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唯识学概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相唯识学概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之境,不过为意识所忆想耳。但独头意识范围颇宽,又分三位、一、梦位意识
,梦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唯是第六意识之分别现境也。二、散位意识,清醒时心
理之分散,而非集中统一者,为散位意识。三、定位意识,此非常人所有,须经
修定工夫乃能发现,不惟佛教得定之人有之,即道教及印度外道经过修定工夫,
使心力集中统一,精神上成为和平安宁,而增加许多超越之力量,亦属定位意识
;惟真正得成定心,眼之知识乃至身之知识,均不起作用也。独头意识包括此三
位,而知识之性质则截然不同。梦位意识颠倒错误,表而上似真,其实非真,表
面上似能推理,其实皆非理、非量之识也。散位意识范围甚广,通常心理作用多
属之,占通常心理作用百分之九十九;此种知识又分为二、一、贯通前所经验成
为推理不误之比量知识,二、有大部份则为错误知识。此中又有二种、一、如言
见桌,不过见到一小部份之颜色之少分,至于桌子多分之色及声、触、重量等,
皆非眼所见,通常即以此直接眼见到之少分以为眼能见桌,其实非真见,乃成似
现量之非量。二、如唯物论或素朴实在论之种种推论,又成为相似比量之推理的
非量知识。定位意识少起主观作用,惟是明显之心境,故多属现量之直接知觉也
。更就境辨之:梦位意识多属独影境,单独之影子为独影,系纯粹主观之心而起
。梦位意识,前次为心理学会讲「梦」之题目,曾言梦亦尚有带有实质之境,如
因生理关系影响而成梦,乃至其他心之关系使成为梦等,皆带有其他精神力之关
系者,故梦位意识亦有带质之境;惟大部份为独影境,少部份为带质境耳。散位
意识大部份仍为独影境,如想像因名词之施设,马虽无角,亦可想像于马角也;
即想过去之事,亦为独影。独影境有二种:一、无质独影,此时、此处、此界无
有,即他时、他处、他界亦无有、只意识上假立名言之分别耳,如因名而妄立龟
毛、兔角等。二、有质独影,虽此时、此处无有此法,然为他时、他处之宇宙间
实有其质,特今此但为意识所变现之独影,为有质独影。带质境亦有二:一、如
言见桌祗可称带质境,桌虽不能见到,然意识将直接知觉时于桌子观念上,乃或
为桌之颜色,虽所依之实质不能全部相符,惟带真实质一部份,经过意识上之构
成而成,谓之似带质境。二、其以心缘心者,则为真带质境。依唯识言,通常所
谓见到、闻到、嗅到、触到之天地人物,皆是散位独头意识之带质境而已,均与
真正之感到不符,惟隐带其内容而已。依此带质境所推理则成比量,故此散意识
中被知识所知识的,有独影境及带质境。定位意识,非一般人之心境,不易经验
,可从略。大抵深定位之心境为性境外,其余通常定位,仍为独影境也。

    由上所言独头意识之心境,可见主观唯心论只能讲到独头意识之一部份,而
定位独头意识则尚非彼所能望见,以此一部份为立足点,而解释宇宙万有,自难
成立;较唯识学所言识有八种,前有眼、耳、鼻、舌、身五识,后有末那、阿赖
耶识,领域之大小,自不可同时而语矣!同时意识乃依眼识、耳识乃至身识等之
五官戚觉,与第六意识起同时作用;此间非必全部前五识与意识同起作用,乃前
五识中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与意识同起作用,称之谓同时意识。简言之:五官
之中有一或多与第六意识同起作用也。柏格森(Henri Louis Bergson 1858──
x)之直觉(intuitionssimc),亦此同时第六意识之感觉。同时六识知境像之现
量直接知觉,并无推理作用,同时意识现量所知的是实在之性境,与独头意识多
分为主观作用所起不同。同时意识乃真实之性境,惟其为真实性境刺戟所生起之
意识,故谓同时六识所缘缘乃为实在有体性之境。从内容言,此性境与新实在论
 (New Relism) 所谓的客观实在略同,因所言直接知觉到,乃意识上关于数量
或分位──心不相应行法时空数量──等,前五所无,而为同时意识所感到的,
均可等于新实在论之所谓实在;盖即同时六识现量之心境耳。然唯识固不能以独
头意识局于主观唯心论,同时亦不能认同时六识之现量而局于新实在论。同时六
识之所缘境,非单依主观可以转变,并须托六识外存在之境作所缘缘之刺戟;准
此而言,岂非与新实在论或唯物论无异乎?但须知此间所言同时六识,略同实验
主义之纯粹经验,经验本身即感觉,感觉即心识,谓须境之刺戟,不过就纯粹经
验之说明上而言,此种所经验的仍在纯粹经验之中。感觉可作两面解释:一面为
能知识之知识,一面为所知识之境相;能为见分,所为相分。因此事实上感觉之
有感于是而有所知识,均不离纯粹感觉心识之外,故仍是唯识。此种不离纯粹经
验六识觉到之现象之外,有所谓「感觉今有」或「感觉所与」的本质,如康德(
Kant)之物如或自存物,即同时六识之境像底下另有其本质,祗以同时六识心境
之境像完全与本质相同,故与本质之境同为性境。盖同时六识所知之境,绝无主
观作用夹杂其间,实在如何即感到如何也。然以同时六识所依托之本质谓神则成
一神,谓物则成唯物,谓理则成唯理,故须更进推究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

