一般人来讲,什么是真理?因果是真理。
  佛法离不开因果,《华严经》讲的五重因果,《法华经》讲的一乘因果,佛法不离因果,世间法也不离因果。万法皆空,何以说因果不空?我在讲席里面也说了很明白,说了三桩事情:因果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是说它转变不空;第二个,因果相续不空;第三个现象是因果循环不空,它有这三桩事情。所以讲因果不空,是讲它的转变、相续、循环,这都是事实真相。世出世间都不离这个现象,所以才说它作不空。
  同时在这一品经里面,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在我们这个世间,现在逐渐逐渐,史学家、科学家逐渐的怀疑一桩事情,就是历史会重演。像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大洪水使世界毁灭,现在确确实实已经证明地球至少经过四次大洪水。每一次洪水使整个文明毁灭,然后重头来再开始,好像重演。诸佛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事情相似。这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很冷静、很细心的去探究,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断疑生信。
  长者给我们说名体,毗卢遮那品,这一品是「依主得名」,主是毗卢遮那佛,引古成今,所以用佛号做品题。梵音「毗」翻作种种,「遮那」翻作光明,毗卢是种种,遮那是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暗」,这个说的好,这个说法比清凉讲的清楚。从名号里面我们就晓得世出世间第一等的事业是什么?是教育,这真正是最真实、最伟大的事业。世间最伟大的事业不是做帝王,不是建立一个王朝,而是教育。
  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是王子,他舍弃王位。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他在少年的时候,武艺超群,他可以做元帅。他这个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要解决社会上一切问题,政治很难,不容易做到,武力也不能做到。什么能做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浮在我们面前,冲突;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政治做不到、武力做不到,冷战、热战都不能解决。什么能解决?教育。释迦牟尼佛放弃一切的行业,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了不起!
  在中国孔老夫子,我常讲孔老夫子是因祸得福。这话怎么说?夫子确实有大德、大智、大能,他是平民,他实实在在羡慕周公,他心目当中的偶像是周公。周公是周朝时候的宰相,所以,他周游列国,目的是想求个一官半职。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诸侯(每一个「侯」就是一个国家)没人用他,这才回到老家去教学。
  回到老家教学,他老人家已经六十八岁。我们知道夫子七十三岁过世,六十八岁回到家,七十三岁就走了,他教学的时间只有五年。他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五年的教学在中国成了万世师表,成为至圣先师,他做梦没有想到。所以,真正的成就是教学。实在讲,我心目当中的观察,孔老夫子是佛再来的,为我们示现的,告诉我们教学。
  五年的教学,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所以「学记」里头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时候是古圣先王,他懂得这个道理,他有这个认知。所以,帝王对老师尊重,老师来了,帝王不能坐在他的位子上接见老师。他的位子是上位,坐北朝南,老师来了,他从位子上降下来,他站在东面,请老师站在西面;东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以宾主之礼相见,不敢以君臣之礼待老师,这是提倡尊师重道。
  皇上对老师这么尊重,做老师的人很辛苦、很清苦,物质生活条件很差,所以穷秀才!但是什么?他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这一点是他最大的安慰,他愿意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培养人才不简单,为什么?那个教学是要以身作则的。我们这个地方同学们现在都学《弟子规》,老师一定要把《弟子规》上每一条都做到。如果他做不到,那学生问:老师,你教我做,你为什么没有做到?那老师就没有话答覆。每一条都要做到,做给学生看。父母在家里头要做到,要做给儿女看,学校的老师要做给学生看,这样才把一个人的德行根基教成,奠定下去了,他一生受用无穷。
  所以做老师的人真的很辛苦,他得到父母的尊重,得到国王大臣的尊重,这是应该的。所以,最伟大的事业是教育。你看这些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孔老夫子何以能成名?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常讲后继有人。你自己一生做的再好,你没有接班人、没有传人,你的事业等於零。所以,世间的事业,你看看帝王,帝王登基那一天,我们现在讲就职,就职大典第一桩大事情,就是立太子。你看看,他一登基那一天就选定接班人,全心全力来培养这个接班人,以国家第一贤德之人来做太子的老师,来教导他。他后继有人,他的政权一代一代能传下去。哪一代疏忽了培养接班人,那一代肯定亡国,诸位看历史就晓得。
  从事教学的人,传道!一样的事情。你道业上,学业、道业有没有接班人?如果有接班人,你成功了。我们在这个上面来看,在中国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能够有传人的,夫子第一,没有话说。他的学生三千多人,真正有成就的(就是夫子入室的弟子,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子)有多少人?七十二人,七十二贤人。这么多的传人,这万世师表当之无愧,他成功。释迦牟尼佛所以能成功,你看看,他菩萨弟子多少?声闻弟子,经书上记载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比孔老夫子殊胜,夫子比不上释迦牟尼佛。从这些地方,你有成就的学生有多少人?事业要从这个地方来看。
