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犹太人之谜-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投机取巧和“巧取豪夺”的代表。犹太人这种充满矛盾的文化,正说明了其
民族的灵活性。

当然,我们绝不是贬低犹太商人,也不是倡导读者去借鉴犹太人的钻营。
犹太民族是一个敢于自我贬损的民族,某一件事绝不代表整个民族完全如
此,但是既然将这件事提出来,那就是为自己敲响了警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是我们面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囗钻合同的空子

古时候有一个贤明的犹太富翁,他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去学习。
一天,他突然染上重病,知道来不及同儿子见最后一面,就留下一份遗嘱,
上面清楚的写着:家中所有的财产都让给奴隶,但要是儿子想要的话,只能
选择其中一件。

这位富翁死后,奴隶很高兴地星夜赶往耶路撒冷,向死者的儿子报丧,
并把遗嘱拿给他看。儿子看了遗嘱后非常伤心,也非常吃惊。

办完丧事后,儿子左思右想,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应该将财产留给奴隶,
于是就牢骚满腹地去找拉比(拉比是犹太教教士,是犹太人生活中所有方面
的教师和裁判,一般是智者的代名词)。拉比看完遗嘱后,盛赞他父亲的聪
明和对他的爱。

儿子却对父亲的做法非常生气,认为父亲对他“一点关怀的意思也没
有”。

拉比要他好好动动脑筋,只要仔细分析遗嘱就可以知道父亲把全部财产
留给了自己,拉比告诉他,父亲知道,如果自己死了,儿子又不在,奴隶可
能会带着财产逃走,连丧事也不报告他。因此,父亲才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奴
隶,这样奴隶不仅不会逃走,而且还会急着去见儿子,并把财产保管好。

可是这个儿子还是不明白父亲的用意。拉比只好给他挑明:

“你不知道奴隶就是主人的财产吗?你不知道奴隶的全部财产都属于主
人吗?你父亲不是说给你留下一样财产吗?你只要选那个奴隶就行了。这不
是他充满爱心的聪明之举吗?”

年轻人恍然大悟,照着拉比的话做了,后来还解放了那个奴隶。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个犹太人在遗嘱(也是一种合同)中实实在
在地玩了个“圈套”,给奴隶吃了个“空心汤圆”:遗嘱将所有财产都给奴
隶,但其儿子只能选择一件财产。这里暗含着一个前提未写出来,奴隶不会
注意到,甚至连死者的儿子也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奴隶的全部财产都属于主
人。这是一个惯例,其实也是一个无需说明的前提。那么只要前提一变,一
切权利全成泡影,这就是这个犹太人计谋的关键所在。后来,正是在拉比的
指点下,年轻人才解开这个活扣,既没有违背父亲的“遗嘱”,又没有违约,
因为犹太人从不违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钻合同的空子。

商场如战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和别人签一个即使很小的合同时,
也一定要留神,不然则很容易被对方钻空子。现在的经济案件增多,有很大
一部分就是合同纠纷,要么是合同模糊,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不同;要么
就是对方故意钻合同的空子等,因为合同不可将一切情况都写进去。


为此,要求我们积累广博的社会经验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而且在签
合同时切不可大意,一切条款要反复考虑,充分分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
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否则,打官司可是一件费力费时费钱的事。当然,我们
也切不可自己玩弄计谋,免得自食其果。

囗钻法律的空子

犹太人有个习俗,那就是不吃牛羊的腿筋。之所以如此,来源于《圣经》
中的一个传说: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年轻时曾去东方打工,依附于其舅舅的
门下,并娶了两个表妹为妻。后来,在神的允诺下,携妻子返回迦南。

路途中的一个晚上,有一个人要跟雅各摔跤。两个人苦战一个晚上,不
分胜负。黎明时,那人为了战胜雅各,便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下,当时雅各
的大腿就扭了。

后来,那人说:“天亮了,让我走吧。”

雅各不同意,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让你走。”

那人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雅各便把名字告诉了他。

那人说:“你的名字不再叫雅各了,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角斗,
都获得了胜利。”

雅各问他:“那你叫什么名字呢?”

那人说:“人何必问我的名字?”

于是,他在那里给雅各祝福。而雅各的腿从此也就瘸了。

堂堂正正的上帝在同人摔跤时,却使用不规范的小动作,这对于老是责
备犹太人不守约的上帝来说,显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举动,故而他羞于告诉雅
各自己的名字。也许,古代犹太人摔跤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可摸对方
的大腿窝,那么上帝岂不是钻规则的漏洞吗?而作为上帝的子民犹太人来
说,为何偏偏把这么一个上帝钻漏洞的典故记下来呢?大概就是出于将“钻
漏洞”这种合法的违法之举或者非法的违法之举故意神圣化的需要吧?

