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犹太人之谜-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换好工作服,6 点25 分送面包的车就来了。取好面包后,迅即将其切成小片,
放入大托盘。6 点35 分送洗好的新鲜蔬菜、果酱、鱼松和鸡蛋的车准时来到,
10 分钟之内一切就绪。6 点55 分就可以准时开餐。餐后,客人自觉登记结帐。

讲求效益之风,几乎比比皆是。一个年产10 万吨化肥的大厂,加上厂长
共15 个人,办公室内只有一台电脑和一部电话,厂长一个人用电脑和电话直
接指挥生产。

□方兴未艾的旅游业
1995 年世界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东,旅游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

11。8%。中东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以色列,旅游人数在1994 年217 万的
基础上,猛增到近300 万,年收入超过20 亿美元,人均旅游收入近300 美元,
居世界第五位。这与中东的和平进程获得进展有关,更与这里的悠久历史和
奇特风光对游客的吸引力密不可分。
位于犹地那山的耶路撒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城市,多种文化与
民族在这里聚集,东方和西方、古代与现代、宗教与世俗在这里交汇,使人
感到难见其真面目。耶城分东西两区,东区有四个居民区:穆斯林居民区、
基督教居民区、亚美尼亚居民区和犹太居民区,西区居民基本上都是犹太人。

使耶城神圣无比的是宗教和传统,圣堂和礼拜场所。这里有世界三大宗
教圣地,受到全世界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的顶礼膜拜。我们去
过三次耶城,一次参观了一个宗教圣地。

西墙(又称“哭墙”)是犹太教圣地。公元前六世纪,一些犹太人曾回
到故土,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治,并建筑了“第二圣殿”。公元七十年“第
二圣殿”被毁。西墙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迹。每天,不少犹太教徒
来这里虔诚诵经,面墙而哭,缅怀祖先。

伊斯兰教圣地“圆顶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基督教圣地耶稣受难地和“最
后一次晚餐”餐室,每天人拥如蚁,就像中国庙会一般。

死海,地球陆地的最低点,海拔以下四百米,位于约旦河谷的南端,以
色列与约旦各辖一半。

以色列旅游部门就利用这一半,在其沿边修筑宾馆和娱乐场地,真是锦
上添花。死海的水是世界上最咸的,含盐量高达25%。由于盐份高,水的浮
力比普通海水高6—9 倍,因此人掉进去也不会沉下去。

加之由于盐分高,鱼虾生命全无,故而得名。但是,聪明的以色列人充
分利用其特点和传说,大量宣传,把旅游办得有声有色,真正使“死”变活
了。

沙漠本来没有什么可看的,甚至使人有点畏惧。但以色列却把本国的内
格夫沙漠也办成旅游点,组成游客饱览大漠风情。游客可以住进特设的帐篷,
骑上温驯的骆驼体验一望无际的沙漠风光。此外,沙漠中还有许多疗养所,
利用沙子、矿泉水和气候,以及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帮助病人医治某些疑难
病症或帮助健康人作保健处理。此外,聪明的以色列人还巧妙地利用自己的
民俗传统庆典和丰富多彩的舞蹈节目吸引游客,甚至将基布兹也作为旅游形
式,游客们可以和基布兹社员们同吃同住,充分领略现代化乡村的生活。


□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
以色列建国后,就其整个制度而言,它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三
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社会民主制、多党轮流执政、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等等。
而经济领域则呈现出既非纯资本主义,又非实质上的社会主义成分相互交错
的现象,因而也可以说是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奇特地混在一起的国度。

以色列宣告成立的当天,本一古里安就宣布了立国的三个原则:犹太复
国主义加社会主义加平等主义。他们想建立的是一个实行社会主义的犹太国
家,自称是一个实行“犹太社会主义”的国家,但是,在这个国度里,对社
会主义的理解多有分歧。于是,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立法原则等方面有
其独特之处。

以色列复国后,其政治力量主要分成三派:工党联盟、利库德集团和“宗
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其中,由工党联盟和利库德集团交替执政,但几乎是
工党长期把持政府大权,本一古里安、梅厄夫人、拉宾等领袖都是工党出身。
工党之所以保持常盛不衰,最大的奥秘在于它们对犹太总工会——这个仅次
于政府的机构的控制。当然,这和它把持着另一个在农村中极具特色然而又
十分重要的社会支柱——基布兹(集体农庄)有很大关系。