2  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象质问题

    从同时六识所知境象的本质之推究,则不能不言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
语,此译为藏,意谓将所有经验皆能收藏之知识,乃至行为上之行为亦能为所收
藏,故此识亦可言「处」,即一切所现行之潜势力保藏之处也。此识具有三义:
一、能藏,二、所藏,三、我爱执藏。一、对一切种子名能藏,因一切种皆收藏
于阿赖耶识之中,种子为所藏,阿赖耶识即能藏之处也,故曰能藏。二、对一切
杂染法名所藏,因根身器界一切杂染现行之后,阿赖耶识反为一切杂染法覆藏,
为一切杂染所藏也,故曰所藏。三、对第七识名我爱执藏,因第七识恒审思量我
爱之执,此识被执为我,即阿赖耶识现行之见分,成为第七识所爱执之处所,故
曰我爱执藏。佛典分万有为有情无情二种:动物为有情,矿植物为无情。宇宙一
切有情,各有一阿赖耶识,此识能将各个所有经验保藏之无失,遇有机缘即可复
现。通常所有记忆想像之功能,即有保藏之第八识使然也。普通心理学以为脑府
能保藏,凡心理之保藏,皆依脑府之生理机关而生,细胞活动复现即起想像之作
用,此种解释,不能极成。试问所见之屋宇海水等至大至远,如何能为仅方寸量
之脑府所能保藏?如将所见之屋宇海水与方寸之脑府较,其非脑府所能范围、抑
奚待言?设云:脑府之保藏事物如照相机之摄影,然照相机所摄映之影子,不能
如事物之大小量。与眼识如量而见不同故。又、前后之影,应错乱无序同糅于脑
府之中故。依佛典言,识乃依境之大小而遍法界,故各人之阿赖耶识皆交遍宇宙
,凡事实上或经验上皆赖保藏,使之复现也;此识虽交遍法界,惟仍各为各有,
如某甲之读书,久诵则保藏之于第八阿赖耶识之中愈深,然不能易之某乙。柏格
森之生命之流,或潜意识之最深部份,均可见到阿赖耶识之一少分。有情生命之
本身,即第八识,此有情生命本身,即非物质之心识。此种心识有二种作用:一
、能知,二、能变。有情生命本身之第八识为能变,得到一段生命,则有生命本
身,即是根身,其所依止之处即器界是也;同时六识境像所依之本质,即第八识
所变一部分之器世间,即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之器界也。所变本身之表面形
躯非真五根,乃根所依处,真正五根略同神经系,非同时六识所知。此器世间之
本质,即感觉所与,可知康氏之物如,亦即第八识所变之器世间也。因第八识所
变之根依处及器界,虽在同时六识之外,但仍在第八识之中,不离识而存在;可
知器界为第八识之所变,实有体性可作为同时六识所缘之本质,然不离第八识而
有,故仍唯识也。

