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使唱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听天使唱歌-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注定了表示不能强求,难道一切就无解了?长相不够好,市场价值低,怎么办呢?认了吗?    
    我想到一个红通通的苹果鲜艳欲滴,当然看起来比一个红中透着青涩的苹果惹人注目,卖出去的机会也大,但是两个苹果的营养就不一样吗?它们作为苹果的贡献与价值,其实还是一致的。    
    如果红中透着青涩的那个苹果,能够转而以“营养成分更高、维生素C更多,养颜美容助消化”诉求,难道不会也有人买吗?说不定买气也一样畅旺哩。    
    那怎样才能让自己是属于那种“营养成分更高、维生素C更多,养颜美容助消化”的苹果呢?    
    我想应该就是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核心价值”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态度一向不卑不亢,表现出怡然自得的气质,让人乐于亲近、情不自禁欣赏吧。    
    一个把自己与众生视为一体平等,也就是深入体会“核心价值”的人,浑身充满了平和之气,给人一股舒服感,人缘自然佳,一样可以拥有可观的“市场价值”。    
    书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诲值得一提,那就是善用“虽然……不过”(Eventhough……nevertheless)这个自我暗示的用语,不断练习,直到养成惯性,有如安上一面防身的护盾。    
    一般来说,有“不喜欢自我”情结的人都比较习惯用“因为……所以”(Because……therefore)的逻辑推论,他的思维模式一向是,“因为某些外在事件,所以我整个人就不好”,如果修正为,“虽然某些外在事件发生了,但是我仍然拥有很好的做人价值”,那么那个常常不请自来的负面伤害就会减少。    
    书中因而列出了三条急急如律令的符咒,提供给读者勤加练习:    
    第一,虽然……,可是,我仍然拥有很好的做人价值。    
    第二,虽然……,可是,我仍旧是一个有价值与重要的人。    
    第三,虽然……,可是,我的价值感照样没减损或降低。    
    希望我们这些自以为丑小鸭的人,在这样的“可是”训练下,都能在心理上找到变成天鹅的方法,舒服地展翅、自在游荡水塘间。    
    我记得有一个汽车的电视广告,小女孩说她爷爷讲过,人不见得要长得漂亮,却可以活得漂亮!这句话,大概是我所有听到中的最中听、最实用、最人性的精神嘉勉了。朋友,共勉之。


第一章向心中那个批评家顶嘴回去

    自信心低落,说穿了,其实就是心中住了一个古代恶婆婆,老是臭着脸嫌东嫌西,仿佛帮她做的事没一件搞好。但那个恶婆婆可不是别人,是自己!    
    忧郁症患者如果正好也是自信心偏低的人,那么他的内心极可能有两个角色并存,一个是苦命的媳妇,一个是恶婆婆。属于媳妇的那部分,不管怎么努力做,都不可能讨婆婆那部分的满意,更别说是她的欢心了。    
    恶婆婆,是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在西方倒有新解。在《感觉舒服》(Feeling Good)一书中,作者伯恩斯(David Burns)针对心情的治疗提出许多实际的改善之道,他指出自信心低的人,时常自觉没什么价值,这种感觉的来源是内心里“自我批判的对话”。它是内在自我贬低的对话,譬如“我没用,怎么做都不对”、“我不如别人”、“我一定是哪里有错”,这自觉会不断地喂养自己心中那个没信心的小孩,导致情绪沮丧下坠。    
    作者建议要改变这种恶习的想法,有三个步骤可以遵循:    
    第一,当内在自我批判的想法升起,训练自己一一写下那些念头。    
    第二,看着写下的念头,学习去检验这些想法的扭曲之所在。    
    第三,练习向心中那个批评家顶嘴回去,并且学会真实的自我评价方法。    
    他说有一种最有效的运用法,就是所谓的“三栏式技巧”(three…column technique),方法很简单,先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垂直地画两条线,平均分成三栏。    
    第一栏写下“自动生出的念头”(automatic thought),第二栏写下“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第三栏写下“合理的反应”(rational response)。    