发端于1909 年的基布兹从一产生就体现着“公有制”的特点。这个仅占
以色列人口3%的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总产量的40%,足以证明基布兹
在以色列社会中的地位。基布兹成员过的完全是一种公社式的大家庭生活,
土地、财产完全归农庄所有,每一个成员都同工同酬,其大政方针由全体人
员通过民主程序决定。基布兹所有成员都在集体食堂吃饭,内部不使用钱,
成员的一切所需采用记帐方式,社员也没有任何工资,每个月只领取少量的
零用钱供外出度假之用。此外,基布兹成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甚至子
女教育、文化娱乐等全部由基布兹统包下来,倘若单从这点上看,基布兹可
以算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耐人寻味的是,当共产主义演说和运动在当时
被视为“洪水猛兽”和“异端邪说”时,巴勒斯坦已出现了共产主义的原始
形态了。

三、科教兴国和嗜书的人民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蒙古的百分之二,在全世
界的国家中列第一百三十三位,人口五百万约为内蒙古的五分之一,列世界
第一百位;以色列的国土呈狭长形,西与黎巴嫩接壤,东北与叙利亚交界,
东面与约旦为邻,西南与埃及相连,处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以色列国
土主要以沙漠为主,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可是,以色列在短短的四十年内,却将人均国民收入跻身于世界第二十
五名,超过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在五次中东战争中打败了面积
相当于它五百多倍、总人口达1。5 亿的阿拉伯国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
神话。

那么,小小以色列为什么竞能谱写出如此辉煌的赞歌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科教兴国的战略。

□“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之父本一古里安曾说过:“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
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过数量。”确实如此,以色列的
富强是和犹太人的高素质、犹太移民带来的先进文化、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传
统、以及世界犹太人的慷慨解囊分不开的。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口素
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早在建国前,犹太复国主义就把教育作为复国的重要手段,当时的一个
提法就是“文化犹太复国主义”,因此建国前就出现了两所大学和若干中小
学校。之后,以色列历届政府将教育立国和科技立国作为国家兴亡根本。本
一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梅厄夫人说:“对教育的投资是
有远见的投资。”夏扎尔也曾说过“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曾担任总统,退休后去当教育部长的纳冯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
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魏兹曼,刚建国,还在炮火隆
隆声中,以色列的首任教育部长盖尔,叫来了他的秘书艾德勒。

“艾德勒,我们一起来草拟教育法,必须强迫3 岁到15 岁的孩子们,让
他们接受免费教育。”

“免费!?”艾德勒惊愕不已,要知道,立国之初的以色列尚处在战火
之中,战争的经费都是美国人提供的,而当时整个教育部只有盖尔和艾德勒
两个人,唯一的财产是一架破打字机。

“是的!免费!”盖尔坚定地回答,“我们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背靠
地中海,四面是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这些阿拉伯人无时不在想把
我们赶到地中海去。我们必须培训高素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付几十倍于
我们的敌人。”

盖尔激动地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历史博物馆。让孩子们知道3000 年前
圣殿被罗马人毁掉的悲剧,让他们知道在二战中犹太人被屠杀的事实,知道
那些毒气室、骷髅、鲜血和希特勒。还要让他们明白这里——巴勒斯坦,是
全世界唯一我们可以自卫的地方,这块土地是我们的,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
以去!”

当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盖尔和艾德勒已用那架破打字机打出了以色
列的义务教育法。

第二年,这部法律在以色列议会全票通过。

正是对教育的重视,使以色列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如每十万人
口中的在校大学生为2769 人,仅比美国和加拿大略低,比欧洲和苏联都高;
以色列14 岁以上的公民平均受教育达11。4 年,与美国和英国相等,法国和
匈牙利为10 年,瑞士和日本只达到9 年;目前,以色列已基本扫除了文盲,
妇女识字率占93。2%。毫无疑问,以色列的历届总理也都有大学学历:本一
古里安曾上大学法律系;夏里特在三个国家学习过;梅厄夫人毕业于美国一
所师范学院;贝京毕业于华沙大学法律系;沙米尔先后在两所大学学习过;
佩雷斯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拉宾也曾到一所军事学院进修过。这在其他国
家是极其罕见的。难怪以色列人会自豪地说:“我国资源缺乏,有的只是阳
光、沙漠和大脑。”