对于把研究律法看作人生义务或祖传手艺的犹太人来说,任何一种法律
都有漏洞,而且有不少条例漏洞之大不亚于法院的大门。只要方法得当,手
段干净,尽可以来去自由。尤其对于那些由歧视、迫害或对犹太人不友好的
人所制定的法律,犹太人更要理直气壮地藐视之。

不过从犹太人的习惯来看,与其破网而出,不如堂而皇之钻漏洞更为自
然。神不知鬼不觉,既不引人注目,也不会于心不安,何乐而不为呢?

二战期间,波兰已落入希特勒的魔爪,边上的小国立陶宛也在虎口边上。
于是立陶宛的犹太人纷纷逃离,经日本迁往他国。

一天,日本政府机关的函电审查官,前往日本犹太人委员会调查一个犹
太拉比卡利什发往立陶宛的一个函电的内容。电文上写着:“6 个人可以披
一块头巾祈祷。”委员会主席阿南也不知该电文是何意思,只好解释说:“这
次的是一个宗教礼仪上的问题。”

审查官听了这番话,觉得有理,就让他把电报发出去了。

后来,阿南终于找到那位可敬的拉比,向他询问“6 个人可以披一块头
巾祈祷”的意思。

拉比却用深沉而悲哀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他,然后说:“你难道没听说


这句有名的塔木德格言吗?

6 个人可以用一份证件上路。”

阿南这才恍然大悟。卡利什拉比刚刚离开欧洲来到日本,他关心着立陶
宛的犹太同胞。他知道,日本的边境上办签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于是,他
就给立陶宛的同胞建议,6 个本来不属于一家的人可以作为一个家庭申请签
证,以便更多的犹太人可以借此离开。

日本人没研究过《塔木德》,就连犹太人委员会的主席阿南也搞不懂拉
比的建议。所以,当一个又一个犹太人的“6 口之家”通过各种途径踏上日
本列岛时,日本人只会惊叹犹太人在家庭中的高度同一性,根本想不到犹太
人的家庭人数竟是由日本的入境管理条例所决定。

这确确实实是钻了日本法律的一个大空子!

□“违法”而不犯法
1939 年10 月至1940 年5 月,大约有1 万名犹太人从波兰逃到立陶宛,
其中又有2000 人逃到神户。“6 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就是这一转移过
程中的小插曲。

那么,这些犹太人又是如何想到利用这一线路的呢?

当时,立陶宛的难民中有一个荷兰人叫古特维尔特。为了离开立陶宛,
他便向驻在里加的荷兰大使要求前往荷属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大使同意了
他的要求。

古特维尔特拿到签证后,便去日本大使馆申请过境签证。依赖杉原千亩
纯粹出于人道主义动机,也答应了古特维尔特的申请。之后,他又向苏联官
员征得了离开立陶宛的许可。

古特维尔特的朋友听到这个情况后,纷纷表示也想利用这个途径出国。
为此,古特维尔特又去找荷兰大使,请大使帮他的同胞也开个前往库拉索的
签证。

德克尔大使得知来意后,告诉他:“到库拉索不需要签证,只需陆上许
可证即可,不过,许可证一概由库拉索总督审批签发。”

古特维尔特一听,计上心来,便请示德克尔大使在他朋友们的护照上只
批这句话的前半句,那就是“到库拉索不需要签证”。大使对这种救人一命
的妙计心领神会,便委托下属办理此事。

不久,古特维尔特的朋友及同胞3500 多人都得到了这种前往库拉索的
“签证”。随后又蒙日本领事杉原千亩为他们高抬贵手,凭着这份不可靠的
“签证”,为他们发放了日本的过境签证。最后,其中的2000 人取道日本,
来到了我国的上海。

当时,犹太人正处于纷纷逃亡而又无人收留的绝境:

1934 年10 月,一艘载着318 个犹太人的船在黑海上盲目漂流,由于旅
客没有护照而靠不了岸;

同年, 750 名犹太人在海上遇难。

1939 年6 月,900 名犹太难民乘船在美国海岸漂流了20 多天,最后被迫
返回欧洲。

1941 年12 月,一艘载着769 人的轮船由于土耳其政府的拒绝,被迫驶
入里海,后被德国舰艇击沉,只有一人生还。


但即使无人收留也必须出走,否则只能做希恃勒的刀下之鬼。二战中,
死于纳粹屠刀下的犹太人竟达600 万!