    我照他的指示做了这个练习,先在第一栏的下方写出我平常惯性的想法,例如,“我最没用,家务老是做不好”。    
    然后,在第二栏下方,要找出为何它是扭曲的,理由都在前一篇文章“你有没有十二条罪状”中,像是“全有或全没之思想”、“悲惨的想法”、“否定正面思考”、“标签化”等十二项。    
    所以,我找出来了,第二栏那儿应该填上“过度概括”,因为我这种念头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认为自己“老是”、“总是”做不好,确实是太快做总体性的概括结论了。    
    第三栏下方,要填写合理的反应,所以我认真想一想,对啊,也许我炒菜不够好吃、做起菜笨手笨脚,但是不见得其他的家务都做不好,比方我洗碗洗得还蛮干净,或者扫地扫得很俐落呀。一件事做得不好,不能马上就概括所有的事都做不好。    
    最后,我在第三栏写上了“谁说的,我别的家务做得还不错哩”。    
    这种练习久了,会很容易在第一栏中,检查出来自己习惯犯的毛病。因为在第二栏、第    
    我记得在旧金山参加团体治疗时,有一位会员很爱狗,于是制作了一个爱犬的网点,因为用心收集经营,深受欢迎。他就跟一家大卖场合作连结,约定从他这个狗网站连过去,在    
    想通了这点,她就走出来,跟呆坐着的丈夫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惹你生气。”    
    然后,给他一个拥抱,化解了彼此的短暂冷战。    
    她说自己这么做,竟然不感到委屈,反而有一种奇异的愉悦心情。因为自己有能力从病人的角色跳出来,偶尔也照顾丈夫了。真舒服啊!有能力照顾别人,对一个忧郁症患者而言,是一项莫大的鼓舞。    
    还有一次,她的心情很坏,一直哭不停,后来哭累了,丈夫陪她出门散散心,那时她在楼梯口很感念地说:“这些日子真的很感谢你,托你那么多的照顾。”    
    丈夫再搂一搂她,微笑道:“你知道,有时我也需要这些,因为我也会累,但你这么说,我感到很好。”    
    忧郁症患者向照顾的人真心地说谢谢,不只是安慰了对方,也让自己好受很多,就像送花,接收者与赠送者彼此都嗅到了香味。    
    常常,我们认为照顾者都是很亲密的人了,那么熟,还言谢,岂不见外?其实不然,人心是肉做的,再亲的人,听到真诚的感激,还是会无比舒坦。    
    别忘了,当你不是那么痛苦时,请赶快向你身边的那个(群)人,好好地道个谢。


第二章破除减去法的人生观

    在我生病的这段期间,kiki一直都是由姐姐帮忙照顾,当我病情逐渐稳定后,便决定还是不要它“物归原主”,因为姐姐常年独居,有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在身旁作伴也是挺好。    
    所以,我到旧金山后,又领养了一支猫,取名为yoyo,同样冠上了父姓,与kiki刚好是一公一母,宛如我们膝下的一对子女。    
    许yoyo是一只浅灰色的虎斑猫,我到旧金山动物收容所时,在一屋子的铁笼中逛一圈,我一眼就相中了它。那时它才满一岁,听说是原饲主搬家,新家不能养猫,才被送到这儿等待新主人。    
    yoyo的个性相当羞涩,跟远在台湾的那只“小姐姐”kiki的泼辣、好动简直形成反比。我推敲yoyo一定是被以前饲养的主人虐待过,才会畏首畏尾,丧失安全感,以致每当它一看到我们站起身,一团阴影逼过去,立即一溜烟,吓得躲在暗处。    
    怯生生的yoyo引发我的爱怜,让我甘愿发挥大量的爱心,去抚慰它先前的不快回忆。果然两个月后,它熟悉了新家,渐渐自在了,只是温吞、文静依旧,我想那是个性使然,也就随它去。    
    人生有时就是如此讽刺,爸爸在我小时候一再提及,我的文气要是能跟姐姐的豪气对调就好了,这样子一来,男孩豪迈,女孩斯文才恰如其分嘛。这套言论曾造成我心头既深且大的遗憾,一辈子隐隐作痛。    
    现在倒好了,我养的两只爱猫,母的kiki凶巴巴,张牙舞爪的;公的yoyo却没脾气,娟秀得很,景况似乎跟爸爸看待我和姐姐一模一样,可谓“惨痛的历史在下一代重演了”。我时常在逗弄yoyo时,便回想起爸爸生前的这种评语,而心生黯然,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真正好笑的是,尽管它们不真是我的一双子女,而是猫,但因为我自己有早年受苦的深刻经验,从不敢在kiki和yoyo跟前流露一丝“唉,你们要是彼此的个性对调就好了”的心思,便是担忧它们通灵性,恐怕因此感觉被感觉被否定、被嫌弃,也会像人一样受伤。    
    不去伤猫的心,我却还是忍不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kiki和yoyo都和我住在一起,那你会爱谁多一点呢?”或者“假如两只都在吵,你会先抱谁?”    