当然,以色列的强大和其采取的支持科技的政策也是分不开的。诸如,
全国有一个科技开发委员会,并有一个基金支持体系。政府每个部门都有一


个主任科学家,负责本部门的发展。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政府给予
补贴,科研成果的开发,政府给予减税或免税。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各个行业的一系列难题都迎刃而解。

□以色列的读书现象
以色列人爱读书,爱买书,爱写书。

在以色列,无论是街头还是巷尾,无论是车站还是广场,专心致志读书
的人随处可见。在每个家庭里,书房是必需的。在安息日期间,犹太人开的
一切商店、饭店、娱乐场所都停业,交通全部中断,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家中
“安息”和祈祷,严禁走亲访友和外出郊游,但只有一点是允许的,那就是
读书和买书。倘若你从阳台上向下眺望,你会发现海滩上空空荡荡,大街上
寥无人迹,只有书店开门营业。每个书店里都挤满了人,没有大声喧哗,人
们都静悄悄地购买图书。每个书店里都生意兴隆,看来以色列人对书的酷爱
似乎胜于宗教。以色列实行文化开放政策,书店里各种观点各种版本的图书
一应俱全,从最深奥的到最通俗的,都有大量的读者。在街头报亭里,可以
买到头天出版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世界报》等西方大报,也
有各种画报和录像带。

一般的以色列人除了精通希伯来母语外,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全国有29
家报纸,分别用15 种文字出版,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用两种语言播音。据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1988 年调查,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
冠。不光是城市,每个村镇都有陈设典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令人震惊的是,
这个仅500 万人口的国家,竟有890 种刊物。而在以色列书刊的价格是非常
昂贵的,每份报纸大多是每天48 版,售价6 美元,若订一份报每月就是180
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每家每年至少订阅好几份报刊。《耶路撒冷邮报》
是全世界有影响的大报之一,每天的发行量是100 万份,平均5 个以色列人
1 份。此外,14 岁以上的以色列人每月阅读1 本书,全国平均每4000 人中就
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全国500 万人口中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 多万人。正因
为如此,才涌现出诸如:阿格农、耶胡达·阿米哈依、奥斯等一大批世界知
名的文学家。阿格农曾获得了1966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阿米哈伊是“迄今
世界上六七位头号诗人之一”。当然,以色列在音乐、舞蹈等方面同样也取
得巨大成绩。

一个嗜书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礼仪之邦
综上所述,以色列是一个高素质的民族,知书一定达礼,那以色列自然
也是一个礼仪之邦。

许多去过以色列的人都知道,首都机场以方的安全检查手续很繁琐,每
一个人都需花费1 个多小时,但丝毫不使人厌烦。一位出国人员的文章中详
细描述了安检的情况:

“‘您好!现在进行安全检查。’一位以色列小姐把我领到一边。她问
的很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住在什么地方等,当她听到我‘没帮别人带
东西’时,高兴地说:‘谢谢!’接着她又问,在以色列有没有亲友,在阿


拉伯有没有亲友,突然,她咳了一下,立即对我说:‘对不起!’非常礼貌,

这是我接触了第一位以色列人后留下的印象。”

在这位作者返国时的一件事也值得回味:

返国前一天,我们几人去商店想买点小洋货带回来。在摆酒的货架上,
我看到有个盒子上画有8 个小酒瓶,标价30 美元,以为是台装酒,便买下了。
到住地打开一看,原来是用橄榄木做的可放8 瓶酒的酒架。只怪自己不懂英
文又粗心。接待我们的主人知道后,迅即开车带我去商店退换。我真有点不
好意思。可到了商店后,营业员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反而说:“对不起,
没有问清您要买什么。”

此外,从以色列很普通的一些人中,也能看出这个民族的修养:

“以色列有多少小车不清楚,只是听说几乎家家都有车,有的还不止一
辆。城里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有时接成长龙。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马路上
没有看到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