  现代,现代人疏忽了,只知道自己有成就。夫妻两个都从事於社会工作,儿女交给佣人去管,自己这一生成就了,底下一代完了。这在佛法里面讲,你的业绩到最后等於零,错了!错的原因在哪里?不读古人书。在中国世世代代没有这样教你的。一半的精神从事於事业,一半的精神培养接班人。非常可惜,现在社会上没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外国许许多多事业有成就的企业家,有很多自己死了,公司就瓦解,这个事业就没有了;有很多在自己晚年,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我们看的很多很多。这个里面的业因果报,我们在旁边看的很清楚。过去生中所修积的一点福报享尽了,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愚昧无知。所以,很多人问我原因在哪里?我常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没有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才是真正失败的原因。一个国家政权如是,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也如是。
  在今天讲我们佛门,佛门是教化众生的事业,是教育事业。现在把教育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去搞超度死人的事情,这成什么话!释迦牟尼佛要在世看到这个情形,流眼泪,痛哭流涕!传到三千年传到这个时代,这些四众弟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当年刚刚学佛,刚刚接触,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念什么?不是念经,教我念《释迦谱》,念《释迦方志》。这个教学,当时不知道,现在想想有道理。
  《释迦方志》、《释迦谱》是说什么?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你不是要学佛?你先要了解、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他老人家一生干的是什么。一生教学,没有教学之前,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学问。自己的德行、学问成就,全心全力教导众生,有教无类,这个教学的态度跟孔老夫子完全一样。不分你是哪个国家人、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学,都是认真、尽心尽力教导你、成就你。好老师,老师里面的模范,老师里面的榜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形像意思在此地。看到释迦牟尼佛,想到:我要像他。要想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全心全力教化众生。教学的内容、纲领,三桩事情:教人断恶修善,教人破迷开悟,教人转凡成圣,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我们认识清楚,我们愿意跟他走,愿意效法他,继承他的事业,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就是干这三桩事情。首先是成就自己,自己首先要断恶修善,要破迷开悟,要转凡成圣;自己成就了,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这叫学佛,要学得像。
  所以李长者这里说得很好,他说以法身的大悲大智,「设种种教行之光」。这个话我们要会听,是不是真的有设施?没有。如果真的有设施,那他就是凡人。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毗卢遮那没有,从来没有动过念头,从来没有起过心,自自然然的。那这个教化是怎么成就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很难懂,像我们佛门里面敲钟敲磬,你看你一敲它就响,敲是感,它响是应;敲的人有心,应的没有心。钟磬不能说你敲我重,我就响大一点,你敲轻,我就响小一点,它没有想。毗卢遮那佛没有想,没有起心动念,自自然然而应。而且这个应,应的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你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身没有一定的形状,法没有定法,完全随众生的感,自自然然的应,妙不可言,这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示现的身相,就变成应身如来,变成报身如来;即使是应身,也没有起心动念过。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试问问,他有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肯定没有。我为什么说得那么肯定?如果是有,他说不出这么多经典,说不出这么大的道理出来。为什么?打开历史看,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像释迦牟尼佛。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这是真实智慧的起用,决定妄想分别执著断尽,智慧才现前;只要带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这个能力,你自性般若不能够圆满现前。现是可以现,现个几分,为什么?里头夹杂著妄想。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一丝毫妄念都不夹杂,你仔细去看经,你能看得出来。我们要学,就在这里学。
  离妄想分别执著,在哪里离?在生活当中离,在工作里头离,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离。《华严经》五十三参里头叫历事炼心,不是叫你把这个统统都放下,到深山里面去找个人迹不到的地方修行。那个修行是小乘人干的,能不能成就?很难。你在深山住了几十年,心地清净了,叫你到都市里头去住个几天,马上就变,就又变污染了,那有什么用处?没有用。所以真正练功在红尘里头练,在染缸里头你不染,那是真的不染,成功了。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修行不一样,大乘难!
  长者设了一个问,问的好,他说古佛今佛是一还是异,就是是一还是二?他的答是「为一为异」,这个「为」不好讲,就是现在人不好懂,我们改一个,改一个「亦」,就是「也是一,也是异」;换句话说,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这个境界里头,大乘经上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了解真相。你有「到底是一,还是不一」,你还有分别执著,既有分别执著,这个事情怎么讲都讲不清楚;离分别执著,真相大白,你就清楚了。所以最高的东西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长者这个地方的说法,他底下还说「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他这个讲的好,法身是一,智身是一,九十七大人之相是一,大慈大悲是一,智慧解脱是一。但是「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这是从事上讲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