3  自识所变与他识共变──自共问题

    自识所变与他识共变,为自共问题。前段所讲本质乃第八识变之一部,即器
世界及根依处。由第八识变为前六所缘境之本质,各个有情各有第八阿赖耶识,
唯此本质为各赖耶各变耶?仰各赖耶共变耶?若谓各个各变,则各有情一时期生
命终了之期,不惟身体坏灭,即宇宙亦应坏灭!设云:宇宙器界乃各有情共变,
则除各人等八识外,仍有共同所变之器界者在,于是乃有自共问题。解决此问题
,须知根身器界有共变不共变之义,绝对不共变,即净色诸根是也。净色诸根非
有情形体,略似生活的神经系,此种五根乃各个有情第八识所各变,生时有神经
作用,死时即无神经作用。各人真正依之发生五识之五根功能,与他人无关也。
除此之外,根依处之形体乃至脑髓等,已有一部份为共变共用之关系也。至器世
界山河大地,除各人各动物之身外,则纯粹为共变,惟此共依之宇宙,仍有一部
份为共中不共之性质,此种不共性质,乃就一类一类而言。如言汪洋之水,从水
族之动物鱼类等,则觉为其空穴房宅,与人类对水之为感不同,鱼之于水,犹人
之于空气,不可须臾离也。所受之身体不同,即所受之器亦异,故虽共变之器界
,仍是一类一类共中有不共变之性质者在。严格言之,每一人或每一动物,对于
器界皆有不共变之性质存也;譬如有植物于此,若有某人或某缘具足则繁荣,反
是则枯衰矣。乃土地江湖亦或因某人或某缘之关系,乃可使之改变兴废者,植物
、矿物虽由同类第八识共变而资为物用,但共变中仍有不共之少部份也。可知共
依之器界,有共中之共及共中不共也。各变之人生,各根为不共,而根依处之外
形仍有共变之意义,如身体有父母亲属之关系,虽死犹存有共见共变之尸骨是也
。如单独之第八识变,则应无共见之功用也。简言之,世界虽为共变,而仍有一
类一类之不共变也。

    兹分四类言之:一、不共变之人生有二:一、不共不共,神经系之五根是也。
二、不共中共,外形之身是也。二、共变之宇宙亦有二:一、共中不共,田宅等
有特殊之关系,变生特殊之资用是也。二、共中之共,地、水、火、风、山、河、
大地是也。自变共变大抵可分四类,细详则仍可分析也。是知宇宙有一切有情心
识共变之意义,但各个有情仍有各个所变之根身器界,因同为一类,相似相类和
合成为一体,不易觉察,其实在能变之关系上,仍各是各变也。不过性质相似,
可同在一处,成为共依共用耳。譬如室内有千盏、万盏之灯光,各个灯光皆普遍
室内,相似似一,然仍有各灯光之系统;犹之除五根外共变之器界,仍各人各有
能变所变之系统也。依唯识言:各有情生命之将得或初得时,其所变之器界根身
随之而现,死时亦随之而灭也;犹之一灯熄灭,其所有之光亦随之而熄灭也。然
一人死时,器界等何以不觉坏灭?乃微细难知之故,亦犹无数灯中之一灯熄灭,
并不觉光力有所退减也;是知共变之宇宙,乃异常复杂。大抵言之,同类中关系
愈密则觉愈切,愈疏则觉愈远耳。共变之大宇宙生起,固由无数有情众生之业力。
而共同变起之中,依佛典言:每一宇宙如太阳系之小世界由共变而成外,亦仍许
有伟大之业力作全宇宙变起之总枢。其他宗教不明斯理,即谬托为上帝或神所创
造,似印度所言之大梵天等,佛说其先此一小世界之有而有,后此一小世界之灭
而灭,亦仍有生有灭,惟业果较寻常悠远耳,并非唯为此天神所主宰也。譬如建
立国家之要素,固由人民、土地、生产种种关系而成,然仍有最根本之要素,如
现代中国以三民主义建设之国家,即三民主义之首创者为最根本之要素也。建国
如是,器界之变现亦然。对于宇宙根身器界之自共问题,大抵如此!

4  第八识见与第七识见──自他问题

    此段乃研究区别自他之核心何在也。自变共变乃从自他区别,然如何而有此
区别?须知八识各有相分见分之分,根身器界乃第八识相分,依此相分同时即有
了知相分之见分,此见分即此间第八识见也,亦即第八识能了知之功用也。惟此
第八识为第七识见分取为自我,则第七识见为能取,第八识见为所取;简言之,
即第七识见取第八识见,执为自我也。第七识从向内取第八识见执为自我,无时
或息,童稚之时,第六识之自我观念,虽无甚显著,然根本之自我执,仍无间断
,至成人则到处时时保存自己,发扬自己,提高自己,自我之观念,极为显著;
凡一切有生命之动物,皆有此相续不断之自我见,即第七识见专取第八识见分为
自我也。通常之自我精神,皆依托此根本第八识见而有所发表于外,因有我则有
非我,因有我所有,则有非我所有,区别彼此,乃有自他之见。然溯其源,皆因
第七末那识──梵言末那,此翻名意,是恒审思量义,恒不断义,审不疑义,即
恒审思量赖耶度为我故。──取第八识见分为我体之为用使然也。

5  八心王法与诸心所法──总别问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谓之八心王法
。所以称为心王,喻其每一各有统率许多心理作用之能力也。如眼识能将受、想
等许多心理作用为彼所统率,故谓为心王法,其他各识亦尔。依此八心王法所有
的许多心理作用,为诸心所法,心王所属,名曰心所法,助伴之义也。心所统计
有五十一,总有六位:一、遍行位有五种,二、别境位亦有五种,三、善心位有
十一,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