所以,古特维尔特真是太聪明了,他敏捷地抓住了去库拉索签证中与众
不同的上半句话,而使同胞们大大方方地离开立陶宛。在整个过程中,没有
人违法,没有人失职,每一个当事人讲的都是实话而不陷于渎职,德克尔大
使甚至连自己扯了谎的自疚心理也不会有,因为他根本没有撒谎。而为这皆
大欢喜的一幕划上句号的,就是2000 名犹太人死里逃生!

□弥补合同的漏洞
从前有个国王,他只有一个女儿,长得聪明美丽,深受国王喜爱。
一次公主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束手无策的御医告诉国王,除非得到神
药,否则公主就没救了。
国王焦急万分,赶紧贴出布告:任何人只要能治愈公主的病,不仅公主
可以嫁给他,而且还立他为王位继承人。
在遥远的地方有弟兄三人,其中老大有一只千里眼望远镜,正巧看到了
国王的布告。他便同两位兄弟商议,要去治好公主的病。
两个弟弟也各有宝物。老二有一块会飞的魔毯,可作交通工具,老三有
一只魔力的苹果,不管什么病,吃了这个苹果马上就会痊愈。
三兄弟商量好后,就一起飞往王室。公主吃了苹果后,果然疾病痊愈。
国王欣喜若狂,立即命令准备宴会,向全国宣布新驸马。
可是,国王只有一个女儿,而治病的却是三人,从生理上和犹太律法上
都不允许“一女事三夫”,那么究竟让公主嫁给谁呢?
老大说:“如果不是我用千里眼看到布告,我们也不会想到这儿为公主

治病。”
老二说:“如果没有魔毯,这么远的地方,怎么能来得了呢?”
老三说:“如果没有魔力苹果,即使来了,也治不好病。”
这个问题使国王很为难,公主既不能嫁给三个人,又不能单独嫁给其中

一个人,否则就是对其他两人的失信。违约同样是犹太律法所不允许的。那

么,只能说布告上的内容有漏洞,若想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避开漏洞。
国王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定了拿苹果的老三为驸马。
国王认为,有千里眼的老大,仍然拥有千里眼;有魔毯的老二,仍然拥

有魔毯;只有老三将苹果给公主吃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了。根据《塔木德》
律法:“当一个人为一人服务时,最可贵的还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的人。”
这就是国王为了避免违约,而又避开合同的漏洞所寻求的一条标准。即
不看谁对治病的贡献大,而只看谁的贡献大。
聪明的读者,倘若您是国王,您选择谁做驸马呢?

□倒用法律获暴利
1968 年前后,由于日本经济的调整增长和贸易顺差,日元日渐升值,美
元日显疲软,因而日本的外汇储备飞速增加。
70 年代初,日本的外汇储备只有35 亿美元,这是日本战后全体日本人
25 年辛勤工作的结果。可是,从1970 年10 月份开始,日本的外汇储备便成


亿成亿直向上爬升,1971 年8 月达到125 亿,其中8 月份一个月的外汇就越
过了战后25 年的积累,达到46 亿元!最后总储备额竟达到150 亿美元,而
时间还不到一年。

对此,日本政界、新闻界,还有商界中大多数人,都陶醉于良好的自我
感觉中:“这是日本人勤劳的象征,因为日本人勤奋工作,才积攒下这么多
的外汇。”

然而,犹太人却在暗暗好笑,边笑边调集一切头寸,向日本大量抛售美
元。因为他们知道,日元的升值是迟早的事情,只要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100
亿美元,这个时候便会来临。这个美日汇率的大幅变化,也许是本世纪中最
后一个发大财的机会。所以,犹太人甚至向银行贷款来向日本抛售美元。

对于犹太人的动作,反映迟钝的日本政府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国
会只知道辩论这些流入日本的外汇会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破坏。一些人振振
有词地说道:“外国人搞投资,绝对赚不了钱,即使赚了钱,也要纳税。”
殊不知,犹太人虽然从不偷税漏税,但根本没有办法向日本政府纳税。

不过日本政治家的算盘也不是全错,日本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靠在
外汇市场上搞买空卖空式的投机是不可能的。但他们没有想到,从他们眼里
看周详严密的外汇制度,从犹太人那边看,却有一个大漏洞,这就是当时的
《外汇预付制度》。

根据该条例,对于已签订出口合同的厂商,政府提前付给外汇,以资鼓
励。但这个制度有个缺陷,那就是必须允许退货。

犹太人正是盯上了日本的“提前付外汇”和“退货”这两点。这样,犹
太人先与日本出口商签订合同,将美元卖给日本,然后耐心等待,等到日元
升值,再以退货的方式将美元买回来,一卖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