    有一次一位好友提醒我:“爱不是这个样子,你为何一直都以为爱是被瓜分的?你爱kiki,并不会减少去爱yoyo,反之亦然。在你的想法里,好像爱就只能是那么大罢了,而且会被分割,变得越来越少。”    
    他一语惊醒迷糊人,经过细心检证,我发现他所言确实好比一锄下去,凿到了我人生观中摇晃得最厉害的那根地基桩,而追根究底,它的形成显然跟我父母早年对待我的方式有重大关连。    
    在人格长成的童年、青春期里,父母对子女明确表达的那份爱,往往是他们一生当中身心灵安定的基础。    
    然而我的爸妈,就像许许多多传统的父母,不善于表露内心的慈爱,反倒一味迷信“严格管教才是爱护子女”的古板教条,因为怕宠坏了我,所以不愿把好意、善意、正向、肯定的那一面朝我展示,而是以冷淡、训示代替热情、鼓励,终于日积月累,造就了我往后郁郁寡欢的人格。    
    在尚未觉察到自己的忧郁症之前,我对父母的管教方式顶多心底有怨言,却觉得逝者已矣,没什么大不了,但在深陷于忧郁症的折磨后,我才犀利地看穿了,他们早年对我的这一套父母经,竟然就像如来佛在念金箍咒,法力无边,逼得我即使长大成人了,都还会为此头痛、心痛,浑身不对劲,余毒袅袅。    
    罹患忧郁症的病人倘若细心去回溯,大概都不难发觉,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儿获得安全感的遗憾,影响了他们一辈子。那不只是幼年时不愉快的回忆而已,更是一个永远愈合不了的伤口,既然结不了疤,就难保不会有留下一些“情绪的病毒”、“精神的细菌”,造成终生弱体质,受害匪浅。    
    从小没有被父母以正面态度嘉勉、鼓舞过的人,一旦长大了,会习惯性地“抄袭”父母的眼光来观看自身,觉得自己无论作出什么成就,心里都虚虚的。这种人对于爱的感受很不确定,虽然极度渴望被爱,却也老是有“我一定不值得人爱”的疑虑在自我折腾。    
    这样的小孩长大成人了,缺乏父母明确的爱作后盾,因此没有安全感,对于爱,便会养成一股奇异的哲学,就是“减去法”。他认为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计量,当分给心爱的人事物时,会越分越少,所以充满了终会枯竭的危机感、忧虑感,看什么事难免消极、悲观。    
    在心情坚定时,这种拿一把刀削来砍去的“减去法”还不至于作乱,可以像一只泼猴给镇压在大石头底下。但是万一遇到心情低落,亦即情绪的抵抗力差的时候,这只泼猴就会呲牙咧嘴发威,挣脱出来四下捣乱。    
    我记得以前在一家报社上班时,跟一位一级主管私下谈到他那组某位员工的薪水,我诧异地说:“哇,他领那么多呀,这样对其他人不会不公平吗?”    
    那位主管,也是我的好友,跟我无话不说,这时正色地回应;“你错了,不是他领的太多,而是其他人的薪水都过低。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帮其他同事争取调高待遇,而不是拉下这位员工的薪水,硬是跟其他人齐头式平等。”    
    我听了一愣,心想也对,比起其他大报的待遇,这里的员工作同样的差事,报酬的确短少了人家一截,他这一番话确实指出了整体问题的关键。    
    他既言之成理,但我为何不能也查知到这个真相呢?为何我总在看事物之际,情不自禁就会动用拉一干人下水的“减去法”,而不是提拔大伙鸡犬升天的“增色法”呢?    
    听他说完后,我内疚了好久,自责为什么这般小里小气,而不像他那样大人大量?    
    事后,我仔细去留意我那位同事主管的成长背景,查出了一条重要线索。原来他是家族里的长孙,从小被一堆长辈呵护,在家里又是老大,发言有一定的分量,这样的经验对他自然很有助益,因为有自信,所以乐于去分享与助人,他的性格是属于光明的,具有锦上添花、以及有雅量祝福他人的美德。    
    我很羡慕他有这种美德,更羡慕他有幸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使他生命的底子厚厚的,一生受用无穷。    
    反观自己因为被“减去法”的人生观笼罩,常会有提不起劲的轻微倦态。    
    记得读高中时,和几位同学到一位很疼爱我的导师家里吃饭,在餐桌上,她看见其中一位颇有福相的同学吃得狼吞虎咽,便很欣慰地说:“我最喜欢看人吃得津津有味,什么菜都很好吃的样子。”    
    我呢,则正好相反,是属于天生吃相端正又细致的人,从外观瞧,不管我吃的是何等美味,或许都会以为不太可口。    
    听见导师那么说,我的心一沉,顿时沮丧得要命,因为吃相是一种天性,作假不得,我无法为了讨好她而去硬拗,乔装出一副大块啖肉、大口喝酒的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